洞庭湖原來是中國第一大湖,為什麼現在不是了?

冬士


從當年的雲夢大澤到後來的八百里洞庭,再到當前的“洞庭河”幾千年的洞庭湖演變著實讓人惋惜,曾經白居易在《題岳陽樓記》中寫到“春岸綠時連夢澤”當時的洞庭湖水波盪漾,春天植物變綠時與洞庭湖連成一片,一望無垠。現如今洞庭湖的水量急劇下滑,別說失去第一大淡水湖的地位,就連太湖、洪澤湖都有超過洞庭湖的勢頭,造成這一現象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為人,由人再引發了間接的原因。

歷史上長江流域居住的人沒有黃河流域多,黃河流域才是我國文明的發源地,後來隨著我國人口日漸南移,逐水而居是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的基本規律,所以長江水系聚集了大量人類,人類城鎮建設、造田種植都對長江沿岸的植被造成了極大破壞,所以長江的泥沙含量越來越多,雖然比北部的黃河情況樂觀,但是年復一年的積累,最終使得洞庭湖這一調蓄重要湖泊出現了泥沙淤積,面積越來越小。
另外,翻開地圖就可以看出,同為長江流域的洞庭湖與鄱陽湖有一個不同點,鄱陽湖與長江之間有一個狹長水道進行連接,西北處有廬山山脈的阻隔,使得長江與鄱陽湖水道呈相對較小的夾角,長江的泥沙倒灌之鄱陽湖量比較少。而洞庭湖與長江鏈接處是超過了90度仰角,在汛期長江水極易倒灌進入洞庭湖,更為嚴重的是,長江有松滋河、藕池河、太平口等洩洪通道是直接通向西洞庭湖的,所含泥沙量甚至比長江主航道還要大,這更使得洞庭湖面積不斷淤積縮小。
長江中游因為有洞庭湖的存在,所以在往年汛期時,洞庭湖的蓄洪能力為防患長江沿岸的水災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近些年,洞庭湖的水域面積一直在縮小,如果沒有合理的治理措置,未來的洞庭湖就真有可能變成“洞庭河”了,屆時“五湖四海”這一成語就要拋棄洞庭湖了。如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一起探討。


地理有意思


很簡單,一個原因是變小了,另一個原因是原來更大的湖泊不歸中國了。

洞庭湖並不是一直都是中國第一大湖的,它的面積也經歷了從小到大,然後又從大到小的這麼一個過程。在春秋戰國時期,洞庭湖還是很小的一個水泊,當時最大的湖泊估計是彭蠡澤,也就是鄱陽湖的前身。當時長江水從洞庭湖北側流過,江北就是廣闊的雲夢澤,長江漲水的時候,江水從雲夢澤排洩,泥沙在這裡沉積,逐漸淤成了江漢平原。

東晉時期,人們在長江北岸修築了金堤,從此江漢平原得到開發,成為沃野千里的糧倉,長江水不再從北岸排入雲夢澤,雲夢澤也逐漸萎縮消失,江水被北側江堤擋住後,洪水期只好向南排放,這樣使得南岸的洞庭湖日漸壯大起來,到唐宋時期,洞庭湖已經是一個巨大的湖泊了,孟浩然、李白、杜甫等都有歌詠洞庭湖的詩篇傳世,宋代范仲淹《岳陽樓記》中,也形容洞庭湖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當時洞庭湖分為洞庭、青草、赤沙三個湖,洪水期面積可達6000平方公里。

清初全盛時的洞庭湖

到明清時期,湖水更盛,長江還衝開四個河口進入洞庭湖,使洞庭湖進一步壯大。不過也因為這樣,大量的長江泥沙被帶入洞庭湖,沉積下來,使湖泊逐漸淤塞,人們在湖泊周邊圍墾,使得湖泊面積日益縮小。到清晚期至民國時期,洞庭湖已經萎縮到只有4000多平方公里了,但由於兵荒馬亂,政府也無心治理,使得淤積和圍墾一直持續。建國後,在以糧為綱的口號之下,洞庭湖的圍墾達到高潮,大量湖垸被開墾出來,成為新的耕地,其所導致的後果就是湖泊面積日益縮小,到七八十年代,洞庭湖只剩2500平方公里左右,除東洞庭湖還像個湖泊之外,其餘的部分完全就是河流的洩洪水道而已。

其實洞庭湖一直以來就是一個季節性的湖泊,在夏季洪水期,湖水擴張,達到極盛,到了秋冬枯水期,則水位低落,灘塗裸露,河道縱橫。唐代賈至就有“月明湘水白,霜落洞庭幹”的詩句,現在的洞庭湖,洪水期湖面面積能達到三四千平方公里,而枯水期則只有幾百平方公里,最低記錄只有300多平方公里,連巢湖都比不過。

其實中國第一大湖的歸誰,除了因自然變化而變化外,也隨著國境線的變化而變化。比如在宋代、明代,第一大湖肯定是洞庭湖,不過在唐代、元代、清代,最大的湖泊就肯定不是洞庭湖了,在唐代,第一大湖也許是鹹海,面積超過6萬平方公里,畢竟曾有那麼一段時間唐朝軍隊將勢力範圍擴張到了這裡。而元代,最大的湖泊也許是貝加爾湖,因為那時俄羅斯還沒有崛起,而整個西伯利亞還是蒙古人的領地。在清代,雖然貝加爾湖不再屬於中國,但以洞庭湖6000平方公里計算,巴爾喀什湖、伊塞克湖的面積都超過了洞庭湖。巴爾喀什湖面積18200平方公里,相當於三個當時的洞庭湖,而伊塞克湖面積達6280平方公里,也比洞庭湖要大,而且完全在中國境內,在當時的中國湖泊排行榜上,6000平方公里的洞庭湖只能排到第三。可惜隨著1864年10月7日《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的簽訂,這兩個大湖就不再屬於中國了。

1864年之前中國最大的兩個湖泊

於是,洞庭湖成了第一。

不過這個第一的頭銜也沒坐多長時間,幾十年後洞庭湖被淤積、圍墾,不僅被青海湖超過,也被鄱陽湖超過,以致到現在,第二大淡水湖的地位都岌岌可危。


作家桑妮



上學時候,地理課本洞庭湖是我國第一大湖,那時唱洪湖水浪打浪,以為就是洞庭湖。老師說不是洞庭湖它在長江南面,洪湖在長江北,洞庭湖是我們國家最大的淡水湖。八十年去南方學習,才瞭解到江南水鄉比我在華北水鄉溼潤多了,如何比都比華北水鄉更多的水大湖廣更寬闊

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最大時候有六幹多平方公里相當於現在上海市的土地面積,是燕山地質運動緩慢沉降地帶,江漢,洞庭凹陷區。

東晉南朝時,就有湘,資,沅,澧“凡此四水,同注洞庭,北會大江”“湖水廣圓五百餘里,日月皆出沒於其中。唐宋時,洞庭湖水面一步向西擴展,號稱“八百里洞庭有在巴丘西,西吞赤沙,南連青草,橫亙七八百里。明清之際,洞庭湖的面積繼續有所擴展,明嘉靖年間,張居正為了保護湖北安陸和自己家鄉江陵的安全,採取“舍南救北“的方針,在荊江北岸,築成黃檀長堤,使洞庭湖北岸穴口基夲堵塞,長江水與沙泥全入洞庭湖,淤高水大,有增無減。洪水期,湖面水域最大,才遂漸發展出來有西,南洞庭湖存在。每年夏秋之交,湖水氾濫方園八九百里,龍陽(陽壽)沅江則西南之隅耳“。到清道光以前(1850年)其時洞庭湖東北屬巴陵,西北跨華容,石首,安鄉,西連武陵(常德)龍陽,沅江,南帶益陽而寰湘陰,凡四府一州九邑橫亙八九百里,日月皆出沒其中。當時平常湖面積就達5600平方公里。此後開始縮小,由於分流入湖的長江洪水夾帶大量泥沙,湖盆不斷淤積,人類農業生產糧食發展墾田圍湖並流,湖面縮小到現在2623平方公里。洞庭湖是水流性沼澤樣變化性湖泊,河網平原地貌景觀,桃花山,太陽山,太浮山在東,南,西三面環繞。北部敞口馬蹄形盆地,西北高,東南低,湖如長開口U字形,水深近二十多米,淺處六米多深,海撥三十五米上下,分為西,南,東三個洞庭湖。從桂,川,鄂,贛,奧而來水系,有湘江,資江,澧水,和沅江四大江流及眾多小河等,在南面匯入洞庭湖,北連長江。是每年長江夏季最重要調控蓄水湖泊。但從八十年代開始,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北部)正向沼澤化演變,向無水少水發展,流域平均降水1427mm。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為2016億立方米。為長江的第一流域資源水量的來源地,佔長江總水量流出的21%。流域面積為14%。是長江流域的重特大暴雨多發區,洪峰流量超量河道危險區,洪水災害氾濫造成區。



由於長江的泥沙越來越多,湖床不斷增高,水位不斷抬升,導致蓄洪和瀉洪能力不斷減弱,人水矛盾,更加突出。近年來每年都有洪澇災害特大發生的危險,我們知道的96年,98年荊江決口,損失巨大,嚴重影響到湖南和全國總體經濟發展,才使國家要下決心,根治水患,回覆溼地生態功能,讓湖南洞庭湖區社會穩定生活繁榮經濟持續發展。


早前年就有朱總理批示,要回復到新中國成立時4350平方公里有水面積。湖南還成立4350工程辦工室,計委牽頭,多方規劃,形成合力才有近日的拆矮圍堤大行動 。保護洞庭湖,是保護長江之腎,是保護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向非法種植養殖,長期屢禁不止,破壞生態環境,威脅行洪安全的矮壩開刀。是中央環保督察組的巡視後,對地方地府是一個警醒,要對面對未來發展,是要有為了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要有建沒美麗中國戰略目標和根夲大計,把生態文明建設當成政治責任和任務。對個人實在要有攻堅破難的勇氣,要有徹底整改的決心。


洞庭湖是早先是中國第一湖,通過鬆滋,太平,藕池,調絃(58年賭死)四口吞納每年夏季的長江而來有大量泥沙的洪峰洪水,再變化較清水從東面城陵磯附近注入長江。歷史上最大面積時,是1644年到1825年湖水面有六幹多平方公里水面。1870年後長江發大水藕池,松滋,相繼決口,長江洪水和泥沙滾滾流入洞庭湖,從此洞庭湖開始逐漸萎縮,1949年是4350平方公里,到現在變成2623平方公里,是泥沙淤積抬高添平的結果。也有原來圍墾造田解決吃飯的結果。其中1949至1958年減少湖泊1209平方公里,佔減少面的73%。59年至80年又減少450平方公里佔27%。80年以後沒有了國家級圍湖,圍墾和堵支並流並垸。但不是好了,沒有情況好轉,由於長江洪峰必定到來,每年一定向洞庭湖帶來泥沙量,58年以前是1.29億立方米,湖床淤高3.6釐米,造成沙洲灘地6.2萬畝,湖底慢慢添平了。從1952年起到80年代注滋口河三角洲向洞庭湖內挺進13.5公里,淤寬了15公里,淤高2、5一5米形成大片淤地,和高地。過去糧食不夠吃,又以糧為綱。泥沙淤積是富饒土地,在淤出洲灘,開墾農田發展糧食生產,是那時是中央和地方的重點工作。才有52年南大通湖,赤天心湖,半邊湖圍墾。55年錢糧湖新生垸及黃安圍墾。58年通江湖泊圍墾都國家級開墾農田。以後各省地市縣個人開墾也是風起雲湧 ,大小不一。八十年中期是那裡到處是水,現在到處是農田。退田還湖,解決長江防洪問題的措施,是國家大計,也相當沉重,不但大量要移民的難以解決,每年長江的洪峰調控大量泥沙進入洞庭湖。以後大量沙泥又去那裡,去處也非常難?並不是象有人圖上標紅旗渠畫線就引人關注,說好解決。解決洞庭湖消失是非常艱難的問題,長江洪峰時節的泥沙越來越多,越來越黃,越要沉到洞庭湖內,夏天洪水越大越會更多更快把洞庭湖縮小,速度也會越來越快,。

洞庭湖是中國民族氣候永恆發展環境保持溼潤多雨保證的屏障,當它完全消滅以後,中國江南變化會成華北一樣乾旱,絕對不是沒有可能。因為由於湖泊消失,就沒有了產生大量昆蟲能夠生存繁殖的空間,每天夏天無法產生大量產生微小昆蟲在天空中飛翔,在冷熱變化中它們的翅膀上的會無窮地形成水晶核,再被風送上天空雲層化雨形成大量降水。沒有湖的生存條件和昆蟲會越來越少,降雨也會越來越少,大地青山越來越乾旱,越旱江河湖泊會越小,地上植被又會大量乾死,更無法有大量水晶核形成,又是生物昆蟲會更少,惡行循環大地會變得更加乾旱的。華北如此,東北如此,西北早就如此,湖是雨的母親,湖多雨多,湖大雨大。無湖就是乾旱所在。無論那裡都在一樣,保護洪庭湖,是保家,近處說保護湖南夏季人民生命安全。遠看就是保護中華民族的發展大業,沒有洪庭湖,長江有缺水危機,華中,華北有缺水危機,中國有缺水危機,所以退田還湖是中央的英明決策,應該認真貫徹。保護洞庭湖,如同保護我們子孫,保護湖南,湖北,華中,華北。功在今天,利在幹秋。是偉大的事業,更是有成就感的事業。


ww3721王建文


長江中游平原本來就是一個地質沉降盆地,是長江泥沙堆積而成的沖積平原,長江縱貫其中。

工業化之前,人為影響自然環境不多。每幾百年一個輪迴,一邊堆滿泥沙地勢高了就變成平原,長江水就湧入另一邊,待那一邊泥沙堆起後,這一邊又沉降下去了,於是,長江水又衝入這一邊。

這幾百年來,長江分洪主要在江南,洞庭湖平原地勢已經高出江漢平原很多,泥沙淤積,湖面自然縮小。加之三峽大壩攔截泥沙後,長江中下游河床下切,洞庭湖水位跟著下降,湖面就更小了。

扣除人為因素,洞庭湖現在不應該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江北雲夢澤,從長江一直延伸到漢江,遠遠不止八百里。再過幾百年,待雲夢澤堆起後,洞庭湖平原又沉降下去了,再恢復八百里洞庭,週而復始。

元蒙屠漢後,南方人口劇增,江漢平原比洞庭湖區發展得早,才人為約束長江。荊江段長江早已變成懸河,危險的不是洞庭湖生態系統,而是江漢平原數以千萬計的生命財產安全。城市化進程在加速,與其虛耗在長江的自然洪荒之力,還不如騰空江漢平原,恢復雲夢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