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兵铲除吕后余党的齐王刘襄,作为刘邦长孙,为何不能继承皇位?

执而不惑


汉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周勃等功臣宿将乃拨乱反正,发动政变,诛灭诸吕,然后决定拥立一个新皇帝上位。此时在皇宫龙椅上坐的那个小儿刘弘,是吕后制造和扶持上去的,大家根本不承认,于是周勃与群臣召开大会,推说刘弘其实不是惠帝的龙种,是假的,真实身份是吕家孽种,等他长大了,必然要祸乱宗室、反攻倒算,所以必须要商量一个皇帝的新人选。

图:周勃

这刘弘当然是惠帝的龙种,只不过非皇后张嫣(吕后女婿张敖之女)所生,故吕后杀了其母,并让其冒充皇后之嫡子罢了。但以功臣集团的利益而言,他们好不容易推翻了吕氏,皇帝却不变,那么他们的拥立之功又从何谈起呢?而且刘弘年纪尚幼,无法亲政,这岂不是又要找个摄政王来才添堵?那还不如换个皇帝来的妥当没后患,而且大家都有拥立之功,岂不皆大欢喜?

有人提议:齐王刘襄是高皇帝的长孙,又有首难吕氏之功,选他最合适。

确实,刘襄实力雄厚,又封在富的流油的齐地,大家拥立他做皇帝,厚封重赏自然少不了。

然而此言一出,却马上有人站出来反对,这个人就是刘氏宗族最年长的元老琅琊王刘泽(刘邦的远房堂兄弟)。刘泽认为:刘襄这人是不错,可惜他的舅舅驷钧为人专横暴戾,简直是个戴帽子的公老虎,跟母老虎吕后有的一拼。如果选刘襄做皇帝,驷钧家族难保不会变成下一个吕氏,而周勃等人也难保不会成为下一个韩信彭越!

所以周勃等人连连点头,深以为然。他们已经吃够了外戚的苦头,怎么可能再遭二茬罪呢?光这一条,刘襄就不能选了。

但功臣们内心真实的想法是:刘襄势力强大(已借反吕之名杀掉齐相获得了齐国的大军),他的两个弟弟刘章和刘兴居也都英武非凡、并在诛吕斗争中立下大功,若让这一家子掌握了政权,那么功臣集团必将受到打压,那可就真是搬起石头砸的自己脚了。

结果最后,周勃等人拥立了默默无闻的代王刘恒。刘恒是高祖在世的最年长的一个儿子,而且为人宽厚仁孝、谦恭谨慎,当年吕后想提升他为赵王他都不要,可见其低调安分,这样的皇帝周勃陈平他们最喜欢、

刘恒,也就是著名的汉文帝了。

汉文帝即位不久,也就是当年(公元前180年)十二月,率先反对齐王刘襄为帝的琅琊王刘泽,被立为地位更高的燕王,以酬报其功劳。而刘襄的两个弟弟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则因讨伐吕氏有功而被分别晋封为城阳王和济北王;但这两块地方原本就是齐国的地盘,所以刘襄的势力反而因此被削弱了(事实上,刘章和刘兴居在与众大臣合谋诛吕时,大臣们曾许诺封他们为赵王和梁王,后被刘恒否决)。此后不到两年,刘襄、刘章便郁郁而终、英年早逝了,济北王刘兴居不愿郁郁,竟而造反,当然很快遭到了叔叔刘恒的镇压而失败,刘兴居自杀身亡(想当年,便是刘兴居向刘恒自告奋勇去请汉少帝刘弘出宫的,可见脏活不能随便干)。后来,刘恒干脆把齐国分为七份,让刘襄的其他弟弟们将它分了,以进一步削弱其势力。


千古名将英雄梦


西汉初年平定诸吕之乱,除了与刘邦一起打天下的周勃,陈平,灌英等人,立下功劳最大的就属刘肥的两个儿子齐王刘襄和朱虚侯刘章了。

齐王刘襄的父亲刘肥,是刘邦与沛县老家的寡妇曹氏所生,年纪比吕后所生的汉惠帝刘盈还大。因而,刘肥是刘邦的庶长子,刘襄是刘邦的庶长孙。

吕后死时,由于汉惠帝早在八九年前就已去世,他与宫女所生的少帝刘弘,又被外界普遍质疑是吕从后宫外带来的孩子,并非惠帝血脉。

根据立嫡立长的皇位继承制度,刘邦嫡系一脉已经断绝,而参照“立长”原则,庶长孙齐王刘襄是汉室宗亲内,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第一顺位人。
在此前平定诸吕之乱的战斗中,齐王刘襄带着齐国的军队,陈兵荥阳、成皋一带,牵制大量汉朝廷的中央部队,为周勃、陈平在长安城内诛杀诸吕的行动,形成了强大的外部呼应。

京都长安,齐王刘襄的弟弟朱虚侯刘章,也是身先士卒,亲手格杀梁王吕产和长乐宫卫尉吕更始,全面接管守卫皇宫的南军。

因此,不管站在皇室血缘的角度,还是讨论诛吕功劳的大小,齐王刘襄都是继承皇位的首选。只不过当时首都长安的最高权力,都掌握在陈平、周勃、灌婴等老臣手中,齐王刘襄继位与否,还得看这帮功臣和刘姓宗族会商的结果。

在拥戴刘襄当皇帝的讨论上,琅琊王刘泽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刘泽以刘襄的舅舅是大恶人,恐怕会重蹈吕后外戚势力专权覆辙为理由,不同意立刘襄为帝。

但刘泽心中真正介意的,却是刘襄当初在部署向长安进兵夺位时,连哄带骗将他拐进临淄城里软禁,并且接管了他所有的兵马,为发兵西进增添声势和胜算。

陈平和周勃等人呢,也考虑到了防范外戚干政这一层。可他们关切最多的,却是想拥戴一个性情温和的君主,以免这帮老臣在经历刘邦、吕后连番的诛杀功臣行动后,晚年还过得不那么安生。

齐王刘襄能懂得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抢先举兵向西,自然不是个善茬,而且刘襄的弟弟朱虚侯刘章,杀伐果断、有勇有谋。这哥俩搅和在一起,势必要与长安城内的这帮老臣争权夺利。

因而,陈平、周勃等老臣最终敲定,由性情温和的代王刘恒继承皇位,功劳最大的刘襄、刘章兄弟则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再想举兵夺位又有灌婴统帅的汉军严阵以待,只得接受为刘恒做嫁衣裳的结局。


竹山清溪涧


刘襄作为刘邦的孙子,齐王刘肥的儿子,他是有继承皇位的资格的,也有继承皇位的能力,更具备继承皇位的功劳。

那么为什么最后他没有继承皇位呢?

这还是因为刘襄的能力太大了,说白了就是他太强悍了。功臣们觉得若是选择他来当皇帝,最后倒霉的还是大臣们。

毕竟一朝为官,皇帝和大臣始终是对立的,他们就是矛盾存在的双方,一旦皇帝太强悍了,大臣就受气,大臣强悍了,皇帝就要受气。

大臣们不想继续像受刘邦,吕后那样的窝囊气了,所以,他们不能选择刘襄当皇位的继承人。

很明显在刘邦的后代的人中,就是刘襄和刘邦一样,是暴脾气。一言不发,就发兵就打仗。就像吕后刚去世,还没办完葬事,刘襄就选择在齐地起兵,要去长安诛灭诸吕了。

要知道当时的刘襄,还仅仅是一个齐王,像刘襄这样的王,在当时刘邦的后代中,多了去了。按理说带头讨伐诸吕的,应该是刘邦的儿子,代王刘恒,刘恒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

但是,刘恒作为当时刘邦存世儿子中的长子。一直是在家装孙子,根本就不敢兴风作浪。刘襄起兵,诛灭诸吕,刘恒一直装作不知道,没任何反应。

以至于大臣们都以为刘恒比较老实,若是选择他当皇帝,肯定就能欺负他了,大臣们就有好日子过了。

所以,在诸吕被诛灭之后,以宰相陈平,太尉周勃为主的功臣,就开始选择皇位的继承人了,他们还假模假样的叫了一群皇族里,比较有威望的人,在一起商议了一下。

当时就有人提议在诛灭诸吕当中,齐王刘襄的功劳最大,应该选择刘襄当皇帝。

但是,陈平等人以刘襄母亲家的人,太厉害了。选择他来当皇帝,是怕再出现像吕后那样专权的太后再次出现为由,把刘襄拒之在皇位的选择人之外。

刘邦的孙子中,若是刘襄都不能当皇帝,那其他的刘邦的孙子就更不可能当皇帝了。

孙子不能选,只有选儿子了。

当时刘邦的儿子,在世的还有两个,一个就是代王刘恒,另一个刘邦的私生子刘长。

两个人中刘长是吕后养大的,吕后是功臣派给灭掉的。

所以,他们更不可能选择刘长当皇帝了。

最后选无可选,只有选择刘恒来继承皇位了,刘恒就是汉文帝。

没想到刘恒当皇帝的那天起,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大臣们这时候才恍然大悟,原来真正的厉害的人是刘恒。

不过这时候刘恒已经当皇帝了,他们即使想反悔也不可能了。

这就是为什么功劳大的刘襄没有当上皇帝,没有任何功劳的刘恒反而当上了皇帝的原因。


汉史趣闻


刘襄一度是皇位最有希望的继承人,他失去帝位,与他没有政治头脑有关系。

齐王刘肥是刘邦庶长子,刘邦取得天下,歼灭异姓王,刘肥作为老大,王齐七十余城,是诸王中势力最大的人,就是后来七国之乱的吴王刘濞,在地盘上也有所不如。



刘襄继承齐王位,他本人也并不懦弱,从他积极起兵对付吕后就可以看出来,他与他的弟弟刘章,一直在为皇位奔走,齐王一系异常活跃,他们有名分,长房长孙,他们有实力,兵多将广。

可是这样的皇帝,并不是大家希望看到的。

刘襄野心勃勃,勇猛强势,他成为了皇帝,谁也控制不了他,而且,这些个权臣都是参与过平叛的人,能够挑起第一次动乱,就可以挑起第二次,刘襄会不会清算他们,实在难说。



朱厚照去世,皇位落在朱厚熜手上,也有大臣担心的原因。

其次,他被刘泽给拖了后腿。刘襄在诛除诸吕之后,派琅琊王刘泽入京,说服大臣们立自己为帝,可是刘泽离开齐地的时候说的好好的,一入京就一反常态,他跟大臣们讲,刘襄妻族势大,将来有可能形成吕后这种专权的隐忧,大臣们一听就纷纷摇头,这种事情,实在是不能再来一次了。

所以说,刘襄这个人,空有野心,有勇力,却不能揣摩大臣们的心思,而且他还识人不明,这些因素,阻碍了他通往帝位的道路。

有意思的是,大臣们觉得刘恒好控制,也觉得朱厚熜好控制,可是这俩,一登上皇位,就牢牢把持住了权力。


浮沉于史


在吕氏外戚把持朝政的年月,身为刘邦长孙的齐王刘襄,确实早早布局,一边把两个弟弟刘章刘兴居安排在长安做内应。一边果断起兵,目标也很明确:诛灭吕氏外戚,浑水摸鱼拿下皇位。但等到吕氏家族伏诛后,立了大功的刘襄,只是得到了城阳,琅琊,济南三城,反而是默不作声的代王刘恒风光进京,成了名垂青史的汉文帝。忙碌一场,却给人作嫁衣裳。

但是,如果细看前因后果,却发现刘襄实在输的不冤。之所以一番白忙,关键还是如下几个原因。

刘襄的出身不够。虽然刘襄一直以汉高祖的长孙自居,起兵讨伐吕家的路上还给各地诸侯发布檄文。俨然是一幅要合理合法接班的模样。但以身份来说,刘襄的父亲刘肥,虽说是刘邦的长子,却并非吕后所生,根本不算嫡长子。待到吕家被平灭后,刘邦的几个儿子也都健在。新皇帝该选谁?刘襄这个“长孙”身份,以尊贵程度论,真不太有竞争力。

刘襄的实力也不够。在这场“平定诸吕之乱”的折腾里,刘襄一直以“平乱功臣”自居。可他手里头有的,也不过是齐地的一点兵马。刚杀到荥阳,就叫灌婴率领的汉军给堵住了。然后老太尉周勃又在汉军南北军里振臂一呼,激的南北军顿时倒戈,瞪圆了眼睛把吕氏家族一锅端。这也就意味着,汉军最精锐的南北军,都掌握在了陈平周勃这一干功臣勋贵手里。刘襄真敢闹事?他那点齐地兵马,还不够南北军打!

所以,吕家败亡后,该选谁做皇帝,真正说了算的,就是陈平周勃这些京城的汉朝开国功臣们。

第三,对于周勃陈平等人来说,刘襄登基,恰是最不符合他们利益的。

而在周勃们眼中,刘襄表现积极不假,可过程却也叫人冒冷汗,当初起兵的时候,使诈骗来了琅琊王刘泽,趁乱携裹了刘泽的军队。然后打着讨伐吕家的名义,顺便先把旁边的济南搂进自家囊中。刘襄的舅父驷钧,也以残暴著称,其驷氏家族也是无比凶横。倘若他登上皇位,驷家岂不是又一个吕家?到时候为了争权,这些为汉朝国祚劳心劳力的功臣们,恐怕就没个善终了。

所以,在陈平周勃们看来,这个新皇帝,首先必须是个好脾气的厚道人,不会做兔死狗烹的凶残事。其母亲外戚家族,也必须没有根基,不至于再次出现吕家专权这样的惨剧。这两个硬标准一套,人选当然没有悬念:此时的代王,未来的汉文帝刘恒。

正如当时争吵此事时,琅琊王刘泽的原话:“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长者;且代王又亲高帝子,於今见在,且最为长。以子则顺,以善人则大臣安。”不管运气有多好,代王刘恒,确实是当时接掌汉王朝江山的,最合适的人选。

而以汉朝的国运说,正是刘恒的顺利接班,然后兢兢业业的轻徭薄赋,彻底废除大量先秦时代遗留下来的残暴法律,才叫休养生息的汉王朝,国家政治进一步文明化。国计民生更空前提高,有了中华历史上辉煌的“文景之治”。以这个意义说,不管多少运气成分,刘恒战胜刘襄登上皇位,确实带来了中国历史上的好国运。


我们爱历史


刘邦的孙子辈人数不少,但若说谁最有资格继承帝位,那一定是刘襄。第一,刘襄是刘邦的皇长孙,且贵为齐王,继位称帝,顺理成章。第二,在平定诸吕的事件中,刘襄立了大功,充分显示出他的才华、眼光、魄力、勇气。同时,让功臣派放心的是,齐王刘襄与吕后及吕氏家族结有世仇。

吕后失败后,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最初大臣们是议立齐王为帝的。这也很简单,齐王起了兵,为大臣们诛杀诸吕提供了外在条件,功劳数他大,又是汉高祖长子的儿子,亦即长孙。不管是从诛杀诸吕中的功劳而言,还是从立嗣的标准而言,立齐王刘襄为皇帝,都应该是顺理成章的。

不过,后来刘襄没能当成皇帝主要是有一人从中作梗。此人就是琅邪王刘泽,刘襄起兵后,并没有立即西进,而是先派自己的郎中令(王宫卫队长)到琅邪国拜见琅邪王刘泽。刘泽虽然是刘姓皇族,但是得到封国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沾了老婆的光。刘泽的老婆是吕后妹妹吕绥的女儿(吕缨是樊哙的妻子),刘泽成了吕后的外甥女婿。所以,他一人兼得刘、吕两氏两边的好处。

刘襄起兵时,感觉兵力不足,于是用人把刘泽骗到齐国扣压,从而兼并了琅琊国的兵力。刘泽对此心怀不满,但此人很有心计,他对刘襄说:“大王您是高皇帝的长孙,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现在大臣们狐疑未定,老夫在刘姓宗族中年纪最长,这些人都等着我去决断。如今您把我留在这没用,不如让我入关决断大计。”

刘襄此时正是追求帝位心切的时候,刘泽这番话刚好点到了他的心窝上,于是,他立即派专车送刘泽进京。刘襄狠狠阴了一下刘泽,刘泽进京能为刘襄说话?只有鬼才相信,但是,刘襄竟然就相信了!当局者迷、鬼迷心窍,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刘襄此时追求的目标是一国之皇帝,这不是任何其他人生目标所能替代了的,这个目标对他来说吸引力忒大了。

结果刘泽一走,回去就坏刘襄坏事,千方百计说他坏话,拉拢人。但是,光一个刘泽反对立刘襄并不能决定刘襄的命运。陈平、周勃、灌婴目睹了齐王刘襄首举义兵的勇气、魄力,又目睹了诛杀相国吕产、长乐宫卫尉吕更始的朱虚侯刘章的英勇、果敢,加上一个身处朝中尚未亮剑的刘兴居。这三兄弟个个英勇非凡,一旦刘襄被立为新君,加上两个弟弟的辅佐,刘氏皇族派必然声威大震。身为功臣派的陈平、周勃、灌婴,虽然可以在与吕氏外戚派的斗争中与刘氏皇族派的刘襄、刘章结盟,但是绝对不希望看到一个如此强势的皇族入主皇宫。三位功臣面对刚刚覆灭的外戚派,当然希望功臣派能够左右政坛,至少可以在政坛上保持优势地位。如果皇族派过于强大,就会打破功臣派和皇族派的力量平衡。所以,平定诸吕可以允许齐王刘襄起兵,可以允许朱虚侯刘章冲锋陷阵,但是,选拔新君绝对不能让刘章参加,当然更不能立齐王刘襄为新君。

就这样,刘襄虽然劳苦功高,反被出局。





历史有妖气


公元前180年,独揽大权的吕后去世,汉高祖的庶长孙齐王刘襄起兵,一方面是为配合长安功臣集团荡平诸吕,一方面也是为自己争夺帝位,但是最终刘襄却没能继承皇位,皇冠反而花落相对被动的代王刘恒头上。

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刘襄被委托的代理人坑了一把。

尘埃落定之后,齐王刘襄委派琅琊王刘泽(汉高祖刘邦族弟,一作刘邦远房堂兄弟)前往长安说服众臣立自己为帝,但刘泽到了长安之后,却说出了这么一番话:刘襄的舅舅驷钧不是善类,如果拥立刘襄,吕氏当国之事又将重演。诛灭诸吕的长安功臣集团正中下怀,最终拥立汉高祖第四子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委托的代理人坑了委托人一把,原因是什么呢?原来刘襄在起兵时,曾经设计挟持刘泽,夺取琅琊国的军队(刘襄派使者到齐国之东琅邪国——都城东武,今山东省诸城市,说吕氏发动变乱,请琅邪王刘泽赴齐都临淄面商大事,刘泽赶往临淄却被齐王软禁),刘泽怀恨在心,所以来了这么一出。后来刘泽因平乱有功,改封燕王,很大程度上也是文帝对他的酬劳。

第二,长安功臣集团想扶持一个相对弱势的皇帝。

汉初封王,山东大部分地区封给了齐王刘肥,现在为其子刘襄统辖,势力非常大,另外,刘襄表面上给人的感觉比较英武,事实上他的举动虽然符合清除诸吕的政治正确,但也表现出很强的政治野心。

反之,代王刘恒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以孝顺、谦恭著称,在长安功臣集团看来,选择刘恒对自己有利。刘泽虽然是出于私心黑刘襄,但是他提出的刘襄母族势力过大对于有着吕后专权前车之鉴的功臣集团来说,也是必须要警惕的。

(汉文帝刘恒剧照)

(母亲生病,汉文帝亲尝汤药)

由于上述两个主要原因,汉高祖的长孙齐王刘襄与皇位失之交臂,后来郁郁而终。

(朱虚侯刘章剧照)

这里还有一个花絮,刘襄的二弟朱虚侯刘章在诛灭诸吕的过场中一马当先亲斩丞相吕产立了大功,后被汉文帝加封采邑二千户,赏黄金千斤。公元前178年,刘章又被论功行赏封为城阳王。这件事和刘襄没当成皇帝也有关系,当初因为刘章在诛灭诸吕功劳甚大,汉文帝一度许诺封刘章为赵王,但后来汉文帝从其他地方得知,刘章当时意在拥立兄长齐王刘襄即帝位,心中比较不爽,所以只封他为城阳王。

文气的代王刘恒当上来了皇帝,但是,后续事态的发展与长安功臣集团原先的设想并不完全一致。

周勃等人之所以能最终战胜吕氏,是因为他们从吕氏手中骗取了南北军的控制权,如果不掌握长安的军队,此次行动根本不可能成功。

(《周勃夺北军》上海雕刻厂雕刻作品原稿)

汉文帝刘恒对此当然十分清楚,所以进入长安的当天晚上就入驻未央宫,连夜任命心腹代国中尉宋昌为卫将军,统领两宫卫队南北军;任命张武为郎中令,负责巡视殿中(“拜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以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代国带来的亲信迅疾直接控制了长安的局势,此时的长安功臣集团对文帝只能俯首听命了。

(太史公评论周勃:绛侯周勃始为布衣时,鄙朴人也,才能不过凡庸。及从高祖定天下,在将相位,诸吕欲作乱,勃匡国家难,复之乎正。虽伊尹、周公,何以加哉!)

在诛灭诸吕的长安功臣集团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绛(今山西省运城市绛县)侯周勃,由于立了头功,文帝任命他为右丞相,居百官之首,并赐金五千斤,邑万户。但不久周勃因为被人提醒富贵尊荣之中藏有祸端,所以主动辞去丞相职务,而文帝亦欣然允许。第二年丞相陈平去世,文帝重新任命周勃为丞相,但不久又免去其职务,让他带头“之国(去封地)”去了。周勃之国后仍战战兢兢,甚至有些心理不正常,史载:

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

他如此一惊一乍还严阵以待汉朝官员,导致有人上书“告勃欲反”,使得周勃被廷尉逮捕下狱,几乎丢了性命。周勃后来的这些遭遇表明,文帝对长安功臣侯势力是有所提防,也颇有对付他们的收放自如的手段。

从选择相对弱势的皇帝角度,长安功臣集团也可以算是走了眼,当然,文帝为人总的来说还是宽仁厚道的,如果他们选择了齐王刘襄或者淮南王刘长,后续的走向到底怎样,也实在不好说。


谈古论金


当年在平定诸吕之乱中,除了陈平,周勃等几位朝中大臣外,出力最大的当属刘襄和刘章兄弟俩,而刘襄作为刘邦的长孙,本来他与皇位只有一步之遥,奈何最终却阴差阳错与皇位失之交臂。到头来自己辛辛苦苦种下的树,让自己远在代国的四叔刘恒乘了凉,而刘恒在平定诸吕之乱中未出一份力,登上皇帝宝座也真的是实属幸运,毕竟当上皇帝之前的刘恒实在太低调,低调到连当年的吕后都从没有把他放在心上。那么在平定诸吕之乱当出力甚多的刘襄为何就做不得皇帝呢?

我想原因只有一点:当时掌握朝中大权的陈平,周勃等人不想立刘襄。

我认为陈平等人从一开始就在利用刘襄,他们根本就没想过要立刘襄为帝,当时陈平,周勃等人决定发动政变,铲除吕氏的时候,与刘襄的弟弟刘章暗中取得联系,先让刘章忽悠刘襄出兵,然后逼着相国吕产派灌婴率兵迎战,要知道灌婴也是开国功臣,他跟陈平,周勃根本就是同谋,所以灌婴出兵后立即倒戈,与刘襄合兵一处,按理说,灌婴与刘襄合兵之后应该继续西进与陈平周勃等人里应外合才是,然而事实却是灌婴劝住刘襄一起在荥阳安营扎寨,等着诸吕正式叛乱后再率兵西进。

那么我认为这就是一个阴谋了,灌婴劝刘襄按兵不动很没有道理,起兵平叛是分秒必争的大事,很少有等对手先动手然后自己再动手的?况且还把大军驻扎在离长安很远的荥阳,连函谷关都没进!如果一旦朝中有变需要刘襄大军的支持,那刘襄第一时间根本就到不了,如此一来策划的平叛可能会前功尽弃。所以灌婴劝刘襄按兵不动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些开国功臣不希望刘襄大军进入关中进入长安!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灌婴与刘襄合兵后,陈平周勃他们都在长安干了什么,灌婴走后,长安城内外尚有南北两军,在此之前周勃虽身居太尉之职却没有军权,军权一直掌握在吕禄手中,而在灌婴倒戈后,周勃等人迅速劫持与吕禄交好的郦寄的父亲,然后逼迫郦寄去骗吕禄,让吕禄把军权还给太尉,具体欺骗的理由就是把军权还给大臣,好让刘襄撤军云云,总之吕禄是非常信任郦寄的,就这样吕禄把北军的大权还给了周勃,掌握了北军的周勃再协助刘章控制了南军。

就这样陈平,周勃等人很顺利的控制了南北军,然后他们立即派军进宫,然后迅速的杀掉吕产,吕禄等吕氏成员,平定了诸吕之乱。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陈平等人平叛并不需要刘襄率军进入长安,相反他们还很忌惮刘襄进入长安,他们只希望刘襄出兵以转移吕氏集团的注意力,然后以此为借口将军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当刘襄大军到达荥阳后,他在这场平叛行动中的作用也就到此为止了,剩下的就是陈平,周勃他们这些大臣的表演时间。

史书记载,当诸吕之乱平定后,大臣们在朝中商议立谁为帝时,琅琊王刘泽对大臣们说刘襄的舅舅为人残暴,如果立刘襄为帝,那么大汉朝将会出现另一个专权的外戚集团,所以大臣们纷纷反对立刘襄为帝,当然了或许这也是刘襄得不到大臣们支持的一个原因,而这其中陈平,周勃等元老重臣的反对是最主要的,刘襄极具野心,且还很有实力,让他继位,那么这些大臣难免会重蹈吕后专权时的覆辙,被大肆打压甚至被罢官夺权也不是不可能,而这些都是他们不愿看到的,所以思来想去,他们最终立了刘邦四子,为人宽厚的刘恒为帝,而且刘恒的母亲薄姬本身也没有什么势力,不会形成外戚集团,立刘恒最符合他们这些大臣的利益,所以刘襄就这样被陈平他们彻底抛弃了。

回过头来再想想陈平等人为何不让刘襄率军进入长安,很可能是如果不立刘襄为帝,那么刘襄大怒之下率军控制了长安城,强行登基,如此一来陈平等人也无能为力了,所以他们肯定不会让刘襄入京。


咸鱼闲聊


先说结论刘邦的孙子齐王刘襄之所以不能继承皇位,就是因为他这个人太厉害了,一般皇帝厉害了,大臣们就要受气。所以,手握重权的大臣不想让刘襄当皇帝。这是他不能继承皇位的主要原因。

下面我们说下,刘襄是怎么个厉害法,大臣又是如何惧怕他,以及他是如何和皇帝的继承人擦肩而过的?

在吕后执政的期间,刘邦的子孙被吕后打压的没有一点脾气。刘邦的八个儿子在吕后死之前,更是死了六个,剩下的两个,一个是代王刘恒,另一个是被吕后养大的,刘邦的私生子刘长。

这两个人,在当时都比较老实,对吕后尊敬有加,也绝不干涉朝中的任何事情。这也就是吕后没有动他们两人的原因。同时这也意味着,刘邦儿子这一辈的人,基本上就算完蛋了。

再看刘邦孙子这边,尤其是刘邦的长子刘肥的儿子,刘襄、刘章和刘兴居这三兄弟,他们是比较有种的,继承了刘邦的血性,他们对吕家想霸占他们刘家的江山很是不满。

当时,刘襄在齐地当齐王,他继承了老爹刘肥的王位。刘章被吕后调到宫中去任官职去了,说白了,刘璋的身份和去都城做人质差不多少,不过,刘璋很会办事,甚得吕后的欢心,他也被吕后重用了。

在吕后活着的时候,刘襄,刘璋因为惧怕吕后,他们是不敢乱来的,但是,他们已经商议好了,一旦吕后死了,那他们就会起兵,杀到都城剿灭姓吕的。

这件事他们也很容易办到,毕竟刘璋在都城,可以作为刘襄的内应,一旦都城里发生了什么事情,他都可以很及时的告诉哥哥刘襄。

还有一个就是,刘邦死之前曾经和大臣们有一个白马盟约,非刘氏不能称王,这个是很深的人心的。

这些大臣在当时也是因为惧怕吕后的淫威,所以在吕后活着的时候,他们不敢反抗他,但是,一旦吕后死掉,就不好说了。

到了吕后真的死了,刘璋火速的把这件事传递给了刘襄,刘襄在齐地拉了一支队伍,以剿灭乱臣贼子为由杀向了都城长安。

吕后临死之前,把自己的侄子吕碌、吕产叫了过来,并且三番五次的叮嘱他们,我死了之后,你们不要来给我吊唁。一定紧紧的抓住手中的军权,一旦你们失去了军权,整个吕家就要被灭族了。

当时,吕产和吕碌掌管着护卫都城安全的南北两军。

齐地的刘襄起兵的消息传到了都城,吕产和吕碌要应对了,因为吕后死前叮嘱过他们不能离开自己的军队,所以,这时候他们找来了开国功臣灌婴带着大军外出去阻击刘襄了。

此刻,另一伙功臣派宰相陈平和太尉周勃两人也在一起商议,看看如何剿灭诸吕,还江山于刘氏。

但是,这时候陈平和周勃根本不知道灌婴是吕氏一派的人,还是刘氏一派的。

反正,灌婴带了人马就出发了,等灌婴到了军事重地荥阳之后,他就不走了,把军队驻扎在了这里,然后,灌婴派人联系齐王刘襄,你赶紧来,我们合军一处,到都城里去把姓吕的给灭了。

刘襄得到灌婴的帮助,甚是高兴真是天助我也,看来这次起义,肯定是可以成功的。于是,他们火速向长安赶来。

虽说刘襄他们的速度比较快,但是,都城里陈平,周勃的速度更快。

陈平想通过郦商的儿子,去劝说吕碌放弃北军的领导权。因为郦商的儿子了吕碌的关系比较好,再加上吕碌这个比较单纯,很相信朋友不会出卖他,在听了朋友的建议之后,吕碌开始摇摆不定了。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陈平又派了刘璋去干掉吕产。此刻的吕产正带着几十人去挟持小皇帝呢,恰好碰到了刘璋,因为刘璋带的人多,有备而来,就把吕产给杀了。

吕碌考虑来考虑去决定交出军权,最后南北军的调度权跑到了太尉周勃的手中,周勃带着这些人,把姓吕的全部给抓了起来,杀了头。

这时候刘襄和灌婴还在赶往长安的路上,但是,现在的情况是诸吕已经诛灭了。肯定不能让刘襄来长安了,万一他真的来了,那么这个皇帝的宝座肯定就是他的了。

陈平想了一个办法,阻止刘襄前进的步伐,他让刘璋去告诉大哥刘襄,诸吕已经被灭了,你们就回去吧。

没想到就是这一句话,刘襄竟然真的回去了。

这时候在朝中掌握重权的宰相陈平,太尉周勃等人开始考虑选谁为皇帝了。

按照和刘邦血液关系的远近,以及剿灭诸吕功劳的大小,这个皇帝的接班人,似乎是在刘邦的孙子刘襄以及刘璋等人中选,似乎更加合适。

但是,这兄弟二人,一个比一个猛,若是他们当上了皇帝,遭殃的肯定是大臣,所以,这两个人就被排除了。

刘邦不是还有两个儿子嘛,一个代王刘恒,一个刘长。

刘长肯定是不能选的,因为他是吕后养大的,和吕后多多少少是会有点感情的,而这帮功臣正是杀害吕后的凶手。刘长当皇帝对功臣不利。

退而求其次,代王刘恒这个人看上去比较老实,容易控制,那就选他为皇帝吧,就这样刘恒被选举为了大汉的皇帝,他就是汉文帝刘恒。


史学达人


汉高祖刘邦死后,其子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汉惠帝的母亲则是大名鼎鼎的吕后。

刘邦在晚年曾经想要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刘如意为太子,因此遭到了吕后的怨恨,于是诛杀了这对母子,并令人将戚夫人剁去四肢、剜去双眼、割去舌头,将其熏哑戳聋,做成了人彘(人为猪形)置于厕中,并请来了惠帝刘盈观看。



刘盈看到后十分惊恐,连连说这不是人能做出来的行为,他不相信自己的母亲是这样子的人,但却不得不相信。因此大病一场,从此不理朝政,吕后得以掌控朝政。

刘盈因为这件事情没过几年就抑郁而终,吕后接连扶立了两个汉惠帝的幼子为皇帝,是为前少帝、后少帝,自己则临朝听政,大权独揽。



吕后掌权时期不断培植吕氏集团的实力,甚至打破了刘邦立下的非刘姓不封王的制度。吕后死前曾经叮嘱吕氏的子侄,吕氏掌权大臣和宗室都是十分不满,在她死后一定要掌握好兵权。

吕后死后不久,大臣与宗室就开始发难,齐王刘襄于外起兵,陈平、周勃于内响应,最终诛杀了诸吕,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可是问题也就来了,皇帝怎么办。当时的皇帝是吕后扶持的后少帝,是肯定不能让他继续在位的,于是就要重新选一个皇帝。

————————————————————————————

齐王刘襄怎么看来都是一个好的人选,他是刘邦长子刘肥的长子,即刘邦的长孙,继位顺理成章,可是他不能继位,其原因有三。

其一,刘襄太能干了,也太强势了,在长安城里立天子的是诛灭诸吕的功臣们,如果继位的是一个强势皇帝,各位功高盖主的功臣该如此自处,恐怕刘襄不会让他们继续掌控权力吧。

其二,刘襄倚重自己的舅舅驷钧,而驷钧为人凶残暴戾,大臣们担心刘襄继位后,外戚继续掌权,再形成外戚专权的局面。

其三,刘襄出兵前诈骗了琅琊王刘泽,夺取了他的兵权。刘泽感到受骗,就向刘襄自告奋勇说要去京城议事,帮助刘襄夺取皇位。

结果自然可想而知,刘泽进京之后一直阻拦大臣们想要立刘襄为帝。

最终代王刘恒被拥立为帝,是为汉文帝。



立汉文帝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和齐王刘襄的一样,只是汉文帝的自身条件与齐王刘襄正好相反。

汉文帝仁孝,大臣们认为他比较弱势。且汉文帝的母亲薄氏为人忠厚,不会造成外戚专权的情况。

汉文帝又是剩余的刘邦的儿子中的长子,继位顺理成章。

众缘和合,齐王刘襄这个长孙没有继位,汉文帝刘恒这个“长子”继位了,并开创“文景之治”,为汉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