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找到傳國玉璽稱帝,傳國玉璽為何傳到乾隆就沒了?

dddddddc_


這個笑話您是從哪兒聽來的?

和氏璧傳國玉璽的千年始末

中國歷史上,能稱得上“傳國玉璽”的也只有秦始皇用和氏璧製成的那一塊了。這塊傳國玉璽歷代王朝君主皆視此物為至高無上,擁有天下之象徵。為爭奪此玉璽,演義除了無數宮廷之變,然而關於此玉璽的下落,至今都是一個千古未解之謎。

秦始皇二十年崩,傳璽於二世皇帝,趙高誅二世,傳子嬰,劉邦入關中,進咸陽而得到此玉璽,楚漢之爭勝利後,劉邦於公元202年,即皇帝位,漢“因世傳之,謂為傳國璽也。”、

傳國玉璽自此得名。

西漢末,王莽篡政,建立新潮,後來王莽失敗,王憲得到了玉璽,李松入長安後,殺了王憲而得到了玉璽,並呈送給了更始帝,更始帝敗給了赤眉軍,於是赤眉軍得到了玉璽,赤眉軍首領樊崇等劉盆子為帝,玉璽歸了劉盆子。

公元27年,光武帝劉秀派遣大將馮異大破赤眉,“赤眉君臣面縛,奉高皇帝璽綬”。自此璽為東漢所有。

東漢末,董卓作亂,在洛陽劫掠逼宮,掌玉璽的人帶著玉璽一同投井中。後來孫堅入洛陽討伐董卓,他的士兵與城南井中見五色之光(這個有點誇張),探之而得玉璽。後來袁術用孫堅的妻子作為要挾,從孫堅手裡得到了玉璽。袁術死後,袁術劫持的廣陵刺史徐球得到了玉璽,送歸於漢獻帝。然後魏代漢,晉代魏,玉璽就這樣傳到西晉。

然而西晉立國不久,天下就大亂了,南北諸朝對峙,十六國紛爭更迭。前趙劉聰派遣劉曜破洛陽,抓了晉懷帝,取得了玉璽返回平陽。

後來石勒滅前趙,建立後趙,石勒又被魏冉閔所滅,冉閔又被石勒後裔石虎聯合鮮卑慕容雋聯手所滅,冉閔的大將軍蔣幹求救於東晉徵西將軍謝尚,蔣幹奉玉璽於東晉,於是在東晉晉穆帝永和八年,傳國玉璽再歸於漢人王朝。

此後,經南朝宋、齊、傳承到粱,但因為梁元帝承勝元年四月侯景之亂,侯景盜玉璽,讓侍中趙思賢將玉璽丟在草間,至廣陵告訴了郭元建這個事情,後來郭元建得到玉璽,送到了鄴城,自此玉璽歸了北齊,後北周代北齊,又歸了北周。

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滅北周,玉璽歸隋朝,公元618年,唐朝滅隋,隋朝蕭皇后和太子帶著玉璽投靠了突厥。到了貞觀四年,蕭太后跟太子一同歸唐,玉璽才又重新回到了中原。

公元917年,朱溫篡唐,建立後梁,隨後李存勖入洛陽平亂,滅後梁,建立後唐,936年,石敬瑭舉兵入洛陽,滅後唐,建立後晉,後唐帝李從珂攜帶玉璽登元武樓自焚,自此玉璽不知所蹤。

從後唐末帝李從珂到宋太祖建隆元年,這二十五年裡,是沒有玉璽的。

而據說宋哲宗元符元年,也就是一百三十九年後,玉璽出現在了咸陽,但實際上這個事情一直被史學界所懷疑,這塊玉璽的真假,到底是趙宋王朝導演的好戲,還是真的找到了玉璽,爭議相當之大。

那麼我們就按這塊玉璽是真的來說吧,接下來1127年靖康之恥,玉璽被金人所得,南宋沒有傳國玉璽,然後蒙古滅金,卻沒有得到玉璽,忽必烈滅南宋建立元朝也沒有玉璽,一直到忽必烈於至元二十一年死掉,玉璽又神奇地出現了!

元代玉璽之出現,相當之離奇,據說是太師國王之孫,當時的同知通政院史拾得死了後,家裡很窘迫,他妻子脫脫真瑩又有病,她兒子為了給母親瞧病,從家裡翻出個匣子想要拿去賣,誰知一打開,居然是傳說的中的傳國玉璽,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後來呈現給了皇太孫,皇太孫受玉璽而繼帝位。

而後來朱元璋滅元,這塊離奇的傳國玉璽被元順帝帶走,明朝也沒有傳國玉璽!

至於後來的清朝更加不可能有!

皇太極得到玉璽這個事情極其不靠譜。

首先,從後唐末帝李從珂自焚開始,玉璽的下落就已經不明,後來出現在咸陽的那塊玉璽蹊蹺相當之大,在後來,元朝得到的玉璽的經過就更加離奇了。

這兩次事件如此巧合,完全沒有道理,真假相當難辨。所以一般認為傳國玉璽到了李從珂這裡,大概就已經算是找不著了。至於後世真真假假的故事,十分難以辨別。


以上個人淺見、如果您喜歡我的文字,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也是極好的!


青年折緣


皇太極手裡的傳國玉璽是多爾袞進獻的,據說多爾袞率兵攻打察哈爾,凱旋迴師時遇到了一個牧羊人。

牧羊人對多爾袞說附近山澗有一個怪現象,裡面的青草長的非常茂盛,但是不知何故,所有的羊都不敢吃裡面的草。於是多爾袞就下令搜查,一探究竟,結果在就在山澗找到了一方玉璽,也就是滿清所說的“傳國玉璽”。



後來,多爾袞為了討好皇太極,就把玉璽獻了出來。皇太極非常高興,認為天命所歸,滿清該得天下,於是將金國改為滿洲國,並加緊了對中原的攻勢。

1643年皇太極病世,經多方勢力激烈角逐,最終選定了由6歲的皇太極之子愛新覺羅.福臨繼承皇位。第二年四月份,多爾袞率清軍入關,開啟了滿清長達276年統治中原的歷史。

那麼,傳國玉璽為何到乾隆時期就沒有了呢?原因還得從頭說起。

璽是中國古代帝王的寶印。而傳國玉璽無疑是在所有寶印中是最為尊貴的,有關它的傳說幾千年來充滿了神秘的色彩。這枚玉璽之所以被稱為“傳國玉璽”,與千古一帝秦始皇有關。

自卞和發現和氏璧後,它一直是楚王室的重器,後來楚王將其賞給了大臣。之後,和氏璧下落不明。後來,和氏璧流傳到了趙國。於是歷史上還發生了一個“完璧歸趙”的故事,雖然當時藺相如以死相逼保住了和氏璧,但最終趙國被滅,和氏璧還是到了秦國手裡。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就命李斯找工匠把和氏璧雕琢成玉璽,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沒想到秦國二世就亡了。劉邦入關後,秦王子嬰搞了一個規格隆重的投降儀式,於是傳國玉璽就到了劉邦手裡,劉邦稱帝后將“秦傳國玉璽”更名為“漢傳國玉璽”。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當時的幼帝劉嬰才兩歲,玉璽就由漢孝元太后代管。東漢末年,時局動盪,漢少帝出逃的時候將玉璽落在了宮中,等再次回來時,玉璽已經不見了蹤跡。後來董卓被滅後,長沙王孫堅在洛陽城南的甄宮井中找到了這枚傳國玉璽。

從這以後,隨著政權的更替,玉璽也在不斷改換著它的主人。唐朝建立後,高祖李淵把“璽”改為了“寶”。

五代十國時期,傳國玉璽就徹底的消失了,因此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就成了無“璽”之主。但是關於“傳國玉璽”的記載卻林林總總,數不勝數。

北宋紹興三年(1096年),咸陽段義在河南鄉挖地基蓋房子的時候,竟挖出了一枚“背螭紐五盤”的玉印。經十多名學識淵博的翰林學士鑑定,為“真秦制傳國玉璽”。後來玉璽到了那裡、究竟是真是假,不得而知。

乾隆皇帝登基之後,對皇太極和這塊“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仔細的鑑賞了一番,之後就丟在一邊了。原因是,乾隆皇帝認為這塊傳國玉璽是偽造出來的,並不是真正的國寶。

乾隆皇帝不喜歡的東西,自然就不會珍惜,何況他在位六十多年,這枚玉璽早不知道被埋沒於某個不為人知的角落了。

感謝朋友們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在我們的歷史中有兩件遺失的至寶,其中一件是在唐朝時失蹤的王羲之蘭亭集序,另一件是在五代十國後唐時期失蹤的和氏璧、傳國玉璽,自這兩件寶貝失蹤之後,歷史中就一直不停的有人在尋找,只可惜至今未曾見過蹤影。

傳國玉璽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最開始是是楚人卞和發現的一塊美玉,在他發現和氏璧後,曾因此引發了一系列的故事。

在後來,更是發生了完璧歸趙這樣圍繞著和氏璧展開的真實歷史故事。

和氏璧成為皇權象徵

和氏璧第一次跟皇權掛鉤是從秦朝統一江山開始的,在秦始皇稱帝后,他讓人把和氏璧雕琢成了傳國玉璽,從此,和氏璧的樣貌發生了變化,成為了後世帝王權力的象徵。

對後來的很多皇帝來說,擁有了和氏璧,那就相當於擁有了成為皇帝的合法性,如果沒有和氏璧,那就是有些名不正言不順的。

所以古代的很多皇帝在稱帝前,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尋找和氏璧,如果找不到和氏璧,那他們就會製造另一塊玉璽來替代和氏璧,或者乾脆造假,製作一塊假的傳國玉璽。


和氏璧是在五代十國的時候失蹤的,在五代十國之後,各朝代的皇帝們為了解決沒有傳國玉璽的尷尬,大多數採用的是以上的兩種方式。

比如五代十國裡的後晉、後周,所採用的方式就是另外製作出一些傳國玉璽出來。

宋朝開國的時候,趙匡胤所使用的傳國玉璽就是後周製作出來的傳國玉璽。

除此之外,後來也出現過一些假冒的傳國玉璽出現。

比如在宋哲宗時期,有個普通農民種田的時候在地裡找到了一個號稱傳國玉璽的玉璽,並將其進獻給了宋哲宗。

在皇太極稱帝之前,多爾袞也向皇太極進獻了一個從蒙古奪來、號稱真實無誤的傳國玉璽。


乾隆發現傳國玉璽是假的

皇太極得到了多爾袞進獻的傳國玉璽後,他並沒有多加考證,而是很開心地收下了這麼一個所謂的傳國玉璽,將其當成了上天賜予自己稱帝的禮物,並在不久後,在關外稱帝了。

在皇太極稱帝、把金改清後,這枚傳國玉璽就一直在清朝的歷代皇帝們手中流傳,直到乾隆時期,這枚傳國玉璽才退出了歷史的幕後。

至於這枚傳國玉璽退出歷史幕後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乾隆皇帝認為它是假的,所以才直接將其棄之不用,導致其最終失蹤了起來。


眾所周知,乾隆皇帝是一個非常痴迷於古董文玩的皇帝。

他的一生收藏過很多字畫,只要被他收藏的字畫,他都會在上面蓋上很多專屬於自己的印章。

經他手收藏的各種古董也多到了如山堆積。

正所謂熟能生巧,接觸各種古董文玩久了,乾隆自然也培養出了很高超的古董鑑別素養。


最終經過種種的考據,乾隆皇帝斷定了這枚所謂的傳國玉璽其實是一枚假貨。

而乾隆也是一個非常耿直的人,在發現傳國玉璽是假的後,他一點都沒顧及到自己祖先的面子,直接就把這塊傳國玉璽遺棄,使其在被冷落之後,慢慢消失在了歷史中。

至於皇太極我覺得他並不是認不清傳國玉璽的真假,而是根本就不想認清傳國玉璽的真假。

對他來說,多爾袞進獻的傳國玉璽是不是真的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傳國玉璽的名頭以及傳國玉璽身上所代表著的含義,所以即便這塊傳國玉璽是假的,他也會將其當成真的使用。


所以說這就是為什麼傳國玉璽會在乾隆時期消失的原因,主要原因就是乾隆皇帝發現傳國玉璽是假的。


孤客生


傳國玉璽最出名的應該是秦始皇的命令李斯用和氏璧雕刻的秦始皇印章,上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篆文,是歷代王朝皇帝登基的憑證,沒有這個估計是“假皇帝”了。

不過“傳國玉璽”在宋朝被滅亡時期就不見了,元朝忽必烈去世後,曾經有人在大都(現在北京)大街上叫賣“傳國玉璽”,被宰相伯顏購得,後伯顏將繳獲的消滅王朝玉璽分發大臣,磨平重新刻章。(制誥之寶玉璽仿製品圖,清朝25玉璽中排名第十四位)

據考證,宋元時期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已經不見蹤影,所謂的傳國玉璽都是偽造,主要彰顯皇朝統治的合法性和所謂的和平盛世而已。

皇太極得到的是什麼傳國玉璽“?

一、林丹汗和“制誥之寶”玉璽

林丹汗是蒙古帝國的第35任大汗,一般認為他是蒙古的最後一位大汗。林丹汗獲得的傳國玉璽是一個牧羊人偶然挖掘獲得的,獻給了林丹汗,林丹汗覺得這是振興蒙古帝國的象徵,視若珍寶。

這一枚玉璽上面刻著“制誥之寶”四個漢字篆文,並非傳說中秦始皇的“傳國玉璽”,應該是蒙古被明朝軍隊趕到蒙古草原時遺落的蒙古帝國皇帝的玉璽。(皇太極劇照)

二、多爾袞、皇太極和“制誥之寶”玉璽。1634年,意圖復興蒙古帝國的林丹汗病逝,1635年,多爾袞趁機進軍察哈爾消滅林丹汗舊部。這次作戰十分順利,幾乎兵不血刃就將林丹汗的后妃和兒子都俘虜了。林丹汗的大福晉蘇泰將這方“制誥之寶”的玉璽謹獻給多爾袞,多爾袞不敢擅自保存,將消息傳給皇太極,在多爾袞大軍迴歸時,皇太極接迎玉璽百里。據記載:

設案於黃幄前,案上陳香燭,汗受玉璽,親捧之,率眾拜天,行三跪九叩頭禮畢,汗復位,傳諭兩側眾人曰:“此玉璽乃歷代帝王所用之寶。“

皇太極將這方玉璽作為自己的印章,並且於1636年改國號為“清”。這方玉璽一直使用到順治年間。(順治皇帝用“制誥之寶”蓋章的文件圖)

“制誥之寶”玉璽的下落?

“制誥之寶”的玉璽沿用到順治皇帝,後突然消失在清朝皇帝蓋章的文件上面,全部改用用滿漢兩種文字印章的“制誥之寶”。(如下圖)

乾隆皇帝25年,乾隆整理選定皇帝的玉璽,總共選擇了25方玉璽。這裡面有很多講究的。根據《周易》的 說法“大衍天數,二十有五”

,古人以奇數為陽,1.3.5.7.9這些10以內的奇數加起來正好25,25為最,因此乾隆皇帝定下自己的25方玉璽。

不過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東周歷經25代才滅亡,乾隆希望自己的後代也享國25代,不過清朝十代就亡國了。

乾隆皇帝欽定25方玉璽時,清朝初期皇室傳下的“四寶”中就不見了“制誥之寶”這方玉璽。1746年(乾隆十一年),乾隆皇帝選了十方玉璽收藏到盛京(瀋陽)鳳凰樓,盛京畢竟是大清龍興之地的首都。這十方御寶被稱為“盛京十寶”,這裡面也沒有“制誥之寶”這方玉璽。負責檢驗的大臣們議論紛紛,預兆大清崛起的玉璽怎麼不見了,這一風波也是鬧得紛紛揚揚。

為了平息議論,乾隆皇帝將原來的“丹符出驗四方”之寶從“盛京十寶”中撤出,換上了“制誥之寶”玉璽,議論馬上平息了下來,原來玉璽還在。其實這方“制誥之寶”的玉璽是乾隆皇帝偽造的。乾隆皇帝是一個鑑寶的大行家,造一方玉璽不在話下。

多爾袞獻給皇太極的“制誥之寶”玉璽到底去了哪裡吶?竊以為有兩種可能,順治、康熙、雍正三朝皇帝中的一個皇帝將“制誥之寶”玉璽陪葬在陵寢了。第二種可能是乾隆皇帝自己私藏起來,到清朝末年時流出宮外,不知下落了。我們見到的所謂“制誥之寶”玉璽時乾隆皇帝讓人刻印的,不是原來的“制誥之寶”了。(溥儀照片)

1924年,北京政變,鹿鍾麟奉命將溥儀請出紫禁城,臨走時,鹿鍾麟問溥儀秦始皇的那方“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傳國玉璽在哪裡?溥儀無奈說道:

“你說的是不是傳說的那個秦始皇用和氏璧打造的傳國玉璽?這個我沒見過,康熙、乾隆都沒見過,你們說的是不是傳說哦!”

其實,皇太極得到的根本不是秦始皇的傳國玉璽,而是元朝皇帝的一方“制誥之寶”的玉璽,哪一方和氏璧雕刻的傳國玉璽早就成了傳說了。


穿越再現彼岸


在中國人心目中,真正的傳國玉璽,當然只有秦始皇用“和氏璧”做出來的“傳國玉璽”,才能真正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傳國玉璽”到底去哪了?

經過了幾千年的朝代更迭,“傳國玉璽”留下了很多傳說,最著名的當然是王莽篡位時,太后“擲璽於地,破其一角”,只能夠用黃金補上,留下了“金鑲玉”的美名。

之後,“傳國玉璽”在歷朝歷代的野心家手裡流傳,但是遺失已久,已經真假難辨。當然不管真假,歷朝歷代都會有一枚“傳國玉璽”,成為皇權的象徵。

皇太極得到的,是真正的“傳國玉璽”嗎?

皇太極得到的所謂“傳國玉璽”,是多爾袞征服蒙古族時得到的。是蒙古族察哈爾部的可汗額哲,進獻給多爾袞的,但僅僅是元朝的“傳國玉璽”。

毫無疑問,這是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驅逐了元朝統治者,“北元”殘餘勢力所攜帶的元朝“傳國玉璽”,距離真正的“傳國玉璽”差遠了。

當然,就算是元朝“傳國玉璽”,也夠皇太極高興的了,立馬建立了“清朝”。

乾隆真的把“傳國玉璽”給弄丟了?

歷朝歷代有很多專門偽造傳國玉璽的,到了清朝時期,紫禁城裡竟然藏有傳國玉璽39枚,可見其中大多數都是假的。

不幸的是,皇太極得到的元朝“傳國玉璽”,上面刻著的是“皇帝之璽”,可見根本就是假的。

乾隆是真正的收藏印章的“大家”,一生中一共有1000多枚印章,可見乾隆這個皇帝對於印章是非常的有研究。

所以乾隆根本就不在乎這枚元朝“傳國玉璽”,但是也不能隨便“扔”,只能當做珍藏。

所以,說乾隆把“傳國玉璽”搞丟了,實在是一個笑話,從來沒有得到,又何談失去呢?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古人有云:得玉璽者得天下!


大家都知道完璧歸趙的故事吧?相傳玉璽就是用故事中的和氏璧製成。


據說在公園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一直想尋找一種作為君王身份象徵的信物,就想到了曾經與自己有一面之緣的和氏璧,當時已經統一六國和氏璧就是囊中之物,秦始皇想著將其重新改造一番,作為傳國玉璽。於是秦始皇命丞相李斯親自設計圖案及形狀,並在上面寫上【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蟲鳥字篆,由著名的玉工孫壽雕刻到上面。後來玉璽被稱為身份的象徵,有點得玉璽得天下的意思。


相傳在秦始皇死後,趙高通過不光彩的手段把玉璽給了秦二世,在秦二世當政的幾年間,所以大事小情都由趙高說了算,在秦二世死後,玉璽又落到了子嬰的手中,但是當時的秦朝已經走到盡頭,子嬰為了活命把玉璽獻給了當時的沛公劉邦,劉邦就把玉璽作為自己的國家信物稱之為【漢傳國玉璽】。

就次以後玉璽在大漢朝被安穩的放置了幾百年,到了西漢末年的時候,大將軍王莽篡位,逼迫王政君交出傳國玉璽,王政君此時對自己的親侄子恨得的咬牙切齒,盛怒之下把玉璽砸向王莽,結果玉璽摔落地上,掉了一個角,後來王莽命人用金子把缺失的一角補上,又叫做鑲金玉璽。

自次以後玉璽開始它顛沛流離的日子。西漢末年至漢獻帝時,董卓作亂,成三國鼎力時期,玉璽也也由最初的袁術之手再到曹操之處,之後曹操以挾天子令諸侯,此時,玉璽又回到漢室。

後來相傳唐朝末年後唐廢帝李從珂被契丹人擊敗,為了不做亡國奴,李從珂竟然帶著玉璽和妃嬪一起放火自焚,在這場大火裡,玉璽也徹底丟失了,也有可能是被有契丹人給拿走了。


直到朱元璋創建了大明朝,把所有的狄戎金人全部趕走到北方以後,大明朝再也沒有鑲金玉璽一說了,雖然有很多盜版但都被否定了。


據說後來皇太極入主中原,他的胞弟多爾袞在北方打仗之時見過一個放牧的說起來件特別神奇的事情,放牧的老人說不遠處的山洞旁邊水草很肥,但是牛羊從不靠近,說山洞裡面有神秘的東西,多爾袞一行進入後驚喜發現是傳國玉璽,並獻於皇太極,皇太極認為天命所歸,稱帝建立清朝。


其實大家可以想象,一塊玉石經過了上千年的紛爭,就算是有現在的衛星定位系統,也很難找到。所以皇太極找到玉璽並稱帝只是皇太極稱帝的一個藉口。況且從皇太極登基以後清朝沒有大規模的戰爭,怎麼可能象徵國家生命的玉璽到了乾隆皇帝時期會失蹤呢?所以答案是皇太極也應該從來沒有見過什麼鑲金玉璽。


這大概就是玉璽的前世今生吧?


小八戒愚論





答:這裡是覃仕勇說史,為您揭曉最真實的歷史。

皇太極找到傳國玉璽稱帝,傳國玉璽為何傳到乾隆就沒了呢?

這事兒挺有趣的。

事情先從皇太極,不,還是從努爾哈赤說起吧。

我們都知道,努爾哈赤的廟號是太祖,清太祖,即大家都說他是大清王朝的開國皇帝。

其實,努爾哈赤建立的政權叫後金政權,不是大清,是大清的前身;另外,努爾哈赤只是稱王稱汗,沒當過皇帝。

說起來,清廷統治者是比較慚愧的,他們雖然馬上得江山,但得江山前,他們是處於原始落後狀態的。追溯得更早一些,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前,他們甚至沒有屬於自己的文字。

也因為沒有文字,他們這個後金政權建立的時間、國號的制定,時至今日,很多學者都弄不清。

尤其尷尬的是,努爾哈赤所建立的後金政權到底叫“金”,還是“大金”,抑或是“後金”,不但今天的學者弄不清楚,可能努爾哈赤本人心中都沒數。

不信?

現在翻查《滿文老檔》,就不難發現努爾哈赤有時稱“金”(太祖卷3,28頁),有時又稱“女真滿洲國”(太祖卷3,37頁),有時又稱“女真國建州衛”(申忠一:《建州紀程圖記校注》,22頁)。

另外,努爾哈赤明明已稱王、稱國、稱汗了,給朝鮮的文件,仍蓋著“建州左衛之印”(申忠一:《建州紀程圖記校注》,22頁)。文書上自稱“女真國龍虎將軍”(《李朝實錄》,宣祖卷142,19頁)。

特別要說明的是,根據《李朝實錄》所記:天命四年(1619年)努爾哈赤發行的文件上蓋著篆寫的“後金天命皇帝”七個字的大印(《李朝實錄》,“光海君日記”,卷139,15頁)。

陳登原著作的《國史舊聞》中,提到很多文獻和文物上也都名“後金”。

所以,努爾哈赤的政權有時候叫“金”或“大金”,有時候又叫 “後金”。

那麼,努爾哈赤這個“後金”的建立,應該從什麼時候算起呢?

《滿文老檔》的記載:努爾哈赤是在萬曆十五年(1587年)六月二十四日正式“定國政”——這算是建國的開始嗎?不知道。

《李朝實錄》又記:萬曆十七年(1589年),努爾哈赤在建州部內“則自中稱王”——咦,建國和稱王,不是同時的,二者間有兩年的時間差。

《滿文老檔》又記: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蒙古喀爾喀等五部尊努爾哈赤為昆都侖汗(漢譯恭敬之意)——顯然,在努爾哈赤的心目中,汗是比王要更高檔的。

再過了十年,即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又自上一個尊號:奉天覆育列國英明汗。

結合前面提到的,萬曆四十七年(即,天命四年,1619年),努爾哈赤發往朝鮮文件上所蓋的“後金天命皇帝”七個字大印,顯然,努爾哈赤認為,奉天覆育列國英明汗是和皇帝劃等號的了。

不但努爾哈赤這麼認為,他的繼任者,皇太極也這麼認為。

皇太極不是曾和袁崇煥搞過議和嗎?他用漢文書寫書信,按自己的理解,就把“大金國汗”翻譯為“大金國皇帝”寫在信上。袁崇煥看了,嚇得咋舌搖手,連連指責他不能這樣。

也從這時候開始,皇太極才知道了“皇帝”與“汗”是有巨大區別的,於是就有了從“汗”向“帝”轉化的想法。

時間到了,明崇禎八年(後金天聰九年、公元1635年),多爾袞等四貝勒遠征察哈爾,獲得林丹汗的兒子額哲率部民一千戶歸降,並獻上傳國玉璽。

《清實錄•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二四載:相傳這尊傳國玉璽藏於元朝大內宮廷之中,當元順帝為明洪武帝所敗,倉皇丟棄都城,攜璽逃至沙漠。元順帝崩於應昌府後,玉璽遺失。過了兩百多年,有牧羊人在山岡下放牧時,發現有一頭山羊連續三日不肯吃腳下的草,只是不斷地用蹄刨地,牧羊人大惑不解,用鏟深挖,竟然挖出了這尊歷代傳國玉璽。

皇太極咬定這尊玉璽是“歷代傳國玉璽”、“歷代帝王之寶”、“鎮國傳世之寶”和傳承兩千餘年的漢代寶璽,於是鈐用此寶,去汗稱帝,改國號“後金”為“大清”,定年號為“崇德”,以天子自居。

這尊玉璽後來傳給了順治,再傳給康熙、雍正。傳到乾隆手中,乾隆只保留了皇太極私刻的四寶,即“大清受命之寶”、“皇帝奉天之寶”、“大清嗣天子寶”(以上漢文篆書滿文本字)及滿文篆書“皇帝之寶”,而對那尊被稱為“歷代傳國玉璽”的寶貝嗤之以鼻,束之高閣。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乾隆比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等人有文化,知道這方“歷代傳國玉璽”是噟品、假貨。

乾隆斷定這貨是假依據有三:

一、據《後漢書•徐璆傳》引衛宏註記載,秦始皇當年令良工用藍田山美玉製玉璽,璽鈕雕如龍魚鳳鳥,正面所刻為丞相李斯以大篆書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皇太極這枚假貨正面所刻為“制誥之寶”四個字,根本對不上。

二、秦亡後,劉邦掌管了這尊“傳國玉璽”,由兒孫代代相傳。但到了西漢末年,大司馬王莽強篡皇位,逼迫太后王氏交出“傳國玉璽”。王太后氣憤之下,擲璽於地,璽上雕刻螭虎被撞落一角。王莽得到後,命人以黃金鑲補。皇太極這枚假貨並無黃金鑲補的痕跡,假貨無疑。

三、傳國玉璽曾經經過曹丕、石勒之手,曹丕命人在玉璽左肩部刻下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石勒則命人在玉璽右肩部加刻了“天命石氏”字樣。這些,皇太極的假印都沒有!

所以,乾隆明知皇太極這枚是假貨,他的自尊心極強,極要臉,就不肯用了,擔心用它來頒發文告會招致天下人恥笑,堅守地棄用了。


覃仕勇說史


自秦始皇開始,到唐末帝李從珂自焚於洛陽玄武樓止,流傳了一千多年的“傳國玉璽”也就此下落不明瞭。

不過到了後金天聰十年,皇太極改元建制,並宣稱自己得到了失傳七百多年的“傳國玉璽”。


皇太極的所謂“傳國玉璽”

皇太極得到“傳國玉璽”的經過,說來還有點玄幻。在玉璽遺失兩百多年後,某一天,一個牧羊人在山中放羊,發現群羊三天都沒沾一點草料,而是圍著一個地方轉圈。牧羊人感到不可思議,於是在羊轉圈處挖掘。

結果挖了三天三夜之後,居然得到了這枚失傳多年的“傳國玉璽”。之後這枚玉璽被牧羊人獻給主人,後就流傳到了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的手裡。

天聰九年,多爾袞征伐察哈爾得勝回朝,向皇太極奏報獲得了林丹汗這枚寶璽,而且對寶璽的模樣形狀都有記載:寶璽玉質,交龍紐,漢文篆字“制誥之寶”(沒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皇太極大喜,併為此舉行了隆重的受寶大典。

然後以“得到傳國玉璽”為理由,舉行改制大典,改族名女真為滿洲,改年號天聰為崇德,改國號“大金”為“大清”。而且此後的許多文書都用此“制誥之寶”,以彰顯得位之正。在清入關之後,又在玉璽上刻上滿文“制誥之寶”,成為滿漢合璧之玉璽。


不過奇怪的是,乾隆欽定交泰殿二十五方璽時,卻沒有這枚滿漢合璧的“制誥之寶”玉璽。而且乾隆把整理出來的其餘清初寶璽,通通運往盛京收藏,而在這些玉璽中,同樣不見“制誥之寶”玉璽。也就是說,傳國玉璽被皇太極得到後,卻在乾隆時期失傳了,它不在紫禁城交泰殿裡,也不在盛京故宮。

拋開唯心主義來說,也就是看實際情況的話,皇太極所得的那枚“制誥之寶”玉璽,很可能是枚贗品。因為天聰九年的皇太極,已經完成了遼東攻略,滿蒙八旗的建立,也標誌著“大金”不再是一個邊遠部落,而是一個有秩序、有軍隊的北方強國了,入主中原這一夢想,皇太極已經有能力實現了。

但畢竟是少數民族統治,皇太極心裡也難免會有一點害怕和自卑,所以和多爾袞一計劃,決定選擇征服察哈爾,並得到“傳國玉璽”一事來做文章。哄騙世人,爭取輿論力量,

而到了乾隆年間,滿洲入關已近一百年,各方面也已經磨合得差不多了,自然不需要用一枚假的“傳國玉璽”來表現自己,還容易落人口實。於是乾隆把皇太極傳下來的這枚玉璽給破壞了,再對外宣傳玉璽安放在某個地方,供奉起來,反正在那時也沒人敢去實地考察一下的。



狐史首丘


傳國玉璽自秦始皇製成後,一直在秦朝使用。秦始皇死後傳給秦二世,後為劉邦所得。漢朝一直往下朝,到三國為曹操所得,後傳司馬晉朝。南北朝傳隋,隋亡入漠北突厥,後為李世民所得。殘唐時,石敬塘引契丹軍至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懷抱玉璽登玄武樓自焚,傳國玉璽從此下落不明。

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是秦始皇下令所制,其材為春秋名玉和氏璧,雕刻人為咸陽玉工王孫壽,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從此,傳國玉璽成為“皇權神控股,正統合法”之信物,帝王傳位,要傳玉璽,改朝換代,也要傳承玉璽。因此,傳國玉璽被視為皇帝和國家合法身份的標誌,也被視為鎮國之寶,得到他便“受命於天”當皇帝,失去它便王朝氣數已盡。如果皇帝登基沒有玉璽,則被稱為“白板皇帝”,老百姓打心眼裡不服氣。

那麼,傳國玉璽真是從秦朝一直傳到清朝嗎?不是。傳國玉璽在歷史上幾次失蹤,幾次復出,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最可以確定的就是傳到殘唐。

傳國玉璽自秦始皇製成後,一直在秦朝使用。秦始皇死後傳給秦二世,後為劉邦所得。漢朝一直往下朝,到三國為曹操所得,後傳司馬晉朝。南北朝傳隋,隋亡入漠北突厥,後為李世民所得。殘唐時,石敬塘引契丹軍至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懷抱玉璽登玄武樓自焚,傳國玉璽從此下落不明。

到了北宋,農夫段義挖出傳國玉璽獻朝廷,13位大學士認為是真,但許多人認為是假,就連宋徽宗都不太相信,自己又刻了10方共用。北宋亡後,傳國玉璽傳到金國,金亡後不知所蹤。元世祖忽必烈死後,北京古玩市場突然有人公然叫賣傳國玉璽,伯顏重金買得,也不知是真是假,就一直用著。

朱元璋滅元,元軍想抓住元順帝得玉璽,但未能如願。誰知最後竟被多爾袞無意間得到,並獻給皇太極。

皇太極如獲至寶,以為自己“受命於天”,於是改後金為大清,這樣大清朝也是正統天朝了。從皇太極開始,就一直使用這塊玉璽,也沒人敢說是真是假,說是真的自然沒錯,若說是假的,不等於說清朝不是正統天朝,皇帝不是“受命於天”的正統皇帝嗎?

大清之初,包括傳國玉璽在內,一共有39塊玉璽,各個玉璽有不同功用,唯傳國玉璽為至尊,哪位皇帝都把它當寶貝供著。可到了乾隆皇帝時,乾隆卻有了不同看法。

乾隆自稱是十全皇帝,古今中外,天下之事沒有他不懂的。乾隆對考古還有研究,什麼古董玉器,一看就知真假,稱得上是大清“一級鑑寶師”。乾隆當了皇帝之後,拿著傳國玉璽仔仔細細看了半天,最後說出倆字:“膺品”。

乾隆

乾隆此話一出,滿朝文武全都傻眼了。特別是滿人,一個個全都洩氣了。為啥?乾隆親口說出傳國玉璽是假,不等於說大清國不是正統天朝,所有皇帝都不是正統皇帝嗎?不過既然乾隆都說了,眾臣還能說啥?就算皇太極活著,也無話可說,愛正統不正統唄,稀裡糊塗過得了。於是乎,清朝就稀裡糊塗了。



語見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