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大英雄還是大魔頭?史上對他的評價為何涇渭分明?

他是大英雄還是大魔頭?史上對他的評價為何涇渭分明?

他是大英雄還是大魔頭?史上對他的評價為何涇渭分明?

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冉魏政權建立者冉閔,評價涇渭分明。贊之者稱他是 “拯救漢族的千古一帝”?是民族英雄;貶之者罵他是三姓家奴,割據一方的軍閥,暴君,殺人如麻的劊子手。

冉閔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本文只介紹他的一生的經歷。拋開各類褒揚和攻擊,還原一個真實的冉閔。

他是大英雄還是大魔頭?史上對他的評價為何涇渭分明?

01

西晉末年,司馬氏諸王為爭奪皇權,引發了“八王之亂”。邊境地區的眾多少數民族趁中原王朝戰亂之際大量內遷,其中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民族紛紛建立政權,歷史上稱為“五胡亂華”。

五胡在北方建立的眾多政權,後世稱為“五胡十六國”。

五胡十六國其實不僅僅只有十六個國家,十六國之外的冉魏是由漢人建立的。它的建立者就是冉閔。

他是大英雄還是大魔頭?史上對他的評價為何涇渭分明?

02

冉閔(?-352年),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內黃(今河南內黃)人。大概生於公元320年以後。

冉氏祖先曾任漢朝黎陽騎都督,家族世代擔任牙門將。

冉良的父親叫冉隆,冉隆的經歷正史已經失傳,只隱約知道他曾經加入到乞活軍陳午的隊伍,陳午的部隊一直在同石勒的軍隊打仗。

冉閔的父親叫冉良,字弘武。

石勒(274年-333年8月17日),字世龍,初名㔨,小字匐勒,羯族,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人。部落小帥石周曷朱之子,十六國時期後趙建立者,史稱後趙明帝。也是中國歷史上的唯一一個奴隸皇帝。

他是大英雄還是大魔頭?史上對他的評價為何涇渭分明?

冉隆戰死後,冉良在河內隨陳午繼續與前趙大將劉聰、石勒作戰。之後,陳午戰敗,冉良被石勒俘獲。

冉良被石勒俘獲,石勒讓他的侄子石虎收養他為養子,從此改名石瞻,成為石虎手下得力的戰將。

他是大英雄還是大魔頭?史上對他的評價為何涇渭分明?

公元319年,劉淵養子劉曜在長安稱帝,改“漢”為“趙”,是為“前趙”。隨後,石勒和劉曜公開對立,成立“後趙”。隨後,雙方在今天的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地區開展了連年的爭戰。

公元328年,劉曜石虎兩軍在高侯會戰,石虎大敗,也就是在這一戰,石瞻被劉曜俘殺,死時連三十歲都不到,留下兒子石閔。

石瞻死後,石虎把石閔收在身邊當成孫兒輩撫養。

他是大英雄還是大魔頭?史上對他的評價為何涇渭分明?

03

歷史上,石閔第一次亮相是在公元337年,這一年,石虎發兵三十萬攻打段遼(北方鮮卑族部落),十幾歲的石閔也在其中,討伐段遼取勝後,石虎又想順便率領大軍平滅慕容鮮卑。

石虎率大軍進攻棘城,結果被慕容皝的兒子慕容恪在城門拖樹枝揚塵的兩千騎兵嚇得肝膽俱裂,棄甲而逃,跑回襄國。各路後趙兵馬均有損失,共計被殺三萬多,唯獨石閔的人馬邊打邊撤,有條不紊,未遭創傷,由此石閔威名大顯。

永和五年(後趙太寧元年,349年),石虎去世,太子石世即位。此時的石世才剛剛10歲,大權掌握在大臣張豺手中,為鞏固自己的權力,張豺大殺後趙宗室和朝中重臣。

在外打仗爭戰的石閔於回軍途中,聽到張豺大開殺戒的消息,率軍前往河內找到手握重兵,卻又不知所措的宗室親王石遵,石遵是石虎長子也就是第一任太子的親弟弟,因此石閔擁立石遵,在李城起兵向鄴城進軍。

石閔從此開始了了他人生的精彩大劇。

他是大英雄還是大魔頭?史上對他的評價為何涇渭分明?

04

成功殺死石世後,石遵封功勞最大的石閔為都督中外諸軍事、輔國大將軍、錄尚書事,輔政,但他偏偏有意或無意忘了一件事:從李城出發時,石遵曾對石閔說事成後讓他做太子繼承大位。但現在事成了,石遵卻立了另一石衍為皇太子。

石遵利用完石閔,把石閔當成敲門磚,現在門是開了,屋也進了,磚自然沒什麼用。然而這塊磚又很重,他又仍不了,卸了磨也殺不了驢。供在堂上,又不願意,還怕被驢踢了。

石閔自認為勳高一時,應總攬朝政、還應立為太子;石遵卻怕他在朝中勢大,處處牽制。

公元349年十一月,石遵召石鑑等進宮,在鄭太后面前議論此事,都請求殺石閔。鄭太后說:“從李城回師進京,若無石閔豈能有今日!他略微有些驕縱,不可動輒殺他。”石鑑出宮後,派宦官楊環馳馬報告石閔,石閔指使將軍蘇亥、周成率領三十名甲士在如意觀拘捕石遵,並在琨華殿殺死石遵。

石遵死後,石虎第三子石鑑即位,任命石閔為大將軍、封武德王。

他是大英雄還是大魔頭?史上對他的評價為何涇渭分明?

此時的鄴城。主要矛盾開始轉化。

以前是後趙皇室內部你爭我奪那個高高在上的大位。而從此時開始,羯族貴族們把矛頭指向石閔。

隨後發生的 “胡天殿暗殺事件”,徹底激怒石閔,也掘開了羯族人自己的墳墓。

他是大英雄還是大魔頭?史上對他的評價為何涇渭分明?

05

公元349年十一月。鄴城。

龍驤將軍孫伏都、劉銖等人集結了三千羯兵暗中埋伏在胡天殿,想殺掉石閔等人。後來,又帶領士眾攻打石閔和李農,未能獲勝,駐兵鳳陽門。冉閔、李農帶著數千士卒毀壞了金明門而入宮。石閔、李農進攻殺了孫伏都等,從鳳陽門至琨華殿,橫屍遍地,血流成河。

“胡天殿暗殺事件”,引出兩個結果,一是石閔“認祖歸宗”從此改名“冉閔”;另一個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殺胡令》的出臺。

他是大英雄還是大魔頭?史上對他的評價為何涇渭分明?

《殺胡令》是冉閔的標籤,是凝固在他身上抹不去的印跡。

冉閔發佈命令告知宮廷內外,六夷凡敢動用兵器者一律斬殺。發令稱:

“與官同心者留下,不同心者聽任各自離開。”命城門不再戒嚴。於是百里之內的趙人都進城來,離城而去的羯人也堵滿了城門。冉閔明白鬍人不願為己所用,頒佈命令告知內外趙人,斬一個胡人首級送到鳳陽門的,凡文官進位三等,武職都任牙門。

史書上說,此令一出,一天之內,殺了數萬胡人。冉閔親自率領趙人誅殺羯人,不論貴賤男女少長一律殺頭,死者達二十餘萬,屍體在城外,全被野犬豺狼所吃。集居在四方的胡人,當地的軍隊依照冉閔的命令殺了他們,當時外表長得高鼻多須的漢族也有人因濫殺而死。

公元350年,冉閔殺死石鑑,於南郊登帝位,大赦天下囚犯,改年號為永興,國號大魏,史稱冉魏,並恢復冉姓。

他是大英雄還是大魔頭?史上對他的評價為何涇渭分明?

當了皇帝的冉閔成了公敵,四處征戰。

公元352年四月,前燕慕容儁已攻下幽、薊二州,侵佔土地已達到冀州。冉閔帶領騎兵抵抗他,與前燕將領慕容恪在魏昌城相遇。

他是大英雄還是大魔頭?史上對他的評價為何涇渭分明?

冉閔與慕容恪交戰,十戰皆擊敗了對手。最後慕容恪用鐵鎖把戰馬連接起來,在善射的鮮卑士兵中挑選了五千名士兵,列成方陣前進。

冉閔所乘的赤馬名叫朱龍,日行千里,冉閔左持雙刃矛,右執鉤戟,順風迎擊,斬殺三百餘名鮮卑兵。頃刻間燕地騎兵蜂擁而至,重重包圍住冉閔。冉閔寡不敵眾,躍馬衝破重圍向東逃跑,走了二十餘里,馬無緣無故地死去,冉閔被慕容恪擒獲。

在和前燕王慕容儁和他的會面中,慕容儁高聲斥責道:“汝奴僕下才,何得妄自稱帝?”冉閔不愧為一代英豪,雖是階下囚,仍有沖天豪氣:“天下大亂,爾曹夷狄,人面獸心,尚欲篡逆。況我中土英雄,何為不可做帝王?”

他是大英雄還是大魔頭?史上對他的評價為何涇渭分明?

五月初三日(352年6月1日),冉閔被送到龍城,並在遏陘山將其斬殺,諡號武悼天王。

後人評價,單就取得的軍事勝利而言,冉閔絕對排得上中國古代武將前列。但同時,冉閔缺少一個統帥長遠的戰略眼光和城府的政治頭腦;身邊缺乏可以為他出謀劃策的輔佐智囊,結果搞得自己始終處於孤立無援的環境當中,而在一柱擎天的戰鬥中又養成剛愎自用的習性,敗亡也就成了必然結果。

(本文圖片為網絡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