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皇子们的名字,和化学元素周期表重合率那么高?

冯学余


在我们熟悉的查阅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的末尾,有很多表格,其中包括单位换算表,历史朝代表,历代皇帝名字和在位时间及年号表,元素周期表。(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如果经常查阅这部分内容,会发现一个令人惊异的情况,那就是明代皇族人物的名字里有很多单字跟化学元素周期表里的字一致。不仅仅是皇帝的名字是这种情况,没有继承皇位的其他王子姓名也是如此。

由于化学这门学科传入我国较晚,因此就有人提出化学周期表上的元素名称是参考了《朱家族谱》后定出的。关于这个问题,其实要从整体情况来分析点评。

首先解释为什么朱家子孙名字里出现这些单字,其实这一切完全是明帝国的开创者朱元璋定下的。二十五史中的《明史》对此有明确记载,其中一篇诸王世表中提到,朱元璋建国后,认识到败逃的北元势力依旧强大,北方边防的隐患让他夙夜忧叹。

为了解决此事,朱元璋把很多子侄封为藩王,让这些藩王同其他将领互相监督,护卫明帝国的北方边疆。 而朱元璋的后代很多,他的这些藩王儿子们也多半成年娶亲,孙子辈的人就更多了。

朱元璋希望大明可以万古长存,至少是几百年的基业。长期下去,子孙里重名的人肯定非常多。因此,他提出,同一代人的名字里必须有一个字完全一致,他之后这代人拟定了二十个字,这个共同字定在三字名字的中间。


举两个例子,明代帝王兄终弟及的情况发生了两回,第一次是朱厚照和朱厚熜,第二次是朱由校和朱由检。中间这个字确定后,最后一个字必须要跟金木水火土有关。

上面的例子里,照和熜,校和检,都属于使用金木水火土偏旁的字。 按照这个规则执行下去,明朝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里,子子孙孙都是按照这个原则取名,想不跟化学周期表重合都难。

而明朝为了给子孙取名,还造了个别全新的金木水火土偏旁的文字。既然是这样,徐寿在翻译化学时,到底有没有可能是参照朱家族谱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明代皇族用的这些字里,99.9%都并非明朝造的字。

早在元朝明朝以前的语言类书籍里就有大量五行偏旁的字,例如《广韵》《说文》《龙龛手镜》等书籍里,就有数量惊人的以五行为偏旁的汉字。 徐寿在翻译西方化学名字时,主要参考的还是定义中国汉字最标准和权威的各种字典和词典,而非《朱家族谱》。

中国汉字本身具备一定的抽象性,属于原始象形文字的一种升级改进,便于理解和记忆。这一点在繁体字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人提倡恢复繁体字的原因。直到今天,日本文字里40%还是繁体汉字,只是读音彻底改变了。

在翻译化学名称时,徐寿也利用汉字内涵丰富的特性,巧妙地跟化学原理相结合。很多元素名称的笔画数目暗示了该元素的化学结构,这是汉字独有的魅力。所以说,编订汉字化学周期表,跟《朱家族谱》这本帝王家谱,是不存在任何关系的。


历史三日谈


我就知道这个问题会成为一个「智商收割机」,在知乎上让不少人交纳了智商费。

这么多人答题,就是网上这一搜,不审查、不核实,然后把人云亦云的不可靠结论搬过来。

诸如:

  • 朱元璋是【元素周期表之父】。

  • 徐寿翻译化学看《朱家族谱》。

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就我看到的资料,这些说法完全就是胡说八道:

《元素周期表》跟《朱家族谱》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这可以说这是一个历史问题,首先说一个很浅显道理:

如果不是简单、自明的历史常识问题,你下任何结论必须「言必有证」,要用靠谱文献证据证明,或者在证据的基础上进行推理。

是不是应该这样?我觉得这是一个正常人就能明白的道理。

简单、自明的历史问题,比如你说: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

我会毫不犹豫的相信,因为这是一个历史常识,很多证据能证明其可信程度高。

如果你说:秦始皇身高是175厘米。

这就不是自明的历史问题,你就要提供靠谱的证据来证明,或者你提供靠谱的间接证据,在进行推理证明。我才有可能相信你。

不然,你是如何知道秦始皇的身高?这就跟胡说八道没有什么两样,是不是这样的?

------------------------------------------

好,我们以「言必有证」这个简单的道理和标准,来分析这个问题,

一、朱元璋定下的朱家后代取名规则:

朱+辈分+五行,名字第三个字必须是带五行「金、木、水、火、土」为偏旁部首的字。

这完全可信,理由如下:

因为有很多可靠文献可以佐证,比如《明史》等。

《明史·表第一·诸王世表一》:明太祖建藩,子孙世系预锡嘉名,以示传世久远……洪武中,太祖以子孙蕃众,命名虑有重复,乃于东宫、亲王世系,各拟二十字,字为一世。子孙初生,宗人府依世次次双名,以上一字为据,其下一字则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为序,惟靖江王不拘。

而且明代皇子皇孙名字中确实是都有:金、木、水、火、土的偏旁部首的汉字。

如:「朱公锡,朱慎镭,朱同铬,朱同铌,朱安汞」。

这一点就不多谈了。我也承认。

二、因为老朱家子孙太多,偏旁为「金、木、水、火、土」的汉字不够用。

所以,朱家人创造了很多以「金、木、水、火、土」为偏旁的汉字。

因此,《元素周期表》中很多表示元素、从「金」的汉字,有机化学中从『火』的汉字,很多都是朱家人造的。

这种说法完全不可信,理由如下:

我对《明史》没有研究,我不知道《元素周期表》有多少字跟明代藩王的名字一样,我就用网上一些人提供的答案进行考证。

很简单,我只要在明朝以前的字典和文献中找到这些字,就证明不是「朱家造字」,是不是这个简单的道理?

比如以「死理性派」逼格自居的果壳网上转载的这个帖子:把所有的名字都列出来了,说「这些字以前没有」,「老朱家十足的创造力」云云,


红字就是朱家子孙名字中的字,算很多吗??目测也就是不到三分之一的样子。

经过考证发现:

这些字没有一个字是老朱家造的,相反在明代以前的字典:《说文》、《广韵》《集韵》《玉篇》《龙龛手镜》等等中反复出现:

还有什么【老朱家的发明了有机化学】:

我们就来考证一下有机化学中的「烷、烯、炔、烃」,结果是一样的,都是在明代以前就有的字,很多字典都收录:

我就服了:

《元素周期表》中的汉字,和有机化学中表示有机物的汉字,没有一个汉字老朱家造的,在明代以前的字典随便查都能查到。

为什么要把这个『功劳』算到朱元璋头上呢?

告诉我?

-------------------------------------------

三、近代科学家徐寿从西方翻译化学元素的时候主要参看《朱家族谱》。

不可信:这完全是张口胡说,一个证据都没有列出来证明,证据呢?

我是没有看到任何证据能证明这一点:徐寿翻译化学元素主要参看《朱家族谱》。

请用脑子想一想,中国字典以部首和读音分门别类。《康熙字典》上以「金、木、水、火、土」为部首的汉字,哪一个部首下面不是最少有一两百个汉字。

徐寿是参考《康熙字典》之类的字典书方便,还是参考《朱家族谱》《明史》方便?

另外,《朱家族谱》是很容易找到的文献吗?族谱是私域文献,而《康熙字典》这种公开出版的文献,更容易得到。

我实在想不到任何理由徐寿会去参考什么《朱家族谱》。

我们看看宋辽金时代的字典《龙龛手镜》金字旁的汉字有多少:

《龙龛手镜》一页大概有50-60汉字,金字旁的汉字一共收录了34页,也就是快两千个金字旁的汉字,这TM还不够朱元璋的皇子皇子孙用?

这还仅仅是金字旁的汉字,说什么子孙太多了,字不够用,完全就是信口开河。

我就想问一下:汉字造形声字很难吗?恐怕是小学生都会吧?科学家还要参考《朱家族谱》吗?

比如表示气体元素:氢同位素「氕、氘、氚」是科学家造的,造得简直天衣无缝:

形音兼顾,从字形还可以分析出氢元素同位素「氕、氘、氚」的质子和中子数:

  • 「气」表示气体元素

  • 「一撇」表示质子,
  • 「一竖」表示「中子」,

「氕」一个质子,「氘」分别表示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氚」就是表示一个质子和两个中子。

化学家和物理学家这么逆天的造字都想到了,需要去参考《朱家族谱》,把他们当弱智?

另外,还需要明白「同形字」的概念,字形完全一样,但是意义不一样。

  • 如:「柜」在古代表示一种树木,今天表示「储物柜」。

  • 「女红」的「红」,其实跟「红色」的「红」,其实是两个字吗?「女红」的「红」表示女人的针线活,读作「女工」。
  • 淡「泊」和停「泊」虽然都是〖泊〗,其实是两个字,恰好同形。

其实,化学家是不是参考了古代字典我都怀疑,就别谈什么《朱家族谱》了。

因为利用形声原理很容易造字,根本就不能排除化学家造了一个字,恰好与古字同形。

汉字演变过程中经常出现:造新字与旧字同形。

我再说一个例子:这是今天最新发现的四种元素:

(石田)、(气奥)可能是新造字,但是「镆、鉨」两个在古籍中就有,

你认为化学家有没有参考古籍?我觉得很可能没有,因为我觉得根本没必要,用形声原理很容易造出来。

假如明代藩王用了这两个字当姓名,你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能不能说今天的化学家参考了《朱家族谱》?

民国时代的物理学家胡刚复,根据热力学原理,灵机一动就造了一个〖熵〗字,完全没有必要参考古籍,但是古籍中就有这个字。

你能说当初造这个字的人,是热力学之父?

――――――――――――

好,经过分析和考证,再来回答题主的问题:

综上所述:

汉字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古人用过的字,有些很冷僻,有些废弃了。这其中有些字,符合形声表意原理,我们今人可以继续拿来用,表达一个新意义。

今人造了一个字,跟古字恰好同形,但是意义不一样。

这两种情况,都是非常正常汉字演变现象。

朱家子孙的名字跟化学元素汉字,就是属于这两种情况,不要过多的联想附会。

-------------------------------------------

这个所谓的【朱元璋是《元素周期表》之父】,是知乎上一个叫做「檀信介」的家伙胡扯的,不知道为什么就风靡了网络。

这是他最开始的答案:

最早的时候,我在他的答案下面质疑,他就改了答案,说什么「朱家子孙提高了这些字的曝光率,让这些顺利入选《康熙字典》,给徐寿提供了参考」等等这些鬼话。

其实,「汉字的边际效用」决定了汉字所谓的「曝光度」。

汉字的常用程度也就是所谓的【齐夫定律】,这是数理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在此也就不讨论,有兴趣可以去百度。

比如:汉语〖的〗和英语的〖of〗都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字。「是」或者「is」排名第二。排名第一的频率是排名第二的两倍,以此类推。

朱家子孙使用的冷僻字,是边际效用极其低的,也许明代一百万字的汉语文本,只会出现一次。

在几百年前的以前,几乎没有报纸、电视,怎么可能提高曝光率?

明朝很多王子到了明朝的中晚期跟平民一样,比如刘备也算是王子,到了东汉也照样卖草鞋。

八大山人就是明朝王子,他如果不是画家,鬼都不会记得他。

你以为古代王子都跟今天英国的威廉王子一样,如同好莱坞明星人竟皆知?

这么愚蠢的话,就有人信?我是服了。

所以,让这些冷僻字、死字流传下来的关键因素是字典。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的产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约定俗成的产物。冷僻的文字说明在语言中也很冷僻。

比如:你每天可能要说1000个「的」,如果你不是懂化学的专业人士,但你也许三十年都不会说一个「烯」。


其实,我也抱着人艰不拆的目的,我也懒得戳穿他。

但是他的粉丝天天骂人,真的不堪其扰,真的没办法。

最可怕的是竟然上了知乎日报:

诶,湾湾电视台的导演和编辑脑子进水了,在电视上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这种结论几乎经不起那怕一丝一毫的质疑,你稍微动下鼠标核实一下,或者稍微用点常识想一下,也会发现问题。

为什么就能风靡网络?只能说:这个世界上的到处是人云亦云的人。

信息大爆炸时代,我们并没有变得更聪明,而是相反。就是因为信息太多了,我们就降低了信息的审查门槛。

所以,不要随便放弃自己的思维自主权,相信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即便看起来很新奇、有趣。

你一定要想一想:他说的结论,有没有用可靠的证据证明过?

这难道不简单吗?

根本就不需要你是什么领域的专家,只要你有这个敏感性,可以识别九成以上的错误、虚假信息。

你可能要说:

你装什么逼,你那么认真干什么?我们就是图个乐子,娱乐一下。真假对我无所谓,也没有损失。

如果这样想,就没办法了,我认为求真是人的天性。或者说我不喜欢被骗。即便没有什么利益损失,我养成了怀疑的习惯。

如果这是装逼,我就将这个逼装到底。

--------------------------------------------------------

人云亦云犯了错误,真的不要紧,其实我也经常犯这种错误。我惊讶的是这种很明显的错误广泛传播,没有人怀疑一下。

我并不是想针对任何人,真的不是。

我看到有位答主说我想当方舟子,竟然说:「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徐寿没有借鉴」。

人类基本智力活动规则「谁举张,谁举证」,你举张,你就要举证。

如何能证明一个什么东西没有呢?逻辑上无法证明。

因为不能经验所有的时间、空间、所有事物。所以,科学理论是可以被证伪的,因为科学理论是经验的。

我说我对面有条隐形的喷火飞龙,你能举出证据没有吗?

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上帝、外星人、飞天面条怪、葫芦娃、变形金刚不存在。难道这些东西都存在?

假如是这样,人类的社会的法庭、听证会、大学、科研机构都不需要了,因为什么都可以成立。

我曾多次说过,思考任何问题,一定恪守这个原则:谁举张,谁举证,非常之结论,需非常之证据。

也就是说:拿可靠的证据来证明,我随时愿意放弃自己的观点和结论。没有证据证明我就暂时不相信。

最后一定要记住:没有证据的举张,你可以不用任何证据进行否定。


小汉字见大历史


化学元素周期表之所以与明朝皇子们的名字重合率高,首先得益于朱元璋创造的家谱取名字序,其次还要感谢清末时期著名科学家徐寿,为何这样说?且听羽评郡主细细道来,涨知识的时候到了。

中文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形成

我们都知道,初中读书时,化学老师会强行要求我们将化学元素周期表背下来,现如今很多人依然能够朗朗上口,但是有一个问题是,背的出来却很少有人全部写出来。

氫氦鋰鈹硼
碳氮氧氟氖
鈉鎂鋁硅磷
硫氯氬鉀鈣……

之所以现如今日此轻易记住,这真是徐寿的功劳,很少有人知道,在没有中文的化学元素周期表时,可以说和看天书一般,元素周期表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说创立,直到道光年间才开始传入中国。

此时有个清朝晚期的著名科学家,江苏无锡人,近代化学的启蒙者,他当时看到这个化学元素周期表时同样一脸懵(夸张说法,徐寿从事翻译工作17年,专门翻译西方化学以及蒸汽机方面的书籍),他第一眼看见的周期表是这样式的。

“Ferrum,Aurum,Cuprum,Phosphorus,Bromine……”

他尝试着翻译,结果这生搬硬套的翻译看起来显得更加无趣乏味,当时徐寿便有个想法,他是这样说的,如下图:

简单来说,就是这样翻译太过于繁冗,还不如以音译的命名方法,就是将化学元素的英文读音中的第一音节译成汉字,作为这个元素的汉字名称,倘若首音不合则用次音,比如,对于固体元素的就用金字旁,再陪上一个与这个元素第一个音节读音相似的汉字,这样就组合成了一套化学元素的中文名称。

不过在组合的过程上也是非常繁琐的,毕竟一百多种生僻的元素符号,一日,他前去查阅资料,发现一份家谱,家谱里面的名字恰好都以五行元素为偏旁,也都是一些和金属矿物相关的字。

原来这是朱元璋的家谱,当初朱元璋登基之后,就开始为朱家的子孙后代取名立下规矩,朱元璋运用的是五行取名法,就是姓氏+辈分+五行,“五行”并非全部用金木水火土,而是这第三个字必须以金木水火土为偏旁。

朱元璋有25个儿子和一个侄子,给每一个儿子的后代都定下辈分,辈分表如下图:

朱元璋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们,每一个人的后代都根据这20个字取名,一直轮流使用,也确实,朱元璋的后代时至今日都还是依照这个取名的,但是朱元璋万万没想到的是,中国的汉字竟然不够用了,这些带金木水火土的字被用完了。

所以他的后代们就开始造字,比如镭、钠、镁、钴、铈、烷、烯等都是他们造出来的,而徐寿如获至宝,于是将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翻译,大多采用朱氏家谱中的带有五行偏旁的字,也就成就了现如今的中文化学元素周期表。

其实在我们眼里可能认为并没有多厉害,然而在世界人眼里,他们是的确佩服中国文字的,且不说如此,当时徐寿创造完成后,日本听闻,第一时间派学者前来学习,然后引回日本使用。

综上,也就是人们为何会认为朱元璋的皇子们的名字和元素周期表重合率高的原因,但要理解的是,朱元璋无心插柳在前,徐寿在后。


羽评郡主


在我国的文化中,人们非常喜欢按辈分起名字,这种状况在古代和现代都是大量存在的。

朱元璋的儿子一共有26人,在他兴致所到时,他给自己这26个儿子中已经有了子孙后代的人敲定下了一系列的辈份。

朱元璋当时确定下来的起名辈份大家可以通过下面这张图了解一下。

从这张图我们可以了解出,朱元璋几乎为自己每个儿子的后代都敲定下了20个辈分,供他们只孙后代的20代人使用。

原本皇帝宝座应该是在太子家那一派的辈份中流传的,但是在朱棣篡夺了自己侄子的皇帝宝座后,皇帝的位置开始过渡到了燕王后代的辈分中。

凭借着朱元璋确定下的这份起名辈分,明朝很有效地避免了皇族、王族子孙因为过多而导致名字出现重复的尴尬状况。

朱元璋后代名字中的五行元素

不过朱元璋对子孙后代起名的第二个规定,却使得他的子孙后代又凭空出现了很多有可能出现重名的尴尬。

朱元璋非常崇尚五行理念,除了辈分的规定之外,他还规定自己子孙后代的第三个名字必须得添上五行的元素。


比如他的儿子,朱棣、朱标、朱樉等人,名字上都包含着木元素。

还有朱元璋的孙子朱高炽、朱高燧、朱允炆等人,名字上都包含着火元素。

在我们浩瀚的汉文字中,拥有五行偏首的文字看起来很多,但如果实际算起来,这些可以供朱元璋上百万后代使用的文字其实并不多。

在这种情况,他们同一代人之间为了避免出现同名的尴尬,就创造出了原本许多不存在的字,这样就可以避免这个尴尬了。

而那个年代又没有电脑、电子系统这种东西,他们本身又是皇族、王族,自然是不用担心自己造出来的字登记不了了。

徐寿翻译元素周期表借鉴明朝皇族族谱的说法

现如今在网络上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说清朝末年的徐寿在翻译元素周期表时,因为不想如同翻译外国人名字一样直接把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音译过来,所以他就开始寻找起了一些在我们汉字中与这些元素契合的字,来对这些元素物质进行翻译。


在他苦苦寻找一直找不出类似文字的情况下,他无意中在明朝皇族族谱中找到了灵感。

接下来他采用了明朝皇族族谱中一些拥有着金元素、“钅”字旁的字来对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些金属元素进行了翻译,这才使得我们得以看到了现如今的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中的金属元素文字早在明朝前就出现了

但实际上这种网络传言是没有根据的,因为没有任何历史记载说明徐寿就是参考明朝皇族族谱来翻译元素周期表的,以上这种说法,更多时候是一种猜测。

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虽然明朝的皇族为了避免重名造出了不少的字,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考研一下元素周期表中所出现的那些金属元素文字,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文字早在明朝之前就已经出现在了我们的文化中。

虽然明朝的皇族也有使用这些文字,但是这些字并不是他们造出来的,也并不是他们的专利。


通过这方面来判断,我觉得徐寿有很大可能并不是通过明朝皇族族谱来对元素周期表进行翻译的,而是通过其他的古字典来进行翻译的。

当然因为没有明确记载徐寿是通过什么书籍来翻译这些金属元素的原因,所以对于这方面我们是不好直接作出论断的,虽然通过明朝皇族族谱翻译元素周期表的几率很小,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这种可能。

所以说这就是明朝皇子们名字和元素周期表中某些文字有如此巨大重叠的原因,最大的原因就是古代五行元素的文字就那么一些,在明朝皇族大量使用的情况下,元素周期表又是通过我们原本的汉字翻译出来的,因此出现重叠是根本不奇怪的。


孤客生


明太祖朱元璋,作为一位传奇的帝王,明朝的开国君主,他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

但他还是一位伟大的"化学家",就鲜为人知了。

有一件事情,极能体现他的化学水平。


朱元璋给自己的子孙后代发明了一套五行相生的起名规范,皇室后人名字第二个字是他钦定的辈分,第三个字里则要有一个五行偏旁的字,按照木、火、土、金、水依次代传。

于是,在朱元璋的后世子孙里,我们发现了数不清的使用以后来的化学元素汉文音译名称的人名。

金属元素类

太祖系:朱公锡、朱慎镭、朱同铬、朱同铌、朱在钠、朱均铁、朱成钴、朱成钯、朱恩钠、朱恩铜、朱恩铈、朱恩钾

仁宗系:朱翊铕

英宗系:朱翊铬


有机化学类

太祖系:朱勤烷、朱孟烷、朱悦烯、朱定烷、朱琼烃、朱颙炔

仁宗系:朱厚烷

宪宗系:朱厚烃


其他化学类:

朱成鏻

是不是觉得厉害了,我的朱元璋?

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我们开始使用元素周期表那可是19世纪的事情啊,朱元璋可是14世纪的人,难道穿越了?

于是呢,有人就有了这样的猜测:

是不是清末化学家们翻译《元素周期表》时,主要参考书目就是门捷列夫的原作和《明史·诸王世系表》呢?

或者说,烷烃镭钋汞这些字,是不是朱元璋原创的呢?

然而,并不是。

朱元璋平时是不是像化学家一样摆弄瓶瓶罐罐我们不知道,但我们知道的是,朱元璋肯定非常喜欢读书。

据史料记载在朱元璋起兵之后他每天都会学习到很晚,即使行军打仗途中也不肯放下书本。"身在行间,手不缀书"。做了皇帝以后,不但经常通宵学习,还喜欢招读书人给他讲课。

而正是因为朱元璋这样没日没夜的学习,使得他的文化水平迅速提高,也认识了许多诸如"烯、镭、烷、铕、鏻"这样的在古代字书中都难得一见的生僻字。


其实这些字,早在明代以前,就已经有人使用,而且人对其中绝大多数的字都赋予了实际意义。

比如说:朱公锡的"锡"字:《说文解字》已收此字,解释为"银铅之间也"。

再比如说,朱慎镭的"镭"字:《广韵》释为"壶也",《集韵》释为"古瓶也"。早在晋代潘岳的《马汧督诔》一文中就有"寘壶镭瓶甒以侦之"的句子。

并且,实际上,无论是清末徐寿翻译元素周期表时,还是我们现在对某些元素加以汉字名字时,都大量采纳了这些字书里对于这些字含义的解释。比如说,铜的原始原色,就是红色,而铜这个字的含义是赤金。

换句话说,很多元素周期表中用的字,既不是明代朱元璋造的,也不是清代徐寿造的,很多字早在东汉编《说文解字》时就收录了。最迟在宋代的《广韵》、《集韵》中也有。


只不过,由于现在这些生僻字很少使用,《新华字典》等常用辞书只收录它们作为元素的意思,使人们产生错觉,以为它们是为了翻译元素周期表而生造的字。当看到明朝皇室后裔的名字里已经用了这些字时,又以为它们是明朝人造的。


当然了,我们不能因为这个事实就否定了朱元璋的勤奋好学,以及对化学元素名汉译的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在朱元璋的后世子孙里,倒的确出过一位化学家,那就是朱载堉。

朱载堉(1536年—1611年),字伯勤,号句曲山人、九峰山人,青年时自号"狂生"、"山阳酒狂仙客",又称"端靖世子",河南省怀庆府河内县(今河南沁阳)人。明代著名的律学家(有"律圣"之称)、历学家、音乐家。

他是明太祖九世孙,我们之前提到的郑王朱厚烷的长子。此人从小就对科学十分热衷,热衷到不愿意继承王位,一门心思搞科研的程度。

他的一生完成了《乐律全书》、《律吕正论》、《律吕质疑辨惑》、《嘉量算经》、《律吕精义》、《律历融通》、《算学新说》、《瑟谱》等重要著作,成就震撼世界,中外学者尊崇他为"东方文艺复兴式的圣人"。

在朱载堉灿若星辰的成就里,的确有一项与化学有关:他测出了水银,也就是汞的密度。测量结果相当精确。


煮酒君


很多读者在看到明朝皇子们的名字时会发现一个惊人的问题,明朝皇子们的名字竟然和化学元素的名称重叠率非常高。比如明朝的皇子朱成钴,朱同铌等等,这些都是化学元素周期表里面比较冷门的元素竟然都被明朝的皇子用到了名字里面。难道是明朝的皇子在取名的时候参照了化学元素周期表吗?

化学元素周期表是清朝末年的俄国人发明的,传入中国的时候明朝已经灭亡了300多年。明朝的皇室虽然比较奇葩,不过却没有一个化学家。元素周期表中的这些字实际上是明朝皇室先发明的,在化学周期表传入中国时被抄袭走了。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建立了一套严格的封藩制度。以子孙蕃众,命名虑有重复,乃于东宫和诸王世系,各拟二十字,一字为一世。子孙初生,宗人府依世系立双名,以上一字为据,其下一字则取五行偏旁者,太祖诸子已取木字旁,名故从孙辈起,按照五行相生的顺序,以火、土、金、水、木为序,惟靖江王系、蓼王系不拘。

比如东宫太子朱标一系,字辈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木生火,所以朱标之子是允字辈+火字旁,如朱允炆;火生土,朱允炆之子朱文奎、朱文圭是文字辈+土字旁。

燕王,即明成祖朱棣一系字辈是“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朱棣之子,是高字辈+火字旁,如朱高炽、朱高煦;朱棣之孙,是瞻字辈+土字旁,如朱瞻基;朱棣之曾孙,是祁字辈+金字旁,如朱祁镇、朱祁钰……

这种命名的规律,在整个明朝都未曾变化。明朝的宗室人口增长很快。明初几代的子孙比较少,取名字还比较容易,到了后来的时候就开始麻烦了。朱元璋的子孙到了最后有近百万人,这么多人又不能重名,只能造字了。随着人数越来越多,造的字也越来越多,明朝的皇室族谱也几乎成了一本金木水火土偏旁的汉语词典。到了明末,由于命名越来越难,甚至出现了皇室的孩子已经长成学龄儿童,而名字还没有选好的事情。

到了元素周期表传入的时候,当时的科学家想要给这几个符号加上中文的注解,最好是带着金字旁的。这些字从字典里面确实不好找,但是拿到了明朝的族谱之后这些字就很容易找到了。明朝的族谱里面各种各样读音,各种各样字形的字都有。而且明朝距离元素周期表传入的时间比较久远,使用明朝的皇室的名字也不会得罪人。

这样一来二去明朝的皇室的名字里面的字就被用到了元素周期表里面,二者的先后顺序是元素周期表里面的元素根据明朝的皇室的名字起的名,而不是明朝的皇室根据元素周期表起的名字。明朝的皇室随着明朝的覆灭也就停止了这种造字的风潮,后来这些被创造的字大部分也被遗弃了,这些被收入元素周期表的文字应该是幸运的,一直保存到了今天。


邓海春


这个锅要朱元璋背。

元朝政府是个比较残忍的政府,他在中国实行了贱民制度(明朝也继承了这一点)。在元朝的四等人划分中,朱元璋家属于“蒙古人、色目人、北人、南人”中最低等的“南人”,南人的孩子,生下来根本就不让取名,有个记号就成。

所以,当时规定,像朱元璋这种人,出生以后,以出生的日期或出生时父母年龄相加的数字或家中排行作为名字。朱元璋的爷爷叫做朱初一,父亲叫朱五四,大哥叫朱重五,二哥叫朱重六,三个朱重七,到他这里,叫朱重八,也叫朱八八。


不过当时的朱元璋也没觉得有啥不妥,毕竟他是个穷百姓,名字起的再好听,不能当饭吃。

不过后来朱元璋投奔了郭子仪的起义军,有了身份之后,再顶着一个“朱八八”的名字就有些不妥了,所以他进入军队后改了个名,叫做“朱元璋”。璋是一种玉做的武器,可以理解为玉刀,改成这个名字,有消灭元朝的意思——诛灭元朝的玉刀。

再后来,朱元璋的事业更上一层楼,当了皇帝,龙子龙孙们,自然不能再取这样的贱名了。


于是,老朱早早的就为孩子们做好了规划。首先是字辈,朱元璋给每个儿子都赐了一首五言诗,一共二十个字,每字一辈,用完再起。

我们可以看到,明朝皇帝的名字,全部都是符合燕王一系的字辈的。而前总理朱镕基,是属于岷王一系的后人。

只不过,朱元璋的子孙并没有把字辈用完,仅仅用了十个,到崇祯皇帝朱由检这辈,明朝就灭亡了。估计二十个字辈用完,也没有人给他们再取二十个字了。

如果到此为止,朱元璋干的事情也不算过分。

朱元璋坑人就坑在了,他居然还规定了第三个字!

朱元璋规定,我的子孙们的名字,第一个字是朱是肯定的了,第二个字参考字辈。而第三个字,要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来排行,五代一轮回,至于你们第三个字取啥,只要是以五行为偏旁的,取啥可以自便。

坑人喽!

比如朱元璋的儿子朱棣,他的名字取名时还没有字辈,所以是两字名。朱棣的名字是木字旁。

朱棣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第二个字是高字辈,第三个字是“炽”,是火字旁。

朱高炽的儿子,明宣宗朱瞻基,第三个字是土字旁的。

朱瞻基的儿子,明英宗朱祁镇,名字是金字旁的。

朱祁镇的儿子,成化皇帝朱见深,名字是水字旁的……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

就是,以金木水火土为偏旁的汉字,是有限的。

什么“照”啊,“基”啊,“检”啊,“校”啊,要先优先保障皇帝的一家子。甚至有时候,连皇帝都找不到一个常用字来取名字。比如明穆宗朱载垕,还有他爹明世宗朱厚璁,这俩字就都不太常用。

连皇帝都这样,普通的宗室就可想而知了。

明朝建立到一百年之后,朱家的子孙已经繁衍到了几十万人之多。以五行为偏旁部首的字早就用没了,管理皇族事务的官员们翻遍了词典,都找不到更多的字了。

而那些生僻的五行字,早就被用给了亲王们。虽然很少用(在当时极其生僻),但至少还是个真正存在的汉字!

什么铬、镭、钠、钴,这都是后来的元素周期表里的字,在当时极为罕见。可是就这样的字,一般宗室都是用不上的。

对于大多数宗室来说,由于实在是没有字,所以只能造一个字给他们用。比如坑死张居正爷爷的辽王朱宪节,他的第三个字是一个火字旁加一个节,可是这个字除了再他这用过一次以外,输入法都打不出来。


所以,后来有元素周期表的时候,发现金字旁的元素,基本都被朱家的子孙用过了,有的还用过不止一次,朱家的孩子的名字自然就和元素表高度重合啦!

不过有一个谣传,当年翻译元素周期表的时候,有人说是照着明朝皇族的家谱翻译的。实际上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这些金字旁的字本来就存在,只不过是提前被朱家的亲王们用了而已。


小约翰


这并不是明朝皇子们化学都学得好,而是因为清代化学家徐寿在为元素周期表命名时照抄了明朝宗谱啊!这一切还要从朱元璋确立命名规则说起。

诸王世系,五行相生 。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这是由于元朝的起名规则,平民老百姓只能以数字为名,朱元璋是他自己改的名。朱元璋即位不久,就开始操心他的子子孙孙的名字问题,一国的皇族起名,肯定不能太随便,至少要突出皇族的特点啊,更重要的是不能有重复。于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发明了一套专门为皇室取名的世系规则。

规则是这样的:今后皇室之子名字都必须是三个字,第二个字从规定的世系中来取,由二十个字来循环取名。

这里只罗列太子和四子朱棣的取名世系为例。

长子朱标: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四子朱棣燕王: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明成祖起始为帝系)

第三个字则由阴阳五行中的一个字来做部首,由于朱元璋的“璋”字是王玉旁,属金,因此按照阴阳五行相生的规则,接下来应当是水-木-火-土-金,这样,一个完整的取名系统就构建出来了。

五行观念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阴阳五行家,他们把五行视作万物之本原,五行相克的规律是木土水火金,五行相生的规律是木火土金水。以五行来代表世代更替在古代早有先例,根据邹衍的五德终始说,朝代的更替可以用五行相克来说明,周为火德,秦为水德,汉为土德,以此类推。明朝以五行入名自然不足为奇。

但是,随着明朝皇室的成员越来越多,皇室子弟增加到几十万人。中国虽然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文明,但是汉字也就几万字而已,经不住这么用啊!于是皇室就开始了大规模的造字运动,一些前所未有的字都被造了出来,于是,明朝世系的画风是这样的:

朱慎镭,朱同铬,朱同铌,朱在钠,朱成钯,朱恩铈,朱帅锌,朱徵钋,朱效钛,朱弥镉,朱孟烷(emmmm,这怎么和我学的化学元素周期表这么像呢......)

那么,明朝皇室的名字是怎么跑到元素周期表上的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元素命名,巧得名目。

我国历史上是没有成系统的自然科学的,西方近代自然科学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才传入我国。1869年,我国化学家徐寿在从事元素周期表的翻译工作时可犯了难。按照以往的惯例,我国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名词大都是从日本间接引入的,专有名词的命名也是采取翻译日文的方式,但是,日本从西方翻译的元素名称太过冗长,这样的话会大大增加化学表达的难度。下面是日本的元素周期表,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一次,当徐寿在翻看明代世系时,惊奇的发现,明代诸王的名字中有很多与化学元素发音相似甚至意思相同的字,于是,他决定抛弃翻译日文元素周期表的方案,选择用中文直接命名。我们知道,化学元素是化学表达式的基础。

而元素又分为气体,液体,固体,固体又分为金属和非金属。这样,元素的命名就和金字旁,水字旁和土字旁的汉字产生了联系。这样,明代皇室的名字就被大规模地用到了元素周期表中。

这样一来,明代皇子的名字就从尘封的史册上跑到了元素周期表上,大多数元素名都可以在明朝宗册中找到,这也是为什么今天我们看到元素周期表,会有一种明代皇子穿越了的感觉。

之后,表示元素族类的偏旁加上音部构成化学元素名的命名方法,就一直沿用下来,一直到今天。这就是为什么明朝皇子的名字和化学元素周期表重合率那么高的原因。多亏了这种命名方法,一个汉字对应一个元素,今天学化学的学生们才得以减小很多记忆量,究其本源,我们还得感谢明太祖朱元璋的这一发明啊!


无笔史官


朱元璋虽然对给他打下江山的臣子们,铁血无情,下手狠辣,但是对自己的子孙反而很是体贴的,不但给他们详细规定了怎么治理江山,把他的后代分封到各地,镇守江山。


甚至朱元璋细心到给每个孩子的后代规定了怎么起名字。

朱元璋甚至朱元璋的祖上都没个好名字,甚至都不叫名字,真的只是个代号而已。


比方说朱元璋的祖父叫朱初一,大约是初一这天生的。


朱元璋的父亲叫朱五四,大约是青年节生的,五月四号。


朱元璋本人原名叫朱重八,为啥叫重八呢?有两个说法,一个是朱元璋的父亲和大伯各有四个儿子,都是以重字作为第二个字,第三个字就按出生的顺序起,朱元璋最小所以叫重八,他上面还有重一重二重三重四,朱元璋上面的三个亲哥哥分别叫四六七。


另外一个传说就更好玩一点,说朱元璋出生时他爹发愁给孩子取个什么名字呢,在院子里打转的时候,忽然看见院子地上有个甲虫在爬,他灵机一动想出一个名字,就叫虫爬吧,不过虫爬也不像个正经名字啊,于是他就给新出生的儿子叫重八,和虫爬谐音。


朱五四很为自己的机智得意。

后来朱元璋改过几次名字,越改运气越好。


他先叫过朱兴宗,兴旺祖宗,这名字一般,就像刘福荣一样,到顶了就是个土财主。


后来老乡汤和拉他去了郭子兴的义军中,在郭子兴的军中他不但娶了郭子兴的义女马大脚,还有了自己的淮西班底,这期间朱元璋改名朱元璋字叫国瑞。


国瑞很好理解,国家的祥瑞。


元璋呢,有人说他这名字大有玄机,是诛,元,璋,璋是一种刀形的玉器,朱元璋的意思就是用刀诛灭元朝。


这其实有点牵强,朱元璋参加义军,一开始可能就是为了吃口饱饭,朕本淮右布衣,暴兵忽至,误入其中,哪有那么远大的理想去诛灭元朝呢。


其实朱元璋这名字名和字连起来看,还是很有意境的,元的意思是开始,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璋是古代的一种礼器,礼敬天地用的,礼器当然不肯有杀人的意思,他的名和字的意思连起来就是开始告诉天地和过往神灵,自己希望国家祥瑞百姓安康。


自从改了名字以后,朱元璋的运气好像变好了,灭了陈友谅平了张士诚,把大元朝赶到草原上去放羊,建立明朝。

所以他对子孙后代名字这事儿分外上心,他细心的给23个儿子的后代规定了辈分排字,还规定第三个字必须是五行的一种,父子之间的名字必须相生,不能相克。


比方说上一辈的名字有木,第三代的名字里就必须有火,木生火吗,以此类推。


比方说他的长子叫朱标,名字里有木,朱标的儿子就必须带火,而且第三代开始都是三个字的名字,就是为了把排辈算上,所以朱标的儿子叫朱允炆。


允字辈,名字有火。



朱标这一枝的排字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可惜朱棣靖难之役,朱标这一枝就绝后了。


燕王朱棣的儿子叫朱高炽,高字辈,名字带火。


燕王朱棣这支的排字是: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排到由字辈时,明朝就亡了。


辈分好排,最麻烦的是第三个字必须是金木水火土,前几辈人口少,还好派,但是老朱家的子孙太能生了,到嘉靖年统计,朱元璋的直系孙子已经二十多万了,金木水火土严重不够用啊。

所以很多人起名就查古书,找生僻字,只要有金木水火土就行,如果还找不到,就只能生造个有金木水火土的字来。


比方说么朱公锡,朱慎镭,朱均铁,朱勤烷,朱悦烯之类的。


后来徐寿引进元素周期表时,苦恼于用那些字来表示这些元素时,偶然看到了一本朱元璋的家谱,一翻之下如获至宝,这不就是一本活的元素周期表吗。


几十万的名字,用到元素周期表中绰绰有余。困难迎刃而解。。


老朱给后代规划名字,却为化学做出了卓越贡献,大约门捷列夫都没想到吧。


==================



薛白袍


不是明朝的皇子们按照化学周期表取名字,而是化学周期表在翻译的时候借用了很多五行偏旁的汉字。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子孙后代的永久流传,在开国之初就给自己未来的子孙规定了一套取名字的规章制度。五行之间相生相克,按照朱元璋的意思名字的第二个字是辈分,现在很多地区也会有这种取名字的做法。第三个字必须要有五行的偏旁按照木,火,土,金,水这样的顺序一直世世代代的排列下去。


另朱元璋没有意料到的事,皇室后代基本上呈指数型增长,到了明朝末年到处都是朱家的子孙,拿朱棣来讲,他是明朝正儿八经的第三代皇帝,虽然这个位置是抢夺他侄子的,好歹他在位期间做的不错,也就功过相抵了。从他这一代开始往下传是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镇→朱见深→朱祐樘,名字的第三个字咋一看十有八九都不常见。虽然朱元璋最初设立这个规范的想法是很值得肯定的,但是由于人口数量巨大,汉字表达的信息量大是以组合取胜,特别是以五行为偏旁部首的常见字数量有限,完全满足不了朱家取名字的需求。到了后来各种带着五行偏旁的生僻字都被翻出来了。


而到了现代之后,无论是化学还是医学都是以前从来没有过,汉字在造字的时候也没有能够准确表达这些元素的词语。而且中国五行和元素在某种方面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古代人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五行,而到了现在才发现都是由元素构成。所以为了形象的翻译就直接采用了这些带有五行偏旁的汉字,从而导致朱元璋的子孙名字可以变成一个元素周期表。


而到了现代以后,因为这些字的偏旁都是带着金木水火土的,在现代化学、医学等学科传入中国后,很多元素的翻译,为了形象就直接采用了这些字。可以说,朱家的子孙名字可以编成一个元素周期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