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韓帝國獨亡之路:大清如何失去朝鮮?中國與半島屬國的最終割裂

大韓帝國獨亡之路:大清如何失去朝鮮?中國與半島屬國的最終割裂

甲午戰爭的失敗,不僅讓大清帝國的中興氣象被戳破,同時也失去了最後的屬國朝鮮。從此之後日本得以通過朝鮮半島這一東北亞陸橋,漸漸蠶食這個老大帝國——一直到抗日戰爭勝利而終焉。

所謂唇亡齒寒,可於中國而言甲午尚只是切膚之痛,對於朝鮮王國來說,卻是近在咫尺的亡國序幕。

五百年李氏朝鮮可以說與明清二朝幾乎相始終,但在對待明清兩朝的態度上卻是迥然不同。

朝鮮開國於明朝洪武年間,還是高麗武臣的朝鮮太祖李成桂受命領兵進攻其時已經被明軍佔領的遼東,自知此去必敗無疑的李成桂在虛晃一槍後,便帶兵返回開京,由此建立朝鮮王國。

明太祖鑑於當時遼東三面受敵,所以李成桂上表稱臣之後,便以朝鮮二字賜予其作為國號,從此明鮮宗藩外交關係就成了攸關兩國國運的重要地緣戰略。

壬辰年間,日本在歷史上第二次進犯朝鮮,朝鮮一個月內全境就幾乎盡數陷落,時任領議政柳承龍寫下了“三都守失,八道瓦解”八個字描述彼時的慘淡境況,以至於就連當時的朝鮮仁祖大王都在明鮮邊境的義州城內上表萬曆皇帝請求內附。

大韓帝國獨亡之路:大清如何失去朝鮮?中國與半島屬國的最終割裂

(電影鳴梁海戰裡的“壬辰戰爭”)

抗日援朝之役,明軍成功擊退日本,幫助朝鮮復國,由此朝鮮便將明朝視作了“再造父母”——在如今首爾昌德宮的禁苑裡尚有明亡六十年之後,朝鮮君臣為祭祀萬曆皇帝而建立的大報壇。

對於明朝的恩情感念有多深,對於清朝的崛起,朝鮮便恨之有多痛。

半島對於中國的戰略安全也正是在明清更代之中彰顯無遺,而二者的關係,也在此際之中產生了第一次割裂。

後金崛起之初,雖然橫掃遼東,但北有蒙古林丹汗、西南為關寧明軍,東南則有朝鮮與皮島毛文龍掣肘。明太祖囊括天下,尚憂遼東三面受敵不能久守,方興未艾的八旗鐵騎縱然勁銳,面對同樣境遇也困於一隅,難以騰轉。

皇太極遂決定發起對朝鮮的征服之戰,以解除後金左翼上的鉗制。皇太極先是於1627年丁卯之役強迫朝鮮與後金結下兄弟之盟,又在1636年稱帝之後,因為朝鮮不能接受對清稱臣,清軍又再次東征,朝鮮宣祖無力抵抗,最終在南漢山城之下,著青衣小帽,以三跪九叩之禮請降稱臣,是為丙子之役。

大韓帝國獨亡之路:大清如何失去朝鮮?中國與半島屬國的最終割裂

(韓國電影《南漢山城》中,皇太極受朝鮮仁祖之稱臣)

但朝鮮自李成桂開國以來就“興儒去釋”,推崇“朱程理學”,再加上中宗反正以來,開了朝鮮黨爭的濫觴。在兩次“胡亂”之後,最終使朝鮮黨爭政治形成了“在朝近清,在野遠清”的格局。

執掌朝政的一方因為政治需要,必須“事大以誠”以跟清朝保持良好宗藩關係。而下野的一方則以“華夷之辨,萬曆再造”的大旗抨擊當局。

這種對清代中國的文化割裂,導致了朝鮮在近代的一系列敗筆,以及最後半島與中國的割裂。

1866年美國商船強行叩關,但朝鮮雖然僻遠隔絕,可對中國事物並非一無所知。

在自1842年的鴉片戰爭之後,朝鮮當局就對洋擾有所準備——此次叩關的美艦“舍門將軍號”便被朝鮮平安道觀察使所帶領的軍隊所擊退。

只是當時西洋諸國因為中國內亂的原因,無心在朝鮮大力開拓,以至於使得朝鮮朝廷在成功阻止了幾次洋擾滲透之後,就錯判局勢,誤以為足以自保。同時更不希望因為朝鮮地緣靠近遼東、盛京的關係,而使得清廷憂懼洋擾之下,派兵進駐協防朝鮮。所以仍延續了過去數百年裡對中國若即若離的傳統外交關係,並未尋求援助。

但朝鮮明顯忽略了日本的動向。

日本哪怕在閉關鎖國年代裡,其實都一直深受蘭學(西學)影響,具備著快速近代化的基礎——例如十九世紀初,日本蘭學軍事家高島秋帆就從荷蘭人處學到了西方的先進軍事技術,並將學生訓練武裝為“西洋武器模範隊”,此後更輔助長州、薩摩兩番成功倒幕。

大韓帝國獨亡之路:大清如何失去朝鮮?中國與半島屬國的最終割裂

(浮世繪:倒幕戰爭)

在這三千年未有的變局之中,日本茁壯成長。

到了1876年開始明治維新時,日本已經初步完成了對國內武裝力量的整合,決定開始對朝鮮進行武力試探。面對日本的進擾,過去十年間陷於興宣大院君跟閔妃奪權之爭的朝鮮無力抵抗,由此與日本簽下了朝鮮第一份近代條約《江華島條約》。

而朝鮮雖然並沒有詳細呈報半島局勢的變化,但清廷對半島變化卻並非一無所知,只是一直到《江華島條約》簽訂之前,由於國內的太平天國跟捻軍的亂局,使得清廷並無能力保護朝鮮,所以面對英美等國對朝鮮的滲透,清廷保持了極大的剋制。

再加上清廷與朝鮮過去的宗藩關係,都是建立在朝貢體系之上,雙方互相不干預多年。而在遼東甚至京畿都堪稱空虛的彼時,清廷也無意去撩撥朝鮮的神經——清初曾經在盛京為質子多年的昭顯世子深受八旗浸染,但歸國之後卻迅速病故,所以清廷也並非不知朝鮮的戒懼之心。

但清廷同樣很清楚,英美就算染指朝鮮亦不過是商貨之利,絕無進佔朝鮮疆土之心,但日本憑藉武力逼迫朝鮮簽下合約,卻無疑觸動了清廷的神經——萬曆援朝戰爭,就已經很能說明日本意欲借朝鮮為跳板,進而吞併中國的狼子野心。

大韓帝國獨亡之路:大清如何失去朝鮮?中國與半島屬國的最終割裂

(日劇《坂上之雲》:站在旅順炮臺上的日軍)

而清廷自入關之後就禁止漢人移民關外,彼時遼東人口尚不及後金崛起之前的明朝萬曆年間,可謂極其空虛,如果讓日本控制朝鮮,到時候於清廷而言,北、盛兩京都將處在日本的威脅之下。

為了使朝鮮有力抵抗日本,清廷也一改此前坐守無為的宗藩策略,但鑑於國內亂局未平,在最初也只能有限度干預。

清廷一面主導了1882年的朝鮮跟美國的《朝美通商條約》,一面又推動親華派的閔妃仿照洋務運動設立“統理機務衙門”推進近代改革。

但朝鮮對清廷始終懷有戒懼,就連執政的閔妃集團在一面聽從清廷建議進行洋務改革的同時,還一面引進了日本的力量——在效法西洋而新設“別技軍”裡,教官都盡數為日本人擔當。

“以此制彼”的平衡之道,對於國內黨爭或許有效,甚至對於當時的世界霸主英國來說,也是維持地區和平的重要策略,但朝鮮對於大清或者日本而言,無疑是小兒立於大漢之前,又哪裡有小兒制衡兩大漢的道理?

朝鮮舊軍因為積欠問題發動壬午兵變,導致日、清先後派兵大舉入朝,朝鮮“以夷制夷”之策也徹底宣告破產。

大韓帝國獨亡之路:大清如何失去朝鮮?中國與半島屬國的最終割裂

(朝鮮高宗御真)

在清廷平定壬午兵變之後,在朝鮮一時威望無二,甚至不乏朝鮮人將清廷平叛恢復之舉視作“再造之恩”。由此清廷也趁機突破了跟朝鮮傳統的宗藩關係,簽下了《中朝商民水陸貿易章程》,使朝鮮成為清朝近代意義上的真正藩屬。

但這樣的蜜月期並不長久,因為清廷此後全面干預朝鮮政務,從領事裁判權到貿易、勘界、電線鋪設,朝鮮事無鉅細幾乎完全置於清廷的控制之下。

很快朝鮮政局就產生了分裂——“事大派”與“開化派”勢同水火,而民間亦對清廷的干涉深懷戒懼,害怕清廷完成“丁卯”“丙子”兩役未竟的吞併事業。

清興之時,皇太極兩度用兵朝鮮都勢如破竹,當年清廷之內就有吞併之議,只是彼時清廷還面臨明朝跟蒙古林丹汗的壓力,無力分兵佔領朝鮮,更缺少足夠的文官人才進行管理,這才作罷。

同時開化派還認為如今清廷本身就受制於洋人,又豈能保護朝鮮?朝鮮想要自強,唯有獨立自主,效法日本。

大韓帝國獨亡之路:大清如何失去朝鮮?中國與半島屬國的最終割裂

(開化黨合影)

但閔妃集團的重新掌權,離不開清廷的支持,對遠清近日的言論大肆打壓,而在國內與歐美都無法獲得支持的開化派便暗中勾結日本人,並在清廷陷入中法戰爭之時,發動了甲申政變。

但在袁世凱果決處斷之下,這次政變僅僅三日便宣告失敗,從此之後,袁世凱常常出入朝鮮王宮,監督施政,以至於時人目之為朝鮮“太上王”。

但朝鮮開化派遭此滅頂之災,卻並未放棄,大部分劫後餘黨因此徹底上了日本人的船,在甲午戰爭日本得勝之後,日本人也正是依靠著這群昔日“遠清獨立派”,如今的“親日合併派”完成了對朝鮮的統合,並在十三年後,吞併了大韓帝國。

- END -

看見我們,發現世界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真實星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