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借住到換房,長沙20年搬家瑣憶

國人的骨子裡,家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依靠。情感上,有家人的地方就是家。現實中,家人之外,莫過於還要有一個居住的房子才有家的感覺。這些年來,我對自己歷次的搬家經歷總是記憶猶新。

第一個家是借住在姑姑屋裡。作為伴隨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一代,90年代末,我搭上大學畢業生分配政策的末班車,在長沙參加工作。剛參加工作,每個月275塊錢的工資還沒發,身無分文,只能借住在姑姑家。

從借住到換房,長沙20年搬家瑣憶

濚灣鎮老照片

當時她住在濚灣鎮的窯坡山,一個高出街道路面很多的坡上,靠近當時的商業職業學校,一棟二層的小樓。她住二樓,也只有一間帶廁所和廚房的木樓板房。房頂倒是有一個1米多高的小閣樓,從進門的門上洞口搭樓梯可以爬到閣樓上去,放了一張床,我就借住在這裡。

我在這裡住了大致兩個月,每天回來吃晚飯。當時的小表弟也才四歲多,飯後就逗一逗他玩,算是幫忙。

印象最深的是上廁所的困擾,晚上整棟樓的大鐵門是關閉的,出不去,所以我晚上就儘量少喝水,以防萬一。雖然閣樓放有一個痰盂,以備急用,但總不習慣。一是適應了鄉村廁所寬大敞綽的自由空間,二是閣樓狹小,生怕弄出聲響,或者弄到樓板上,搞得自己膽顫心驚。

從借住到換房,長沙20年搬家瑣憶

濚灣鎮老照片

還好,借住的日子裡,好像我硬是沒有用到這個裝備,也就少了一個大清早起來爬樓梯倒痰盂的親身體會,但一到晚上就緊張的心情也是很長時間才慢慢淡忘。

在我有了一點收入後,就趕緊自作主張到對面通往警察學校的半途中一農戶家裡租了一個一樓的單間搬走了,記得月租是150塊錢。雖然付完房租我每個月只有100多塊錢不到的生活費了,姑姑姑父也極力挽留,但我仍然執意搬走了。

這是我的第一次搬家。

這段時間,單位和居住地隔著湘江,我每天往返於河西河東。湘江一橋是必經之路,有時候是坐公車,有時候是走路,後來大部分時間是騎單車。那時候正是冬天,有時下班晚,公車已經沒有了,就只能步行了。很多個寒冷的冬夜,我衣衫單薄地穿行在橋上的人行道,感受著江上吹過來的冷風,卻不覺得冷,只仰起頭揮動雙臂大踏步前行,有一種自由的豪邁,朝著對岸星星點點的燈光。

從借住到換房,長沙20年搬家瑣憶

第二次搬家大約是在一年後。單位將解放西路福臨巷空置出來的一間房屋分配給我居住,於是我結束了租房的生活,上班也就近了很多。記得當時剛搬到這裡,正好我的同學羅開車來看我(現在的他已經是同學中老闆級的成功人士了),看到我的房間裡除了一個布衣櫃,連床都沒有,我還在打地鋪睡覺,頗覺驚奇。我告訴他,這樣很好了,至少省去了租房子的費用,水電還免費。不久購買了一張棕墊床才結束打地鋪的日子。

後來,因為單位人員異動,我又先後頻繁搬了幾次家。從福臨巷搬到下黎家坡,再到百合巷,最後搬到了西湖橋的吉慶裡。這樣前後算起來搬家有五次之多。好在都沒什麼家當,除了一個讀書時爸媽給我的一個大木箱子,一些鍋碗瓢盆,沒什麼值錢的大物件。

在這個時期,買得最貴的東西就是一箇中文BP機,後來換成了波導帶翻蓋的第一臺手機,也從二手市場淘過帶天線的黑白電視機。當時也沒有搬家公司之類的,都是自己和一幫朋友用自行車解決。

從借住到換房,長沙20年搬家瑣憶

現在,當年居住的地方,有幾處已經在城市建設的拆建過程中不復存在,代之而來的是拔地而起的嶄新的高樓大廈,如華遠華中心、九龍倉等。

搬住的這幾處房子,全都是磚木混合結構房屋,一間房也就10來個平方,只有外牆是磚砌的,間牆一般為板壁,貼滿了報紙。雖然房子周邊基本是市中心,業態繁多,熱鬧熙攘,但房屋大多是老舊低矮擁擠密匝的磚木房子。

我的身份是施工員,所以經常穿梭於這些街巷,在棚戶區走家串戶。周邊的馬家巷、坡子街、藥王街等多是寬窄不一的小弄巷,巷旁滿是擠擠挨挨的木質、磚木混合的房屋,甚至有的是板壁牆,房頂多是油氈、彩條布鋪蓋的。

從借住到換房,長沙20年搬家瑣憶

這些老房子,多是長沙文夕大火之後建築的,當時因為建材奇缺,施工緊急,所以多為就地取材,自行施工所建,因此形狀各異,材料五花八門也就不足為奇。單位北邊隔條巷子,就是當時隱居在鬧市的花鳥市場,七層樓高,磚混結構,算是一棟體面而規模較大的建築。

出門右拐,就是名氣很大的太平街,整條街都鋪滿了麻石板,和它交叉的金線街也全是石板路,鋥亮寬厚的地面,感覺穩當而光鮮。太平街口的賈誼故居,就在每天的上下班路上。現在的太平街、坡子街,較當年更為有名,商品琳琅滿目,人流如織,個性十足,智慧商圈建設使流通更加地方便。

物質的匱乏,並沒有阻障年輕的快樂。從鄉村來到城市,沒有攀比,能有一個地兒住,大點小點、破舊點和陰暗點都無所謂。有一份工作,覺得只要勤快點,努力點,用勞動獲得報酬,就覺得很自豪,也很滿足。

從借住到換房,長沙20年搬家瑣憶

這段時間業餘除了讀點書,就喜歡上了聽收音機,因為也沒有別的可以享受的了。聽得最多的是一檔叫作“心靈之約”的節目,陌生的城市熟悉的角落,午夜的電波陪伴了少年的孤獨,撫慰了青春的心靈,希冀了成長的美好。

慶幸的是,單位年齡相仿的年輕人也多,大家熟悉以後就在一起玩了,有了一片適合自己生長的小森林。同事中的長沙伢妹子,生性豪爽,每每傍晚時分,即邀朋引伴,

浩浩蕩蕩地去宵夜。

我向來是隨大流吃拌片,有約照樣赴,有酒照樣喝。坡子街、樊西巷的夜宵店,我們都是常客。解放西的酒吧,正是紅火的年代,偶爾也去湊熱鬧。不會跳舞,但不影響我和大家一起起鬨高歌的快意。

從借住到換房,長沙20年搬家瑣憶

休息日,漫步在學宮門正街一線

,穿行在文廟坪“道冠古今”的牌坊下,聽一聽長郡中學的朗朗書聲,日子也就在無聲地流趟。也正是大家的陪伴和接納,我也逐漸融入到這個城市,形單影隻卻也並不孤單。

日子久了,我也稍作回報,處理的方式,就是隔三差五招呼大家在自己的住處聚餐。這種辦法大家也都能夠欣然接受,因為年輕,可以更加放肆地嗨起來,少點菜不要緊,只要花生米夠就好,划拳吆喝之中,也不妨礙啤酒瓶壘得更多更快。

印象中喝倒幾個的場面不少,不過也無所謂,哥們兩個摟在一起在地上睡一覺,天一亮翻個身就過去了。其中也不乏巾幗豪傑,不知使了什麼障眼法,怎麼也撂不倒,敬酒的鬚眉每次都甘拜下風,引來眾人的一通嗤笑。

從借住到換房,長沙20年搬家瑣憶

2009年,距離來到這個城市剛好十年的時間,趕上經適房政策的好形勢,我用結婚餘下的一點錢,終於買下了家庭的第一套房,開始了房奴的苦役生活,但總算有了安家的感覺。這十年,努力工作,結婚生子,換工作崗位,人生事業有了一點起色(有一些值得感恩和銘記的人和事,值得珍藏的記憶)。

2016年,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作為家長,心理上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有一個更好的讀書的機會,同時也希望自己能夠在一個配套比較成熟的小區居住,下定決心,用賣掉經適房的錢,在河西梅溪湖罝換了第二套房。這在當年是無論如何想都不敢想的,雖然身上的包袱又一次加重,很快又將面臨著搬家的煩惱,但仍然覺得這是快樂的煩惱,是擔當責任的付出,是值得品嚐的人生滋味。

從借住到換房,長沙20年搬家瑣憶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對於長沙這座城市的發展,我為之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走街串巷進行直管產修繕整理,是我最初工作的開始,它為這座城市租住這類房子的人群日漸改善了居住環境;作為普通幹部參與簡牘博物館徵拆的建設,為拉通書院南路二環到三環付出過自己日夜的辛勞;參與抗洪搶險用責任堅守,掃雪除冰奮戰在一線;創建文明城市,維護安定團結,聯村幫戶攜手奔小康也是工作的必修課。

做這些工作,從沒覺得要得到誰的誇讚,只不過是在自己的崗位上盡職盡責,最大限度做到盡其才、成其德。一個社會,如果勤勞者、誠信者不能通過勞動來獲得安定的生活,那是社會的制度還存在缺陷。

從借住到換房,長沙20年搬家瑣憶

從借住到換房,讓我在長沙這個幸福的城市擁有了自己的小幸福,個人的奮鬥史也是長沙發展進步的印證。這些,只是四十年改革開放宏篇畫卷中的一滴小浪花。但正是這無數個小浪花,匯聚成了新時代中國揚帆起航的擎天巨浪,在通往夢想的征途中所向披靡,信心百倍!


  • 文/星空夜色晚,長沙生活集經授權發佈,感謝作者的創作,為我們留下這些美好的生活記錄!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歡迎大家踴躍投稿(關於長沙生活的各個方面題材稿件都行),我們一起記錄長沙生活!投稿請發送:[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