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战国七国每个国家都有几十万军队,而汗朝组织几十万打匈奴都难?

阳光普照你我她


不能这么看!以汉朝的实力,组织几十万人的军队一点难度也没有,事实上,汉武帝时期军队数量至少三十万。但是跟匈奴作战,军队数量的考量绝不是第一位的,更不能拿这个问题对比战国时期。

一、对匈作战的难度

1.汉匈生活方式的差异,决定了汉人的劣势


匈奴军事实力的强盛,主要来自于其生活方式的军事化,随时可以作战,不需要战争动员和准备。

汉人就不行,农耕文化不具备游牧民族的军事优势。军队人数,解决不了这个根本性差距。

2.匈奴人四处漂移,汉人想跟匈奴作战,连找到作战对象都困难

跟匈奴人作战,有点像捉迷藏,军队迷路是经常发生的大概率事件。很难想象,庞大的军队在茫茫大漠迷路的场景。

所以,跟匈奴人打仗,就像跟影子搏斗,人数多少不是关键。


3.匈奴人生活在大漠,离汉朝边境太远,战争补给不易

如果说防守,尚可以凭借人数优势打防御战。但进攻,需要千里奔袭,那就意味着后勤补给成了大问题。

军队规模越大,补给越成问题。一是耗费人力财力,二是很容易被截断补给线。

汉武帝的漠北大战,主力部队都是一人三匹马,十万大军按常规作战方式,后勤补给部队恐怕要达到三十万。

所以传统作战,靠人数优势根本行不通!


二、以快制快,匈奴人优势丧失

卫青和霍去病之所以能成为抗匈名将,我觉得跟西汉战争模式的改变有很大关系。即吸收匈奴人骑兵机动性的优势,采取大迂回,大纵深的主动进攻方式。

这种模式,导致匈奴人的战争优势彻底丧失。而汉朝综合实力强,武器先进的优势就突显出来。

以快制快,强调的是机动性、突然性,人数太多反而影响速度和隐秘性。

三、七国战争是势均力敌的肉搏战

七国作战方式,各自的优势和弱点基本相同,这样的战争是消耗战,军队数量是重要指标,跟对匈作战完全不一样。


综上所述,军队数量,对于对匈作战,既无必要,也非必须,更无法做到,战争的特点决定的,不能简单类比。


寻根拜祖


为什么战国七雄每个国家都有几十万军队,而汉朝组织几十万打匈奴都难?

这个问题其实有逻辑错误啊!

有多少军队和组织多少军队去发动千里远征是两个概念。有些类似,你家总资产有几十万,但为啥花几十万买车那么费劲?

而且战国七雄带甲几十万其实都是策士的约数,比如“燕……地方二千馀里,带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赵地方二千馀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魏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齐地方二千馀里,带甲数十万”“楚地方五千馀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都出自《史记·苏秦列传》,都是苏秦当说客时说的约数,不能真当历史的。

而根据出土的岳麓秦简,“凡三乡,其一乡卒千人,一乡七百人,一乡五百人”,以及《孙子兵法》,“凡兴师十万,……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等记载来看,战国时代各国的实际兵力远没有那些策士与说客形容的那么多。最多是战国七雄的可动员兵力能达到这种规模。但这种极限动员必然会让国家经济大受打击的。

另一方面,汉帝国根据现代研究,实际保有的正规部队也是在六十万人规模的。所以汉帝国的动员能力肯定是比战国七雄强的。

所以,真正核心问题是为什么汉帝国有几十万军队,却没法全部投入对匈奴的远征?

回答这个问题也很简单,因为人是要吃饭的。比如根据乾隆三十三年的一份奏折估算,四万士兵,十个月就需要粮食四十二万石,约合现在两万五千吨。

平时这些士兵分散在各个驻扎地,粮食问题还好解决。但当他们集中出征,问题就来了,因为你需要把大量的粮食输送到前线!而输送能力是有上限的,同时运输粮草的人也要吃饭啊。所以越是大规模远征,距离越远,粮食消耗越大。按照《梦溪笔谈》的说法,“三人饷一卒,极矣,若兴师十万,辎重三之一,止得驻战之卒七万人,已用三十万人运粮,此外难复加矣。”

具体到汉帝国时代,《史记》记载,“汉通西南夷道,作者数万人,千里负担馈粮,率十余钟致一石。”而之前秦帝国的蒙恬北击匈奴,“率三十钟而至一石”。“钟”是秦汉时代的容积单位,“一钟”是六石四斗。“率三十钟而至一石”和“率十余钟而至一石”,意思是路上要消耗“十余钟”甚至“三十钟”粮食,才能将一石粮食送到前线。也就是说,北击匈奴这样的千里远征,前线战士每吃到1斤粮食就要在路上消耗掉64斤甚至192斤。

而且最大的问题是运力是有限的,你哪怕有再多的粮食,由于运输的道路每天能过的车马人员是有数的,所以你能运到前线上的粮食也是有上限的。

这个问题,其实大家回想一下“双十一”或春节购物后的快递爆仓就能理解了。

也因此,拥有六十万军力的汉帝国,发动对匈奴的最大规模千里远征,也只能是保持前线一共十万骑兵,当然后勤保障和动员的步兵力量,也高达几十万。


冷兵器研究所


我就跟你说一件事儿吧,这个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当时美国人有一支独立的军队,叫做一分钟人,他是由各个殖民地的据点里面的人民自愿组织的一批军队,事实上也就是每一个平民手里面发一支枪,等到遇到战争时期,这些人拿起枪上战场,那就是士兵由于能够在一分钟之内快速集结起来,所以他们就叫做一分钟人。

可是后来随着独立战争的不断扩大以及美国优势的不断加剧,可以说一分钟人渐渐地也就淡出了美国作战序列,成为了一个历史,而雇佣军成为了美国作战力量的主体部分。

这些一分钟人虽然有着强悍的战斗力,但是他们本身的使用是存在着局限性的,这些人在自己的土地上面作战,自然勇猛,而且跟对手无论多么精锐的敌人过来都能够打一个平手,但是一旦在其他的地方打仗,或者说远赴他乡这些一分钟,人的战斗力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指挥官在开战之前都得清点一下人数,这人到底跑了多少?

由此可见,全民皆兵确实可行,但是也是有它的使用条件的。

战国时期全民皆兵到什么地步?秦国打长平之战,15岁以上的少年全部参军,整个国家除了在常平一帮大老爷们儿以外,其他的人已经没了,全是女人,听说长平之战结束以后,赵国那一副悲惨的境地,也让当时的燕国觉得赵国随便儿欺负。

这种全民皆兵组织小孩军队,我们就可以把它看作是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一分钟人,但是我说了这种作战的军队是有自己的局限性的,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可以磨炼一个民族的战争意志和作战意识。当然,对于这个地区的人民来讲,这个时候他们的战斗能力肯定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一旦战争不发生了,或者说这个地区的人有几十年没有接触过战争了,你让一群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去战场上杀敌,这可能吗?

所以在汉朝的时候,关于征兵制度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军队的使用不再是说像之前那样毫无底线可言,你只要过来参军,你就是一个兵,要有严格的门庭制度。

这一点在当时汉朝,汉武帝时期曾经吃过一次亏,也就是汉武帝听说大宛国有汗血宝马想要派兵过去正套一共发动了两次战争,第一次只是纠结了一帮无赖,大概几万多人直接出发了结果颗粒无收,反而自己被打了,落荒而逃。汉武帝发火了,集结正规军队直接往大宛国进军,这一次对方来打都没打,直接投降。

如此可见,常规军队以及那种非正规的军队战斗力的巨大差距,对于汉朝来着,这简直就是一场血淋淋的教训。

同时,藏武于民,对于整个国家来讲也并不稳定,尤其是在封建社会这样层层剥削的时代,所以汉武帝也提出了大触百家,独尊儒术这个理念,实际上就是为了削弱人民的武力值,整个封建管理更加有秩序性,更加容易一点儿。同时你国家还在那放着呢,面临外敌入侵的时候也得有强大的武力半身啊,(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所以就把一些跟你自己利益有密切关系的人赋予它们能够使用武力的权利,也就是能够参军的权利,这样的话既保证了自己政权的稳固性,同时又有强大的武力值可以防御。

那自然,这样的军队比起之前全民皆兵的时代,人数要大打折扣,但是战斗力上来讲应该来说没什么改变,因为战国时代,那个时候天天打仗,人民的武力值早就达到了Max的,即便所以你说这个时候这些人民的军队和这些常规的军队相比,战斗力有差距嘛,也真的说不出来。


漩涡鸣人yy


这就是统一和独立的差别。

你看欧洲(除俄罗斯),面积比中国大不了多少,分成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国家,英国,德国,法国……随便拉一个出来,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都不能小觑。

对比中国,要比他们弱了不少。

有人问了,那美国为什么这么强?因为美国是几十个州组成的联邦制国家,他们也是独立的。美国总统无权指挥他们。他们可以选择最好的发展方式,而不是总统计划。

……

再说提问者的问题。

战国七雄里,赵国挨着匈奴,李牧,赵奢都是靠打匈奴起家的,基本上赵国没有挨过匈奴的欺负,双方互有胜负。

后来天下一统,按道理,秦国比赵国实力该强几倍了吧,对付匈奴应该无问题。结果秦始皇还是把各国的防城连接起来,拼成万里长城,相对匈奴,还是采取守势。

到了汉代,就更差了。

刘邦被冒顿单于打得灰头灰脸,整个大汉朝的军事表现,远不如五十年前赵国。


弑血鹦鹉


如果了解了战国和汉代兵源和士兵素质的差异,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简单一点来说,战国时期各国基本是征兵制,也就是全民皆兵,平时是农民战时去打仗,一堆农民打群架战斗素养极差,虽然部分国家发现出来了职业士兵,比如魏国武卒和秦国锐士,但是数量极少代价极高,以魏武卒为例,全胜时期也不过几万人,河西之战被秦国几乎全歼之后,就再也没有能够恢复元气,也就是说战国当时实力最强盛国家,举国之力也不过只是支撑几万人的职业军队而已,而且一旦损失就难以为继。我们再反观汉代,虽然仍然是征兵制,但是因为汉武帝后长期对外作战,维持了规模巨大的常备军,也就是职业军队体系,并且兵源补充极为严苛,士兵的军事素养极高,这是绝对不能和战国时期那些临时拼凑的乌合之众同日而语的。


一抹天青


其实战国时期中原对匈奴的战争与汉朝对匈奴的战争从本质上讲并不是一回事。

首先,战争的性质不同。战国七雄与匈奴的战争更多的是出于自保,而汉朝是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匈奴问题就不得不主动深入匈奴之地与之战斗。

其次,汉朝大如牛,匈奴小如钉。可钉子只需三分力就可以让牛痛不欲生。疆域大意味着受攻击面也大,匈奴今天骚扰一下这个城市,明天骚扰一下那个城,大汉的军队刚到,匈奴人早就沙扬娜拉了。有的朋友或许说,大汉朝完全可以倾全国之力把他们包了饺子。可事实还真的没那么容易。在北方那么大面积的草原上,去找几万人即便是几十万人的匈奴军队,相信不比去太平洋找一条没有GPS的船容易。雍正时年羹尧就是吃了这亏。几百万大军驻在前线,每天要多少粮草给养?十有八九还没找到敌军就把朝廷给拖垮了。


钱君史话


换个思路,二战时德国征战欧洲拥有了上千万的军队还能继续征兵,现在整个欧盟的军队估计一百万左右,各国还要以经济不景气为由或裁军或缩减军费,难道现在的生产力不如二战时期吗?当然不是,时代不同了,没必要了。二战时养一个德国兵和现代士兵的所需花费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你要是按二战时期的标准,现在欧洲征兵两千万不在话下,可这能让国家更好吗?和平时代保持巨大的军事力量必然损害生活条件,因为一个国家经济产值有限,你花在军队上的钱多了,老百姓的福利自然就少了,战争时期,生死存亡,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国内民众福利少一些,可和前线战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相比,这点付出根本不在话下,然而战争打完了依然保持那么多军队,养兵千日却不用,徒耗钱粮,百姓还是如同战争时期一般,吃不饱穿不暖,那矛盾就不可避免了,苏联解体也有这部分原因。 战国和汉朝也是这样,战国时期是乱世,要生存,就得全民皆兵,诸侯皆如此,百姓能活着就很好了。汉朝时,天下统一了,就该休生养民,不然统一有何意义?统一不就是为了和平为了不打仗吗?有时候我们会产生错觉,觉得分裂时期军事力量爆棚,怎么统一了军队反而又少又弱了,觉得是因为常年不打仗能力退化了,尚武精神退化了,其实不是这样,乱世时期的军队光鲜背后是十丁抽一,十室九空,可谓竭泽而渔,常年的军事压力让每个人都透不出气,太平盛世时期除了边境和一些军事重镇外大部分地区的军队尤其是内陆,南方等地区军事压力是很小的,军费和军力自然也不会太高,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国家毕竟要以发展为主。再说战国时期赵国已经是军事强国了拥有几十万军队,但他为对付匈奴在边境赵国军队常年五万左右就算极限了,汉朝对付匈奴多达十数万已经是巨大的提升了。对付匈奴,军队太多也没什么用,匈奴机动性太强,看你人多,他觉得打不过就换一个地方,你不可能在长城全线都布置那么多军队,若真这样不用匈奴来打你,自己就崩溃了,军队养不起啊! 说到底战争军队拼的还是综合国力,综合国力很大程度取决于经济发展,但要发展经济又需要和平环境,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和平时代。


夏王赫连勃勃


汉朝有一条律令——“士非教不得征”!正是靠着这样的制度,大汉帝国的军队可以一汉当五胡!骠骑将军霍去病几千骑兵就能追着几万匈奴满草原打!

士非教不得征的意思就是士兵没有接受过三年左右的军事训练,是不可以派出作战的。并且另一方面,汉朝著名的野战军团,比如南军北军、细柳营、句注军等强军,每一个士兵都是良家子,什么是良家子?就是说你家里有土地,是一个自耕农,这几乎已经是中小地主阶级了,保证了士兵有着良好的身体素质。


所以大汉帝国的军队才这么强悍,吊打了已知世界的所有国家。


未来3区科技


因为战国时期全民皆兵,根本没有老百姓一说,所有人都是为战而生,不打仗的时候务农,战争号角一响所有人拿起武器就是战士,所以白起长平之战坑杀了赵国所有降卒,赵国一个强国就自此一蹶不振,白起之所以冒着大不韪坑杀降卒就是因为这些降卒虽然投降了但是他根本没有办法安置,放归赵国赵国立马又能组织起一支数十万的大军,带回秦国又消化不了几十万赵人,而秦汉时期就不同了,秦汉时期已经将军民分开了,军人不需要在务农,普通百姓虽然也不再强制每个人都参军,职业的军队战斗力自然比民兵战斗力要强,而且也能支持军队持续作战,战国时期很多时候双方交战结果到了收种粮食的时候又各自回家收粮食去了,职业军队就不需要考虑这些,所以他们的斗志跟战力要强于民兵


蜉蝣菌Jun


因为匈奴是流寇,汉武帝之前缺少马匹,很难抓住匈奴主力,而汉武帝时期同样犯了大兵团的错误,而霍去病的方式是最恰当的,那就是以流寇对流寇,以机动对机动,当然,也并不是说汉武帝之前,汉朝就打不过匈奴,实际上匈奴的战斗力很弱,基本上都是集结十倍左右的兵力急袭才会对汉朝边关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胁,而一旦打破这个比例,匈奴基本上就是被虐的份儿,即便是这个比例,只要汉朝边关的主将沉着应对,匈奴也很难攻破汉军防守的重地,至于白登山之围,匈奴集中全部主力围困汉高祖的突前轻兵,也无法解决战斗,而在后续汉军跟进的压力下,主动放高祖撤离,也说明了匈奴实际战斗力的低下,呵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