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与热兵器的转折点在何时?

笑千山1


首先要说明一下,满清八旗和李自成的军队的火器很多,入关的清军更拥有超过明军的火器实力。

至于西方冷兵器与热兵器的转折点则,要算1522年4月27日,西班牙军团击败瑞士方阵的比克卡会战。

此战中,西班牙军队依托道路设防,构筑了堑壕和胸墙。而法军中的瑞士雇佣兵却没等法国炮兵到位就发起了冲锋。他们排成两个方阵,以一往无前的气势冲过开阔地,扑向了西班牙人的阵线。但残酷的现实击碎了瑞士人的美梦,西班牙人布置在阵线后的火炮首先发言,瑞士步兵还未接近敌人的工事,就付出了上千人的伤亡。

待瑞士步兵冲到下沉的道路前,他们方才发现西班牙人的工事位于高处,长矛根本就够不到,而西班牙的火绳枪手居高临下,正好在近距离内痛击这些狂妄的瑞士人。指挥火绳枪手的佩斯卡拉侯爵将部下分成4列横队,他们根据指挥官发出的信号依次轮流开火,每队射击完毕以后就蹲下装弹,避免妨碍其他士兵的视线,装填完毕的士兵则等待号令准备再次开火,这种轮流开火的方式保证了火力的持续性。在西班牙火枪手不间断的火力打击之下,瑞士步兵损失惨重,但有些勇猛的战士还是突入了胸墙。这时候火枪手就后退了,严阵以待的西班牙长矛兵和德意志雇佣兵上前接替了他们的阵位,将瑞士人打了下去。

经过半个小时的血战,瑞士人被迫退回了本方的阵线,他们丢下了3000多具尸体,其中包括22名指挥官和大量的老兵,而西班牙人的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瑞士人攻击正面的同时,法国敕令骑士试图通过一座石桥迂回敌军的侧翼,但先布置好的西班牙火枪手和骑兵挫败了对方的企图。失魂落魄的瑞士人不敢再战,他们火速开拔,逃回了家乡。失去了瑞士雇佣兵的支援,劳特累克无法继续攻势,只能再次退向盟友的控制区。

此战中,当时欧洲最好的步兵——瑞士方阵,以及最好的骑兵——敕令骑士,都败于以火绳枪为主要伤害手段的西班牙军团。

此战绝对可以视为西方军事史上,热兵器压倒冷兵器的转折点。


而之前1476年6月22日的穆尔滕会战中,瑞士方阵对阵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虽然开战之初,勃艮第军炮火与箭矢齐发,瑞士军顿时死伤惨重,光是伯尔尼军团一下子就死伤五百人。但瑞士人没有依照惯例用散兵发起试探性进攻,而是直接用长矛步兵发起冲锋,一举击垮了拥有炮兵、重装骑兵和步兵的勃艮第军队。当天日落时,战场上躺着12000具勃艮第军队的尸体,瑞士人没有留一个俘虏。

你看,从能顶着敌方火器射击,发动长矛冲锋,到被对方火力打得一败涂地,只过了46年而已……


冷兵器研究所


冷兵器和热兵器的交替,和纸张慢慢取代竹简的过程类似。

纸张在西汉就有,东汉改良,但是即使在三国时期,依然还有很多人用竹简。到了南北朝时期,才真正的彻底取代。

热兵器也是如此,一开始的热兵器并不尽如人意。中国人应用火药不过是将火药放在竹子里,类似于散弹枪。传到了西方,西班牙人造出了火绳抢(15世纪)。

但是这个时候,火绳枪受到气候的影响,而且命中率特别低。根本难以实际投入战场应用。随后就是16世纪,达芬奇发明了燧发枪。火器开始真正的,被投入到战争中。

说完枪了,自然是要有炮了。早起的炮弹都是实心炮,穿透力极强。但是很遗憾,不会爆炸。波及很小,没有想得那么厉害。至少元朝的回回炮比这个好用(回回炮能砸坏城墙,实心弹比较困难)。

由此可见,火器是不可能一下子完全替代冷兵器的。而是随着改良,循序渐进的,慢慢的替代。

我认为冷兵器和热兵器的转折应该是在拿破仑战争里。

即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里,依然有骑兵的存在。也就是说冷兵器被彻底淘汰是很靠后的了。但是,到底是什么时候,让火器开始大显身手,彰显出主流的地位呢?

我个人认为是拿破仑战争

拿破仑本身就炮兵学出生,在热月政变中用火炮出了大风头。即使在土伦战役,远征埃及,意大利。四皇会战里,火炮都大显身手。但是,火炮更多的作用是威慑,真正造成大量伤亡的是法军的滑膛燧发枪。

拿破仑的部队里,虽然冷兵器依然大量的存在。但是他已经成功的用火炮和火枪,重新定义了战争。

PS:谁说后金火器弱的?到了后面,都是排炮攻城。

喜欢就关注呗:砍历史。我是马砍,每天讲点不一样的故事。


侃砍历史


火药管式射击武器有几个阶段性的技术进步。第一是火绳枪,第二是燧发枪,第三是撞针击发装置和封装子弹,第四是连续自动射击。最早的火门式点火方法,只适用于固定的大口径火器。

早期的火器是一点点进步的。不像马克沁重机枪、撞针击发装置那样有专利时间节点。

早期的火器主要用于攻城战。大炮与城堡的对决。助推了基督教把伊斯兰教从欧洲赶出去。

火绳枪在15世纪出现,逐渐淘汰了长矛。长期作为步兵的主要武器200多年。16世纪中叶出现了燧发枪。但是燧发枪大规模装备军队要推迟一百年。又是200年后,撞针步枪让燧发枪退出历史舞台。

火绳枪让单兵武器从长矛弩箭转变为火药射击身管武器。


天明遥遥山海关


要说冷兵器与热兵器的转折点,当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啊!中国人发明的火药传到西方,被西方国家发扬光大,从此占尽各项世界最强的中国,在科技领悟上顿失优势,几百年间再无重大创新。

直到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人民忍辱负重,重新走上了伟大民族复兴之路,我们才大踏步的追赶着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并且会在不远的将来实现赶超。同时,我也为生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幸运和骄傲。


老兵带我学军武


其实明朝被满清干掉的时间节点与欧洲那边火器的使用率提升都差不多是17世纪上半页。

其实冷热兵器的转折是一个逐渐替换的过程。

比方说火绳枪那会最著名的应用就是西班牙大方阵,一种结合了长矛兵和火枪手的金牌狗腿搭档。将火器强大的输出和长矛的刺猬防御结合,这算是热兵器正儿八经开始在战场起到支柱作用的开始。

但这就算转折么?不算

到了17世纪中后页,欧洲人觉得这火器杀伤效率还行。如果在兵团里增添更多的火枪,可以让部队的杀伤效率大大提升。但毕竟那会还是个冷兵器时代,火枪手如果缺乏长矛手保护。遇到骑兵就和弱鸡一样,后来他们估摸着火枪本身也有长度,干脆在枪口塞上刺刀。这样远的时候打枪,近的时候客串矛兵肉搏。这让其他近战型冷兵器地位持续下降,但并未完全取代。尤其是到了拿破仑的19世纪初那会,骑兵还是以砍刀为主。不过步兵和炮兵已经几乎火器化。

但是那个时候呢,因为膛线还未普及。所以大家伙虽然都已经装备了燧发枪,但是精度感人,射击的距离也近。所以说两边互相排队枪毙,枪毙到距离足够接近或者人死士气跌到要跑路的时候。两边就开始上刺刀对冲,17世纪后期-19世纪早期的枪毙战术大体如此,火器逐渐普遍,但刺刀搏杀还是主力。

再到了19世纪中页,美国南北战争那会。方便线膛枪使用的米涅弹头(射程远、精度高)和夏普思后膛枪的出现(装填速度快)。让排队枪毙一度就没啥用了,毕竟以前要离着100米差不多射,而线膛之后600米都能保证一定精度和杀伤。这还要啥刺刀,而且排队枪毙的线阵步兵战术也逐渐开始转向散兵,骑兵的高机动能力在步枪射程的提高下也越来越没市场。

再到了19世纪后期,金属定装弹、马克沁机枪、无烟火药这些玩意都开始上之后,冷兵器才正儿八经算是告别舞台,沦为辅助角色。


所以说,我也不知道到底哪个才能算是转折点。大方阵证明了火器在战场的主力DPS地位;刺刀让长矛手滚蛋,火器逐渐主流;线膛、米涅弹、后装让步兵连拼刺都逐渐退居二线;马克沁之类自动武器让骑兵从作战主力变成后勤角色,也是压垮排队枪毙战术的最后一根稻草。


你们觉得哪个才算真正转折?


疯狗的轻武


公元14世纪时,欧洲发明了从枪管后端点火发射的火门枪,15世纪经改进发明火绳枪,14,15世纪火枪易受环境影响,不能充分发挥火枪的威力,必要时还要冷兵器对战。

16世纪燧发枪发明使热武器进入新时代,燧发枪巨大的威力使冷兵器逐渐淘汰。





咸鱼专撕鸡


大炮攻破君士坦丁堡吧……那种防御工事,没有炮把城墙轰塌,人多也没什么用~ 同理郑成功攻台,面对荷兰人的枪炮要塞只能选择围困~两次牙科撒也很经典,清军炮多就把城轰平,清军炮少就围困~冷热的时代划分不是一个点,而是有起点有终点的过程!起点就是土耳其人的炮轰塌了君士坦丁堡!终点就不好说了,有几个答案,比如套环刺刀的出现~比如后装填步枪的出现~但是起点一定是象征的封建时代的君士坦丁堡被大炮轰塌!


草从王


曾格林沁的蒙古骑兵与英法联军的交战中提现的淋漓尽致,两万对三十的战损比,其中英法联军还有七个人是被自己的炮弹炸伤的。


玖伍贰柒8816


天地灵气消失 使得内力无法使用 个体的武力无法称雄 只有研究更为先进的武器 才能保护自己


用户3400170216981


拜占庭帝国覆灭的时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