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與熱兵器的轉折點在何時?

笑千山1


首先要說明一下,滿清八旗和李自成的軍隊的火器很多,入關的清軍更擁有超過明軍的火器實力。

至於西方冷兵器與熱兵器的轉折點則,要算1522年4月27日,西班牙軍團擊敗瑞士方陣的比克卡會戰。

此戰中,西班牙軍隊依託道路設防,構築了塹壕和胸牆。而法軍中的瑞士僱傭兵卻沒等法國炮兵到位就發起了衝鋒。他們排成兩個方陣,以一往無前的氣勢衝過開闊地,撲向了西班牙人的陣線。但殘酷的現實擊碎了瑞士人的美夢,西班牙人佈置在陣線後的火炮首先發言,瑞士步兵還未接近敵人的工事,就付出了上千人的傷亡。

待瑞士步兵衝到下沉的道路前,他們方才發現西班牙人的工事位於高處,長矛根本就夠不到,而西班牙的火繩槍手居高臨下,正好在近距離內痛擊這些狂妄的瑞士人。指揮火繩槍手的佩斯卡拉侯爵將部下分成4列橫隊,他們根據指揮官發出的信號依次輪流開火,每隊射擊完畢以後就蹲下裝彈,避免妨礙其他士兵的視線,裝填完畢的士兵則等待號令準備再次開火,這種輪流開火的方式保證了火力的持續性。在西班牙火槍手不間斷的火力打擊之下,瑞士步兵損失慘重,但有些勇猛的戰士還是突入了胸牆。這時候火槍手就後退了,嚴陣以待的西班牙長矛兵和德意志僱傭兵上前接替了他們的陣位,將瑞士人打了下去。

經過半個小時的血戰,瑞士人被迫退回了本方的陣線,他們丟下了3000多具屍體,其中包括22名指揮官和大量的老兵,而西班牙人的損失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在瑞士人攻擊正面的同時,法國敕令騎士試圖通過一座石橋迂迴敵軍的側翼,但先佈置好的西班牙火槍手和騎兵挫敗了對方的企圖。失魂落魄的瑞士人不敢再戰,他們火速開拔,逃回了家鄉。失去了瑞士僱傭兵的支援,勞特累克無法繼續攻勢,只能再次退向盟友的控制區。

此戰中,當時歐洲最好的步兵——瑞士方陣,以及最好的騎兵——敕令騎士,都敗於以火繩槍為主要傷害手段的西班牙軍團。

此戰絕對可以視為西方軍事史上,熱兵器壓倒冷兵器的轉折點。


而之前1476年6月22日的穆爾滕會戰中,瑞士方陣對陣勃艮第公爵大膽查理。雖然開戰之初,勃艮第軍炮火與箭矢齊發,瑞士軍頓時死傷慘重,光是伯爾尼軍團一下子就死傷五百人。但瑞士人沒有依照慣例用散兵發起試探性進攻,而是直接用長矛步兵發起衝鋒,一舉擊垮了擁有炮兵、重裝騎兵和步兵的勃艮第軍隊。當天日落時,戰場上躺著12000具勃艮第軍隊的屍體,瑞士人沒有留一個俘虜。

你看,從能頂著敵方火器射擊,發動長矛衝鋒,到被對方火力打得一敗塗地,只過了46年而已……


冷兵器研究所


冷兵器和熱兵器的交替,和紙張慢慢取代竹簡的過程類似。

紙張在西漢就有,東漢改良,但是即使在三國時期,依然還有很多人用竹簡。到了南北朝時期,才真正的徹底取代。

熱兵器也是如此,一開始的熱兵器並不盡如人意。中國人應用火藥不過是將火藥放在竹子裡,類似於散彈槍。傳到了西方,西班牙人造出了火繩搶(15世紀)。

但是這個時候,火繩槍受到氣候的影響,而且命中率特別低。根本難以實際投入戰場應用。隨後就是16世紀,達芬奇發明了燧發槍。火器開始真正的,被投入到戰爭中。

說完槍了,自然是要有炮了。早起的炮彈都是實心炮,穿透力極強。但是很遺憾,不會爆炸。波及很小,沒有想得那麼厲害。至少元朝的回回炮比這個好用(回回炮能砸壞城牆,實心彈比較困難)。

由此可見,火器是不可能一下子完全替代冷兵器的。而是隨著改良,循序漸進的,慢慢的替代。

我認為冷兵器和熱兵器的轉折應該是在拿破崙戰爭裡。

即使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裡,依然有騎兵的存在。也就是說冷兵器被徹底淘汰是很靠後的了。但是,到底是什麼時候,讓火器開始大顯身手,彰顯出主流的地位呢?

我個人認為是拿破崙戰爭

拿破崙本身就炮兵學出生,在熱月政變中用火炮出了大風頭。即使在土倫戰役,遠征埃及,意大利。四皇會戰裡,火炮都大顯身手。但是,火炮更多的作用是威懾,真正造成大量傷亡的是法軍的滑膛燧發槍。

拿破崙的部隊裡,雖然冷兵器依然大量的存在。但是他已經成功的用火炮和火槍,重新定義了戰爭。

PS:誰說後金火器弱的?到了後面,都是排炮攻城。

喜歡就關注唄:砍歷史。我是馬砍,每天講點不一樣的故事。


侃砍歷史


火藥管式射擊武器有幾個階段性的技術進步。第一是火繩槍,第二是燧發槍,第三是撞針擊發裝置和封裝子彈,第四是連續自動射擊。最早的火門式點火方法,只適用於固定的大口徑火器。

早期的火器是一點點進步的。不像馬克沁重機槍、撞針擊發裝置那樣有專利時間節點。

早期的火器主要用於攻城戰。大炮與城堡的對決。助推了基督教把伊斯蘭教從歐洲趕出去。

火繩槍在15世紀出現,逐漸淘汰了長矛。長期作為步兵的主要武器200多年。16世紀中葉出現了燧發槍。但是燧發槍大規模裝備軍隊要推遲一百年。又是200年後,撞針步槍讓燧發槍退出歷史舞臺。

火繩槍讓單兵武器從長矛弩箭轉變為火藥射擊身管武器。


天明遙遙山海關


要說冷兵器與熱兵器的轉折點,當然是第一次工業革命啊!中國人發明的火藥傳到西方,被西方國家發揚光大,從此佔盡各項世界最強的中國,在科技領悟上頓失優勢,幾百年間再無重大創新。

直到在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人民忍辱負重,重新走上了偉大民族復興之路,我們才大踏步的追趕著與西方國家的差距,並且會在不遠的將來實現趕超。同時,我也為生是一名中國人而感到幸運和驕傲。


老兵帶我學軍武


其實明朝被滿清幹掉的時間節點與歐洲那邊火器的使用率提升都差不多是17世紀上半頁。

其實冷熱兵器的轉折是一個逐漸替換的過程。

比方說火繩槍那會最著名的應用就是西班牙大方陣,一種結合了長矛兵和火槍手的金牌狗腿搭檔。將火器強大的輸出和長矛的刺蝟防禦結合,這算是熱兵器正兒八經開始在戰場起到支柱作用的開始。

但這就算轉折麼?不算

到了17世紀中後頁,歐洲人覺得這火器殺傷效率還行。如果在兵團裡增添更多的火槍,可以讓部隊的殺傷效率大大提升。但畢竟那會還是個冷兵器時代,火槍手如果缺乏長矛手保護。遇到騎兵就和弱雞一樣,後來他們估摸著火槍本身也有長度,乾脆在槍口塞上刺刀。這樣遠的時候打槍,近的時候客串矛兵肉搏。這讓其他近戰型冷兵器地位持續下降,但並未完全取代。尤其是到了拿破崙的19世紀初那會,騎兵還是以砍刀為主。不過步兵和炮兵已經幾乎火器化。

但是那個時候呢,因為膛線還未普及。所以大傢伙雖然都已經裝備了燧發槍,但是精度感人,射擊的距離也近。所以說兩邊互相排隊槍斃,槍斃到距離足夠接近或者人死士氣跌到要跑路的時候。兩邊就開始上刺刀對沖,17世紀後期-19世紀早期的槍斃戰術大體如此,火器逐漸普遍,但刺刀搏殺還是主力。

再到了19世紀中頁,美國南北戰爭那會。方便線膛槍使用的米涅彈頭(射程遠、精度高)和夏普思後膛槍的出現(裝填速度快)。讓排隊槍斃一度就沒啥用了,畢竟以前要離著100米差不多射,而線膛之後600米都能保證一定精度和殺傷。這還要啥刺刀,而且排隊槍斃的線陣步兵戰術也逐漸開始轉向散兵,騎兵的高機動能力在步槍射程的提高下也越來越沒市場。

再到了19世紀後期,金屬定裝彈、馬克沁機槍、無煙火藥這些玩意都開始上之後,冷兵器才正兒八經算是告別舞臺,淪為輔助角色。


所以說,我也不知道到底哪個才能算是轉折點。大方陣證明了火器在戰場的主力DPS地位;刺刀讓長矛手滾蛋,火器逐漸主流;線膛、米涅彈、後裝讓步兵連拼刺都逐漸退居二線;馬克沁之類自動武器讓騎兵從作戰主力變成後勤角色,也是壓垮排隊槍斃戰術的最後一根稻草。


你們覺得哪個才算真正轉折?


瘋狗的輕武


公元14世紀時,歐洲發明了從槍管後端點火發射的火門槍,15世紀經改進發明火繩槍,14,15世紀火槍易受環境影響,不能充分發揮火槍的威力,必要時還要冷兵器對戰。

16世紀燧發槍發明使熱武器進入新時代,燧發槍巨大的威力使冷兵器逐漸淘汰。





鹹魚專撕雞


大炮攻破君士坦丁堡吧……那種防禦工事,沒有炮把城牆轟塌,人多也沒什麼用~ 同理鄭成功攻臺,面對荷蘭人的槍炮要塞只能選擇圍困~兩次牙科撒也很經典,清軍炮多就把城轟平,清軍炮少就圍困~冷熱的時代劃分不是一個點,而是有起點有終點的過程!起點就是土耳其人的炮轟塌了君士坦丁堡!終點就不好說了,有幾個答案,比如套環刺刀的出現~比如後裝填步槍的出現~但是起點一定是象徵的封建時代的君士坦丁堡被大炮轟塌!


草從王


曾格林沁的蒙古騎兵與英法聯軍的交戰中提現的淋漓盡致,兩萬對三十的戰損比,其中英法聯軍還有七個人是被自己的炮彈炸傷的。


玖伍貳柒8816


天地靈氣消失 使得內力無法使用 個體的武力無法稱雄 只有研究更為先進的武器 才能保護自己


用戶3400170216981


拜占庭帝國覆滅的時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