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滿清可以打下整個遼闊東亞的華夏大地,卻沒能打下跟滿人近在咫尺的朝韓半島跟中南半島?

孝順父母是佛


問題本身就是錯誤的,明末女真人崛起之時,近在咫尺的朝鮮半島,本身就曾被女真人征服過。被征服之後的李氏朝鮮,也一直向八旗上供金錢、糧食的物資,甚至還曾直接提供僕從軍。只不過,朝鮮半島並沒有如同中原大地一樣,被滿清直接統治罷了。

明末東亞局勢

自努爾哈赤帶領女真人建立八旗,並在東北建國之後,女真人面臨的局面是:北方為荒涼的西伯利亞,在沙俄尚未涉及之前,不但不是女真人的威脅,還成為女真人補充兵力的理想之地。西方是蒙古諸多部落,不過,此時的蒙古諸部各自獨立,紛爭不休,並不能形成合力對於後金造成威脅。

後金政權也一直通過聯姻、軍事等多種方式,將蒙古部落綁在自己的戰車之上。南方則是大明王朝,明朝是後金最大的敵人,也是後金最垂涎之地,自然是八旗戰略重點。而東邊,則是明朝最恭順的藩屬國——朝鮮李氏政權了。

努爾哈赤

由於李氏朝鮮近在咫尺,再加上李氏朝鮮對明朝的恭順和以皮島為根據地的毛文龍的威脅,雖然一直是中原王朝眼中的小透明,但是滿清並沒有無視它,相反,滿清八旗先後對於朝鮮李氏政權發動了兩次進攻。

公元1626年,即後金天命11年,努爾哈赤病逝,他的第8個兒子皇太極被推舉為新汗。就在皇太極繼位不久,面對後金政權的內憂外患,在對內進行改革的同時,皇太極也不斷對外發動戰爭,試圖通過軍事勝利來鼓舞士氣,振奮國威。皇太極對外發動的戰爭,就包括對於朝鮮半島的征服。

皇太極

天命元年正月初八,皇太極命令二貝勒阿敏和嶽託、濟爾哈朗等小貝勒率領數萬八旗大軍,發動了對李氏朝鮮的進攻。同時,一直駐守皮島的毛文龍也成為阿敏進攻的對象。面對彪悍的八旗軍,腐朽墮落的朝鮮軍隊根本不是八旗兵的對手,阿敏率領八旗軍一路勢如破竹,先後攻陷了定州、黃州、安慶等地。

朝鮮國王李倧被迫帶家眷逃往了江華島。眼看八旗兵勢大難敵,李倧被迫派人與後金軍議和。最終,在後金的壓迫之下,朝鮮王國被迫與明朝斷絕關係,與後金結為的所謂兄弟之邦。同時,李氏朝鮮也需要每年春秋二季向後金貢物。逼迫李氏朝鮮簽下城下之盟之後,阿敏又縱兵大掠三日,率兵返回了後金,這是後金政權對於朝鮮半島的第1次攻伐。

八旗旗幟

雖然阿敏的進攻極大的打擊了李氏朝鮮,但是,對於後金這個曾經"小弟"建立起的政權,李氏朝鮮是十分不服不忿的。再加上後金對於朝鮮的壓榨,愈發使得李氏朝鮮懷念起大方寬宏的天朝上邦——明朝。

因此,雖然簽下了城下之盟,但是李氏朝鮮卻不斷抵制後金的各種要求,對於後金的各種要求也總是拖延或拒絕,再加上李氏朝鮮使者對於皇太極稱帝的不滿。清崇德元年,即公元1637年,已經稱帝的皇太極決定徹底征服朝鮮半島。

皇太極集結了全國的八旗兵力,由他本人親自帶領,兵分兩路,發動了對李氏朝鮮的進攻。雖然嘴硬,但是李氏朝鮮的軍隊卻不堪一擊。八旗大軍再次輕而易舉的攻破漢城,朝鮮國王李倧第2次逃往江華島。

李氏朝鮮

但是這次卻不像阿敏進攻朝鮮半島一樣,皇太極並沒有善罷甘休,八旗軍直接攻破了江華島,朝鮮王室的家眷被清軍俘虜。困守孤城、孤立無援之下,李倧被迫投降。這次的城下之盟得更為徹底:李氏政權斷絕與明朝的一切交往,承認清朝皇帝為君,李氏政權為清朝屬國,每年向清朝進攻大量物品。同時,國王之子的大臣之子也需要作為人質,在盛京居住。

對於朝鮮半島的征服,至此大獲成功,朝鮮李氏政權也因此成為清朝的屬國。因此,並非八旗無法征服朝鮮半島,而是八旗早已征服朝鮮半島。只是,由於朝鮮本身資源貧瘠,也不是清朝戰略重點,再加上被征服後的李氏政權足夠恭謹賣力,甚至比清政府自己統治收益更高,因此沒有被清朝直接統治罷了。

對於西南半島也是如此,西南半島當時存在的幾個國家,如越南、暹羅早是清朝藩國,並且十分恭順,自然沒有攻伐的必要。中南半島上另一個強國緬甸,在乾隆年間,曾於清朝發生多次戰爭,雖然互有勝敗,但清朝始終處於攻勢。

同時,這場戰爭最終以緬甸名義對中國稱臣為結局。而且,由於當時的西南半島交通不便,環境溼熱,十分不利於軍事行動,因此,歷代中原王朝很少將中南半島納入直接統治範圍,清朝自然也不例外。


鳶飛九天2018


清朝沒能打下朝鮮半島跟中南半島,得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進行分析,主觀上,清朝沒有一定要拿下兩個半島的慾望,客觀上,兩個半島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朝鮮半島和中南半島在今天看起來位置多麼優越,扼守多處海港,可在農業文明為主的古代,這些優勢全無用處,這兩塊現代寶地在古代就是蠻荒之地,一個字,窮!

朝鮮半島和中南半島的共同特點就是山多,尤其是朝鮮半島,除了中南部散落的狹小平原以及河谷,幾乎遍地是山。

這種地形,不僅給征服佔領帶來很大難度,還給日後的治理髮展帶來極大阻礙,畢竟山地多平原少造成朝鮮半島物產不豐,不論農業還是商業都發展不起來。

中南半島的情況比朝鮮半島好不到哪裡去,儘管它的平原要比朝鮮半島多,但一來北部有高原阻隔,半島上到處都是原始叢林;二來遠離中原王朝核心地區,進軍消耗要大得多,治理平叛也顯得鞭長莫及。

兩個半島,一個近(相對核心地區)窮山多,一個遠窮山多,這種地區,能夠引起清朝的興趣嗎?

其實有一塊土地比兩個半島更窮,山更多,而且更高,那就是西藏,可清朝也將之拿下了,目的是為了進攻清朝的大敵準噶爾汗國,而這種戰略價值,朝鮮半島曾經具備。

在清朝未入關前,曾兩次用兵朝鮮,目的就是為了把朝鮮拽出明朝的懷抱,抱住清朝的大腿。

朝鮮半島山多,可朝鮮軍隊實力弱,又那麼接近清朝核心區域了,兩次都被清軍擊敗。

第一次是在1627年,清朝還是後金,進軍朝鮮只是為了掠奪物資,見好就收,搶了東西就回去了,當然一個原因是朝鮮君臣見情勢不對就跑到了島上,後金還沒有足夠強的水軍,也打不下來。

第二次是在1636年,清朝初立,皇太極便彰顯出了自己的勃勃野心,大規模進兵朝鮮,目的是逼迫朝鮮脫離明朝藩屬,向清朝稱臣。

朝鮮自然慘敗,江華島被攻破,朝鮮君臣都被俘虜,從此向清朝稱臣。

為什麼清朝不吞併朝鮮以獲得更多方位進攻明朝呢?主要是當時清朝的重點是明朝,皇太極的目標是入主中原,為了征服貧瘠的朝鮮浪費人力物力很不划算,而且清朝的水軍不比明朝強,從海上打反而是以己之短攻敵之長,是找死的行為,穩定住朝鮮,專心致志陸上進攻明朝才是主要。

清朝入主中原以後,就更看不上朝鮮了,任其稱臣,也沒出兵的意思。

至於中南半島,無論面積還是國家數量都遠強於朝鮮半島,抵抗能力也要強得多,又遠離清朝核心區域,清朝在這裡的軍事實力要弱,此消彼長之下,清朝想要吞併中南半島不是那麼容易的。此外氣候的影響也夠清朝遠征軍喝一壺的。

清軍也曾進入中南半島,一是清初進入緬甸追捕南明永曆帝,收復滇西南地區,二是清中期與緬甸大戰。

第一次清軍到來時中南半島並無太大的強國,緬甸識相地交出了永曆帝,清朝也與緬甸、暹羅(今泰國)、老撾、安南、高棉(柬埔寨)等國確定了藩屬關係。

到了清中期,清朝已經牢固控制了雲南,緬甸貢榜王朝卻崛起了,攻佔暹羅國都,疆域囊括除越南外幾乎整個中南半島和南亞東北部地區,堪稱東南亞一霸。

強大起來的緬甸屢屢進犯雲南,最終與清朝開展,清緬戰爭一共打了四次,清朝慘勝,緬甸雖然稱臣,卻得以不被清朝吞併。

清緬戰爭的結果充分顯現出清朝的鞭長莫及,就算清軍吞併緬甸,最終的結果很可能像明朝吞併安南一樣,陷入無休止的戰爭漩渦,最終不得不退兵。


平沙趣說歷史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先說中南半島,這是哪呢?這個地方位於中國的西南,包括今天的越南、緬甸、泰國等國。說這個地方跟滿人近在咫尺是不恰當的,只是在滿清打下明朝江山後才接壤,問為什麼不去打?總要休養生息吧,歷史上除了蒙古人,一直不停的打,我也沒見過哪個民族可以不知疲倦一直戰鬥的。

但是,朝鮮這個地方,確實是和滿人近在咫尺,而題主的題目依然不很恰當,因為滿人是打下過朝鮮的。

怎麼一回事呢?聽我簡單說來。

丁卯之役

為了懲罰朝鮮在明朝對滿清的作戰中,屢次出兵幫助明朝,也為了掃清後方的隱患。

1627年正月初八,皇太極派阿敏率三萬大軍渡過鴨綠江,向朝鮮發起進攻,濟爾哈朗則率領大軍進攻毛文龍駐紮的鐵山,毛文龍因此退居皮島。

阿敏攻陷義州,定州,率軍南下,一面攻城掠地,一面等待朝鮮派人議和。

朝鮮仁祖得知定州等地失陷,驚慌的立刻帶領皇室退居江華島。

這江華島是什麼地方,當年蒙古元軍進攻朝鮮的時候,朝鮮皇室也是躲到江華島去,在島上消極等待。

幾乎可以說,只要朝鮮皇室一上江華島,基本上也就宣告戰爭的失敗了。

阿敏部一直乘勝前進,先後攻佔安州、平壤,至中和乃停止前進,駐營安扎。

此時朝鮮派使臣到阿敏營中投書求和。

雙方經過一個多月的談判,朝鮮迫於後金的軍事壓力,基本上答應了後金提出的入質納貢、去明朝年號、結盟宣、約為兄弟之國等要求,惟有永絕明朝一條不同意。這一點很好理解,畢竟此時滿清還未入關,從表面上看,明朝仍然比滿清要強大的多,朝鮮皇室依然寄希望於明朝的庇護。

最後阿敏讓步,向朝鮮表示“不必強要”。

三月初三,仁祖率領群臣和後金代表南木太等八大臣在江華島焚書盟誓。

雖然阿敏在盟誓上署名了,但是對朝鮮一方的誓文相當不滿意,便令八旗將士分兵擄掠三日,使朝鮮京畿道海邊一帶“盡成空壤”。

隨後阿敏撤軍到了平壤,在那裡阿敏奉皇太極命令不再後撤,揚言“大同江以西,不可復還”,迫於無奈,朝鮮又被迫簽訂了平壤誓約,在中江、會寧開市、歸還後金逃人、追增貢物。

史稱“丁卯之役”。

丙子之役

丁卯之役之後,雖然朝鮮被迫與滿清簽訂了誓書,但在實際實行之中,朝鮮不但不情願還常常主動破壞誓書內容。

後金軍一退,朝鮮馬上嚮明廷“疏奏被兵情節”,而崇禎帝也答詔中表示對朝鮮的做法的理解,還表彰朝鮮“君臣大義,皎然日星”。

後金按誓書要求朝鮮開市,被朝鮮以邊地殘破、百姓乏食為由一再拖延。

按約定定期交納的貢物,朝鮮也找一切機會削減其數額。

明朝孔有德叛逃後金,皇太極命朝鮮助以糧餉,朝鮮不但拒絕,還配合明朝對孔有德展開追殺。

1632年,皇太極派巴都禮、察哈喇等人前往朝鮮頒定貢額。仁祖僅同意貢獻貢額的十分之一,推託說金銀、牛角不是朝鮮的特產,拒絕獻出。

皇太極大為光火,於次年致書仁祖,責其減歲幣額,並竊葠畜、匿逃人之罪,欲罷遣使,專互市。朝鮮索性拒絕同後金在會寧城的互市。此後又多次拒絕互市,並加築京畿、黃海、平安三道白馬等十二城,以加強對後金的防備。

一連串的衝突之後,後金著實被朝鮮惹火了,加上此時皮島上的毛文龍已經被袁崇煥誅殺,後金在進攻朝鮮時,徹底沒有了後患,於是,再一次的朝鮮攻略便提上日程。

1636年4月丙子(明崇禎九年,朝鮮仁祖十四年,後金崇德元年),皇太極正式由汗改稱皇帝,改國號大清,族名滿洲。

皇太極事先遣使通報朝鮮,結果朝鮮聞訊譁然大變,群臣紛紛上書指責後金,於是,仁祖拒不接見後金使臣,將後金使臣囚禁,宣佈不承認1627年的城下之盟。

好了,這下出兵的理由有了。

皇太極 派濟爾哈朗守瀋陽,阿濟格、阿巴泰守遼河入海口以遏明軍,皇太極親自率領清軍十二萬入侵朝鮮。

皇太極令多爾袞、豪格分統左翼滿洲、蒙古兵,從寬甸入長山口;戶部承政馬福塔等率兵三百人突襲朝鮮王都漢陽城,多鐸、嶽託等人率數千兵馬接應。皇太極與代善率其他各路軍馬進攻朝鮮。

這次征討朝鮮的陣容,相比第一次,是非常豪華的。

清軍主力渡鎮江,佔領郭山城,定州、安州不戰而降。清軍乘臨津江結冰之際渡江攻佔漢陽,會合各部包圍南漢山城。朝鮮各處守軍見國王被圍,紛紛前來支援,但先後被清軍擊敗。

皇太極一面用火炮轟擊南漢山城,一面命多爾袞攻陷江華島,俘虜朝鮮皇室76人。

最後,迫於無奈的仁祖將親明反清的主要人物弘文館校理尹集、修撰吳達濟及臺諫官洪翼漢縛獻清軍。仁祖率領群臣出南漢山城,脫去王服,改穿青衣,徒步前往漢江東岸的三田浦清營拜見皇太極,伏地請罪,行三跪九叩之禮。

皇太極降職赦免仁祖,雙方築壇盟誓,簽訂和議如下:

朝鮮成為清朝的藩屬國。 接受清朝的冊封,朝鮮斷絕與原宗主國明朝的關係。 朝鮮仁祖以其長子李溰、次子李淏赴清朝作人質。 世子李溰長居瀋陽,另外一質子則由鳳林大君和麟坪大君輪流擔任。朝鮮應向清朝朝貢。每年黃金百兩、白銀千兩、水牛角二百對、貂皮百張、鹿皮百張、茶千包、水獺皮四百張、青黍皮三百張、胡椒十鬥、腰刀二十六口、順刀二十口、蘇木二百斤、大紙千卷、小紙千五百卷、五爪龍席四領、花席四十領、白苧布二百疋、綿綢二千疋、細麻布四百疋、細布萬疋、布四千疋、米萬包。 清朝攻打明朝所屬的島嶼皮島時,朝鮮應該出兵、出戰船五十艘協助。 清朝禁止朝鮮大量修建城堡等防禦工事。 在一系列儀式之後,朝鮮服屬了清朝統治,並在三田渡地區建立“大清皇帝功德碑”(即三田渡碑)。

隨後,皇太極撤軍。

此役,史稱“丙子之役”。

也就是從這之後,朝鮮成為了滿清的藩屬。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中國自古以來就不是一個喜歡擴張的國家,歷朝歷代皆是如此。即使是滿清這樣的外來者,也不免入鄉隨俗,因為問鼎中原才是最重要的!



至於周邊,那都是蠻荒之地,在統治者眼中,並不是那麼重要,只要聽話別給我搞事情就行!

基於這樣一個前提咱們再來看朝鮮越南等地與清朝的關係就很好理解了。

首先朝鮮,一直以來朝鮮半島和咱們中原王朝就都有些密切的聯繫。明朝萬曆年間發生的壬辰倭亂,朝鮮差點被滅國。最終還是明朝出兵,幫助朝鮮打敗了豐成秀吉。



那時候,朝鮮奉明朝為主,是明朝的藩屬國!

後來,清朝取代明朝成為華夏統治者,朝鮮也自然而然的成為了清朝的藩屬國。既然是藩屬國,那麼就沒有滅亡它的必要了。

所以,不是打不下,而是不想打!

其實早在清軍入關問鼎中原之前朝鮮半島就已經被滿清給征服過!朝鮮稱之為“丙子胡亂”!



當時因為皇太極準備進軍中原,而朝鮮又是明朝藩屬國,所以為了防止後院起火,便先行解決掉這個後顧之憂。

當時皇太極親自統帥十萬大軍親征朝鮮,僅僅十二天便兵臨朝鮮國都城下,最終朝鮮被迫向清朝稱臣,奉其為宗主國。

為此韓國方面還拍了一部電影,叫做《南漢山城》,較為形象的刻畫方面那場戰爭,這裡給各位推薦一下!



而由此可見征服朝鮮,其實對於清朝來說,並不是太麻煩。

當然了,所謂的征服只是面服心不服。朝鮮一直以來接受漢文化薰陶,對於以“小中華”自居。所以朝鮮王朝心裡一直還是向著明朝的,對於成為清朝這個靠著打獵落後民族的附屬國是非常所不恥。以至於“崇禎”這個年號被朝鮮士人沿用數百年,甚至於朝鮮還曾想過聯合日本幕府幫助南明推翻清朝。



然後咱們說說中南半島,其上最強大的國家乃是安南,也就現在的越南。而越南的情況和朝鮮差不多,同樣是奉清朝為宗主國,所以也就沒有徵服這樣的想法。

甚至於越南這個國名都是清朝皇帝給取的。公元1803年,嘉慶帝下賜“越南”國號,冊封阮福映為越南國王。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相對朝鮮半島,清朝如果想要征服中南半島,估計難度要大上很多。因為中南半島地處熱帶,氣候炎熱,多雨林山地,來自北方的清朝軍隊在此地很難得到發揮。



乾隆年間,清朝曾派兵幫助安南國王平叛,結果損失慘重。

當然了,越南和朝鮮一樣,同樣只是表面功夫,他們其實也看不上清朝,名義上是中國的屬國,接受中國皇帝冊封,內部則自稱皇帝,將中原王朝視為對等的國家。

不過話說回來,清朝可沒虧待過他們,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這兩場戰爭的起因都是清朝為了幫助他們抵抗帝國主義國家侵略。


白話歷史君


清王朝入關後,不僅消滅了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政權與南明諸帝,還收服了漠北蒙古(外蒙古)、準噶爾汗國(新疆)、和碩特汗國(西藏),最終成為了一個疆域遼闊的大帝國。那麼,清朝為什麼沒有消滅與自己近在咫尺的李氏朝鮮呢?

事實上,清朝曾經兩次對朝鮮用過兵(入關之前),但都是見好就收,沒有徹底滅亡李氏朝鮮王朝。一次是在1627年入侵朝鮮,目的是掠奪朝鮮物資;另一次則是在1636年,也就是用兵規模最大的一次,目的是逼迫朝鮮稱臣,這次也就是朝鮮方面所稱的“丙子胡亂”(罵清軍為胡)。

在公元1636年,為了迫使朝鮮斷絕和明朝的關係,清太宗皇太極派清將濟爾哈朗等人固守瀋陽,又派阿濟格、阿巴泰等人扼守遼河阻擊明軍支援朝鮮,自己則親率12萬步騎入侵朝鮮。清軍在進入朝鮮後,採取“避開堅城,長直驅入”的策略,先後擊潰了朝鮮各路兵馬,最終成功進圍南漢山城。

與此同時,多爾袞也攻破朝鮮江華島,俘虜了朝鮮的王妃、王子、宗室以及群臣家屬。朝鮮的國王李倧在走投無路之下才出城投降,並脫去王服向清太宗皇太極行三跪九叩之禮,並承諾與明朝斷絕關係,以示臣服。隨後,清軍才徐徐撤退,不過臨走時還在朝鮮大肆掠奪、焚燒城郭,並逼迫數十萬朝鮮的百姓背井離鄉進入東北務農。



從此以後,清朝便全力與明朝交戰,並未再大規模出兵討伐朝鮮。而嚇破了膽的李氏朝鮮王朝也從明的藩國變成了清的藩國,戰戰兢兢地奉清為宗主。不過,清朝之所以沒有滅亡朝鮮,主要還是有兩個原因:

第一、朝鮮地瘠民貧,人多地少,沒有太多戰略價值。對於清朝而言,富裕的關內和遼闊的蒙古高原才是他們嚮往的地方。在農耕時代,朝鮮半島土地貧瘠,戰略地位也有限。

第二、滿清入關以後,一直在忙於著手對付李自成、南明、準噶爾等勢力,根本無心顧及微不足道的朝鮮。對於清朝統治者而言,只要達到朝鮮稱臣的要求即可。


歷史的荒野


不是“沒能”,而是“不願”。比起明朝,清朝在武功方面不只強大了一星半點——如果明朝建立的宗藩體系還大多停留在形式上,那清朝對其藩屬國的控制力就強大了很多。雖然朝鮮依然沿用崇禎年號;雖然日本也提出了“華夷變態”,但對於清朝來說,入侵朝鮮半島、中南半島實在是多此一舉,因為人家已經自動歸順了。

題主先問了朝鮮半島,就先說這個:我們只知道明亡後朝鮮不太看得起清朝,覺得自己是“小中華”,甚至一度還想出兵中原“反清復明”,但巨大的實力差畢竟還是讓朝鮮人認清了自己。到了乾隆年間,清朝達到鼎盛,朝鮮人更加尊崇清朝,還現了“北學於中國”的北學派,這是從文化上認同清朝了。朝鮮一直向清朝進貢,起到近代日本侵略朝鮮時還要到北京探探口風,結束總理衙門回了一句“朝鮮雖隸中國藩服,其本處一切政教禁令,向由該國自行專主,中國從不與聞”,日本這才放心大膽出兵了。

之後是中南半島。越南從明朝獨立後幾經轉折,雖然也以“小中華”自居,但還是在阮惠時代乖乖跑到清朝求冊封,“越南”二字,就是嘉慶帝欽定的。緬甸貢榜王朝與清朝曾經爆發過戰爭,但在乾隆年間還是向清帝國奉表納貢,也成了藩屬國。至於暹羅,其國王拉瑪一世向清朝入貢,受封為暹羅國王……你不去打人家,人家自然稱藩了,還有什麼好打的?


切割地球


其實,打不打你,不在於別的,其實就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你對我有沒有威脅;二是你是不是一塊肥肉,打下你,我能不能胖上三分?

你威脅我?我會打你。

你富得流油?我會打你。把你的變成我的。

很不幸,不管是朝鮮半島還是中南半島,在當時看來,價值都極為有限;而且對中原王朝構不成威脅,所以征服朝鮮半島和中南半島的提法自然就無從提起。

首先來看威脅。為什麼隋煬帝要打遼東?打亡國了也要打?為什麼唐太宗李世民要打遼東?一直打到他的兒子唐高宗,才徹底消滅高句麗?整個徵遼東征高(句)麗歷時半個多世紀,投入無數的人力物力,死傷無數,還賠掉一個大隋朝。為什麼?

因為隋、唐都發端於關隴貴族,而關隴貴族本身都是北魏六鎮的軍戶出身!北魏是什麼王朝?鮮卑漢化的王朝。鮮卑起家於哪裡?鮮卑就起家於白山黑水之間,然後席捲漠北,直至入主中原。

而高句麗,其實當時都是叫做徵高麗的,只不過現代為了與朝鮮半島那幫人切割,做了一個文字上的切割。

為什麼徵高麗?因為高句麗佔據的地方就是以前的鮮卑故地,而且當時的高句麗已經在崛起過程中。對於本身脫胎於鮮卑貴族集團的隋唐王室來說,他們不會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麼。不打壓高句麗,很可能就是另一個鮮卑王朝的發端。

這才是隋煬帝、唐太宗、唐高宗前仆後繼一定要滅掉高句麗的真正原因。

也就是說,不滅掉高句麗,這裡也許就是另一個亂源,你可能會對我造成致命的威脅。所以隋唐兩代,對高句麗的地方也就是原鮮卑故地是嚴厲防範的。

這是一。

這點在新羅入主朝鮮半島對唐稱臣以後,不在構成威脅。在這之後,唐就不再對東北用兵,而是開始對西北用兵,與突厥、回鶻、薛延陀的戰爭構成了唐中期用兵的主旋律。

到了清代,朝鮮王朝已經乖乖地呆在朝鮮半島數百年,完全構不成威脅了,打它幹什麼?

更何況,這個時候的清朝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整合漠北、漠西蒙古,在與準噶爾帝國打了70多年以後,終於將準噶爾變成了一個盆地。

對於朝鮮半島的小朝廷,只要你乖乖聽話,自然不會去揍你。

而且朝鮮本身也並不是那麼好打的。

從圖中可以看到,整個朝鮮半島北部基本上都是山區,進入朝鮮半島的途徑只有靠近黃渤海沿線一條窄窄的通道。這條通道極其容易被切斷。打下這條通道對於中原王朝來說,並不難,難就難在如果土著退入山中,反覆騷擾。維護這條通道的代價太大。這是一。

另外,如果朝鮮半島南邊是一塊肥肉,那麼付出多大代價都是要打下來的。但對於農耕王朝來說,朝鮮半島的漢江平原體量實在太小,養活朝鮮半島自己那點人都很困難,要中原王朝付出極大的代價去打下這麼一個窮地方?那太不划算了。

既不構成威脅,而且還很聽話;打下來又沒有多大好處,還得用大批錢糧去養著。我實在想不出哪個腦袋長包的清廷皇帝會去打朝鮮,完全不划算嘛。

其實同理也可以用於越南和中南半島。

越南對中原王朝構成的最大威脅是宋朝曾經攻入南寧,除此以外,基本上都很乖;另外,越南本身也是同樣的問題,那點土地只夠養活自己。打他幹什麼?

當然,對於近代來說,由於海權的出現,朝鮮半島的價值大大提升,比如如果朝鮮半島在手中,那麼黃渤海就是內海,就可以消除來自海上的威脅,兩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都是從海上打進來的。但在當時,海上威脅還沒有這麼大,他們也就不會去這麼考慮。而且當時的朝鮮、越南都是藩屬,也不會對清構成威脅,也沒有必要非去把他們變成領土。

只不過當你意識到這其中存在的價值之後,世界已經變了。


江上一峰青


朝鮮人可謂是吃夠了女真人的苦頭

1591年承平日久的朝鮮半島,突然受到了日軍的攻擊,竟然無力抵擋,國王攜帶群臣一路逃難來到了鴨綠江邊,當時的努爾哈赤想要出兵入朝,跟日本人鬥上一場。

這一舉動可嚇壞了朝鮮君臣,直接拒絕了努爾哈赤的請求。

面對國家滅亡的危難,朝鮮人竟然不讓女真人幫助,這是為何?

原因就是朝鮮人更加懼怕女真人。

原本朝鮮和女真人領地建州衛接壤,女真人日子不好過的時候就縱兵入朝劫掠,常年的騷擾,導致了朝鮮人對女真人極為懼怕。

但是朝鮮是明帝國的積極擁護者,這令清朝皇太極等人是極為不滿的,曾經兩次帥軍進犯朝鮮。



第一次有阿敏統帥數萬人馬,攻破朝鮮人防線,逼得朝鮮國王逃到了江華島上,後來朝鮮國王求和,答應很多條件,清軍才陸續退軍。

第二次是,朝鮮人陰奉陽違,明著對清朝很恭敬,暗地裡卻仍奉大明為主,怒發如狂的皇太極發兵攻入朝鮮,在江華島上擒獲朝鮮君臣,這一次,朝鮮國王再無別的念想,直接成為清朝的藩屬國,將王子送入清朝作為人質,對清朝給予源源不斷的物資奉獻。

既然清軍已然打敗朝鮮,俘虜了國王,為何不直接將朝鮮併入清朝呢?

1,清朝的實力相當於明朝還不夠大,他必須積攢實力,全面面對大明軍隊,如果把朝鮮併入清朝版圖內,那麼必須分兵駐守在朝鮮,不但要防朝鮮人民的反抗,而且極有可能受到明朝水師的打擊。

2,朝鮮土地貧瘠多山,實在油水不大,自己控制不但麻煩,而且弱化了己方的力量。

3,朝鮮君臣的態度太恭順,輸送物資也很勤快,這就足夠了!

4,滿清的局勢也是兩面受敵,既防蒙古,又攻大明,皇太極的戰略眼光從來沒有放在過朝鮮。



中南半島地處西南,易守難攻。

中南半島遠在東南亞,離清朝實在太遠,清朝在明朝境內,東征西殺,還要對這廣袤的土地進行治理,又要應付起義軍,實在無力遠征中南半島,等到清朝完全控制了局面,入主中原,戰爭也一直不斷,西北有準格爾之患,西南有三藩之亂,外加臺灣雅克薩等問題,清朝已經忙的焦頭爛額。

再加上中南半島獨特的地理環境,原始森林環繞,沼澤密佈,河流密集,瘴氣橫行,又不利於騎兵部隊展開。

當年明朝進軍中南半島都餡入其中難以自拔,損兵折將!

至乾隆年間,緬甸崛起,氣勢洶洶進犯雲南,乾隆皇帝派軍隊出戰,雙方互有勝負,緬甸迫於壓力,稱臣納供,以作為清朝藩屬國結束了戰爭。

說來說去收益第一,得中原是收益超級大,所以必須全力以赴,還要嚴加管治,女真人能得到明朝這麼地方,已經超出了其自身的實力,哪裡還有力量去管這些沒有多大收益地方呢?


舊史風


作為清朝的領導人,他所攻取的目標都是經過權衡的!

收益決定進攻方向!

在白山黑水間,戰天鬥地的漁獵民族,在優秀的領導人的帶領下,蒸蒸日上,其所養成的戰鬥力,算是同時代頂尖的存在!

奈何人數受限,不能漫無目的進取!

誰的肥肉更大,油水更多,誰就是第一個目標!

縱觀整個東亞形勢,傻子也知道大明是塊好肉!

明與清的戰爭才是重頭戲!

待到大明滅亡,滿清掌握萬里山河,首先得是立住腳跟,然後重拳維穩!這都是需要人力物力,根本騰不出手來!

等到大局穩定,坐江山之人考慮的是守江山!如何守?

哪裡有隱患,有威脅,就重點治哪裡?

自古以來,對中華大地構成威脅的有三個方向,一是正北,二是西北,三是東北,東北是龍興之地,本家,所以滿清重點治理,拉攏蒙古各部族,對不臣服的準格爾,歷時數十年,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才平定下來!


返觀朝鮮,從地理位置上,朝鮮地勢狹窄,北部多山,經濟貧困,皇太極時朝鮮臣服,此後沒有大的混亂,且王子作人質,滿清有駐軍!

朝鮮作為藩屬國,唯命是聽,恭敬有禮,正是各藩屬國之代表,滿清對待朝鮮的態度,就是對待各藩屬國的態度!

只要緊密團結在滿清這杆旗幟下,大家都有好日子過!

而中南半島區位更加複雜!熱帶雨林氣候,多原始森林,沼澤,瘴氣,實在是沒有多大油水!

而且從歷代來看,西南十萬大山,土司稱王,形成不了氣候,相比於西北方向,對中原威脅不大!

而且由於其獨特的地理,攻取不易,且難久守!

蒙元在中南半島失敗的例子就是氣候環境的問題!

滿清在中南半島也是吃過虧的!

清緬之戰,損兵折將,而在越南戰場上先勝後敗,都足以令滿清政府認識到,花大力氣攻取中南半島是不明智的做法!

沒有收益,就沒有紛爭,只要你老實點,別威脅到我,我就睜一眼,閉一眼,大家各過各的!


湖底聽風


題主的說法莫名其妙。首先滿清是征服了朝鮮半島的,而且在打敗明朝之前。至於中南半島,根本和滿清距離很遠,算不上“近在咫尺”。

先說朝鮮半島。朝鮮半島在1636年就已經向滿清稱臣了。

在17世紀初,面對後金的步步緊逼,朝鮮開始還是比較忠誠於明朝的。企圖和後金和談的光海君被大臣們廢黜了,還被燒瞎了眼睛。毛文龍在鴨綠江口的皮島作為根據地建立了“東江鎮”,騷擾後金,朝鮮方面對毛文龍加以財力物力的支持,幫助他和後金周旋,這也算變相的跟後金開戰了。


但是到1627年(農曆丁卯年),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繼位不久,即與貝勒阿敏率領數萬大軍東下,朝鮮正規軍在女真鐵騎面前不堪一擊,很快接連敗退,仁祖君臣逃到了江華島上,只好向後金求和。雙方經討價還價,達成“江都會盟”,共有三條盟約:(1)雙方結為兄弟之邦(2)各守邊境(3)後金撤軍,永不南下。結盟之後,後金軍大肆搶掠一番,這才滿載而歸。

此次入侵,史稱“丁卯胡亂”。仁祖終於見識到了女真人的厲害。

此後十餘年,後金年年向朝鮮勒索大量財物,並且老是想把“兄弟之盟”改成“君臣之盟”,還要朝鮮方面出兵配合攻打明朝。對這些問題,朝鮮君臣堅持原則,絕不退讓。

然而1629年,毛文龍被袁崇煥所殺,次年袁崇煥被崇禎皇帝所殺;再次年,孫承宗又被罷免。明朝不斷自毀長城,使得後金軍越發囂張。位於後金“下腹部”的朝鮮,日子也更不好過了。

1636年(農曆丙子年),後金皇太極稱帝,國號“大清”,從此與明朝“天無二日”。朝鮮的立場是很堅定的,大明朝才是正統!皇太極的登基儀式上,兩位朝鮮使者被強迫加入朝賀的行列,但他們堅決不肯,為此遭到滿清官吏抓扯和毆打,鼻青臉腫,衣服破碎,依然不屈從。皇太極派使者到漢城詔告朝鮮稱臣,也遭到了朝鮮上到達官貴人,下到黎民百姓劈頭蓋腦的石頭泥團雨點般的襲擊,狼狽逃回瀋陽。

皇太極大怒,親率十萬大軍向朝鮮發動了進攻,史稱“丙子虜亂”。滿清軍大膽穿插,進兵神速,對邊境那些難以攻克的城直接繞過,一路摧枯拉朽,僅僅十天就從鴨綠江衝到了漢城。仁祖匆忙逃往南漢山城,被清軍團團圍住。

朝鮮全國各地的軍隊勤王,被清軍來一個打一個,來兩個打一雙,清軍又攻佔了江華島,把仁祖的王妃和王子全部抓起來當人質。

朝鮮君臣們終於抵擋不住,就在1636年正月開城投降,向滿清皇帝皇太極三叩九拜,並且上交了明朝賜給的印綬。從這一刻起,朝鮮再也不是明朝的藩屬,而變成了清朝的附庸。這時候距離崇禎上吊還有八年。

之後朝鮮臣民還是對明朝很有感情,直到明朝滅亡後還在琢磨反清復明。在1704年,肅宗帶領大臣們舉行了“崇禎皇帝殉國六十週年紀念大會”,會上深切懷念明朝開國的朱元璋、對朝鮮有大恩的萬曆皇帝和末代崇禎皇帝。後來,對這三位皇帝的祭祀更成為每年一度的固定儀式。

朝鮮公開上表裡對滿清一口一個“吾皇”“天使”叫得蜜甜,但在私下裡,君臣都習慣把滿清皇帝叫做“胡皇”,把滿清使者叫做“虜使”。朝鮮內部的公文、書信,一律用的是崇禎年號。“崇禎後某某某年”的記錄方法,一直用了二百餘年,用到近代高宗李熙時代。

但是,即使有這些小動作,但從政治上,滿清確實已經征服了朝鮮半島。朝鮮從幾千年前一直是中國的藩屬之國,滿清征服它就可以了,沒必要完全吞併它。

至於中南半島的印度,它距離滿洲是很遠的。滿洲人打下整個中國後,還需要翻越喜馬拉雅山,或者得先征服中亞,再從阿富汗南下。這兩條路都超出了滿清當時的控制範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