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漢民族和北方民族鬥了幾百年最遠能到長城一線,而俄羅斯和別人打仗卻能打到阿拉斯加?

手機用戶3282769145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主要是地理和遊牧民族的原因。

就地理上來說,中國很難繼續向北發展。

往北,基本就是蒙古高原,遠東和中亞。

蒙古高原和中亞都是不適合農耕的地方。

以蒙古高原為例,降水比最缺水的黃土高原還少,在古代根本就無法用於農業。

漢人是農耕民族,必須有適合耕種土地才能定居,所以蒙古高原和中亞都是不能北上的。

再說東北,天氣過於嚴寒,但也是有一些土地可以農耕的。所以到了明末,東北尤其是今天遼寧已經有不少漢人移民了,吉林也有部分漢人,整個東北有幾百萬漢人。

然而,這裡又出現了一個遊牧民族問題。

雖然東北可以移民,但這裡異族太多,還都挺強悍。後來僅僅八旗就有25萬以上的編制。

這些異族是地頭蛇,你說要把他們斬盡殺絕不可能,大不了他們繼續向北或者向蒙古高原躲避而已。如果出兵鎮壓,明軍的規模也不可能很大,薩爾滸明軍傾巢而出不過11萬,未必對付得了這些異族人。況且就算一時將他們打散甚至殲滅大部,若干年後又會恢復人數。

而古代黑龍江和吉林仍然有大片的森林。這些森林地區難以農耕,必須長時間進行開荒才可以。

但在這些異族不斷騷擾下,大規模長時間開荒幾乎不可能。即便美國開拓西部,對付實力弱小的印第安人,也是使用了大量軍隊。

所以,漢人北上東北和外東北,都需要時間,尤其需要打敗東北強大的異族才可以,這並不容易。

至於北上蒙古和中亞也是一樣。即便拋出不能農耕不談,這裡敵人實力都很強。

蒙古高原常年遊蕩者幾十萬遊牧民族,可以出動至少數到十數萬兵馬,不容易對付。

如果深入這些地區作戰,糧食問題就難以解決。即便後來左宗棠從陝西運送糧食到烏魯木齊攻打新疆叛軍,經過河西走廊的運輸線,一車糧食的運輸價格是糧食自身價格的幾十倍。光是準備糧食和運輸的費用,就花費了數百萬兩白銀,極其驚人。

所以,當時中國的國力,不足以承擔這種遠征。

相反,沙俄的情況就好得多。

沙俄經過100多年時間,打垮了喀山漢國後,打開了通往西伯利亞和遠東的道路。

這一路,除了冬季惡劣的氣候以外,陸地通行其實沒有什麼地理障礙,只是過於遙遠而已。

而沙俄的對手,也非常弱小。盤踞西伯利亞廣大地區的西伯利亞汗國,人口只有18幾萬,還分散為無數部落互相攻打,勉強能夠出兵數千人。

所以,沙俄花費50年時間征服了西伯利亞汗國。以西伯利亞汗國的實力,它不可能和沙俄對抗,太弱了。

所以西伯利亞,幾乎是送給沙俄的。

而從西伯利亞到遠東地區,同樣沒有地形的障礙。

1598年,沙俄消滅西伯利亞汗國以後,花費了50年時間一部部推進,建立很多據點。在1658年,沙俄在尼布楚建立了涅爾琴斯克,同時期奪取雅克薩並建城堡,基本控制了遠東地區,並且和滿清開始交戰。

需要說明的是,沙俄也不是傻蛋,他們知道中亞和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力量強大,並沒有敢於南下。

沙俄繞過蒙古高原和中亞,從它們的北側逐步東進,佔領了西伯利亞和遠東。

沙俄完全征服中亞地區,是1895年的事情了,是和滿清交手以後200多年後。

至於沙俄控制蒙古,則乾脆是一戰之前的事情。

需要說明的是,在古代,西伯利亞和遠東在中國人看來完全沒有價值。這裡除了森林和皮毛以後,沒有任何出產,也不能種地,根本就是廢物。

只有頭被門夾了,才會花費財力物力去爭奪這個地方。


薩沙


那麼,阿拉斯加現在是俄羅斯的嗎?

不是吧。

當年的俄羅斯阿拉斯加,現在是美國的阿拉斯加州。而且,美國得到這塊地沒有付出任何武力,只是花了幾百萬美金,平均每畝地不到一分錢,就將這片土地據為己有。

(阿拉斯加州)


而且,美國人並沒有想買阿拉斯加,而是當時阿拉斯加的主人俄羅斯求著美國政府從他們手裡把阿拉斯加買過去。美國人是不願意的,雖然價格很便宜,但畢竟這份土地沒有和美國接壤,而且氣候環境比較惡劣,除了一些動物皮毛,也出產不了什麼東西。

(殖民者正在阿拉斯加打獵,發現金礦前當地殖民者主要的收入就是皮草生意)

而當地除了幾萬名土著人之外,只有幾千名俄羅斯人在這裡定居,可以說是一片幾乎渺無人煙的荒地。

俄羅斯人為什麼非要把這裡賣掉呢?

這是因為俄羅斯人覺得這片土地守不住了,因為和英國關係緊張,他怕英國人從加拿大打過來,所以不如趁現在美國人有錢,英國人也沒有佔領阿拉斯加的想法,乾脆把這片土地打包賣給美國。為此俄國政府還花了十萬美金到美國政府去遊說,最後美國政府勉為其難花了720萬美元,把面積達151.88萬平方公里的阿拉斯加買了下來。時間是1867年,距離這片土地屬於俄羅斯剛剛過去68年,也就是說俄羅斯將阿拉斯加據為己有還不到100年的時間,就被迫將這裡賣了。

(1867年,雙方簽署《阿拉斯加條約》)

你看,這裡出現了三個問題:

第1個問題,沙俄沒有能力繼續佔據阿拉斯加。

1853年,俄羅斯和英國在克里米亞爆發戰爭,雙方在這裡打得非常的慘烈。俄軍總共動員了70萬人,他的對手英、法、奧斯曼和撒丁聯軍總兵力為80萬。

戰爭的結果是俄軍陣亡14萬人、英軍陣亡2.1萬人、奧斯曼土耳其軍隊陣亡17萬人、法軍陣亡9.5萬人、撒丁國軍隊陣亡2000人。雖然在戰爭中俄羅斯人失敗了,但是這場戰爭如此慘烈,讓俄羅斯和英國之間結下了樑子。

(克里米亞戰爭)

此時俄羅斯在阿拉斯加地區統治基礎極為薄弱,軍隊加上居民的總數不過只有3000多人,而南方的英國殖民地加拿大卻有300多萬人是他的1000倍!而且,加拿大這塊殖民地對大英帝國忠心耿耿,所以俄羅斯人就害怕了,他怕萬一加拿大派出個千八百人的軍隊遠征阿拉斯加,這片土地就得易手,所以還不如給賣掉,就這樣賣給了美國。你看,俄羅斯人並沒有完全掌控這片土地的能力,他對這裡佔據的時間,取決於大英帝國的心情。

(阿拉斯加緊挨著加拿大,英軍可以輕易佔領這裡)

第2,在這些年裡他們對阿拉斯加沒有做到有效控制。

俄羅斯佔領阿拉斯加和佔領西伯利亞情況差不多,派幾百人走一遍宣佈當地是自己的國土,如果沒人反對,這裡就是他們的了。

所以,這68年的時間,俄國人沒有對阿拉斯加進行過有效統治。他們在1799年將阿拉斯加變成自己土地的時候,當時整個阿拉斯加只有700名俄羅斯人,人口密度大約2000平方公里一個人。

雖然人少,但是西方殖民者的習慣是隻需要在一片土地上宣示主權,如果當地人沒有反對,別的殖民者也沒反對,這片土地就是他們的了。所以,1799年俄羅斯人宣佈:阿拉斯加是俄國的了!

對面的大英帝國沒提出抗議,於是阿拉斯加就是俄國的了,就這麼簡單。

(那時候西方人一個小小的定居點,再加上幾個探險者的探索,就可以決定一片土地的歸屬)

當俄羅斯人宣誓主權之後,其實這面積達15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上還生活著幾萬土著人,他們根本就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成了俄國人。沒關係,他們的意見不重要。

實際上一直到俄國花720萬美元把這裡賣給美國,當地的絕大多數土著人都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他們仍然過著和以前一樣的生活,甚至當他們見到美國人的時候,也沒有感覺到和以前的俄國人有什麼區別?畢竟都是白人

(如果俄國人這也叫佔領,那麼中國古代所說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是不是就可以說全世界都是中國的?)

英國人也幹過類似的事:騙澳洲土著籤英文轉讓協議。

土著們把自己賣了都不知道。

俄羅斯統治阿拉斯加的時間非常短,只有68年時間,和中原王朝對長城以北的控制時間不能相比

就算這叫佔領,俄國人控制阿拉斯加時間也只有68年。而中國古代在中原王朝強大的時候,其國家領土往往都會超出長城之外很遠。

比如漢武帝時期的漠北之戰結束之後,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大漠以南都已經變成了漢朝的領土。

(漢朝對北方領土的經營,最遠到達貝加爾湖)

漢宣帝之後匈奴人向漢宣帝投降,從那時候開始,南匈奴也變成了漢朝的領土。到了漢明帝時期,北匈奴逃往中亞地區,南匈奴成為草原上的主人,而南匈奴已經向漢朝投降,整個北方草原都已經成為漢朝的領土。

可見,題主認為漢族人只能北到長城沿線是不對的。還有就是,即便只算漢朝時期,中原王朝對北方草原的控制時間都已經超過百年,遠比俄羅斯只擁有阿拉斯加68年長。

同時,俄羅斯人統治阿拉斯加是不被當地土著人承認的,當然也沒能反對,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這事。而漢朝擁有北方草原,是草原上生活的土著居民所承認的一件事兒。

高下立判!


歷史風暴


其實在漢朝的時候,中原農業文明的勢力範圍,要比後來更北一些。有證據表面,在那個時候的氣候,比現在的更加溼潤。

目前比較流行的一種說法,是依據長城的地理位置,和400毫米降水線之間高度重合,而400毫米降水線,剛好就是農業生產和畜牧業生產的分界線,根據這種說法的解釋,不是中原文明打不過遊牧文明,而佔據了那樣的土地後,對農業文明也沒啥用,所以雙方的戰線,就在長城一線穩定下來。上下兩張圖,大家可以自己做個對比。

這種只算表面經濟賬的觀點,還是很有吸引力的,用來解釋俄羅斯人為什麼可以打獵打到西伯利亞,也基本是嚴絲合縫。就因為當時世界上對毛皮的需求量大增,同時俄羅斯人又在搞發展,所以俄羅斯人才通過打獵獲得收益,一直將打獵範圍,延伸到了阿拉斯加。至於俄羅斯人和西伯利亞的原住民那些小規模的衝突,簡直是不值一提,地廣人稀,就是有衝突也不頻繁。

其實中原文明十分看重長城,還是源於自己的狹隘,沒有找到更好的辦法(或者就根本沒有去找)和北方的遊牧民族合作,也沒有發明更適合的技術,讓自己具備駕馭草原的能力。滿清只是做了制度上的調整,就能夠和北方的民族友好相處,這也顯示出某些中原文化的不足。

短時間可以靠軍事實力,長時間就要看制度和經濟的能力。


圓窗觀點


漢民族這個稱謂有點小問題,漢朝時候打到西域的人可以稱為漢人,唐朝時候就不好這麼叫了。唐朝是個東亞範圍的帝國,絕不僅僅是“漢民族”的帝國,他們的兵源和將領充斥著突厥、契丹、羌人等,滿清也是一個混合性帝國,這倆都把勢力範圍擴展到了現在的新疆和蒙古一帶。

俄羅斯人能擴張,那就說明他們相對於當地人有很大優勢,葉爾馬克等俄羅斯征服者能一直往東再往東,就是他們能打,說什麼他們靠狡猾會欺騙之類的,胡扯的,漢人不狡猾不會欺騙?

俄羅斯的擴張就是起源於歐洲的軍事技術大發展在亞洲的影響,這次發展快速到了這種程度,以至於歐洲最外圍最弱的俄羅斯,也能在亞洲取得絕對優勢。康熙集中了全國的火炮,也僅僅和俄羅斯的探險隊僱傭兵等在東北亞打了個平手。

中原帝國往北或者往西很快就會無法前進,說明中原帝國相對於這些方向的敵人沒有什麼優勢,在別人本土作戰很快就不行了。哥薩克可以幾百人就征服這些中亞和東北亞強悍的部族,中原帝國卻必須要大軍才行,大軍的話補給就成問題,也就沒法太遠。歸根到底還是軍事優勢不夠大,或者壓根就沒有。

不要以為這些中亞東北亞的部族很弱,他們很多當年就是跟著蒙古人征服世界的,後來滿洲人征服中國也有東北亞部族的身影,索倫人一直被滿洲人徵招進內地幫滿清皇室打仗。

但他們在俄羅斯人的進攻下土崩瓦解了。時代不一樣了,歐洲的軍事技術進步太快了,蠻族的勇氣已經無法抵消軍事技術的鴻溝。


白完家


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歷史,長城是中國的象徵。為啥要修建長城呢,還得從歷史上的秦朝說起。要知道,秦始皇是中國第一個統一華夏的皇帝。當時的中國是漢民族為主體的,是靠農耕為主的民族。漢民族主要生活在中原廣大地區,而北方的少數民族尤其是匈奴經常侵犯中原大地,他們是騎馬過來,民風彪悍。由於匈奴人居住地是草原,常常隨羊或馬遷移到有草地方,居無定所,物資貧乏。於是這些匈奴人就南下侵略中原,搶掠漢族的東西。在經濟上漢族由於有許多小作坊小商戶,因此在物質上是充足的。





在軍事上,由於匈奴常常入侵中原,自秦朝以來,漢人及軍隊就與匈奴展開了激戰,幾千年了,打了多少仗已記不清了。就這樣,漢人與匈奴打打停停,一直糾纏不清。沒有匈奴後,女真族,突厥等民族也一直給中原漢族找麻煩。這些少數民族能騎善射,十分勇猛。而且這些人在馬背上生存能力極強,渴了喝馬奶,餓了吃天上飛的飛禽肉和地上跑的兔肉等等。多次的侵犯中原漢族,差一點讓漢族滅亡。


自漢朝以來,各屆封建朝代都為了北方少數民族侵犯中原大地而傷透了腦筋。不論漢族對北方少數民族打擊多少次,他們依舊會捲土重來,就象草原上的草一樣,冬去春又來,很難防範。漢人與匈奴等交手,也是敗多勝少。因為他們常常是騎兵進犯,來的快跑的也快。


為了對付匈奴等少數民族的進犯,自秦朝開始就在中原邊境修建長城。秦始皇統一華夏後,更是組織了大規模的人力修建長城。將秦,趙,燕北部邊境的長城連起來,加上擴建和修繕,一條西起臨洮東起遼東的萬里長城出現了。長城的出現,對抵卸北方遊牧民族的侵襲,為中原農業經濟發展創造了好的環境。當然了,漢族人民為修長城付出了沉重代價,死傷了不少人。許多家庭破裂,孟姜女哭長城的歷史故事就是發生在那個時期。



另外,漢朝廷為了抵卸北方少數民族,相應的採取了一些措施。匈奴人由於離不開漢人的農產品和手工業品,漢人就開始收買匈奴人,並分化匈奴。最後逼迫匈奴人搬遷了,搬到了山西陝西以北地區,放棄了草原生活。實際被漢化了,匈奴最終也消失了。


說到俄羅斯人和別人打仗卻能打到阿拉斯加這個問題。我想有這麼幾個原因,由於戰爭火器的不斷進化,使用弓箭等武器失去了優勢。俄羅斯正是兩次憑藉強大火力,消滅了當地的特林基特印第安人。還有地理位置的氣候環境,俄羅斯所處的環境是很冷的,不是哪個民族都能適應的了的。加上俄羅斯入侵別的地方目的是佔領,打到哪俄國人就移民到哪裡。自然而然就成俄羅斯領土了,不得不說,俄羅斯是十分強悍野蠻的民族。阿拉斯加最終也被賣給了美國,成交價格是七百二十萬美元。阿拉斯加也成了美國領土。




憶江南598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戰爭與和平從來是社會進步的主旋律,特別是戰爭在帶來一次次血與火的災難後,也在推動著歷史車輪的滾滾向前。

而戰爭的最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國家領土的擴張。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自古以來我國的戰爭頻率就非常高,尤其是中原王朝和北方遊牧民族的衝突,幾乎貫穿了整個中華文明史。

不過有意思的是,即使中原王朝和北方遊牧民族進行了數千年的拼殺,雙方的對峙線也基本維持在長城一線,即使歷史上中原王朝多數時間實力超過北方遊牧民族,多次出現類似於霍去病封狼居胥,明成祖五徵漠北這樣的北伐壯舉,但始終未能真正突破到長城以北。

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人數遠遠少於中原王朝的沙俄哥薩克騎兵,卻能夠將侵略的足跡延伸到萬里之外的太平洋、北冰洋沿岸,尤其是白令海峽對岸的阿拉斯加。

那麼同樣是向外擴張,為何沙俄能比中原王朝走得更遠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幾點不同:

1、擴張方向不同

沙俄比中原王朝走得更遠,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原王朝一路向北,而沙俄則一路向東。

看似只是方向的差異,實際上卻造成了天差地別的效果。

中原王朝向北擴張,意味著要受到緯向地帶性變化的規律。根據緯向地帶性的影響,越往北緯度越高,氣溫越低。

而長城以北的地區因為氣溫過低,不適宜農耕文明的發展。作為小農經濟為經濟基礎的農業型帝國,中原王朝對於不適宜耕種的苦寒之地向來缺乏興趣。

而且由於小農經濟的封閉性,使得歷朝歷代的中原王朝更偏向於內斂而不是對外擴張。再加上長城以北的遊牧民族從來都是居無定所,飄忽不定。所以中原王朝更喜歡修築長城來保護自己的擴張成果。

相比之下,一路向東的沙俄面對的問題似乎簡單了許多,雖然沙俄自西向東,不斷蠶食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受經度地帶性變化規律的影響。

但是沙俄擴張的西伯利亞地區主要位於中高緯度,幾乎不受季風影響,所以其經向變化程度很小。這也就意味著哥薩克在芬蘭和楚科奇半島面臨的氣候幾乎相同,至於同緯度的阿拉斯加就更加普通了。

所以哥薩克向東擴張的難度要遠遠小於中原王朝向北擴張。

1685年爆發的清俄雅克薩之戰實際上就是兩種擴張方式的激烈交鋒,雖然清朝取得了兩次雅克薩之戰的輝煌勝利,不過<strong>沙俄更有條件捲土重來,所以康熙皇帝選擇了較為穩妥的談判劃界方式。

2、擴張方式不同

作為少數民族王朝,清朝徹底征服了蒙古各部,這也意味著清朝解決了困擾中原王朝數千年的遊牧民族問題。

而在清朝之前,幾乎所有的中原王朝,對長城以北的遊牧民族區域都束手無策。

自漢武帝開始,中原王朝對匈奴展開猛烈反擊,曠日持久的漢匈戰爭前後持續130多年,匈奴最終被迫西遷,但中原王朝始終沒能有效佔據漠北地區;唐朝初期,國力再次走向強盛,唐太宗臥薪嚐膽,終於一舉消滅東突厥,並在東突厥故地設置都護府,將漠北地區納入唐朝版圖。

而13世紀崛起於漠北高原的蒙古帝國,自蒙古高原最終統一全國。

在數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上,也只有唐朝和元朝短暫統治過漠北地區。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並非中原王朝國力不濟,其根本原因在於中原王朝深入骨髓的天朝上國思維,對於不適合發展農業的邊緣之地,中原王朝不僅沒有慾望,更沒有耐心進行統治。對中原王朝而言,因地制宜,以夷制夷的羈糜統治方式更加經濟實用。

但是沙俄就不同了,作為半獨立性質的武裝,哥薩克騎兵和沙皇更像是互利共贏的關係。野蠻的哥薩克在鯨吞西伯利亞的過程中,對當地的原住民幾乎全都是驅逐和屠殺的策略,特別是1643年哥薩克侵入黑龍江流域,當地的達斡爾族人被殘酷屠殺。

雖然哥薩克不完全隸屬於沙皇,但其仍然是沙俄的軍隊,因此沙俄在擴張中實施的是直接佔領的策略。

應該說這種策略相比於羈糜統治而言更加深刻有效,這種殘酷的屠殺方式保證了後方的穩定,也保證了他們在擴張過程中比中原王朝走得更遠。

3、擴張目的不同

古往今來的擴張,幾乎都是通過戰爭實現的,但是由於戰爭性質的不同,導致擴張目的大相徑庭。

今天我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廣闊領土,固然不是充話費送的,也不是天上掉的,而是通過祖輩辛辛苦苦血火拼殺得來的,但是卻很少有主動擴張的。

特別是面對北方的遊牧民族,中原王朝從來都是被動挨打的角色。像明成祖北伐韃靼瓦剌這樣主動找事的,實屬鳳毛麟角。

中原王朝的擴張,尤其是向北方的擴張,幾乎從來都是被動的。比如唐朝反擊東突厥入侵,順便把東突厥消滅了,然後東突厥故地成為唐朝領土。

雖然形勢極其被動,而且反擊北方遊牧民族必然勞民傷財。但中原王朝之所以仍然抱著“有困難要上,沒有困難創造困難也要上”的決心,是因為北方遊牧民族的存在,確實對中原王朝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威脅。

也就是說,反擊北方遊牧民族,目的不在於擴張領土,而在於剪除周邊的隱患,保護中原王朝的社稷。

這一思想的最典型案例是隋唐兩代四朝君王對高句麗的討伐,隋煬帝的那句“勿遺子孫憂”應該和“凡日月所照,皆為漢土”一樣被後人銘記。

而沙俄擴張的目的就很簡單了,就是為了侵佔你的土地,順帶收割一下土地上的毛皮。

從俄羅斯沙皇彼得一世開始,俄國就制定了走向四大洋的宏偉戰略,在這一思想的引領下,俄羅斯人不僅在尋找利潤高昂的皮毛,更在尋找溫暖的出海口。

事實證明,經濟利益的驅使比一切因素都更為自覺,所以即使離家萬里,哥薩克也能夠將足跡伸向遙遠的阿拉斯加,而中原王朝更多的只能以長城作為自己的戰略支點。

所以中原王朝和沙俄擴張結果的巨大差別,絕對不是歷史的偶然。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漢族老早以前就被管住了

秦始皇建立皇帝集權體制之前一百多年

秦孝公在商鞅變法中

就把秦國百姓辦了戶口

出門要有“介紹信”(路引)

等到秦惠文王要殺商鞅

商鞅逃跑因為沒有介紹信被抓捕

你想想

老百姓怎麼離開那塊必須耕作的土地?

就是說個人在兩千多年前就失去了自由

那麼國家可以組織軍隊、商隊、探險隊嗎?

你看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

唐僧拿著李世民的通關文牒去印度

鄭和由朱棣安排七下西洋

總的來講非常少的安排;

他們熱衷修牆

最熱衷千秋萬代統治

然後煉丹永生

提前修陵寢。

人民沒有自由

人口再多

整個國家也簡單

儒追求做官

釋追求空性無慾

道追求無為

中國文化太有特色

待在家裡就可以有意義的完成人生。


透視線


*我們必須恢復秦漢時代進攻尚武的血性,秦王漢武統一六國開疆拓土,漢朝衛青霍去病千里之外滅殺兇奴,而宋代岳飛的精忠報國不過是抵抗外敵的悲劇英雄,明清的鄭成功施琅也只是去收復臺島。

我們勇敢的祖先就有人定勝天的遠古神話,盤古開天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愚公移山精衛填海。但唐朝開始中國人滿於現狀謙卑厭世,槍打出頭鳥人怕出名豬怕壯,寧做鳳尾不做雞頭,中庸之道仁義道德毫無鬥志血性,是因引進了佛教及崇尚了儒家,最終蒙滿入侵,近代更幾乎被日俄惡鄰滅國,現在的中國功夫也都是在自淫自樂從不敢玩ko。

佛教過於無為且需人供奉,消磨人的意志且損耗社會財富。儒家不良的教義三綱五常應棄之,但其思想的精華,大同世界和而不同,積極有為努力進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樣的儒家思想才是值得我們推崇學習踐行的。


用戶77012039024


怎麼說呢,俄羅斯能從一個小小的俄羅斯公國打到如今這麼大的領土,其中必有其道理。但是中國漢民族和北方遊牧民族鬥了幾千年,是我們不行了嗎?不能征服這片土地嗎?

不是,而是中國人實在適應不了那疙瘩的氣候,中國人的體質實在受不了這麼冷的氣候。

縱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雖然出現過五胡亂華,但是北方遊牧民族始終政府不了中原農耕文明。而中原農耕文明在大多數時間上都能保持對遊牧文明的戰略優勢。

而歷史上並不缺少漢族政權將北方遊牧民族打的找不著地的時候。例如漢武帝時期,將匈奴打的遠遁歐洲,從此匈奴分裂,漢族對匈奴有絕對戰略優勢,以致中原四分五裂依然能夠壓制遊牧民族。

有如明朝初期數次北征元剩餘勢力,也能取得重大勝利。

為什麼漢王朝明明數次將北方遊牧民族打的趴下,不去將民眾遷到這裡,使得漢民族牢牢佔據這裡,使這裡成為漢王朝的永久領地,徹底清除遊牧民族對中央的威脅呢?

就是因為中國人不適應哪裡的氣候,不能將大量漢人遷到這裡,保持對這片土地的控制。而每次漢王朝的進去這片土地將雄霸這片土地的遊牧民族打趴下,甚至將這個民族消滅,但是漢王朝的軍隊只能無奈的退出這片土地,無法在這裡保持強大的軍事存在。

而由於漢王朝將這裡的霸主打的衰弱甚至消滅,而又無法進行強有力的控制,這片土地就會出現權利的真空,而新的遊牧民族又會在這片土地上崛起彌補權利的真空!

這個基本就是根本原因!

喜歡的話點個關注吧!


長史君


如果你簡單的看一下中國氣候圖,你就會發現,為什麼長城會成為遊牧民族和農耕文明的分界線。

再來一副:

看到這兩幅地圖,你會驚奇的發現,中國歷史上的漢族,和遊民民族的分界線和這個圖有很大的關係。

那個時候的北方,比較寒冷,並不能作為一個糧倉,自給自足的存在(開發程度不夠,明朝的時候吉林還是滿族,明朝,朝鮮各佔一部分)。如果去佔領,移民,明顯是虧的。無論是從防守還是從物資的角度。

再往北擴張,實際上並沒有什麼意義。只有蒙古和清朝,對再往北的土地,有興趣,並進行佔領。

再說說俄國人為什麼能夠佔領阿拉斯加

俄國人並不是通過武力獲得阿拉斯加的,而是在當地建立居民點,就自然而然的歸了俄國。而且俄國和阿拉斯加的緯度,溫度還是想近的。適應性應該會強一點。

喜歡就關注唄:侃砍歷史。我是馬砍,每天就講點不一樣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