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稱帝后,為何只花三個月就逼得老對手崇禎帝上吊?

明朝從萬曆帝朱翊鈞晚年開始,隨著後金政權的出現,東北邊境開始不太平;到了天啟帝朱由校時期,天災人禍造成的民變四起,明軍不得不進行兩面作戰,腹背受敵。

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是一個轉折點,因為李自成率領的反明軍隊,已經有了與明朝爭奪天下的野心和實力。


李自成稱帝后,為何只花三個月就逼得老對手崇禎帝上吊?


就在這一年的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並且宣佈東征明朝京師。

大順永昌元年(1644年)二月,李自成率領大順軍渡過黃河,迅速攻克山西重鎮汾州、陽城、蒲州等地,三月初五攻下太原。

幾天後,李自成繼續率部前進,忻州軍民投降,代州、寧武關等地被強行攻下,大同、宣府等重鎮投降,“舉城譁然皆喜,結綵焚香以迎”。

崇楨帝朱由檢急忙收縮兵力,要求邊將勤王,同時號召文武百官捐資助餉,但已經迴天無力。

同年三月十五日,居庸關、真定、保定等地投降,十七日大順軍進至京師外城,李自成派之前投降的太監與崇禎帝談判,但雙方要求差距太大,談判宣告破裂。

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在內應帶領下,騎著高頭大馬進入明朝京師內城,崇禎帝則在無望中選擇了自縊,大臣們紛紛來到李自成和大順軍將領門下,祈求在大順政權裡繼續謀得一個好職位。

就這樣,李自成和他率領的大順軍,在短短的三個月裡,一路攻城略地,迅速拿下了原本屬於明朝的大片疆土,包括整個黃河流域和部分長江流域,相當於現在的陝西、寧夏、甘肅、青海、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東全境以及湖北、江蘇、安徽的部分地方,這中間固然有大順軍作戰勇猛、戰術得當的優勢,更重要的是明朝軍民已經拋棄了朝廷,絕大多數都認為明朝氣數已盡,轉而寄希望於大順政權。


李自成稱帝后,為何只花三個月就逼得老對手崇禎帝上吊?


李自成佔領明朝京師後,立即派出使者,把崇禎帝駕崩的消息告訴了明朝平西伯吳三桂、遼東巡撫黎玉田、山海關總兵高第等人,並要求他們投靠大順政權,吳三桂等人沒有選擇,只好率領山海關外的明軍撤入關內,準備前往京師面見新主李自成。

之前與吳三桂等人對峙的清軍,在發現明軍撤退的情況後,也由和碩鄭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等人率領,攻佔了山海關外的大片領土。

清朝這一年的年號是順治元年,山海關附近的局勢,就由明朝與清朝的對峙,換成了大順政權和清朝的對峙。

當然,這並不是說明朝已經滅亡了,因為以崇禎帝為首的中央朝廷雖然被李自成瓦解,張獻忠領導的大西軍正在進軍四川途中,但明朝殘餘勢力還掌控著江淮以南的半壁江山,他們奉行的年號仍然是“明朝崇禎十七年”,大順政權和清朝都是他們的敵人。


李自成稱帝后,為何只花三個月就逼得老對手崇禎帝上吊?


不過,由於江淮以北大片國土被大順政權佔領,崇禎帝已經駕崩的消息,並沒有及時傳遞到南方,明朝殘餘勢力實際上處於沒有皇帝的狀態。

這時候,李自成雖然是最幸運和最有實力的勝利者,但原明朝境內還存在著三個互相敵對的政權,為了逐鹿中原,自然要展開更殘酷的鬥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