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曹“鄴城之戰”的幕後真相:午夜戊鄴,捂鋣嗚咽,無謁悟也

坊間五千年:來自四鄰八坊、涵蓋上下五千年的奇談史趣,文化及旅遊話題

在常規的歷史認知中,曹操挾漢獻帝於許都後攻下了袁尚的鄴城(河南安陽),然後將自己的據點遷到了那裡;從此,曹操以鄴城為據點在北方壯大了起來,開闢了一統北方的曹魏政權。

袁曹“鄴城之戰”的幕後真相:午夜戊鄴,捂鋣嗚咽,無謁悟也

由於記述曹操“鄴城之戰”的不同史料間多有矛盾之處,《三國志·武帝紀》裡,陳壽忙於讚頌曹操的神機英武、卻又在其他人的記述裡留下了馬腳疑點;《後漢書》與《資治通鑑》裡對此戰的記錄又大相徑庭,那麼曹操到底是如何取下鄴城的呢?

我綜合了眾多史料的分析後,以這六個同音詞高度概括了此戰的幕後真相:午夜戊鄴,捂鋣嗚咽,無謁悟也。這是我原創的“文言文”,不解之處還請往下閱讀。

一. 午夜戊鄴:藉著夜色,曹操兵鋒指向鄴城

公元202年(建安七年),袁紹病死,曹操趁其兒子袁尚袁譚為爭位心生嫌隙之際,決定藉機統一河北。

同年,曹操大軍渡過了黃河,開始攻打黎陽的袁譚。袁譚向鄴城的袁尚告急借兵,袁尚怕所借之兵一去無還,於是自己親自跑去黎陽助陣了,城中只留剩下部將審配與蘇由防守著。建安八年,袁氏兄弟從黎陽大敗而歸退守鄴城。

袁曹“鄴城之戰”的幕後真相:午夜戊鄴,捂鋣嗚咽,無謁悟也

袁氏兄弟同在一起,這對曹操來說可是大好的舉殲機會!建安九年正月,曹操兵鋒直指鄴城,並引黃河之水入白溝以作軍糧的運輸通道。沒等大軍渡過鄴城南部的洹水,蘇由就跑出來歸降了!

曹軍到達城外後,即連夜“築土山挖地道”,開始了攻城之戰。鄴城是袁紹經營了數十年的大本營,豈是那麼好打的?見一時取不下來,曹操就留下曹洪繼續打著,自己跑去攻取周邊的邯鄲了。

這曹洪向來都是有勇無謀的角色,直到四月、曹操拿下邯鄲回來後,他依舊毫無進展!曹操見築土山挖地道的法子不管用,見到一旁的漳水(白溝的主河道)後忽然靈機一動,又連夜廢去了土山地道,圍著鄴城挖起了壕溝。

袁曹“鄴城之戰”的幕後真相:午夜戊鄴,捂鋣嗚咽,無謁悟也

曹操的“靈機一動”其實是使了個小心眼:第一天夜裡,他挖的壕溝很淺,似乎無礙人的過往,像是用來作戰的戰壕。果然,守將審配在第二天早上看到後並未在意,也沒派人出來搞破壞。第二天深夜,曹操繼續摸黑作業大大加深了壕溝,並引了漳水灌溝圍城。

至此,鄴城之戰算是僵持住了:袁氏兄弟既無法出城、曹操一時間也無法強攻進去。

《三國演義》裡這是許攸之計,不過史書裡可沒這麼明確說過,僅《魏略》中曾提及“攸有功焉”。

二. 捂鋣嗚咽:戰役連遭敗績,曹操捂劍落淚

戰爭僵持到五月,袁氏兄弟被圍著的日子不好過,曹操也已是騎虎難下:由於大量引漳水灌了壕溝,河床更高的白溝水量已不足以維持軍糧運輸之用;另一方面,曹軍的軍糧也開始捉襟見肘了。(曹操在鄴城定都後再次疏浚了白溝河床,此後它就成了漳水的一部分)

袁氏兄弟見曹軍勢微,決定出城反擊。這時候,《資治通鑑》裡就給曹操安排了一場智勇雙全的“勝仗”,進而最後破城:“眾大潰,尚奔中山。盡收其輜重,得尚印綬、節鉞及衣物,以示城中”;而《後漢書·袁紹傳》則說:“操軍進,尚逆擊破操,操軍還許”。至於《三國志·武帝紀》,則只說了“夏四月,進軍鄴,五月還許”,略去了曹操的戰況。

事實上,《後漢書》與《三國志》裡的“張遼傳、袁紹傳“都提到了“還許”,說明曹操其實並沒破鄴城,而是打敗仗回到了許都。

袁曹“鄴城之戰”的幕後真相:午夜戊鄴,捂鋣嗚咽,無謁悟也

何以見得呢?前面說了,因為曹操也嚴重缺糧,根據多個歷史版本“還許”的共同說法,他其實是在回許都的路上,在距鄴城八十里外的陰安附近割了麥以充軍糧,然後於五月回到了許都。《三國志·袁紹傳》也有如此記錄:“追至鄴,收其麥,拔陰安,引軍還許”,說明曹操確實是遭了敗績無疑。

而且前面說的“拔陰安”也不是曹操的戰績:《三國志·張遼傳》說“太祖還許,使遼與樂進拔陰安”,那是張遼和樂進的戰績!陳壽在百忙中顯然“捂不過來”,還是暴露了“武帝的敗績”。

如此情況下,曹操焉能不“捂劍落淚”呢?(鋣是寶劍之意),簡直太受打擊了!

三. 無謁悟也:改用權謀之策,曹操終得償所願

回到許都後的曹操自然是坐臥難安,因為許都在名義上畢竟是漢獻帝的地方。大將淳于瓊曾對曹操說:“今迎天子自近,動輒表聞。從之,則權輕,違之,則拒命,非計之善者也”,曹操自然也心知,久居許都終不是長久之計,掣肘太多!可鄴城又久攻不下,計中安出呢?

袁曹“鄴城之戰”的幕後真相:午夜戊鄴,捂鋣嗚咽,無謁悟也

曹操畢竟是擅權謀之人,既然軍事上不利,不如就從謀略上入手了!在這方面,曹操是無需他人“謁解指點“的,最後,他終於悟出了“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而這個“敵人的敵人”正是袁譚,正所謂“無謁悟也”!

《三國志·曹純傳》記載:“袁譚出戰,士卒多死,太祖欲緩之”,這說明,曹操最後正是吸納郭嘉之策,利用了袁尚袁譚的兄弟相殺而獲取的鄴城。

因袁譚不滿袁尚戰後“不給兵馬鎧甲”(其實是審配在從中挑撥以助袁尚奪位),兄弟最終反目城外決戰,袁譚敗後逃去南皮終與曹操結了盟。為表誠意,曹操還讓曹整娶了袁譚之女,藉此離崩袁氏兄弟的關係。

具體的離間方式,各史書記載均有不同,無論是“審配之侄審榮大開城門”還是袁譚引誘呂翔、呂曠歸曹獻城,曹操最終還是於建安九年(204年)“得償所願”了,不過絕不是自己攻下來的,靠的全是權謀之策!

袁曹“鄴城之戰”的幕後真相:午夜戊鄴,捂鋣嗚咽,無謁悟也

從躊躇滿志的“午夜戊鄴”到“捂鋣嗚咽”,曹操在這期間經歷了巨大的起落,故而回到許都後開始了“人無近憂、必有遠慮”的反思與謀劃。

這一戰中,他真正見識到了鄴城的易守難攻,加上許都一直存在的朝野內憂,他終於決定了以鄴城為中心的長遠擴張計劃。

獲取鄴城後,建安十八年(213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公,建魏國、定都鄴城。至此,曹操在鄴城的據點才算正式“名正言順”,不過勢力還是不夠強大,他還得定期前往許都朝拜。建安二十年時,曹操取漢中後曾有機會“得隴望蜀”,顧慮許都方面的許多內憂外患後,最終還是撤軍了。

袁曹“鄴城之戰”的幕後真相:午夜戊鄴,捂鋣嗚咽,無謁悟也

儘管曹操隨口指責了司馬懿的“貪心”,其實他心裡何嘗不想趁此攻入蜀中呢?直到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被封魏王,“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旒冕”,這時候的他才真正得以擺脫來自許都方面的內憂,開始了其獨斷專行的霸業。

以鄴城為都,是曹操“無謁悟也”深思熟慮後的決策,期間經歷了超過十年的蟄伏忍耐才終達成目標。

其後,以鄴城為國都的曹魏政權統一了北方,司馬家篡魏後又統一了全國,西晉這短暫的大一統局面,其實都是自鄴城而起了!

“坊間五千年”將堅持內容100%原創(部分圖片來源網絡,若存疑義聯繫即刪),持續為大家輸出選題豐富的原創文章。本號文字均親自碼出,觀點為個人見解,絕無任何映射行為,歡迎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