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晚年为什么选择李鸿章作为接班人培养?

文化史中来


从我的认知角度来看:曾国藩算是李鸿章的伯乐,对李有知遇之恩;而李鸿章为人处世圆滑,善于官场混,借着曾国藩的势力谋求自己的政治前途。而且两人也是惺惺相惜,都十分佩服对方的才华,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亦师亦友,亦敌亦友。

一、性格问题

曾国藩是个怎么样的人?他以内圣外王要求自己。内圣外王就是字面意思,对自身要有圣人才德,对外王道,这些都是圣人标准。从曾国藩的行为处事可以看出他做事谨慎执着,坚持自省自律,追求完美,敬上慈下,对待同辈人也是息怒哀乐不露声色,源于内敛的性格,一生都是战战兢兢的为清帝国做事。


在平定太平天国之后自己又身居高位,其胞弟曾国荃统领湘军,一文一武,慈禧忌惮曾家势力。随后逼迫曾国荃裁军,因涉及到亲弟弟,为保曾家周全,所以只能屈从裁军。后来慈溪还是不放心,曾国藩干脆不让湘军姓曾,把所有资源转让给李鸿章。因为李鸿章善于察言观色,做事分寸把握非常好,维护汉军利益可以有很大的帮助。更何况左宗棠和李鸿章是宿敌,所以在慈禧乐享其成,默认李鸿章继承湘军,可以对左宗棠进行制衡,和平时期李鸿章接班湘军是再好不过。

二、继承人问题。

曾国荃是有勇无谋,缺乏谋略。其优势豪爽、敢干、不怕死,绝对执行上面的哥哥军令,对纵横捭阖之术不甚了解,很多军事部署行兵计策都是曾国藩和幕府参谋们制定。从这里看曾国荃没有接班的可能性。

左宗棠心气过于孤傲,目空一切,除了胡林翼外谁也瞧不起,其中包括曾国藩,与李鸿章还是宿敌。官场上很容易得罪人,对开展洋务运动影响很大。彭玉麟为官清廉,又不想做官,曾经6次告老还乡。

李鸿章是曾国藩幕府的锻炼出来,通过自己的能力组建军队,人善带兵,屡建奇功,不出两年便位至巡抚,不到六年则与曾国藩平齐。以李鸿章的行为做事能力,选择李鸿章作为继承人才是没有任何问题,才能不让汉族军队吃亏。

二、战略眼界问题。

不夸张的说湘军中战略眼光最高的莫过于李鸿章,善于与洋人打交道,给湘军弄来了大量的枪械军火,在装备上碾压太平军,所以曾国藩往往能以少胜多,横冲直撞,无人能挡。

曾国藩在交班之前同李鸿章谈论洋务运动,李鸿章已表露出跟国际接轨的思想,这可能是整个湘军中层人物里都没有这种先进思想。这也是曾国藩所看好的一方面。

曾李一生,有合作,也有冲突,甚至在危局时刻,李都多次抛弃曾,但是他们都又其高明之处,知进退。曾国藩将湘军资源转让给李鸿章时,就已经把李鸿章推到帝国看护人的位置上,而李鸿章一辈子都没有忘记曾国藩的知遇之恩。


小白知史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李鸿章绝对不是曾国藩选择的接班人。

名义上,李鸿章确实是曾国藩的门生和幕僚,仅此而已。

李鸿章没有多久就脱离曾国藩的湘军,去老家安徽拉起了自己的武装淮军。

淮军从上海开始第一战,依靠上海的富商和洋人支持,形成了自己强大的力量。

李鸿章掌握了军政大权,淮军在2年内由6000多人增至7万规模。就战斗力和武器现代化程度来说,淮军强于湘军。

李鸿章麾下虽然有部分湘军,但基本是独立的,不听从曾国藩的任何命令。

其实,李鸿章的存在也是朝廷的布局,希望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三股力量互相制约,不希望出现一家独大。

对于李鸿章的独立,曾国藩也心知肚明,也没有能力干涉了,也不敢干涉。

到了太平天国被消灭,最强大的湘军就被朝廷拆散。

相比湘军和曾国藩,朝廷认为李鸿章比较容易掌控,将他的淮军保留下来,继续对抗捻军等武装。

在对付捻军的作战中,曾国藩虽然是名义上的主帅,但指挥不了淮军。

最终,朝廷只得改命李鸿章为钦差大臣,接办剿捻事务,令曾国藩仍回两江总督本任。

至此,曾国藩明白李鸿章已经彻底和他平起平坐,甚至还高出一头。

捻军剿灭以后没多久,曾国藩就彻底退休了,还背着处理天津教案卖国贼的骂名。

而李鸿章却步步高升,调任直隶总督,后又兼任北洋大臣,位极人臣。

李鸿章绝非曾国藩的接班人,其实湘军根本就没有接班人。

消灭太平军以后,曾国藩就很聪明的将湘军主力解散,捻军被消灭以后湘军除了一部分跟随左宗棠去西北作战,其余几乎不存在了。

这是曾国藩的聪明之处,不愿意犯下功高盖主的禁忌,搞得自己和部下都没有好下场,还是见好就收,解散湘军。

其实,早在太平天国灭亡之前,湘军就有些将领建议曾国藩反清,取代太平天国自立为王。因为自古鸟尽弓藏,太平天国被消灭以后湘军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因实力过大很可能会被朝廷清算。

实际上,也是如此。比如曾国荃攻破南京以后,说洪秀全儿子洪天贵福自杀,后来发现洪天贵福其实是逃走了被清军捉住。

朝廷以此为借口,痛骂了曾国荃一通,这是以往从来没有过的,就是敲山震虎,希望他们主动放弃兵权。


萨沙


李鸿章是怎么脱颖而出,得到曾国藩的青睐与培养的?他的三个为人处世诀窍很值得我么现在的年轻人学习。

在清朝晚期,李鸿章可以说是中国政坛上最闪耀的那颗明星。他创淮军、建水师、平定捻军,功勋卓著,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称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

李鸿章

李鸿章一生能有如此大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都因为被曾国藩当作“接班人”来培养。曾国藩一生爱才,他的学生人才济济,很多在日后都成为朝廷的栋梁之才,在众多的人才之中,李鸿章凭什么脱颖而出,得到曾国藩的青睐呢?因为他身上有3个难得的优点。

第一个:才能出众

一个人要想得到别人的赏识,才能是前提。李鸿章被曾国藩看中的重要基础就是李鸿章的才能。李鸿章属于那种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智商很高又勤奋好学,学问功底极其深厚,一手文章妙笔生花,而且在志向远大,年少之时便有“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的豪言。

李鸿章

李鸿章的才能还体现在他非常善于处理复杂问题。别人都是怕事,他却喜欢揽事做事,尤其是难事,局面越复杂,他越兴奋,颇有一种遇强则强的精神。后来与洋人谈判,处理外交失败等这些最难办的事都是李鸿章挺身而出才得以顺利解决,足以见得李鸿章处理问题的卓越才能。

与曾国藩不同的是,李鸿章思维清晰敏捷,往往一眼就能抓住事情的本质和大局的关键,并果断做出正确决策,在很多事情上曾国藩都会求助于李鸿章的分析决断。

第二个:知道感恩

感恩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品德,尤其是在官场和职场上,没有一个领导愿意提拔一个不知感恩的白眼狼,李鸿章便是一个非常懂得感恩的人。

曾国藩

同治二年,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部缺粮,曾国藩要求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支援八万两白银,李鸿章部当时正在出征苏南,粮饷也很吃紧,可是他依然在一个月内凑足了六万两白银,解了曾国藩的燃眉之急。

在曾国荃围攻天京的决战之际,朝廷急令李鸿章会攻天京,可这样一来就会抢了曾国荃的首功,李鸿章便找各种借口一拖再拖,使得曾国荃如愿以偿独享攻占金陵之功,曾国藩为此甚为感激。

沈葆桢

而作为同样被曾国藩提拔起来的人才,左宗棠、沈葆桢在这方面就差了不止十万八千里。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女婿,在曾国藩的推举下被提拔为江西巡抚,可就在曾国藩粮饷紧缺的关头,沈葆桢却只顾自身,拒绝供应曾国藩粮饷,一度陷曾国藩于危机之中。

李鸿章与左宗棠

在攻破天京一役,左宗棠更是在曾国藩背后捅刀子,害得曾国藩差点被治“欺君之罪”。李鸿章与左宗棠二人相比之下,高低立判。

第三个:绝对忠诚

权力的交接说到底都是为了权力的延续,领导最喜欢什么样的人?可能不是最有才的人,但一定是最忠诚的人,因为只有忠诚的人才不会背叛自己。

平定太平天国之后,为了打消朝廷的猜忌,曾国藩主动裁撤湘军,军事实力大大削弱。但是,李鸿章的淮军却保留了下来,成为了当时最强大的一支军队。在剿灭捻军的时候,曾国藩有意调用李鸿章的淮军,可是正如湘军只听命于曾国藩一样,淮军也只听从于李鸿章,这是考验李鸿章的忠诚的时候了。

李鸿章

就淮军的指挥权问题,曾国藩决定写信给李鸿章,巧的是,就在同一天,李鸿章也主动给曾国藩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李鸿章毫不犹豫地将淮军的刘铭传等三支精锐部队交由曾国藩指挥,同时还让自己的弟弟李鹤章协同曾国藩出师,李鸿章的忠诚让曾国藩再次感动莫名。

才能、感恩与忠诚,如果我们学会了这三个优点,我相信无论是在官场还是职场,都会得到领导和贵人的青睐与提拔,不用多久便会脱颖而出。


深度文史


这个题目就属于不切实际了。怎么叫曾国藩“选择李鸿章作为接班人”。李鸿章从来就不是曾国藩选择的“接班人”。他的官职是朝廷任命的,甚至一定程度上用来制约曾国藩。李鸿章的淮军虽是起源于湘军,但最初只是湘军很小一部分,后来是李鸿章自己发展壮大的,曾国藩自己的家底湘军根本就没给李鸿章,而是在攻破南京后慢慢解体了。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势如破竹,清廷原本的武装力量八旗兵早已成了纨绔子弟,只会吃喝玩乐。汉军绿营兵也疏于训练,加上严重的吃空饷,数量、战斗力都严重不足。响应朝廷号召,当时丁忧在家的曾国藩在家乡湖南组织团练(民兵组织),但是认识到团练不看重用,于是采取了明朝戚家军的模式组建新军,就这样,湘军开始走向正轨,成为对抗太平军的主力。

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是曾国藩的同年,所以李鸿章入京会试落榜后曾拜在曾国藩门下学习,就此有了师生之谊。后来李鸿章中进士,怂恿工部左侍郎吕贤基回安徽办团练,也被吕带走同行。后其父李文安也回乡办团练。李氏父子带兵收复庐州,展现出最初的军事才能。但因为李文安去世,李鸿章丁忧,解除团练职务,加上庐州又被太平军攻陷,李鸿章不得不离开,后到曾国藩湘军中效力。开始,李鸿章仅仅是一个幕僚,负责写写文书。曾国藩逐渐发现他的才华,并多次历练,逐步让李鸿章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将领。但是,这也仅限于上下级关系而已。


事情的转机是太平军第二次攻陷江南大营,上海被围困。上海士绅为曾国藩筹集了巨额军饷,请求湘军驻防上海。曾国藩要与太平军主力作战,其他将领也不愿意去,这才把任务交给了李鸿章。李鸿章筹建了一支六千五百人的部队(并非曾国藩拨给,主要是李鸿章自己招募),进驻上海,以这支新军连战连捷,拥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又聘请外国军人组建新式火枪队常胜军,屡战屡胜,夺取了上海周边各个府县,兵力也扩充至六七万人。最后,李鸿章的淮军攻陷了太平军除天京外的最大重镇苏州,李鸿章从此在朝中成为仅次于曾国藩的第二号军事强人。


而也就是那以后,朝廷开始准备用李鸿章制衡曾国藩。当时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围攻天京数月不下,朝廷失去耐心,屡屡催促李鸿章帅军从苏州出发,替换曾国荃成为攻打天京主力。李鸿章念及与曾国藩的师徒之情,不能与曾国荃争功,拖延不动,终于让曾国荃打下天京。

天京攻破后,一来朝廷担心有“再造之功”的曾国藩越发做大,二来湘军冲入天京后纵兵抢劫,还没有上交朝廷日夜盼望的天王府财物(李鸿章攻破苏州后上交了六十万两),让朝廷更为不满,三来曾国藩担心兔死狗烹,所以主动请求裁撤湘军。就这样,朝廷将湘军将领划归各处,湘军再也不是统一的建制。因此,曾国藩没有了自己的势力,也谈不上找接班人了。

而李鸿章的淮军却侥幸没被裁撤。因为太平军所灭,还有捻军等起义军需要征讨,曾国藩兄弟不受信任,这个任务自然就交给李鸿章了。后来又筹建新式海军,李鸿章的淮军逐步形成了北洋水师,这是后话了。至于官职,虽然李鸿章先后接替曾国藩的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职,但那都是朝廷任命,绝不是曾国藩的意思。

所以,李鸿章虽然最早是曾国藩的弟子,但军队是自己招募自己扩充,官职是朝廷任命的。完全不是曾国藩选择。


伊耆角木



李鸿章能在晚清政局中脱颖而出,既有其过人之处,也有其独特之处。而他能最终成为继曾国藩之后,又一个挑大梁的人物,确实与他个人能力有关。尤其是在晚清的政局中,其所处的地位,俨然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人物,更是与其恩师平分秋毫的存在。


原因一:早年师承,有师徒情分



李鸿章的经世之学,离不开恩师曾国藩的细心疏导,这才有了后来的惊世之举。而李鸿章之所以能拜入曾国藩的门下,还得力于其父与曾国藩的这层“同年”关系。

公元1838年,年近不惑之年的李文安,终于考上了进士,得以赴京为官。巧合地是,同年亦是曾国藩的仕途之旅。两人同时考中进士,亦同时在朝为官,因有了这层关系之后,二者之间的关系,才变得十分融洽。也正因如此,李鸿章才有机会拜入曾国藩的门下。

不得不说,李父的政治眼观和格局,确实有异于常人之处,能看出曾国藩的不寻常,而提前做好政治上的铺路,他的这个举动,也为自己孩子开启了一扇光明之门。

公元1845年,23岁的李鸿章因父亲的这层关系,才得以顺利的拜入曾国藩的门下,去学习经世之学。而曾国藩也不负李父所托,在细心的栽培和辅导之下,也使得李鸿章的成长,有了质的蜕变,这才能最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原因二:本身能力突出,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李鸿章的能力,在太平天国后期,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尤其是耳濡目染的实战经验,让李鸿章的成长,有了质的蜕变。

公元1860年,李鸿章因移军祁门之事,与恩师发生了重大分歧,认为祁门之地,乃兵家“绝地”,不宜驻往。可曾国藩却不听进劝,认为“文人大言”,而毅然地将兵移至祁门之地,最终落了个惨败。由此可见,李鸿章此时的战略格局和眼光,均都在曾国藩之上了。


原因三:梁木已成栖,不如顺其自然



随着李鸿章淮军的建立,以及后期的作战中,逐渐地取缔了湘军的主导地位。也使得李鸿章的声势,逐渐的水涨船高,不仅荣获殊荣,而且还有了能和曾国藩平分秋毫的实力。正因如此,才有了梁木已成栖,不如顺其自然的态度在里面。

当然,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考虑,当时选择李鸿章作为自己的接班人,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尤其是在治国等方面的理念上,二者均都大致相同,所以出于这点的考虑,也没有理由去拒绝这样的选择。


森蚁聊史


不但是因为李鸿章有才干,更是因为这是他心灵的外化

说道同治中兴没人不知道曾国藩李鸿章,这是晚晴灭亡之前最为灿烂的夕阳。

曾国藩自己也说自己只不过是个中等人物,靠着战战兢兢,勤恳忠诚上来的,当然也不全是,因为毕竟他作为穆彰阿的门生,毕竟受到了多方面提携,这就是其在京城直接能做到二品大员的关键所在。

但是曾国藩的伟大不在于其如庸常的官员一样追求资历的成长和阶位的升高,其更在意的是有一个强大的内心,这就是在三十岁左右发觉自己百无一用,在京城遍交好友,提升自己的学问,当然他更是通过学习宋明理学,每天晚上写日记,看书来反省自己做的恰不恰当,来追求心灵的超越。

也就是这样,上天终于没有埋没他的努力和光辉,其回湖南为其母亲守孝的时候奉旨举办团练,这是其一生光辉的起点,于是他开始与太平军殊死相抗,虽然岳麓之战差点跳水而死,但是其一生困苦而行,自拔于流俗之中,实为我辈楷模。

李鸿章与曾国藩的渊源是可以追溯到李鸿章父亲的,是他父亲给他介绍过曾国藩,在京城的这一段期间,其曾与曾国藩切磋学问,一起交流经世致用之学,也就是说包括考据,词章,理学以及经济之学。而后李鸿章弃笔投戎,来到曾国藩下面做幕僚,曾国藩悉心栽培。其也洞见到了左宗棠和李鸿章这样的人才,于是曾国藩坐镇安徽安庆,一两江总督身份都督四省军武,并保荐左宗棠为浙江巡抚,李鸿章为江苏巡抚,曾国荃全力攻南京。南京城攻破的那一天,四人好不分光。

但李鸿章的成功确实是因为曾国藩在心胸扩展的过程中外化为举荐贤人的行动,这样李鸿章才有了以后的赫赫武功,所以说李鸿章能够作为接班人是因为其心灵的超越。如果详细论之可能还包括从军的经历,例如搅东捻子等等,在上海办洋务聪明灵活等等,但是没有伯乐,无异于无用。

曾之于李是师兼伯乐。


大师神马是大师


浅谈几点意见:

1.李鸿章是曾国藩培养出来的,当然曾国藩培养了很多人,但在这些人中他最满意的就是李鸿章。

2.李鸿章能理解、接纳并改进他的思想,能让他的思想更发扬光大。

3.曾国藩与李鸿章并肩作战很多次,双方互相了解,曾国藩善于教人,李鸿章知道感恩,年富力强,且能文能武。


梨花先雪126


给大清增加土地实力的是左宗堂,他俩个一个用杀人刀一个用笔杆子让大清在老百姓中彻底失去了威.望,才有了不久辛亥年的一哄而起。


用户9450977780495


能力。曾国藩是个人才。


赵曙光教授


两个真是一路人,同受封建文化影响的奴才,在类似"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等教育长大下出来的人能不出贪官和色鬼吗?在升官发财论的社会中出的典型的自私自利道貌岸然的东西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