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三縣,均以“津”為名,都因何而得名?

山東省,位於我國華東沿海北端、黃河下游,地處渤海、黃海之濱,自古為土地肥沃、資源豐富之地,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也是我國曆代政治、經濟、文化均非常發達的省份之一。

山東三縣,均以“津”為名,都因何而得名?

山東歷史悠久、名人輩出,古為青州、兗州、徐州之地,春秋戰國有當時之大國齊國與魯國,自秦設郡縣制以來,境內縣治就眾多,現在山東省千年古縣數量居全國前列,其中山東僅有的三個以“津”為名的縣中,就有兩個為千年古縣,這三縣都位於魯北,都因何而得名呢?

山東三縣,均以“津”為名,都因何而得名?

夏津縣,位於山東省西北部、京杭大運河之畔,地處山東、河北兩省交界處,現為地級德州市為轄縣。夏津地處魯西北黃河沖積平原,明代時就因植棉而聞名全國,有“銀夏津”之稱。夏津為歷史悠久的千年古縣,春秋時為“齊、晉會盟之要津”並因此而得名。

山東三縣,均以“津”為名,都因何而得名?

夏津古屬兗州,古黃河曾流經於此,春秋始得名夏津,戰國屬趙,西漢初今縣境就已置鄃縣,先後為清河郡、清河國、甘陵國等地。隋時曾短暫置夏津縣,後又併入清河縣,唐初改鄃縣為夏津縣,夏津自此而成為基本穩定的建制。五代、宋及金時,夏津縣屬大名府,元時改屬高唐州,清朝雍正時直屬於東昌府,乾隆年間臨清升為直隸州後夏津屬之。建國初,夏津曾隸屬於河北衡水,1952年改屬山東德州專區,後屬德州市。

山東三縣,均以“津”為名,都因何而得名?

寧津縣也位於山東省西北部的山東、河北兩省交界處,地處魯西北黃河衝擊平原上,與夏津縣一樣同屬德州市。寧津古稱臨津,古為有鬲氏之地,“有鬲氏,夏諸侯封地,因近鬲津故名”,金時因大水沖毀縣城取“安寧之意”改稱寧津。寧津歷史悠久,也是著名的文化大縣,其中寧津雜技入選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寧津蟋蟀更是英勇善戰,有“中華蟋蟀第一縣”之譽。

山東三縣,均以“津”為名,都因何而得名?

寧津,古屬兗州,春秋屬齊,五國伐齊後為趙國臨樂邑,秦統一六國後於此設臨樂縣,後又有新樂、重平、胡蘇等縣,唐朝天寶年間改胡蘇為臨津縣,縣制才基本穩定。北宋熙寧時,臨津縣併入南皮,金時復置,後因大水沖毀縣城而改稱寧津,縣名沿襲至今。元、明、清時期,寧津均屬河間府。建國初,寧津縣屬山東,1952年復歸河北並曾隸屬於天津市,1965年劃歸山東德州至今。

山東三縣,均以“津”為名,都因何而得名?

利津縣,位於山東省東北部、渤海之濱,為山東最年輕城市東營市轄縣。利津設縣時間比以上兩縣晚的多,但也有八百多年的建制史,其縣境僅西南部為古陸地,東漢後黃河由此入海後陸地逐漸向渤海延伸,唐朝時於此置永利鎮,金時升為縣,因邑有東津碼頭而得名利津。

山東三縣,均以“津”為名,都因何而得名?

利津設縣後屬濱州,清朝雍正之後直屬武定府,建國後屬惠民專區,1983年劃歸新設之東營市。利津因河海而興,有“百魚之鄉”之稱,因利津古城形似鳳凰,故又被稱為“鳳凰城”。

山東三縣,均以“津”為名,都因何而得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