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個常見姓氏中,居然有這麼多起源於河南

100個常見姓氏中,居然有這麼多起源於河南

上古時代,還是母系社會的時候,人們依水而居,黃河流域可以說是華夏民族的主要發祥地。母系社會呢,女人們在河邊居住帶孩子,男人們都出去打獵了。最重要的問題是,打獵一天兩天是回不來的,小孩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大家也就都隨母姓了。

直到黃帝時期,蚩尤打敗了炎帝,炎帝聯合黃帝又幹掉了蚩尤。最後擁黃帝為首領,算是統一了中原各部落。建都在涿鹿(河北張家口)。

這還沒有真正的統一,黃帝的孫子——顓頊呢,生於若水,居於帝丘(河南濮陽),以帝丘為都城。有一個共工部落他們的首領康回,太過狡詐,陰謀比較多,女媧就不能忍了,命顓頊討伐共工部落,共工部落居九有(河南輝縣)。雙方大戰於澶淵(河南濮陽西)。最後,共工寡不敵眾,顓頊統一華夏。

現在大家都統一了,有了共同的君王顓頊,他發現,子民的婚姻太混亂了,大家可能互相都不知道是有血緣關係的就這麼結婚了。再加上其他部落歸順的子民也要融入,這怎麼辦呢?為了有所區別,開始通行“姓氏”,通過姓氏來“別婚姻”。

顓頊定了姓氏規則,又於河南統一華夏。

因此,姓氏起源於河南也就不難理解了。而華夏民族也成功從母系社會過渡到父系社會。

100個常見姓氏中,居然有這麼多起源於河南


看看都有哪些姓氏起源於河南吧!

NO.1

河南省

新鄭市

春秋戰國時期,鄭國、韓國先後在新鄭建都長達500多年。鄭韓故國遺址至今還保留在新鄭市內。

韓姓

韓氏源自姬姓,分三支源頭。周成王的弟弟被封為韓國國君(今陝西韓城縣西南),春秋時被晉國所滅,其後代以國為氏,姓韓。晉國滅韓後將其封給萬,萬是周成王另一個弟弟唐叔虞的後裔,萬及其後人以邑為氏,也姓韓。萬的後代將韓邑發展成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今河南新鄭市),後被秦滅,其後更多韓國子民以國為氏。還有一支韓氏是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時,由鮮卑族的大汗氏改姓的。另外少數民族中也有本姓韓或改姓韓的。所以,韓姓的主要發源地在今陝西省韓城市、河南省新鄭市。

高姓

據中國最早姓氏典籍《世本》記載,黃帝時有大臣高元,是今河南的先民之一,因黃帝所居的地方是有熊,即今河南省新鄭市。

馮姓

血緣始祖為春秋時頗有才幹的鄭國大夫馮簡子。他因封邑在馮(今河南新鄭)而得姓。後來這個馮邑也被霸道的晉國奪走了,轉手成了魏氏子弟長卿的封邑,而長卿的後裔也稱為馮氏。所以馮姓的發源地有一個在河南省新鄭市。

鄭姓

鄭姓出自姬姓,是周朝王室的後裔。周宣王的時候,宣王封他的弟弟姬友在鄭,建立了鄭國,姬友因此被稱為鄭桓公。到周幽王的時候,鄭桓公擔任司徒(管理教化民眾之官職)的職務。因為見到周幽王昏庸無道,鄭桓公就向太史伯請教自保的辦法,太史伯認為洛水以東、黃河以南的地方(今河南新鄭)土地富饒,交通方便,適合居住。桓公聽了太史公的建議,遂把家屬和重要財產安置在了那裡。後來,鄭桓公死於“犬戎之亂”,他的兒子鄭武公在桓公當年安置財產的地方建立了鄭國。後來鄭國被當時另一個國家——韓國所滅,他的國人就用國名作為姓氏,從此姓鄭。所以,鄭姓的發源地在河南省新鄭市。

NO.2

河南省

許昌市

早在遠古時期就有許由部落在此繁衍生息。東漢末年,曹操在此“挾天子以令諸侯”,終成霸業,是的許昌成為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文姓

文氏有五支起源。最早的一支形成於西周。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定都鎬京(西安西南),給宅心仁厚、為推翻商紂暴政奮鬥半生的父親姬昌追加諡號,稱為“文王”。文王的庶支子孫中有一支以這個含義深厚的諡號為姓(《風俗通義》)。第二支是炎帝后裔姜文叔的後代。西周初姜文叔被封於許(今河南許昌東部),建立許國,戰國時被楚國所滅。子孫中有的以文叔的名字作為姓氏(《左傳· 隱公十一年》)。第三支是春秋時期衛國(今河南濮陽)將軍孫文子的後代(《姓氏尋源》)。另外,五代後晉時,為避晉高祖石敬瑭的名諱,所有姓“敬”的人都改姓“文”。宋代的文彥博、文天祥就屬此支。還有一些少數民族中也有文姓。所以,文氏的發源地在今河南省許昌市。

許姓

傳說中的許氏始祖是堯帝時有名的賢士許由,他的後人以許為姓,世代居住在今天的河南許昌;另一支許氏源於被東周分封的許國( 今河南許昌),其始祖為許文叔。這一支許氏與齊氏同為上古四嶽伯夷之後。四嶽是由姜姓發展出來的四支胞族,是堯舜時期的四方部落首領。他們和姬姓部落結成聯盟,並輔助姬姓的周武王打敗了子姓的商紂王,建立了西周,並受封於許國。春秋時,許國成為楚國附庸,戰國時被楚國所滅。許國亡國後,子孫以國為氏,稱許氏,史稱許姓正宗。所以無論是許由一支的許氏,還是許文叔一支的許氏,其發源地都在河南省許昌市。

NO.3

河南省

周口市淮陽縣

炎帝神農氏和太昊帝伏羲都曾在淮陽定都,淮陽因而也成為炎黃子孫尋根溯祖的祖地。

胡姓

胡姓出自媯姓,與陳姓同源,都是胡公滿的後代。胡公滿,就是西周初建立了陳國的陳姓始祖。媯滿死後諡號為胡公,他的後代一部分以國為姓,姓陳;另一部分以他的諡號為姓,姓胡。胡姓還有另外幾個起源,均出自周朝。周朝時有兩個鬍子國,一個出自姬姓,一個出自媯姓。兩個鬍子國被滅以後,他們的國人都有人將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因此又形成了兩支胡姓。到魏孝文帝的時候,又把鮮卑的貴族紇骨氏改為胡姓。很多進入中原的外族也紛紛改姓胡氏。所以胡姓的發源地在西周時的陳國——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

陳姓

陳姓出自媯姓,祖先是舜的後代。東周初年,舜的第34 代孫媯滿,被周武王姬發封於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媯滿死後,諡號“陳胡公”,後人稱胡公滿。他的子孫中就有人以國名為姓。因此,陳胡公被認為是陳姓的始祖。此外,北魏孝文帝時期,北鮮卑族的三字姓“侯莫陳氏”被改為單姓陳。唐代,丘茲王后裔白永貴在內地當官,改姓陳。這也是陳氏的另外兩個來源。所以陳姓的主要發源地應在媯滿的封地陳國,即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

田姓

田姓出自媯姓,與陳姓同宗,都是媯滿的後代。陳國第十二代國君陳桓公的侄子陳完因宮廷政變,被迫逃到齊國,受到了齊王的禮遇,並封官、封地。陳完在這裡改姓為田。田完第代孫田和卻將當時的齊國國君齊康公放逐,並自立為王,建立了田氏齊國,史稱“田氏代齊”。還有一支田姓出自黃姓。明朝初年有輔佐建文帝的黃子澄,因廢削諸藩之權,而引起了靖難之禍,京師不久便被各諸侯攻破,黃子澄被俘獲,不屈而死,他的兒子為避禍而改名換姓為田終。後子孫也以田為姓,稱田氏。所以田姓的發源地也在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

夏姓

夏姓的血緣始祖是姒姓的夏禹。公元前11 世紀周朝初年分封諸侯,夏禹的後裔東樓公受封於杞(今河南省杞縣),即杞侯。在杞簡公時,被楚國所破。他的弟弟佗(本姒姓)出奔魯國,魯悼公尊敬他是夏禹的後裔,給予采邑為侯,稱為夏侯(複姓),其後裔以夏為姓,這是另一支夏氏。同時,武王封舜的後裔姒滿於陳,建立陳國,定都宛丘(今河南省淮陽縣),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稱胡公滿。傳至第16 位君主陳宣公杵臼時,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其孫徵舒以他的字為姓,稱夏徵舒,從而形成了夏氏的又一個分支(《古今姓氏書辨證》)。夏姓的主要發源地為今河南省禹州市和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

龍姓

龍氏姓源因多涉及神話,故今難以確定其始祖和具體的發源地。相傳7000 年前左右的太昊伏羲氏建都於宛丘(河南淮陽),他集中了當時人們崇拜的幾種動物創造了馬頭、蛇身、雞爪的綜合體動物,稱其為龍,自稱“龍師”,並將龍作為華夏族的族徽——圖騰,所以中華民族自稱龍的傳人。龍姓的主要發源地之一應在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

NO.4

河南省

商丘市

商丘是孔子的祖籍,也是古代文哲大師莊周和巾幗英雄花木蘭的故鄉。上古時期,燧人氏、高辛氏,顓頊、帝嚳都曾在這裡繁衍生息。這裡是商文化的發源地。

武姓

最早的武姓出自夏朝的武羅國(今河北武邑縣)(《世本》), 發源地在今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出自子姓的武氏有兩支。一支是商朝第十代國君武丁的後人(《武斑碑》)。另一支的先祖是春秋時宋國國君,“武”是他的諡號,其後代因此以武為姓(《通志• 氏族略》)。但這一支武氏後人已無世系可考。另有一些武氏是唐代武皇時期由皇家賜姓或自行冒姓的(《唐書》)。《元和姓纂》還認為武氏是周平王之子姬武的後代,姬武因手上有塊“武”字形的胎記而得名,但這種說法不被其他的姓氏研究者認可。所以,武氏的發源地在今河南省商丘市。


湯姓

湯姓源於子姓,是黃帝的嫡系子孫。當年黃帝玄孫帝嚳(k&)的兒子創立了商部落,後來他的後裔履(又名天乙)在伊尹的輔佐下,領導各部落先後攻滅了葛、韋、顧、昆吾等國。又經過11 次戰爭,終於消滅了夏王朝,建立了商朝,定都亳(b5)(今河南商丘)。履過世後諡號為湯,其部分子孫便以“湯”為姓。(《史記· 殷本紀》)。由此可見,湯姓的主要發源地在河南省商丘市。

宋姓

宋氏出自子姓。宋氏的開宗始祖是商紂王的兄長微子啟。商亡國後,他自縛雙手,帶著族人抬著棺木跪求周武王,才保全了商族的香火,商族遺民被允許留在舊都殷墟居住,由紂王的兒子武庚管理。但武庚不甘屈居人下,乘武王過世、新主成王年幼之機,起兵造反。微子啟沒有參與。輔佐成王的周公旦平息叛亂後,在殷墟及其周圍的地方建宋國(今河南商丘南),封微子啟為國君,管理此地的商族遺民,保留商人的宗祀。700 年後宋亡國,子孫以國為氏(《通志· 氏族略》)。所以,宋氏的發源地在今河南省商丘市。

戴姓

戴氏的起源有兩種。一是源於子姓,是商朝皇族後裔。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被周封為宋國國君(今河南商丘南),宋國第十一位君王死後諡號為戴公。其後代以戴為姓(《新唐書· 宰相世系》)。二是出自姬姓,是周朝宗室的後代。周朝王族中有人被封在戴(今河南省民權東),建立了戴國,後來被宋國所滅,其子孫就以國為氏,姓戴(《通志· 氏族略》)。子姓戴氏的發源地在河南商丘一帶,姬姓戴氏的發源地在河南省商丘市民權一帶。

NO.5

河南省

濮陽市

顓頊部族曾生活在濮陽,因此,被稱為“顓頊遺都”。


孟姓

孟姓源出衛國姬姓。春秋時期,衛國靈公有位庶兄縶,字公孟,他的後代子孫就以他字中的“孟”為姓(《古今姓氏書辨證》)。因為衛靈公在河南省濮陽縣定都,所以這一支孟氏的發源地在河南省濮陽縣。

張姓

關於張姓的發源地,在學術上曾有爭議,2002 年春天海內外22 個張姓華人代表團百餘名成員聚於河南濮陽市,基本認同張姓華人根在濮陽。因為濮陽不僅是古清河流經之地,又是顓頊(張揮之父)和帝嚳活動的中心區域、夏王相建都之地和商先公相土的東都。同時,濮陽一帶古時盛植桑樹和綠竹,符合張揮發明弓箭和其部族善造弓箭的條件。這從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和考古發現的龍山文化、先商文化遺址中可以找到佐證。因此,張姓根在濮陽的說法更為可信。所以,張姓的主要發源地在河南省濮陽市濮陽縣。

NO.6

河南省

輝縣

輝縣市是遠古時期共工氏族的居住地。

段姓

段姓已有2700 年的歷史,其來源主要有三種。一種出自姬姓。春秋初期西周諸侯國鄭國的國君鄭莊公的弟弟叫“段”,史稱共叔段。段被封於“京”,後來與其母親密謀推翻鄭莊公,事敗在共城自殺。他的子孫留在共城( 今河南省輝縣),有的就以“段”為姓。因此,這支段姓起源於鄭國王族姬姓(《史記· 鄭世家》)。還有一種出自少數民族姓氏。漢魏時期,少數民族鮮卑族部落首領段務目塵、段匹磾歸順朝廷,被委以重任,世襲“遼西公”之職。史稱這支段姓為“遼西段氏”。西晉時,這支段姓遷入中原,逐漸與漢族融合。此外,唐宋時期,今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帶,白族出身的段思平建立了大理王朝,因此,段姓也是白族的大姓之一(《姓氏尋源》《辭海》)。所以段姓的主要發源地在春秋時共叔段子孫生活的共城,即今天的河南省輝縣。

龔姓

龔姓的來源非常複雜,西周後期,有一個王室貴族叫姬和,被封於共(今河南輝縣市),為伯爵,稱為共伯和,其子孫以國名為姓氏。龔姓確切可考的主要發源地在河南省輝縣。

侯姓

出自姬姓的侯氏有兩源,其一是晉國(國都在今山西省翼城縣)王族之後,為避政權之爭逃到其他諸侯國,以祖上原來的爵號“侯”為氏(《史記· 晉世家》《元和姓纂》);其二始祖是春秋初期鄭莊公的侄子共仲,他的父親叔段謀反被莊公所伐,逃到共(今河南省輝縣),叔段死後,共仲被伯父鄭莊公賜姓“侯”。所以,侯姓的一種發源地為河南省輝縣。


摘自《圖解姓氏:畫說百家姓》,北京紫圖圖書授權讀史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