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都江堰“之称的千金陂遗址

千金陂,陂筑千金名不朽,惠民功绩胜千斤。它就是抚州水利的一本历史书、一部诗歌集、一座博物馆。

笔者在翻阅抚州史志资料时,屡次见到有关千金陂记载,故早有前往实地探寻的想法。于是在一个冬日午后,阳光正好,微风不嗓,骑车从抚州城区出发,过抚河大桥往南转,再前行约3里至扁担洲最南端,即抵达抚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千金陂遗址”标志牌。首先展现在眼前的是一道宽约4米、长有数百米的土坝向抚河深处延伸,然后渐渐地消失在水中,由于正值寒冬坝上的杂草已经枯黄凋萎,使得堤坝的两侧及沙滩上祼露出许多重约数百斤的巨大长条红石块,不禁让人怀想当年民众运石筑坝红火而艰辛的场面。

抚州”都江堰“之称的千金陂遗址

在民间,有许多关于千金陂故事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至今,为人所津津乐道。传说,古时抚河边上有一叫马索的年轻人,十分乐于助人。一日,神仙化作老者请他帮忙送一封信到石门,他不辞路途遥远,二话不说一口答应,送达之后神仙就送他一袋瓜子作为答谢。然后,马索就急忙赶往回家,路过抚河时正好遇见下大雨涨洪水,他匆匆忙忙地不小心将一大半瓜子掉落在抚河瞬间变成了千金陂,阻挡了洪水来袭,保住了抚州。

抚州”都江堰“之称的千金陂遗址


抚州”都江堰“之称的千金陂遗址

只不过,有着抚州“都江堰”之称的千金陂,当然不会是神赐之物,而是古时抚州人民运用勤劳和智慧改造自然、战胜水患的产物,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抚州”都江堰“之称的千金陂遗址


抚州”都江堰“之称的千金陂遗址

据史料记载,古时抚州城地势低洼,水患频发,中唐时春水暴涨,抚河从此处决口冲成支港,正道淤塞,唐上元年间抚州刺史率百姓筑堰堵之,命名华陂,欲使抚河之水重归正道。之后历代不断对这座水陂进行加长加高加固等修复改造,数易其名,颜真卿之土塍(cheng)陂,戴叔伦之冷泉陂。至唐咸通时,抚州刺史渤海李公再修此陂,其事迹在唐代柏虔冉《新创千金陂记》中有记载,并更名为千金陂沿用至今。为何更名为千金陂?

学者左国春讲述:“千金陂得名千金,应该民生工程(德政)贵若千金之义,而不是工程耗费千金之意。

抚州”都江堰“之称的千金陂遗址

然而千金陂始终陷于”屡修屡溃,屡溃屡修“的怪圈,未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抚河水患问题。直至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抚州知府古之贤认真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不再蛮干胡作,而是注重从工程技术方面着手考虑如何修筑千金陂,更具科学性,取得历史性的重大突破,真正使抚河之水归入正道,绕廓而流,不再支流四处横溢,洪水泛滥。不过,这次修筑的千金陂也就撑了二三十年。

据学者左国春考正:天启年间(公元1605-1627年),抚州知府朱大典、临川知县曾化龙又主持重修千金陂,乡贤章光岳有记。从记文看,万历年间的修筑在天启年间已经损毁非常严重,“决口广至四十余丈,深且十五丈余,势必殚堤为河而后已。”2017年,在千金陂遗址旁曾发现朱大典主持重修的题记碑。因此可以认定今日所见的千金陂遗址,是明天启年间修筑的,而非明万历年间的。

千万别小觑了这项水利工程,翻开千金陂的历史,就会发现它的精彩纷呈。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农业社会,仅依靠人力运送石块在抚河与干港的分叉口处砌筑一条近千丈的长坝,以抬高水位,减缓流速,将抚河水引入灌区,这绝对是一项十分浩大的重点工程,更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因此,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都为其题诗作文以示赞美,甚至是作文探讨论证如何科学修筑千金陂,仅《临川县志》就收录了有关千金陂诗文十数篇,如徐良傅《千金陂论》、汤显祖《金堤赋》、舒化《重修千金陂记》、八大山人《千金陂》等。

抚州”都江堰“之称的千金陂遗址

多年来,古老的千金陂犹如一条长长的巨龙默默无闻地卧在抚河当中仰望着前方的拟岘台,由于河道变化其分水等功能渐渐地被不远处干港下游的翻板坝所取代,但是抚州人民并未被就此将这一伟大的古代水利工程遗忘。为了保护好这个古代水利瑰宝,水利等部门正在对该古代水利工程进行全面的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考证,并将其向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申请“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旨在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古代灌溉工程,挖掘和宣传灌溉工程发展史及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

抚州”都江堰“之称的千金陂遗址


往期回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