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商譽減值?

用戶8768804643930


商譽是收購過程中支付的對價相對淨資產公允價值的溢價部分

國際上對商譽在會計上的處理有三種方式,一開始就處理掉,逐年攤銷,發生時做減值;下面分別來講:

1、一開始就處理掉

收購完成時就和所有者權益進行抵消,這樣會造成總資產下降的效果,而且對當期利潤影響很大。

2、逐年攤銷

把商譽視為無形資產,會計上常用的攤銷是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固定資產是機器設備、房屋建築、交通工具等,攤銷年限是5到40年。無形資產是知識產權和品牌價值等,攤銷年限是5到20年。s

把商譽作為無形資產也正常,逐年攤銷,對企業的利潤影響平滑掉了。

3、發生時做商譽減值

這是我們國家目前使用的會計準則,在併購動作發生時,把溢價部分記在“商譽”這個會計科目下,每年做一次減值測試,如果發生事實的減值,就在會計上做減值處理,也就是把商譽都去掉了,這種方式的好處就是在併購發生後會大大增強企業的盈利能力,併購一家企業/項目,你的收入和盈利一般都會增加的,但是你併購的成本卻沒有計算為成本,業績上會非常好看。

壞處就是一旦發生減值,那麼對當期利潤的影響非常大,效果就是現在看到的,比如天神娛樂預虧70億元,一次性把商譽都處理掉,來個財務大洗澡。

未來的會計準則會向攤銷改變,具體什麼時間落地,這個事情要看財政部的行動了。在正式的文件政策落地前,商譽減值是依舊要做的,看好手中的股票,怎麼看商譽?找到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在會計科目“無形資產”的下一行一般就是“商譽”。

舉個華誼兄弟和馮小剛利用商譽做套現的例子

2015年華誼兄弟以10億元收購了馮小剛的東陽拉內公司,這家公司的淨資產經會計審計是1.3萬人民幣,馮小剛完美的實現了財務自由,在上次和小崔的互懟中,說自己為國家創造了多少億的稅收,這個就有點那個啥了,怎麼就忘了自己的拉美公司了,利用商譽做套現,最後做減值,股民承包了你的收購拉美的財務支出,一邊把自己說得是個大善人,一邊利用各種規則實現“套現”和“避稅”,在法律上雖然算是合規,但是自己這麼標榜自己就不地道了啊,這個拉美一點也不美啊,低調一點比較好。


我主做股權設計/激勵、併購,業餘股民,愛好搏擊

業務合作,請私信


壹號股權


要明白商譽減持之前,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的是商譽是什麼??

商譽其實就是上市公司兼併收購行為的所產生的附帶產物。比如,A是上市公司,收購一個創業公司B,B的淨資產2億,但A花了5億收購,那麼多花的3億元就是商譽。商譽體現了被收購企業的品牌價值。


那麼瞭解了商譽之後,其實就很容理解商譽減持的意思了

如果市場環境不好,經濟不景氣,被收購公司可能業績增速放緩甚至虧損,在財務上就需要做商譽減值。比如3億,可能減值之後就只有2億了。那麼在財務上,他就是一個調節利潤的關鍵點了——為了避免出現虧損,該計提減值準備時不計提,兜不住了就在某一次的業績報告裡突然一次性計提減值準備,從而導致上市公司出現鉅額虧損。商譽黑天鵝去年就出現過,堅瑞沃能、龍力生物還有遊久遊戲,都是很鮮明的例子!


根據前不久發佈的商譽減值提示風險顯示,截至2018年三季報,A股上市公司商譽達到14484億元。所以對於商譽減持的公司我們需要非常注意的,一旦走了熊市更深一層次的下跌,商業減持就好比是一個利空。如果你持有的個股不但出現了商譽減持,還處在股價高位,那一定是有極大風險的哦!!

如果您認同我的觀點,請加我的關注並點贊。如果您有什麼疑惑和投資建議也歡迎私信提出,謝謝您們的支持。


琅琊榜首張大仙


商譽減值簡單點說就是高價收購的企業在整體運行之中呈現的價值縮小了,所以存在商譽減值。可能這樣說並不好理解。舉個例子可能能夠更好的理解,如果到市場中購買一件衣服,價格是多少呢?是5000元。可以理解為這件衣服現在市場的標價就是5000元,任何人來購買都是5000元。但是到批發市場一看,一模一樣的衣服,也是一個牌子的,批發價格3000元,整個批發市場的價格都是3000元。這中間存在著中間價差,怎麼算呢?就算作為了商譽。

如果去理解一家上市公司的商譽呢?就是一家上市公司收購了一家公司,這家公司市場的估值為10億元,但是註冊資本以及固定資產、實際資產才達1億元,那麼就存在9億的商譽。換句話說就是按照市場的估值進行著的收購,並不是按照實際的固定資產價值、實際的價值進行的收購,差值部分被上市公司財務作為了商譽。

理解了商譽,那麼如何理解商譽減值呢?

瞭解商譽減值就需要理解,上市公司收購的上市企業並不是一定能夠賺錢的,可能還存在虧損以及估值的下降,如果估值下降了,那麼對於商譽來說就是極大的影響。比如,一家上市公司收購的公司,估值在2018年間減少了10億,那麼上市公司的商譽減值是多少呢?就是10億。因為估值、運行等情況存在著較大變故,所以每一年、每一季商譽也會存在變化,在這種變化之下,就存在著商譽減值。而對於大幅商譽減值的情況也是存在著股價的風險,涉及到的是整體的上市公司估值。對於高商譽減值預期的上市公司,年報期間還是當規避就規避。


厚金說


商譽是怎樣產生的

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20號——企業合併》的規定,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中,購買方對合併成本大於合併中取得的被購買方可辨認淨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差額,應當確認為商譽。

商譽產生於企業購買合併中,我們用一個簡單的案例說明商譽的來源:

假如我投資了一個包子鋪,累計投入了40萬元(淨資產),包子是祖傳秘製,很香,顧客很多銷路很廣,營業額逐漸增加,穩定盈利。騰訊小馬哥來我店裡吃了幾次包子,讚口不絕,並提議要100萬收購我的包子鋪,經不住小馬哥100萬的誘惑,馬上答應了。我這個店總共投資了40萬,小馬哥卻花100萬買,小馬哥血虧?

小馬哥那麼精明的人,怎麼會虧。我的包子是秘製的,別人做不出來這個味道,我的店鋪銷路廣銷量很大,並且持續盈利,有自己的經營模式,小馬哥用多出的60萬買了包子鋪的經營模式和對未來盈利的預期。

這60萬,就是商譽。

看不見摸不著,商譽是一個虛無縹緲的東西。

經常關注報表的朋友會發現,商譽在非流動資產中列示,但是大部分都列示在合併資產負債表中,母公司資產負債表中商譽這個科目基本都是0。

這是因為大部分企業收購都是以控股合併的方式收購,並不會註銷被收購公司,母公司把投資成本在長期股權投資科目中核算,而投資成本已經包含了商譽,所以母公司報表中不會單獨列示商譽。如果以吸收合併的方式收購,母公司報表中才有可能確認商譽。

商譽並不像貨幣資金、固定資產那樣“實在”,做為資產科目,其風險也比其他資產類科目大的多,所以會計準則要求,公司應當至少在每年年度終了進行減值測試。

什麼情況下商譽會減值

包子鋪的秘製方法被模仿,或者別人研發出更好吃更香的包子製作方法,導致市場競爭加劇,包子在市場中沒有以前那麼有競爭力,銷量大幅減少;包子鋪盈利能力變差甚至虧損等等跡象,可以說明,商譽已經減值。

重要的企業併購重組,往往出售方會有一份業績承諾,當業績承諾未完成的時候,也預示著商譽減值。
真實的併購交易中,購買方往往以數倍於被購買方淨資產的的金額進行收購,使商譽的數字特別大,幾億幾十億甚至幾百億,當出現減值跡象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的時候,減值金額也會大到足以大幅影響上市公司當年利潤。

2018年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上證指數從年初的3559點跌去了27%,許多上市公司業績未能保持2017年的增長速度,甚至出現業績下滑,商譽減值的風險也隨之加大。

我們應該警惕那些商譽金額較大且佔總資產比例較高的公司。


年報那些事


耳趙團隊:商譽減值,就是一個球隊剛買來的明星球員下樓腳崴了!這個賽季都上不了。虧了!

這兩天是上市公司集中發佈2018年年報的日子,各種故事漫天飛,十多年來都沒出現過如此慘的業績暴雷了。從數據上看,上市公司們業績暴雷的主要原因是商譽減值。

什麼叫商譽減值呢?

我們先看看什麼叫“商譽”。商譽的意思就是,上市公司購買一家公司,被購買公司的賬面淨資產只值2個億,結果我們溢價花3個億買了,多支出的那1個億,就叫做“商譽”。就像你經營一個球隊,最近剛剛換了一個老闆,給了你好多錢,於是你花大價錢買了個明星球員。球員本來年薪200萬,你為了挖他年薪給了300萬,多的100萬支出在你球隊的賬上就計入“腳譽”(商譽)!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黃金右腳球員是被你打動了,結果過來上班的第一天,還沒出場,下樓的時候黃金右腳踩了西瓜皮,腳崴了。送到醫院一看骨折了,這賽季沒戲了。這筆買賣就虧了啊。我們給他降薪這都無所謂,問題是我們計入賬面上的那筆溢價“腳譽”(商譽),怎麼辦啊?怎麼和老闆交代啊。年終總結大會上,我們只能說,這筆溢價做的不好,減值了。
上市公司在購買其他公司的時候, 人家的老闆不捨得賣,咱們只好溢價,支付多一些的錢購買。多支付的這些錢買到的就是“商譽”。“商譽”也是我們買到的“資產”。當然,這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是買到的公司確實發展前景挺好,能掙錢。
這兩年的經濟情況和股市如你所見。那簡直就是福不雙至禍不單行,目前的現狀是經濟環境不景氣, 企業整體盈利能力下降。買來的公司都不掙錢,那肯定不值這麼多溢價(商譽)了。
雙重打擊之下,只能做商譽減值啦。其實也不是壞事,畢竟長痛不如短痛。做了比較大幅度的減值可能也是釋放風險的比較可行的做法。
耳趙團隊:願知識帶給您健康!

耳科趙醫生


快過年了,本來是一片祥和歡樂的氣氛,可是大A股偏偏這個時候給大家添堵,節前一週上市公司業績是頻頻暴雷,開啟了虧損比慘模式,本來靚麗的利潤報表瞬間變臉,這一切皆拜商譽減值所賜,因為商譽的巨大泡沫價值,瞬間就可以將賬面利潤完全覆蓋,比如天神娛樂,因為商譽減值影響鉅虧78億,直接虧掉了接近兩倍市值,底褲都不剩了,真是變臉比翻書都快。

要了解商譽減值,首先要了解商譽是個什麼東西?

商譽就是公司併購過程中的溢價,高商譽意味著高溢價。

  • 假設A公司要收購B公司,B公司淨資產估值1個億;

  • 因為B公司具有業內的諸多優勢(人才、技術、地理等),所以B公司必然不願意1個億被收購,於是報價3個億;
  • 最終A公司2個億收購了B公司,那麼A公司多付的這1個億就是商譽。

那麼問題來了,A公司多花的這1個億是否值得呢?那麼就要看商譽減值還是不減值了,需要分兩種情況考慮。

1、B公司很優良

這說明A公司是良心公司,收購B公司真正是為了做大做強,的確收購的也是優質資產,起到了1+1>2的效果,而且B公司也很爭氣,這一年給A公司創造了1個億的利潤,這種情況商譽就不用減值。

2、B公司很垃圾

這說明A公司是黑心公司,收購B公司只是為了包裝,或蹭熱度,或蹭概念,目的是去二級市場割韭菜。很不幸,B公司這一年利潤是負的,那麼這1個億商譽就要全部減值,也就體現到了利潤表中,造成大幅虧損。但是,這時A公司的董監高們已經高位套現或者質押股權,錢早就到手了,高溢價已經被轉嫁到無辜的散戶頭上,因此他們才不關心商譽減值還是不減值呢?

因此商譽從一開始就充滿了主觀色彩,A公司多付多少完全取決於自己,既然存在主觀,那麼人為控制和干預就不可以避免,勢必就存在著利益輸送的灰色地帶。

現在A股的商譽規模大概有1.5萬億,具有商譽的上市公司有2000家之多,規模之大,令人震驚。這些商譽躺在資產負債表裡,就是一顆顆定時炸彈,指不定什麼時候就會被引爆,因為誰都不敢保證收購的公司不會出問題,出問題了那就要商譽減值,躲不掉的。

一般,如果你的股票商譽佔淨資產的比重到了60%以上就要格外小心了,只要雷爆就是個帶響的。


趨勢線上的音符


商譽是公司併購時發生的項目,大多數收購都是溢價收購,收購市值高於該公司資產賬面價值時,多出來的部分就記為商譽。商譽作為一種無形資產,代表了它們可能給公司帶來美好預期,在學術上,商譽來源於好感價值論、超額收益論和總計價賬戶論,總計價賬戶論成為會計上核算商譽減值的來源。

我國的會計準則和美國會計準則、國際會計準則一樣都是從攤銷法修訂成減值法的。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方對合併成本大於合併中取得的被購買方可辨認淨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差額應當確認為商譽,每年年終企業按照資產組或資產組組合對商譽進行減值測試,比較賬面價值和可收回金額,可收回金額低於其賬面價值的,應當確認商譽的減值損失,計入當期損益。

攤銷法可以逐年減少商譽賬面價值,而減值法雖然能更好的反應合併企業的價值,但成為了企業修飾利潤的工具,該計提的商譽減值沒有計提,成為管理層調節利潤的手段,加上2018年商譽積累爆發,證監會提示商譽減值風險以後,導致1月末商譽減值的雷集中引爆。

(王二狗)




孫建波


不請自來,如有冒犯,敬請原諒!

商譽減值是什麼?我們站在財務角度,從商譽和減值兩個方面來說一下。

1、商譽。商譽本來是指公司的聲譽,是公司長期經營所形成的美譽度,目前屬於會計的資產類核算科目,而且主要在合併報表中體現,通常來說一般有內部商譽和外部商譽之說,內部產生的商譽即為其原始定義,因為很難滿足資產的定義,主要是內部產生商譽的成本很難準確計量,因此在中國會計準則下是不允許確認內部商譽價值,包括國際會計準則和美國會計準則均不允許確認內部商譽,所以,一般所說的商譽,都是第二個含義,即對外併購非關聯第三方公司,且構成控制,納入合併範圍,這時併購方支付的對價超過被併購方淨資產公允價值中,併購方按股權比例應享有部分的差額,即為商譽。

一般來說,併購方作為母公司,會編制合併報表將被併購方合併進來,在合併報表中體現商譽,母公司自身財報只會有長期股權投資而不會有商譽。

2、減值。根據現行會計準則,商譽不得攤銷,但每年必須做減值測試,如發生減值跡象,必須計提減值準備,將商譽減值至其可回收成本,而可回收成本,基本按照現金流折現法的方式來計算。基本公式是將被併購方可以看做一個資產組,按其每年預計的現金流,按折現率進行折現,並彙總各年折現後的金額,如果該金額超過被購併方併購日的公允價值,則沒有發生減值跡象,如果低於,則發生了減值,要計提減值準備。一般而言做減值測試前都會先看是否有減值跡象,減值跡象一般有內部和外部之分,內部主要是被併購方嚴重虧損、資不抵債、核心管理層不穩、公司戰略決策重大失誤等等,外部因素主要是經濟、政策、法律、社會、技術環境對被併購方企業產生重大負面影響,未來經濟收入的不確定性加大,當發生上述跡象時,則會做減值測試。

好了,基於以上,我們再來說說最近A股大金額的商譽減值事情。

1、首先是商譽減值是否有合理性因素?是有的,根據當前的經濟環境並不是太好,消費投資和出口都有些疲軟,再疊加與美國的貿易戰因素,反映到經濟實體,就表現為經營收入預期的相對大幅下降,在保持折現率(資金成本並沒有顯著下降)不變的情況下,減值測算公式中的分子就會變小,導致預測的整體可回收成本減少,在n多上市公司構造概念並因此大量購併各類企業時,因收入預期大幅下降,自然會發生商譽減值現象。

2、是否存在財務造假的可能?完全可能,首先是有動機,科創版註冊制的預計推出,會導致上市公司殼價值下降,以前為了保住殼資源,不得不硬挺著不做商譽減值,並採取各種合規和不合規的措施,以便能夠實現盈利,不至於被退市或者掛ST的title,現在殼價值下降了,沒必要硬挺著了,可以將若干年沒做減值的商譽減值到位了。其次是有機會,上市公司肯定不會說是因為殼價值下降才計提,如今經濟環境不好已經是企業家的共識,而且貿易戰確實會造成企業收入下降,這麼好的理由不找,以後哪來機會。最後有方法,商譽減值測試,本身是基於管理層的假設,關鍵的假設一個是未來收入增長率的假設,另一個是折現率的假設,這兩個假設稍微動一下,預測的未來現金流折現數據就會差異巨大,簡直是操作簡單易行還合理充分,當前的經濟環境完全提供了修改收入增長率假設的最合理的理由,既如此,上市企業何樂不為呢?只是減值幅度大小是否合理,也只有企業自己知道了。

以上是我淺顯的分析,因學問有限,可能會有錯誤,敬請原諒,謝謝!


和光同塵一小學童


最近商譽減值真的很火啊,這麼專業的名詞,居然都能夠在廣大人民群眾當中流傳來開,真的是來了一次廣泛的科普。簡單的說,商譽減值就是企業品牌價值,盈利預期下降了,沒原來值錢了。

1.商譽是對企業認可者對企業的估值,可高可低。

商譽是在兼併購時對企業的估值,存在一定的主觀性。舉個例子,老王經營一家卷粉店,味道一流,每天客戶絡繹不絕,單店一年賺100萬。某天,老闆老張覺得老王不錯,一開心100萬收購老王卷粉店50%股份,即老王的店估值200萬。可以認為這增加的100萬就是商譽。第二年,突然大家都不吃卷粉了,老張把持有的股份想賣掉,但是接盤的人只願意出25萬接50%股權,即估值從200萬降到了50萬。這就是商譽減值了。

2.此次集中商譽爆雷主要源於商譽減值改攤銷。

2019年1月初,財政部會計準則委員會討論了商譽減值改攤銷的問題,即想推行將不合理商譽減值分攤到幾年。大白話就是老王的卷粉店現在商譽100萬,不合理,要把這100萬分三年降為零。也就是說每年降低33萬淨利潤。哎喲,這要命了,老王店需要每年多掙33萬才能化解商譽帶來的損失。對於上市公司來說,前期商譽太高了,分攤三年的話,每年賺不到商譽降低的錢,就意味著三年虧損,可是要退市的。長痛不如短痛,我一次爆,後兩年再賺錢,開開心心還不退市,所以就有了雷潮。

商譽對於企業來說必不可少,但過度的調高甚至人為干預是對企業有極大風險的。從國家監管態度可知,未來上市公司會越來越規範。


大南山伯爵,NUS博士後,資深金融科技人士,用專業的知識、大白話的方式為您科普投資理財,讓天下沒有難懂的金融!歡迎關注、留言交流。


大南山伯爵


商譽屬於會計上的概念,我們先看看會計準則是如何定義商譽的:

企業在合併時,企業合併成本大於合併中取得的被購買方可辨認淨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差額應確認為商譽。視企業合併方式的不同:控股合併的情況下,該差額是指在合併報表中應予列示的商譽,即長期股權投資的成本與購買日按照持股比例計算確定影響又被購買方可辨認淨資產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吸收合併的情況下,該差額是購買方在其賬簿及個別財務報表中應確認的商譽。對於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存在合併差額的情況下。企業首先應對企業合併成本及合併中取得的可辨認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進行復核,在取得的各項資產和負債公允價值計量並且確認了符合條件的無形資產以後,剩餘部分才構成商譽。

簡單的理解,就是A企業計劃收購B企業,B企業的賬面淨資產為1000萬元,但是雙方最終達成的收購價格是1500萬元,多出來的500萬元就是商譽。從商業上來講,之所以會多出來500萬,通常是由於B企業有一些資產按照會計準則無法確定為賬面資產,比如品牌溢價、專利技術等等(實際上可能是一些虛無縹緲的東西,在大牛市的氛圍下,併購往來帶來股價上漲,股東便可套現離場,最終買單的還是散戶)。

會計上要求商譽在確認後,持有期間不要求攤銷,而是在每一會計年度期末,對其價值進行測試,按照賬面價值與可收回金額孰低的原則計量,如何可收回金額低於賬面價值的部分,則計提減值準則

通俗的理解就是,A企業收購B企業時支付對價1500萬的前提是判斷B企業未來10年每年可盈利XX萬,但是實際上由於市場環境變化、技術更迭等等原因,導致這一判斷無法實現,因此需要對商譽進行減值。

以上都是理論上的商譽減值。小花在這裡要說的是,2019年1月A股商譽暴雷不斷,可謂是世紀奇觀。然而,我們需要反思的是監管制度的缺失

監管層對收購疏於監管的結果就是導致市場產生一大批高溢價收購的公司,千萬別說諸如公司也不傻出這麼高價收購自然有它的道理這種傻話,因為從本質上來講上市公司跟小散的利益角度完全不一樣,很多投資者會有這樣一種思維,那就是上市公司和投資者都是為了公司多盈利這個目標,所以收購也是為了多盈利,表面上看起來是講的通的,如果你這麼想只能說明你上的當還不夠多,舉這樣一個例子,可以設想一下一個年利潤幾百萬但市值卻在幾十個億的高市盈公司的老總有兩條道路等待著它選擇,正常經營和套現,老總心裡明白的很,套現所賺的錢要比正常經營多的多,如此投資者跟上市公司大股東還會在同一利益鏈上嗎,斷然不會,所以產生巨大商譽的併購一定要警惕其利益的輸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