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情不好時,家長這樣說話,才是孩子最想聽的!

孩子心情不好時,家長這樣說話,才是孩子最想聽的!

一、說教,只會讓孩子離父母越來越遠

前些天,有一個朋友和我吐槽自己的孩子不懂事,具體的情況是這樣的:

週日晚上,孩子從同學家裡回來,吃飯時還好好的,到了休息的時間,就是不肯上床睡覺。先是摔了遙控器,又是噘嘴,不讓父母睡,後來甚至哭了起來。

朋友的耐心被耗盡了,怒火從心裡躥到了嗓子眼,對孩子吼了起來:”到底什麼事,你說!我和你爸爸累了一天了,你這樣胡鬧,真是夠了!”

孩子被嚇到了,哭得更兇了。僵持到了凌晨,孩子才勉強開口,原來是作業沒做完。

接下來,朋友開啟了暴走模式:

和你說了多少次了,放學之後先做作業,越拖越不想做!你說說你,整天淨想著玩,自己沒做完作業,還在這裡折騰我們,你還好意思哭!

你和我說說,你到底有多少作業沒做完?我和你爸陪著你寫成不?你能寫多少算多少,寫不完大不了明天去了被老師批評。

在朋友的批評和說教下,孩子不僅沒有去做作業,還把自己關在屋裡,連著好幾天都不肯去上學。

生活中,我們陪伴孩子成長,會遇到很多這樣的情況。孩子總是發脾氣,也不願意和你說出實情,不論這件事是不是他的錯,當你去批評、說教、建議時,他們根本聽不進去,還會和你對抗到底,說你討厭,說你壞。惡性循環,最後越來越難溝通。

事實上,當孩子心情不好時,批評、說教、給出建議,這些看似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方式,都不是孩子最需要的。

他們最需要是:父母願意接納他們的情緒。

孩子心情不好時,家長這樣說話,才是孩子最想聽的!

二、孩子的情緒,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

1.什麼是接納孩子的情緒?

阿黛爾.法伯在《如何說孩子才肯學》中舉了一個例子。

書中假設其中一個叫肯的老師,是個十幾歲的熱愛足球的少年,剛剛被選入了足球隊,他帶著滿腔熱血去參賽,教練卻告訴他被除名了。

肯的同事們給了各種各樣的反應,我簡單敘述一下。

你沒必要生這麼大的氣,球隊又不是非你不可。

生活就是這樣,有時並不公平,你要讓自己變強大。

別沮喪,你可以試試其他的球隊呀!

那麼多隊員怎麼就開除你了?你是不是做錯什麼了?還是別人都比你好?

也許教練有教練的道理吧,別糾結了。

好可惜啊,你做了這麼久的努力,真令人同情。

你已經被球隊選中了,現在又被除名,你肯定很失望吧!

如果你是肯,你願意接受哪句話呢?無疑是最後一句。

接納情緒的核心,就是在孩子心情不好時,直接說出孩子的感受!

我們回到文章開頭的事例中,朋友應該說:

孩子,你看起來心情很複雜,又難過又生氣,你一定很不好受!如果你願意說的話,我們很樂意傾聽。

2.為什麼接納孩子的情緒才會奏效?

對成年人來說,我們有一定的閱歷和認知,也在成長的過程中錘鍊了一顆強大的內心,我們知道,遇到事情,首先要想著怎樣解決。

但孩子的思維方式,和成年人有著很大的區別。

阿黛爾.法伯在書中提到:

孩子的情緒直接影響他們的行為。當他們情緒良好的時候,他們的表現也好。如何幫助他們獲得良好的情緒?接納他們的情緒。

對於孩子們來說,感到被人理解是多麼重要。當學生們有情緒時,他們不能集中注意力,不能獲取新的信息。接納他的複雜感情後,他才告訴你他真正的煩惱。

也就是說,當孩子心情不好,或者說出遇到的難題,父母直接批評或提出建議,會讓他們覺得自己被忽視了,自己是不被理解的,是不被愛的。

舉個例子,我小的時候走路經常摔跤,到了夏天總是把膝蓋磕破。而在旁邊的家人,總會和我說,下次走路注意點,慢一點。沒有人和我說:你一定很疼吧。

我當時覺得自己並不被重視,他們肯定覺得我很丟人,所以急著糾正我。

孩子心情不好時,家長這樣說話,才是孩子最想聽的!

三、接納孩子的情緒的完整過程,分為三步。

我們已經知道,和孩子溝通的正確打開方式,原來是這樣的!具體應該怎樣做呢?

《如何說孩子才肯學》同樣給出了答案:

1.認同孩子的感受

這一點在上文已經提到很多次了,就是要先說出孩子的感受。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是認同孩子的感受,不是認同孩子的行為或者想法。有時候,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可能是錯的。一味地認同,會混淆他們的是非觀。

2.用語氣詞做回應

當我們認同了孩子的感受時,孩子會願意把事情的原委說出來,在孩子敘述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用”恩“、”啊“、”是“、”我明白“,這類的詞或者句。

用這種詞句的好處就是,孩子在敘述過程中,會把重點放在這件事上,而不是放在對事情的恐懼上。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提到,可以一邊認同孩子感受,一邊給他們指出建議。但這適合年紀小的孩子,比如幼兒園,小學,他們的認知還不太全面,不會在敘述的過程中,反思自己的行為。

當孩子已經上了中學,或者父母覺得他們會懂一些事情的時候,就需要用這些簡短的詞,讓他們把重點放在事情上,而不是我們做出的反應上。獨立思考,比家長直接說教,更利於年齡稍大的孩子。

3.說出孩子的願景

在經歷以上過程後,我們可以幫孩子說出,現實生活中還沒實現或者不能實現的願望。

回到文章開頭的那個例子,我們會說:

“如果老師沒有留作業,或者今天是週五,就好了。”

當我們說出孩子的心願時,孩子就更能面對現實,因為他們已經意識到,這不可能是真的。

4.最後,要給出建議

我們說過,批評、詢問、建議,不要在一開始就做。但是當孩子已經和我們進行友好溝通,也沒意識到自己的過錯,我們需要再一次說出孩子的感受,然後給孩子建議、忠告。

例如:我知道你確實很害怕,但我們還可以寫一會兒,寫了總比沒寫強。

孩子心情不好時,家長這樣說話,才是孩子最想聽的!

生活中,我們愛自己的孩子,可我們愛的方式,孩子並不能接受。我們要尊重孩子成長時的心裡特點,不拿成人的要求去對待和看待孩子,唯有這樣,才能起到好的溝通效果。

親子溝通是一面鏡子,也讓我們想起小時候。為什麼接納孩子的情緒這麼難?除去成人和兒童思維方式的不同,還有潛移默化的遺傳。在我們小時候,父母也是這樣對待我們的。而當我們知道這些後,就可以打破這種影響,讓親子關係更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