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計究竟是如何杜撰出來的

空城計究竟是如何杜撰出來的

民間最有名的空城計故事取自《三國演義》,後被用於三十六計,意指虛虛實實,兵無常勢。

空城計究竟是如何杜撰出來的

司馬懿此時並未在關中戰場

但實際上,諸葛亮這次忽悠司馬懿的空城計並沒有發生。針對諸葛亮此次的北伐行動,《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沒有提到司馬懿。《三國志・魏書・明帝紀》也說,“遣大將軍曹真都督關右,並進兵。右將軍張郃擊亮於街亭,大破之,亮敗走”。也沒有提到司馬懿。

記載司馬懿事蹟最詳細的《晉書・宣帝紀》寫到,魏太和元年(227)六月,魏明帝曹叡任命他屯兵於宛城(今河南省南陽),“加督荊、豫州軍事”。所以這場戰役中司馬懿根本就不在祁山或斜谷一帶!他在直線距離七八百公里外的宛城。

空城計究竟是如何杜撰出來的

此次空城計並非空穴來風

那麼這個空城計難道就是空穴來風,沒有任何根據的胡編亂造嗎?倒也不是。歷史上還真的曾經有過這麼個記載,而且它來自《諸葛亮傳》的裴松之注,內容基本上就和《三國演義》中寫的那樣!

那段引文“郭衝三事”說:“(諸葛)亮屯於陽平(關),遣魏延諸軍並兵東下,亮惟留萬人守城。晉宜帝率二十萬眾拒亮,而與(魏)延軍錯道”。到了距離諸葛亮駐軍的地方只有六十里處,派出去偵察的人回來報告說,諸葛亮在城裡的“兵少力弱”。

同時,諸葛亮也得知司馬大軍逼近,但此時想去和魏延的主力靠擾已經來不及了。諸葛亮臨危不懼,“令大開四城門,掃地卻酒”。全軍偃旗息鼓,不得擅自出賬,司馬懿懷疑城內有伏兵,就退走了。

空城計究竟是如何杜撰出來的

裴松之提出3條理由予以否決

不過,裴松之最後又舉出三條理由,否定了上面這個說法:除了上述的司馬懿不在關中以外,一方面認為曹軍兵力將近20萬,遠勝於蜀軍,完全可以在城外駐軍待機,根本不必撤退;另一方面諸葛亮一直認為魏延有反骨,不可能將主力交給其統帥。

裴松之這些理由很有說服力。羅貫中顯然不會不知道,那他為什麼還要採用?這就需要從創作上來研究了。

空城計究竟是如何杜撰出來的

羅貫中杜撰空城計完全是藝術創作需要

小說的內容本來就是虛構的,它最基本的元素是故事,有了好看的故事人物形象才有可能鮮活起來。長篇小說通常要有主要矛盾,矛盾雙方要有主要代表人物。從歷史上來看,“六出祁山”蜀軍方面的主帥自然始終是諸葛亮,但是曹魏方面就不同了。

前3次都是曹真,後來又加上司馬懿。如果完全按照歷史事實來寫,筆墨就必定分散,司馬懿的形象就不可能突出。於是羅貫中就只好把曹真的故事改成司馬懿的,或者讓曹真當配角,如此一來,就必須再增加一些虛構的故事情節到司馬懿身上,當然必須是空城計這種突出諸葛亮智慧的,那就只好委屈司馬懿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