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經濟為什麼發展的“支離破碎”

在亞洲的腹地,中亞地區,存在著一個世界上面積第二大的內陸國——蒙古國(蘇聯解體,哈薩克斯坦,成為最大的內陸國)。蒙古共和國,簡稱蒙古,面積為156萬平方公里,人口318萬,主要為蒙古族,首都烏蘭巴托,貨幣為圖格里克,官方語言為蒙古語,蒙古是亞洲最窮的國家之一。

蒙古經濟為什麼發展的“支離破碎”


蒙古國地大物博,是礦產資源大國,其礦產蘊藏量居世界前二十位。到現在已發現和確定的有80多種礦產,有煤、石油、銅礦、金礦、鐵礦、螢石礦、磷礦、鉬礦、鋅礦、銀礦等儲量豐富,儲存量較大。其中的螢石礦儲量約2800萬噸以上,產量僅次於中國和墨西哥,位居世界第三;額爾登特銅鉬礦已列入世界十大銅鉬礦之一,亞洲第一。採礦業佔蒙古GDP收入的20%多,佔外貿出口總額的50%以上,可見自然資源在蒙古的重要性,是經濟支柱之一,另外個支柱產業就是傳統的畜牧業,在蒙古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2017年,蒙古世界經濟排名118名,GDP約為114.88億美元,人均3735美元,給人的感覺,經濟上不是那麼太差。那麼為什麼說蒙古地大物博,卻又發展的如此之差呢?小編總結了一下幾點原因。

蒙古經濟為什麼發展的“支離破碎”


一、地理位置原因:蒙古深處亞歐大陸腹地,被中國和俄羅斯夾在中間,而且是兩個大國,想發展經濟,必須處理好跟兩個鄰居的關係,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結果最近幾年想相通此道理,“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二、“第三鄰國”政策原因:蒙古一直“異想天開”尋求“第三鄰國”政策,想擺脫中國和俄羅斯的“束縛”,結果被西方國家和日本等“第三鄰國”不斷忽悠,自己還沒有主見,政策多變,令眾多外企投資公司對其望而卻步,大感失望。

三、國際金融危機原因:受金融危機影響,蒙古經濟衰退,美聯儲的“量化寬鬆”政策,美元的泛濫,對世界經濟影響巨大,埋下了風險和隱患,蒙古也不例外,是其經濟“雪上加霜”,一蹶不振。

四、交通不便原因:蒙古為一個內陸國家,沒有出海口,是制約蒙古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想要“借道而行”,必須看兩個鄰國的“臉色”行事。

五、國內“開礦”的技術和政策原因:蒙古本事經濟落後,發展緩慢,自身沒有采礦的能力和技術,國家政策還不允許外商投資採礦業,也制約了其經濟發展,“有礦”卻做不了有錢人,無比悲催。

六、氣候環境原因:蒙古經濟中,畜牧業收入佔有很大比重,但由於過渡的放牧,無休止的開荒種田,長期以來,植被遭到破壞,難以“休養生息”,降水稀少,沙漠化嚴重。蒙古地區還是“寒潮”的發源地之一,對生態環境的修復,難上加難,政府還要拔出經費,防禦自然災害,安撫牧民,這也是讓“政府頭疼的大事”。

蒙古經濟為什麼發展的“支離破碎”


時至今日,一個沒有存在感的國家,一個地理位置最差的國家,想要發展好經濟,必須思想轉變,有自己的主見,搞好鄰國關係,才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藍天。謝謝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