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多加湖區艦隊簡史1

伊凡三世時期,俄國人在芬蘭灣建立了亞姆和科波利耶要塞,加強了自己在這一地區的地位。1492年,諾夫哥羅德市建立,成為通向俄國西北部邊境的一個重鎮。它的建立,使挪威北部的納爾瓦及其港口處於俄國炮火監控之下,也成為俄國爭奪波羅的海沿岸及其港口地區的開始。此後在16世紀的立窩尼亞戰爭中,俄國奪得了納爾瓦,為俄國打通了到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之後的幾十年時間,俄國與瑞典進行了幾十年的戰爭,納爾瓦也多次易手。總體來看,在彼得一世之前,俄國爭奪波羅的海出海口的鬥爭沒有取得勝利,根據1617年斯托爾博沃和約,俄國被完全排擠出波羅的海沿岸。

在彼得1682年繼位時,俄國已經成為橫跨歐亞兩洲的封建大國,然而又是一個與海洋隔絕的內陸國家。它沒有出海口,北部瀕臨北冰洋,幾乎終年結冰。西面與西南靠波羅的海和黑海,當時土耳其以及附屬國克里木汗國佔據著黑海北岸,瑞典則擁有著波羅的海。它們切斷了俄國通向西歐的咽喉。

1700年2月,彼得大帝發動了同瑞典爭奪出海口的北方戰爭。當時,波羅的海大部分海岸線,包括芬蘭灣兩岸、波的尼亞灣全部、波羅的海東岸、易北河和奧得河河口以及拉多加湖與楚德湖沿岸大部分都被瑞典所控制。彼得對瑞典的政策力圖達到四個目標,即佔領波羅的海海岸;摧毀瑞典對俄國河流和湖泊的控制;建立一支強大的俄國波羅的海艦隊;與瑞典艦隊交戰並消滅它。

1702年,俄軍已經從納爾瓦戰役失敗中恢復,彼得先派軍攻克芬蘭灣東端四周領土,肅清楚德湖和拉多加湖沿岸以及涅瓦河兩岸瑞典駐軍。為此,他將在白海建造的船隻經阿爾漢格爾斯克駛到奧涅加湖,再拖上岸,陸運到斯維爾河,然後從東邊進入拉多加湖。在拉多加湖組建的小船隊,成為了波羅的海艦隊的前身。小船隊組建後,在1702年6月15日(6月27日)在拉多加湖擊敗了一支瑞典小船隊,8月27日(9月7日)在凱克斯霍爾姆再次擊敗對方,10月11日(10月22日),在帆槳船隊配合下,俄軍經過40多天激戰,奪取了諾特堡(奧列舍克)。以後,該城改名為施呂瑟爾堡(意即鑰匙城),這樣彼得堵死了瑞典進入俄羅斯北部和拉多加湖的通道,它標誌著俄羅斯開始進入波羅的海。之後,小船隊攻佔了涅瓦河口的科特林島和驅逐了在楚德湖的瑞典軍隊,控制了涅瓦河兩岸通往波羅的海的狹窄走廊。在此之後,拉多加湖完全成為俄國內湖,沒有任何戰事。

拉多加湖區艦隊簡史1

彼得一世1702年10月指揮攻克諾特堡

整整過了200餘年,在蘇俄國內戰爭中,拉多加湖上再次爆發了戰事。1919年4月21日芬蘭奧洛涅茨志願軍(Олонецкой добровольческой армии)一部佔領維德利察,並準備向彼得格勒方向進攻。4月23日其在彼得羅扎沃茨克方向展開進攻。4月24日,該部佔領奧洛涅茨。5月6日,紅軍在奧涅加湖區艦隊支援下解放該地。紅軍隨後制定了在維德利察地區殲滅芬蘭奧隆涅茨志願軍的計劃。預定由步兵第1師步兵第47和第87團拉多加湖和奧涅加湖間正面,奧涅加湖區艦隊遣送登陸隊在維德利察河口和圖洛克薩河口之間地後方實施登陸。登陸隊共有700人,奧涅加湖區艦隊出動了2艘驅逐艦、5艘護衛艦、1艘通信船和4艘運輸船。6月27日,區艦隊艦艇經過40分鐘炮戰完全壓制右岸敵方海岸炮壘。隨後與步兵第1師部隊協同戰鬥,將芬蘭軍隊趕出了國境。此戰紅軍繳獲12門火炮、30挺機槍、2000支步槍和1輛汽車。

1920年10月14日蘇俄政府與芬蘭政府簽訂塔爾圖和平條約,由於此時蘇俄還正與波蘭進行蘇波戰爭,芬蘭得以獲得非常有利的結果,南部卡累利阿地峽的邊界緊鄰彼得格勒(1924年更名列寧格勒)僅32千米,北部與東部邊界也超出了大公國時期,與北冰洋相接壤,還擁有北極圈內的不凍港—佩薩特莫。在整個1920年代至30年代初期的時間裡,蘇芬兩國一直處於敵對而緊張的狀態,雙方也都未簽署正式的停戰協定。根據條約規定,雙方在拉多加湖不能擁有排水量超過100噸的軍用船隻,船上裝備火炮口徑不能超過47毫米,不準建立軍事基地和軍事設施。

從30年代末期開始,由於蘇芬關係的緊張,為了保衛拉多加湖沿岸和掩護蘇軍濱海側翼在1939年10月11日建立了拉多加湖區艦隊(Ладожcкая Bоенная Флотилия),區艦隊裝備1艘炮艦、2艘護衛艦、7艘掃雷艇、12艘巡邏艇,13架МБР-2飛機。

蘇芬戰爭爆發,區艦隊當面的芬蘭拉多加湖區艦隊有6艘炮艇、2艘破冰船和40-50艘2.5-10噸的摩托艇。區艦隊的第一個戰鬥任務,是登陸索爾塔納科斯灣(Сортанлакс)。從11月6日至23日,區艦隊將步兵第75師從施呂瑟爾堡輸送到奧倫卡(Олонка)。11月23日,紅旗波羅的海艦隊軍事委員會給區艦隊下達了H07號命令,賦予區艦隊下述任務:摧毀在拉多加湖的芬蘭艦船;絕不允許敵方軍事力量在拉多加湖的沃爾霍夫、奧隆卡河和維德利察河流出現;對第7和第8集團軍實施火力掩護;有效保證維德利察和斯維利察之間的交通暢通;準備在索爾塔瓦拉和凱克斯霍爾姆實施登陸作戰;組織拉多加湖的反潛防禦。

拉多加湖區艦隊簡史1

蘇芬戰爭示意圖-俄文彩色

11月29日,作戰的軍事委員會成員-包括列寧格勒格勒軍區指揮員、第8集團軍指揮員和紅旗波羅的海艦隊指揮員都清楚的意識到,由於缺少艦船和基地,區艦隊在拉多加湖東岸無法採取有效行動。因此,在那一刻區艦隊主要任務是給側翼的第7集團軍提供火力支援,以協助其攻擊敵方和消滅對方區艦隊。隨後在12月31日,紅旗波羅的海艦隊軍事委員會又給區艦隊增加了任務,命令為N2256,主要是摧毀敵方在島嶼上的岸防火力並對第8集團軍提供火力支援。此後,沒有給區艦隊佈置更多的任務,但區艦隊可出動艦船數量還是有所減少,主要原因是冰凍(發生在1940年1月14日-1月20日)。在抗擊1940年1月28日芬蘭軍隊對基地襲擊中,區艦隊擊落了2架敵機。戰爭中,區艦隊因事故損失掃雷艦和巡邏艇各1艘。當然,區艦隊的收穫就是根據條約,芬蘭區艦隊將剩餘的艦船都移交給了蘇軍。戰爭結束後,拉多加湖區艦隊在1940年11月改為海軍拉多加湖訓練支隊(Военно-морскую учебную базу на Ладожском озере),擁有7艘訓練艦和35艘訓練船以及11門訓練火炮。

拉多加湖區艦隊簡史1

特賴寧,1939年12月-1940年3月任區艦隊司令

1941年6月22日而戰爭爆發後,6月25日重建區艦隊,基地設在索爾坦赫季(Сортанлахти,如今的Владимировна弗拉基米羅夫納),後來移到施呂瑟爾堡(Шлиссельбурге)。8月擁有艦艇66艘-2艘護衛艦、8艘炮艦、5艘掃雷艦、2艘裝甲艇、16艘掃雷艇等;

1941年8月19日西北方向總司令伏羅希洛夫給區艦隊的任務是“確保我軍部隊完全控制拉多加湖,摧毀所有敵軍船艇;防止敵軍從水上和沿岸進攻拉多加”。不過這個命令很不現實,因為此時敵軍已經進入拉多加,正沿東西海岸繼續發動進攻,不久就開始控制沿湖島嶼。

當芬蘭軍隊剛剛抵達拉多加湖沿岸時,拉多加湖海軍的重建也開始實施。8月2日,在拉斯凱拉(Läskelä)設立了指揮部,到了8月6日擁有近150艘小船, 另有2艘拖船和4艘駁船來到拉多加湖。這些船隻上配備47毫米火炮和機槍。拖船也被重新武裝做為佈雷艦艇使用 。岸防部隊裝備了大口徑的88和100毫米岸炮。

8月10日,芬蘭軍隊到達拉赫堅波希亞(Lahdenpohja) ,8月15日進抵索爾塔瓦拉;不久拉多加區艦隊總部也搬到了這裡,拉赫堅波希亞則成為海軍的主要基地。後來,隨著陸軍部隊行動方向,又陸續在索爾坦拉赫蒂(Sortanlahti)、凱基薩爾米(Käkisalmi,又稱凱克斯霍爾姆Kexholm)和薩爾米(Salmi)建立了輔助基地。

芬蘭軍隊最重要的目的是奪回卡累利阿地區,卡累利阿地區也是列寧格勒遠郊地區的防禦重點,蘇芬雙方對這個地區的軍事行動都高度重視。蘇軍負責防禦卡累利阿地區的是第7集團軍(下轄步兵第54、71、168、237師與索爾塔瓦拉第26築壘地域),芬蘭方面則投入卡累利阿集團軍(蘇軍認為該集團軍下轄15個師,內1個德國師,兵力為蘇軍3倍;芬軍則稱只轄5個師和3個旅)。

面對芬軍的進攻,蘇軍節節抗擊。在拉多加湖區艦隊支援下,7月10-30日,蘇軍在奧格涅茨、彼得羅扎沃茨克、斯維爾河等方向與芬軍進行激烈交戰,最終將戰線穩定在圖洛克薩河-奧格涅茨西北25千米、紹託澤羅-謝姆湖西南15千米、波羅索澤羅-蘇奧耶爾維東北70千米一線。

爭奪戰正酣之際,7月24和27日,為了阻止芬蘭軍隊右翼向維德利察推進,蘇軍決定派遣獨立海軍步兵第4旅的4個營在拉多加湖區艦隊(炮艦2艘、裝甲艇2艘、護衛艇2艘、其他快艇數艘)、空軍1個大隊(飛機16架,其中殲擊機6架,轟炸機6架,水上巡邏機5架)掩護下,在倫庫盧薩里島(Лункулансаари)和馬京薩里島(Мантсинсаари)實施戰術登陸。此時列寧格勒附近局勢複雜,形勢變化很快,蘇軍並不知道此時德軍已經在島上部署了岸炮連,蘇軍馬虎的空中偵察也沒有發現這個情況,蘇軍指揮部隊地面偵察組的偵察結果作了樂觀的估計,倉促的決定實施登陸,樂觀的蘇軍草草的擬定了登陸計劃,連火力支援的問題都沒有考慮就下令部隊行動。結果可想而知,登陸計劃失敗黯然收場。當然,這次登陸並不是一無所獲,登陸部隊吸引了部分敵軍兵力,減輕了蘇軍正處於防禦最危急時刻的南方集群所受的壓力。

拉多加湖區艦隊簡史1

1941年7月24日倫庫盧薩里島登陸作戰油畫

從8月中旬開始,芬蘭軍隊對拉多加湖西岸島嶼開始進攻,激烈的戰鬥持續近1個月。1941年9月7日上午, 經過10分鐘炮火準備以及在岸防火炮的支援下,芬蘭軍隊對蘇軍依然駐守的拉赫曼薩阿里島(Рахмансаари)發動進攻。中午,島上幾個重要的據點被攻佔。蘇聯拉多加湖區艦隊從附近海納森馬(Heinäsenmaa)和維爾科薩阿里群島(Verkkosaari)以及瓦拉姆島(Vaalam)調來援軍並試圖提供向仍在島上的部隊提供彈藥以及組織撤離,但這一切的努力在9月10日晚被芬蘭軍隊最終粉碎。死亡的蘇聯士兵的屍體被埋葬在一個有交叉木棍標誌的墓地,上面用芬蘭語寫到: “這裡埋葬了1941年9月7-10日拉赫曼薩阿里作戰陣亡的110名紅軍士兵”。

8月27日,芬軍再次發動進攻,第7集團軍雖盡了最大努力抵抗,但維堡還是在8月底失守,芬蘭軍隊總司令曼納海姆元帥興奮的寫到:“芬蘭的藍白十字旗在古老維堡城堡上重又高高飄揚,這證明戰士們的英雄業績,也象徵著我國人民的凝聚力和隨時準備犧牲的精神”。8月30日,敵軍佔領姆加,到達涅瓦河左岸的伊萬諾沃村。從8月28日開始,德軍就不斷出動飛機轟炸施呂瑟爾堡。9月8日,德軍佔領施呂瑟爾堡,列寧格勒被完全封鎖。為了打破封鎖和支援作戰的第54集團軍,9月19日到26日拉多加湖區艦隊組織了在施呂瑟爾堡的登陸行動。由於天氣惡劣和組織不力,登陸行動失敗,只是調動了一部分敵軍,而封鎖沒有打破,區艦隊艦船損失不小,登陸的189人損失175人。

9月底第7集團軍退至斯維裡河(芬軍記載,芬軍於9月7日抵達老邊界),隨後,該戰線趨於平靜,這種狀況一直保持到1944年夏天。在這期間,拉多加湖區艦隊竭盡所能支援陸軍,區艦隊主要艦艇-炮艦“奧廖克馬”號、“謝列姆扎”號、“比拉河”號、“佈列亞”號、“舍克斯納河”號、“謝斯特羅列次克”號與護衛艦“風雪”號以及“伊若列茨”號對第7集團軍左翼和第23集團軍右翼提供了強有力的火力支援。

在陸上作戰的同時,8月份芬蘭也在拉多加湖上建立了自己的小艦隊,共有2艘拖輪、4艘駁船和150艘摩托艇,判斷它的對手擁有1艘驅逐艦、20艘巡邏艇和近百搜小艇船。雙方今後要在這塊水域上交手近3年。

除了火力支援外,8月15-27日,區艦隊艦艇將第23集團軍步兵第19軍部隊從拉多加湖西北岸基裡波拉島(Кильпола)撤到施呂瑟爾堡和奧西諾維茨,這次行動共撤出部隊21996人(裝備坦克9輛、火炮260門、機槍178挺、汽車536輛、4647匹馬)和居民1.8萬人,運輸共出動3艘拖船、5艘機動船和19艘駁船,損失6艘駁船。9月1-2日區艦隊又將第23集團軍步兵第50軍部隊從科伊維斯托島撤至喀琅施塔得,撤出官兵近2.7萬人(裝備有火炮188門、汽車950輛、2000匹馬)。

拉多加湖區艦隊簡史1

將步兵第19軍從基裡波拉島撤出

10月中旬,德軍突破第4集團軍防禦正面,渡過沃爾霍夫河,企圖向北運動到季赫溫與沃爾霍夫,以便於芬蘭軍隊會合,完全封鎖列寧格勒。為此,列寧格勒方面軍司令部要求區艦隊盡全力支援蘇軍部隊從奧西諾維茨向新拉多加的轉移。運輸是在湖水風急浪湧、行將結冰條件下,在德軍空軍襲擾情況下進行。從10月24日到11月18日,區艦隊將步兵第191師、山地步兵第44師和獨立海軍步兵第6旅一共2萬人連同129門火炮、100多輛坦克與汽車及拖拉機、974匹馬運送到位。

在此期間,德軍不斷出動飛機空襲區艦隊艦艇,一般每天出動2-3個機群3-12架飛機,從炮艦“比拉河”號(Бира)的作戰日誌就能反映:“10月9日6次空襲;10月10日6次空襲;10月11日5次空襲;10月12日4次空襲;10月13日5次空襲;10月14日4次空襲;10月17日5次空襲”。

拉多加湖區艦隊簡史1

炮艦“比拉河”號

在德軍1941年9月初的空襲中,投擲的燃燒彈燒燬了蘇軍的巴達耶夫倉庫,那裡儲藏有供應300多萬城市居民用的物資。好幾晝夜,在著火的地方濃煙直衝雲霄,每到夜裡就閃爍著紅色的火苗。不久,城市物資呈現匱乏趨勢,麵粉儲備僅有半個月,航空汽油只夠用10天,汽車燃油只夠用7-8天。為此,蘇軍首先動用了直屬最高統帥部的莫斯科特種航空大隊的運輸機在9月緊急飛行258架次,運送了緊急物資502噸;而從1941年9月12日起,為了有效支援列寧格勒方面軍作戰以及物資調運,蘇軍開始組織拉多加湖水上運輸,由拉多加湖區艦隊負責。

拉多加湖面積約18000平方千米,南北最長相距213千米(約115海里),湖面最寬處139千米,湖面最深225米;湖區擁有1千多個大小島嶼,主要島嶼集中在湖北部。蘇軍面臨的困難是:湖上能在複雜條件下進行航行德船舶數量很少,而且大部分被封鎖在涅瓦河;碼頭幾乎沒有;沒有運轉基地;臨近道路通過能力極低,從列寧格勒到拉多加湖西畔的伊林諾夫鐵路支線不能適應大規模的物資運輸。為此,蘇軍在短期內突擊修築了湖西岸的奧西諾維茨港並在沃爾霍夫安排了製造大型駁船的任務,但因船隻有限,到11月15日停航時區艦隊共運送糧食、彈藥、油料6萬噸,主要是糧食(4.5萬噸),還有4500支步槍、1000挺機槍、1萬枚手榴彈等,利用空船隻撤出傷病員33500人。雖然水面運輸解決了被圍城市的給養一部分問題,但補充數量還不到每日消耗的1/3。

拉多加湖區艦隊簡史1

拉多加湖位置示意圖,畫圈為重要地點

1941年11月16日,列寧格勒方面軍給樣儲備僅餘10天的麵粉和7天的米,情況十分嚴重!11月20日,實行了市民口糧最低標準,工人和技術人員為每天250克,職員、無工作的成年人與兒童每天125克;而作戰部對標準一線部隊每人每天500克麵包和125克肉,後勤部隊每人每天300克麵包和50克肉。蘇軍再次使用莫斯科特種航空大隊的30個有經驗機組緊急運送了4300噸高熱量食品。但是,靠空運來解決被圍城市的供應問題在當時是不可能的。為了挽救城市,必須迅速建立冰上交通線。

建立冰上道路的準備工作開始於1941年10月,工作統一由方面軍後勤部汽車道路處負責。11月15-19日,12個勘察組前往施呂瑟爾堡南部進行考察,17-19日開始鋪築冰上道路。1941年11月22日,冰上道路正式通車,首批駛向冰上道路的汽車共有60輛。這是,冰還沒有凍結實,冰層很薄,ГAЗ“嘎斯”汽車也不能滿載,為了分散重量,汽車後面掛了拖車式雪橇。次日,車隊抵達目的地,此後,物資源源不斷運到被圍城市。整個冰上道路全長30千米,共6根車道,1晝夜行駛密度最到達1萬輛汽車。同時,蘇軍還要面對德軍的炮擊與空襲。1942年4月24日,道路停止使用。在此期間,共運送了物資36.1萬噸(糧食27.1萬噸、武器彈藥3.2萬噸、油料3.5萬噸、煤2.3萬噸),從城市撤出工業設備3700節車廂和人員55.5萬人。由於這些物資的到來,使得城市儲存了2個月的緊急備用糧和6-8天的轉移儲備糧,而作戰部隊自1942年2月中旬後三餐已能經常保持熱食供應。如今,在拉多加湖畔的瓦加諾沃臨湖斜坡上,矗立著一座未合攏的半拱形結構組成的紀念碑,它象徵著封鎖圈和一條給人以希望的“生命之路”。

拉多加湖區艦隊簡史1

生命之路示意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