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多加湖区舰队简史1

伊凡三世时期,俄国人在芬兰湾建立了亚姆和科波利耶要塞,加强了自己在这一地区的地位。1492年,诺夫哥罗德市建立,成为通向俄国西北部边境的一个重镇。它的建立,使挪威北部的纳尔瓦及其港口处于俄国炮火监控之下,也成为俄国争夺波罗的海沿岸及其港口地区的开始。此后在16世纪的立窝尼亚战争中,俄国夺得了纳尔瓦,为俄国打通了到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之后的几十年时间,俄国与瑞典进行了几十年的战争,纳尔瓦也多次易手。总体来看,在彼得一世之前,俄国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的斗争没有取得胜利,根据1617年斯托尔博沃和约,俄国被完全排挤出波罗的海沿岸。

在彼得1682年继位时,俄国已经成为横跨欧亚两洲的封建大国,然而又是一个与海洋隔绝的内陆国家。它没有出海口,北部濒临北冰洋,几乎终年结冰。西面与西南靠波罗的海和黑海,当时土耳其以及附属国克里木汗国占据着黑海北岸,瑞典则拥有着波罗的海。它们切断了俄国通向西欧的咽喉。

1700年2月,彼得大帝发动了同瑞典争夺出海口的北方战争。当时,波罗的海大部分海岸线,包括芬兰湾两岸、波的尼亚湾全部、波罗的海东岸、易北河和奥得河河口以及拉多加湖与楚德湖沿岸大部分都被瑞典所控制。彼得对瑞典的政策力图达到四个目标,即占领波罗的海海岸;摧毁瑞典对俄国河流和湖泊的控制;建立一支强大的俄国波罗的海舰队;与瑞典舰队交战并消灭它。

1702年,俄军已经从纳尔瓦战役失败中恢复,彼得先派军攻克芬兰湾东端四周领土,肃清楚德湖和拉多加湖沿岸以及涅瓦河两岸瑞典驻军。为此,他将在白海建造的船只经阿尔汉格尔斯克驶到奥涅加湖,再拖上岸,陆运到斯维尔河,然后从东边进入拉多加湖。在拉多加湖组建的小船队,成为了波罗的海舰队的前身。小船队组建后,在1702年6月15日(6月27日)在拉多加湖击败了一支瑞典小船队,8月27日(9月7日)在凯克斯霍尔姆再次击败对方,10月11日(10月22日),在帆桨船队配合下,俄军经过40多天激战,夺取了诺特堡(奥列舍克)。以后,该城改名为施吕瑟尔堡(意即钥匙城),这样彼得堵死了瑞典进入俄罗斯北部和拉多加湖的通道,它标志着俄罗斯开始进入波罗的海。之后,小船队攻占了涅瓦河口的科特林岛和驱逐了在楚德湖的瑞典军队,控制了涅瓦河两岸通往波罗的海的狭窄走廊。在此之后,拉多加湖完全成为俄国内湖,没有任何战事。

拉多加湖区舰队简史1

彼得一世1702年10月指挥攻克诺特堡

整整过了200余年,在苏俄国内战争中,拉多加湖上再次爆发了战事。1919年4月21日芬兰奥洛涅茨志愿军(Олонецкой добровольческой армии)一部占领维德利察,并准备向彼得格勒方向进攻。4月23日其在彼得罗扎沃茨克方向展开进攻。4月24日,该部占领奥洛涅茨。5月6日,红军在奥涅加湖区舰队支援下解放该地。红军随后制定了在维德利察地区歼灭芬兰奥隆涅茨志愿军的计划。预定由步兵第1师步兵第47和第87团拉多加湖和奥涅加湖间正面,奥涅加湖区舰队遣送登陆队在维德利察河口和图洛克萨河口之间地后方实施登陆。登陆队共有700人,奥涅加湖区舰队出动了2艘驱逐舰、5艘护卫舰、1艘通信船和4艘运输船。6月27日,区舰队舰艇经过40分钟炮战完全压制右岸敌方海岸炮垒。随后与步兵第1师部队协同战斗,将芬兰军队赶出了国境。此战红军缴获12门火炮、30挺机枪、2000支步枪和1辆汽车。

1920年10月14日苏俄政府与芬兰政府签订塔尔图和平条约,由于此时苏俄还正与波兰进行苏波战争,芬兰得以获得非常有利的结果,南部卡累利阿地峡的边界紧邻彼得格勒(1924年更名列宁格勒)仅32千米,北部与东部边界也超出了大公国时期,与北冰洋相接壤,还拥有北极圈内的不冻港—佩萨特莫。在整个1920年代至30年代初期的时间里,苏芬两国一直处于敌对而紧张的状态,双方也都未签署正式的停战协定。根据条约规定,双方在拉多加湖不能拥有排水量超过100吨的军用船只,船上装备火炮口径不能超过47毫米,不准建立军事基地和军事设施。

从30年代末期开始,由于苏芬关系的紧张,为了保卫拉多加湖沿岸和掩护苏军滨海侧翼在1939年10月11日建立了拉多加湖区舰队(Ладожcкая Bоенная Флотилия),区舰队装备1艘炮舰、2艘护卫舰、7艘扫雷艇、12艘巡逻艇,13架МБР-2飞机。

苏芬战争爆发,区舰队当面的芬兰拉多加湖区舰队有6艘炮艇、2艘破冰船和40-50艘2.5-10吨的摩托艇。区舰队的第一个战斗任务,是登陆索尔塔纳科斯湾(Сортанлакс)。从11月6日至23日,区舰队将步兵第75师从施吕瑟尔堡输送到奥伦卡(Олонка)。11月23日,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军事委员会给区舰队下达了H07号命令,赋予区舰队下述任务:摧毁在拉多加湖的芬兰舰船;绝不允许敌方军事力量在拉多加湖的沃尔霍夫、奥隆卡河和维德利察河流出现;对第7和第8集团军实施火力掩护;有效保证维德利察和斯维利察之间的交通畅通;准备在索尔塔瓦拉和凯克斯霍尔姆实施登陆作战;组织拉多加湖的反潜防御。

拉多加湖区舰队简史1

苏芬战争示意图-俄文彩色

11月29日,作战的军事委员会成员-包括列宁格勒格勒军区指挥员、第8集团军指挥员和红旗波罗的海舰队指挥员都清楚的意识到,由于缺少舰船和基地,区舰队在拉多加湖东岸无法采取有效行动。因此,在那一刻区舰队主要任务是给侧翼的第7集团军提供火力支援,以协助其攻击敌方和消灭对方区舰队。随后在12月31日,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军事委员会又给区舰队增加了任务,命令为N2256,主要是摧毁敌方在岛屿上的岸防火力并对第8集团军提供火力支援。此后,没有给区舰队布置更多的任务,但区舰队可出动舰船数量还是有所减少,主要原因是冰冻(发生在1940年1月14日-1月20日)。在抗击1940年1月28日芬兰军队对基地袭击中,区舰队击落了2架敌机。战争中,区舰队因事故损失扫雷舰和巡逻艇各1艘。当然,区舰队的收获就是根据条约,芬兰区舰队将剩余的舰船都移交给了苏军。战争结束后,拉多加湖区舰队在1940年11月改为海军拉多加湖训练支队(Военно-морскую учебную базу на Ладожском озере),拥有7艘训练舰和35艘训练船以及11门训练火炮。

拉多加湖区舰队简史1

特赖宁,1939年12月-1940年3月任区舰队司令

1941年6月22日而战争爆发后,6月25日重建区舰队,基地设在索尔坦赫季(Сортанлахти,如今的Владимировна弗拉基米罗夫纳),后来移到施吕瑟尔堡(Шлиссельбурге)。8月拥有舰艇66艘-2艘护卫舰、8艘炮舰、5艘扫雷舰、2艘装甲艇、16艘扫雷艇等;

1941年8月19日西北方向总司令伏罗希洛夫给区舰队的任务是“确保我军部队完全控制拉多加湖,摧毁所有敌军船艇;防止敌军从水上和沿岸进攻拉多加”。不过这个命令很不现实,因为此时敌军已经进入拉多加,正沿东西海岸继续发动进攻,不久就开始控制沿湖岛屿。

当芬兰军队刚刚抵达拉多加湖沿岸时,拉多加湖海军的重建也开始实施。8月2日,在拉斯凯拉(Läskelä)设立了指挥部,到了8月6日拥有近150艘小船, 另有2艘拖船和4艘驳船来到拉多加湖。这些船只上配备47毫米火炮和机枪。拖船也被重新武装做为布雷舰艇使用 。岸防部队装备了大口径的88和100毫米岸炮。

8月10日,芬兰军队到达拉赫坚波希亚(Lahdenpohja) ,8月15日进抵索尔塔瓦拉;不久拉多加区舰队总部也搬到了这里,拉赫坚波希亚则成为海军的主要基地。后来,随着陆军部队行动方向,又陆续在索尔坦拉赫蒂(Sortanlahti)、凯基萨尔米(Käkisalmi,又称凯克斯霍尔姆Kexholm)和萨尔米(Salmi)建立了辅助基地。

芬兰军队最重要的目的是夺回卡累利阿地区,卡累利阿地区也是列宁格勒远郊地区的防御重点,苏芬双方对这个地区的军事行动都高度重视。苏军负责防御卡累利阿地区的是第7集团军(下辖步兵第54、71、168、237师与索尔塔瓦拉第26筑垒地域),芬兰方面则投入卡累利阿集团军(苏军认为该集团军下辖15个师,内1个德国师,兵力为苏军3倍;芬军则称只辖5个师和3个旅)。

面对芬军的进攻,苏军节节抗击。在拉多加湖区舰队支援下,7月10-30日,苏军在奥格涅茨、彼得罗扎沃茨克、斯维尔河等方向与芬军进行激烈交战,最终将战线稳定在图洛克萨河-奥格涅茨西北25千米、绍托泽罗-谢姆湖西南15千米、波罗索泽罗-苏奥耶尔维东北70千米一线。

争夺战正酣之际,7月24和27日,为了阻止芬兰军队右翼向维德利察推进,苏军决定派遣独立海军步兵第4旅的4个营在拉多加湖区舰队(炮舰2艘、装甲艇2艘、护卫艇2艘、其他快艇数艘)、空军1个大队(飞机16架,其中歼击机6架,轰炸机6架,水上巡逻机5架)掩护下,在伦库卢萨里岛(Лункулансаари)和马京萨里岛(Мантсинсаари)实施战术登陆。此时列宁格勒附近局势复杂,形势变化很快,苏军并不知道此时德军已经在岛上部署了岸炮连,苏军马虎的空中侦察也没有发现这个情况,苏军指挥部队地面侦察组的侦察结果作了乐观的估计,仓促的决定实施登陆,乐观的苏军草草的拟定了登陆计划,连火力支援的问题都没有考虑就下令部队行动。结果可想而知,登陆计划失败黯然收场。当然,这次登陆并不是一无所获,登陆部队吸引了部分敌军兵力,减轻了苏军正处于防御最危急时刻的南方集群所受的压力。

拉多加湖区舰队简史1

1941年7月24日伦库卢萨里岛登陆作战油画

从8月中旬开始,芬兰军队对拉多加湖西岸岛屿开始进攻,激烈的战斗持续近1个月。1941年9月7日上午, 经过10分钟炮火准备以及在岸防火炮的支援下,芬兰军队对苏军依然驻守的拉赫曼萨阿里岛(Рахмансаари)发动进攻。中午,岛上几个重要的据点被攻占。苏联拉多加湖区舰队从附近海纳森马(Heinäsenmaa)和维尔科萨阿里群岛(Verkkosaari)以及瓦拉姆岛(Vaalam)调来援军并试图提供向仍在岛上的部队提供弹药以及组织撤离,但这一切的努力在9月10日晚被芬兰军队最终粉碎。死亡的苏联士兵的尸体被埋葬在一个有交叉木棍标志的墓地,上面用芬兰语写到: “这里埋葬了1941年9月7-10日拉赫曼萨阿里作战阵亡的110名红军士兵”。

8月27日,芬军再次发动进攻,第7集团军虽尽了最大努力抵抗,但维堡还是在8月底失守,芬兰军队总司令曼纳海姆元帅兴奋的写到:“芬兰的蓝白十字旗在古老维堡城堡上重又高高飘扬,这证明战士们的英雄业绩,也象征着我国人民的凝聚力和随时准备牺牲的精神”。8月30日,敌军占领姆加,到达涅瓦河左岸的伊万诺沃村。从8月28日开始,德军就不断出动飞机轰炸施吕瑟尔堡。9月8日,德军占领施吕瑟尔堡,列宁格勒被完全封锁。为了打破封锁和支援作战的第54集团军,9月19日到26日拉多加湖区舰队组织了在施吕瑟尔堡的登陆行动。由于天气恶劣和组织不力,登陆行动失败,只是调动了一部分敌军,而封锁没有打破,区舰队舰船损失不小,登陆的189人损失175人。

9月底第7集团军退至斯维里河(芬军记载,芬军于9月7日抵达老边界),随后,该战线趋于平静,这种状况一直保持到1944年夏天。在这期间,拉多加湖区舰队竭尽所能支援陆军,区舰队主要舰艇-炮舰“奥廖克马”号、“谢列姆扎”号、“比拉河”号、“布列亚”号、“舍克斯纳河”号、“谢斯特罗列次克”号与护卫舰“风雪”号以及“伊若列茨”号对第7集团军左翼和第23集团军右翼提供了强有力的火力支援。

在陆上作战的同时,8月份芬兰也在拉多加湖上建立了自己的小舰队,共有2艘拖轮、4艘驳船和150艘摩托艇,判断它的对手拥有1艘驱逐舰、20艘巡逻艇和近百搜小艇船。双方今后要在这块水域上交手近3年。

除了火力支援外,8月15-27日,区舰队舰艇将第23集团军步兵第19军部队从拉多加湖西北岸基里波拉岛(Кильпола)撤到施吕瑟尔堡和奥西诺维茨,这次行动共撤出部队21996人(装备坦克9辆、火炮260门、机枪178挺、汽车536辆、4647匹马)和居民1.8万人,运输共出动3艘拖船、5艘机动船和19艘驳船,损失6艘驳船。9月1-2日区舰队又将第23集团军步兵第50军部队从科伊维斯托岛撤至喀琅施塔得,撤出官兵近2.7万人(装备有火炮188门、汽车950辆、2000匹马)。

拉多加湖区舰队简史1

将步兵第19军从基里波拉岛撤出

10月中旬,德军突破第4集团军防御正面,渡过沃尔霍夫河,企图向北运动到季赫温与沃尔霍夫,以便于芬兰军队会合,完全封锁列宁格勒。为此,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部要求区舰队尽全力支援苏军部队从奥西诺维茨向新拉多加的转移。运输是在湖水风急浪涌、行将结冰条件下,在德军空军袭扰情况下进行。从10月24日到11月18日,区舰队将步兵第191师、山地步兵第44师和独立海军步兵第6旅一共2万人连同129门火炮、100多辆坦克与汽车及拖拉机、974匹马运送到位。

在此期间,德军不断出动飞机空袭区舰队舰艇,一般每天出动2-3个机群3-12架飞机,从炮舰“比拉河”号(Бира)的作战日志就能反映:“10月9日6次空袭;10月10日6次空袭;10月11日5次空袭;10月12日4次空袭;10月13日5次空袭;10月14日4次空袭;10月17日5次空袭”。

拉多加湖区舰队简史1

炮舰“比拉河”号

在德军1941年9月初的空袭中,投掷的燃烧弹烧毁了苏军的巴达耶夫仓库,那里储藏有供应300多万城市居民用的物资。好几昼夜,在着火的地方浓烟直冲云霄,每到夜里就闪烁着红色的火苗。不久,城市物资呈现匮乏趋势,面粉储备仅有半个月,航空汽油只够用10天,汽车燃油只够用7-8天。为此,苏军首先动用了直属最高统帅部的莫斯科特种航空大队的运输机在9月紧急飞行258架次,运送了紧急物资502吨;而从1941年9月12日起,为了有效支援列宁格勒方面军作战以及物资调运,苏军开始组织拉多加湖水上运输,由拉多加湖区舰队负责。

拉多加湖面积约18000平方千米,南北最长相距213千米(约115海里),湖面最宽处139千米,湖面最深225米;湖区拥有1千多个大小岛屿,主要岛屿集中在湖北部。苏军面临的困难是:湖上能在复杂条件下进行航行德船舶数量很少,而且大部分被封锁在涅瓦河;码头几乎没有;没有运转基地;临近道路通过能力极低,从列宁格勒到拉多加湖西畔的伊林诺夫铁路支线不能适应大规模的物资运输。为此,苏军在短期内突击修筑了湖西岸的奥西诺维茨港并在沃尔霍夫安排了制造大型驳船的任务,但因船只有限,到11月15日停航时区舰队共运送粮食、弹药、油料6万吨,主要是粮食(4.5万吨),还有4500支步枪、1000挺机枪、1万枚手榴弹等,利用空船只撤出伤病员33500人。虽然水面运输解决了被围城市的给养一部分问题,但补充数量还不到每日消耗的1/3。

拉多加湖区舰队简史1

拉多加湖位置示意图,画圈为重要地点

1941年11月16日,列宁格勒方面军给样储备仅余10天的面粉和7天的米,情况十分严重!11月20日,实行了市民口粮最低标准,工人和技术人员为每天250克,职员、无工作的成年人与儿童每天125克;而作战部对标准一线部队每人每天500克面包和125克肉,后勤部队每人每天300克面包和50克肉。苏军再次使用莫斯科特种航空大队的30个有经验机组紧急运送了4300吨高热量食品。但是,靠空运来解决被围城市的供应问题在当时是不可能的。为了挽救城市,必须迅速建立冰上交通线。

建立冰上道路的准备工作开始于1941年10月,工作统一由方面军后勤部汽车道路处负责。11月15-19日,12个勘察组前往施吕瑟尔堡南部进行考察,17-19日开始铺筑冰上道路。1941年11月22日,冰上道路正式通车,首批驶向冰上道路的汽车共有60辆。这是,冰还没有冻结实,冰层很薄,ГAЗ“嘎斯”汽车也不能满载,为了分散重量,汽车后面挂了拖车式雪橇。次日,车队抵达目的地,此后,物资源源不断运到被围城市。整个冰上道路全长30千米,共6根车道,1昼夜行驶密度最到达1万辆汽车。同时,苏军还要面对德军的炮击与空袭。1942年4月24日,道路停止使用。在此期间,共运送了物资36.1万吨(粮食27.1万吨、武器弹药3.2万吨、油料3.5万吨、煤2.3万吨),从城市撤出工业设备3700节车厢和人员55.5万人。由于这些物资的到来,使得城市储存了2个月的紧急备用粮和6-8天的转移储备粮,而作战部队自1942年2月中旬后三餐已能经常保持热食供应。如今,在拉多加湖畔的瓦加诺沃临湖斜坡上,矗立着一座未合拢的半拱形结构组成的纪念碑,它象征着封锁圈和一条给人以希望的“生命之路”。

拉多加湖区舰队简史1

生命之路示意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