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銷量激增70倍,政府補貼砍半後,新能源車行業何去何從?

5年銷量激增70倍,政府補貼砍半後,新能源車行業何去何從?

告別“營養液”的新能源汽車當自強

林伯強

3月26日,有關部門發佈了《關於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在2019年的補貼政策中,續航里程小於250公里的新能源汽車將不再享受補貼,而其它車型的補貼幅度也大幅縮水,對車輛的技術標準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3個月的過渡期結束後,地方將不再對新能源汽車給予購置補貼,轉而將資金用於支持充電基礎設施。

本次補貼政策的調整具有必然性。在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初期,由於成本較高,市場規模有限,通過補貼來提升價格優勢是合理的。但是,隨著市場規模擴大,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成本不斷下降,補貼幅度應該相應降低。客觀而言,我國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是產業史上一次成功的補貼政策案例。數據顯示,在相關政策支持下,中國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從2013年的1.76萬輛,增長到了2018年的125.62萬輛,5年間增長了70多倍。與此同時,隨著電池成本的大幅度下降,電動汽車的經濟性也得到了顯著的提升。根據筆者所在的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的研究團隊測算,即使沒有補貼,2017年電動汽車的綜合使用成本(考慮電池成本與電力成本)就已經與燃油汽車相當。因此,繼續維持購車補貼已經沒有必要。

5年銷量激增70倍,政府補貼砍半後,新能源車行業何去何從?

對於新能源汽車而言,不同的發展階段制約因素不同。發展前期的主要矛盾是成本過高,因此需要補貼降低購買成本。現在成本降下來了,續航里程和充電的便捷性就成為了主要的制約因素。因此,補足基礎設施的短板是當前促進新能源汽車發展最有效的方式。在2019年的補貼新政中,提出了將補貼轉向充電基礎設施,是適應了電動汽車發展的實際需求。

對於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而言,補貼的退坡會帶來一定的衝擊,但影響的程度可能並沒有預想中的大。一方面,近年來電動汽車成本的下降給補貼退坡預留了充足的空間;另一方面,從產業鏈的角度出發,補貼減少所帶來的成本上升,最終將會由消費者、汽車廠商、電池廠商以及原料廠商多方共同承擔,使得每一方所承受的壓力不會太大。而且,新能源汽車已經具備了應用的經濟性,在市場規模的作用下,電動汽車將持續增長。可以通過做大蛋糕,可以彌補利潤率下降的負面影響。

5年銷量激增70倍,政府補貼砍半後,新能源車行業何去何從?

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洗牌不可避免。那些嚴重依賴政府補貼,缺乏管理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企業,或將被淘汰出局;優質企業在經歷短暫的衝擊後,仍會有廣闊的成長空間,因為中國具有全球最大的汽車增量市場。由於中國石油對外依存超過70%而且不斷攀升,新能源汽車發展不僅僅是低碳環保的意義,還有國家戰略安全方面的因素。所以,我們對新能源汽車發展應保持樂觀預期,這一點在今年1月份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同比分別增長113%和138%得到體現。

儘管如此,新能源汽車銷售在我國汽車市場佔有率僅為4.5%。面對短期可能出現的困境,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相關企業應進一步優化產業鏈結構,提升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同時,通過多元化產品佈局,抓緊完善充電基礎設施,積極提升服務體驗,增加消費者的使用意願。此外,還要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因為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各國起步時間差不多,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擁有參與國際競爭的發展機遇。

5年銷量激增70倍,政府補貼砍半後,新能源車行業何去何從?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 林伯強

(本欄目話題由今日頭條提供大數據分析支持)【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在今日頭條平臺優先發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