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的恩人和仇人跟現在的恩人和仇人差別?

喜鵲172850928


古時侯恩人和仇人是十分入傳統文化的,在封建社會里,講什麼呢?講仁、義、禮、智、信,這是正統儒家思想,人與人之間交往很注重恩,什麼是恩呢?就是一方施與另一方的邦助。所以古人稱“恩公",“恩人",“恩師"等稱謂,古裝戲演的地主惡霸強搶民女,被壯士救下,便於有恩於他人。而古代仇人,也很多種,比如世仇,族仇,鄉仇,殺父奪妻之恨等,通常是經濟引發的糾紛,釀成案例不少。三世之仇,混在幾大豪門之間的恩怨。比如潘楊不通婚,秦嶽不允嫁等,鄉仇,一個村與另一個村結下仇恨,群毆產生的案例不少。比如爭奪水源,舞龍會爭雄等。這些都是人與人,集團與集團,組織與組織之間的恩怨。在封建社會里,這種恩與仇在人心中情結很濃重,叫知恩必報,忘恩負義,則反目成仇。說苦大仇深,仇恨滿腔,恩和仇使終隨著社會而演變成一種難以釋懷的情感。

現在人的理念並沒有太大改變,比如現在出現的眾多慈善家,廣義的講,是施恩於大眾,惠及於民,這也是一種恩,叫大恩不言謝,佛家講的施捨,便是佈施恩緣,這是一種經濟給予獲得精神滿足的行為。恩,是一種德化,誰見無德之人施恩,各種見義勇為行為,都是強者對弱者施恩。現在稱見義勇為,古代稱俠士,路見不平,撥刀相助,這是一種施恩於人的壯舉,說有德則恩施,無德則不舉。不舉,就是無為。現在人生活在現代社會,工作壓力大,購房困頓,經濟往來頻繁,人與人交叉量很大,結交圈子之多,三教九流等,容易產生不和諧摩擦,繼爾產生仇恨,朋友在合作上反目,引起仇怨的事情很多,這種經濟利益糾紛,最終使人與人之間失去信任而轉化為仇人等。

其實,現代人的恩人和仇人,是古代的翻版,因為我們中國五千年沉澱恩和仇理念,己形成思維深入人心,只不能現代人接受了文化比古人較多,但古人總結出的智慧很經典,學習了,汲取精華,去棄糟粕,更有益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