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徐有貞在聊城治河

明朝徐有貞在聊城治河

徐有貞

徐有貞可能你比較陌生,他有個外孫很有名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祝枝山。

徐有貞,吳縣人,明朝重臣。在文學、武功、書法、水利等諸多方面都有建樹,擅觀天象,堪稱全才。政治上他發動政變,擁英宗復辟,因獲重用,又因誣殺于謙,在黨爭中失意失寵,為後世所詬病,終落得奸臣的罵名。

且不說政治,徐有貞在治水方面確實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在聊城就有他的治水功績。

他有一個著名的“水箱放水實驗”,外國人彭塞列也也做過,只是晚了400年。景泰年間,水患嚴重,徐有貞擅長治水,為使皇帝採納他的治水建議,他在皇帝和百官面前做了個實驗,用兩個一樣大的水壺,一個在壺底開一個大孔,另一個在壺底開五個小孔(五個小孔面積之和等於大孔),同時放水,五孔的先放完。朱祁鈺信服了,全權讓徐有貞治理河道。

在聊城運河與徒駭河、馬頰河相交的地方,是運河的薄弱環節。這裡常因黃河的泛濫讓運河失去作用。徐有貞的治水理論在這裡得到了實踐。他在今龍灣至四河頭一帶徒駭河的交匯處上下的運河東岸堤防上,開設了五處水門,水門設閘可以啟閉,閘上設橋可以交通,這五座橋分別叫一孔橋、二孔橋、三孔橋、四孔橋、五孔橋(聊城縣誌),五處水門各接一條減水河最終匯到徒駭河。在魏灣至土閘馬頰河這一帶也是如此,設了六處水門、六座閘、六條支河。這樣一遇大汛便開啟閘門放水,遇枯水季節便閉合閘門,保水通航。這些工程保證了運河的安全,從此山東少水患,也成就了聊城明清兩代的繁榮。客觀地講,聊城、臨清的興盛徐有貞功不可沒。因治水有功徐有貞得以加官進爵,飛黃騰達。

明朝徐有貞在聊城治河

四庫全書上運河徒駭河工程圖

明朝徐有貞在聊城治河

運河馬頰河工程圖 一空橋及減河

這些工程至今仍有跡可遁,從湖南路運河堤往北經過的第一座石橋就是一孔橋的位置,一孔橋往東是第一條減水河。今天的二乾渠、徒駭河皆是由減水河演變而來,馬頰河上亦有三孔橋、減河等。

明朝徐有貞在聊城治河

一空橋及減河

1990年3月,在臺前縣八里廟出土了一塊奉敕修河道功完之碑。碑文記載了治理河道的過程。撰文及書丹出自徐有貞之手,書法挺拔秀麗,柔中帶剛,氣韻神采俱佳,有較高的書法藝術價值。碑為青石質,精雕二龍戲珠圖案,中間陽刻篆字“敕修河道功完之碑”。碑身四周陽刻雲霧圖案。

明朝徐有貞在聊城治河

徐有貞撰並書敕修河道功完之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