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7 “聊城”及各縣名字的由來

“聊城”及各縣名字的由來

“聊城名字的由來”

“聊城”及各縣名字的由來

聊城,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十分豐厚的古城。從最早見於文獻記載算起,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春秋時期,在這一區域,見於文獻記載或圖錄的城邑有冠氏、黃、棠、清、聊、攝、夷儀、高唐、轅、牡丘、重丘、柯、留舒、薛、桃丘等。經過兩千多年風雨歲月的洗禮,名字一直保留並延用到現在的,只有聊、阿、冠、高唐四處了。其他的都已被歷史長河的巨浪、沖刷的無影無蹤了。特別是“聊城”不僅保留下來,延用下來,而且還長期被做為區域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城市使用,並有發展。這應當是我們聊城的驕傲和自豪。可以說,在這一點上濟南、青島、煙臺、威海、濰坊等諸多地市都比不過聊城。
“聊城”這不單是一個記錄地方的符號,它有著異常豐富的文化內含,聊城所以能躋身於99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行列,這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這是一筆無形的、也是無價的寶貴財富,我們應當十分珍惜它、愛護它。也正因為年代久遠、延續時間長,關於“聊城”名字的由來,一直說法不一。究其原因,主要是明代以來,部分地方誌書的編者,在摘抄前人的文獻資料或刻版印刷時出現錯漏沒能及時發現糾正,至使這些錯誤的東西一直在影響著後人。近年在審定《聊城大百科全書》有關歷史和文化古蹟條目及編寫《聊城通史》古代卷時,為確保史科的準確無誤、科學可信,凡有疑問之處,都查閱原始文獻資料進行核對,進而結合最新考古成果和近年來實地考察資料進行考證核實。在此基礎上寫成這篇東西,就教於專家學者,並以求和廣大讀者達成共識。



“聊城”名字的由來,大體有三說。一曰因“河、水”得名,二曰“因國”得名,三曰因“城邑”得名。其中,唯因“城邑”得名最為貼近歷史事實

持“聊城”因“聊河”或“聊水”得名說毫無歷史依據,不能成立。因為魯西這廣闊的平原上,自古至今從沒有“聊河”或“聊水”存在過。《春秋左傳》中記載了許多河流、水系,但不見“聊河“或“聊水”。《史記·河渠書》、《漢書·地理志》也無關於“聊河”、或“聊水”之記載。北魏酈道元所著《水經柱》所記河流最為詳實,如聊城周圍的古代河流有河水、王莽河、屯氏河、鄧裡渠、瓠子河;濟水、土河、漯水、鳴犢河、黃溝、郭水、武水等,唯獨不見“聊河”或“聊水”。為說明問題,今將《水經柱》中有關聊城附近的幾條河流原文摘抄如下:“……河水於縣,漯水注之,……水自城東北經東武陽縣故城南。應劭曰:縣在武水之陽,王莽之武昌也。然則漯水亦或武水矣,藏洪為東郡太守治此。”(1)“漯水又北經聊城縣故城西。”(2)“黃溝承聊城郭水,水泛則津注,水耗則輟流,自城東北出,經清河城南,又東北經攝城北。”(3)眾所周知,《水經注》是我國論述河流、溝渠、湖泊乃至水系附近的地理環境、名勝古蹟、人文景觀的權威性著述。“黃溝”和“郭水”在當時都是十分不起眼的小河。“水泛則津注,水耗則輟流”,這種時斷時續的郭水,仍然被酈道元收在書中,竟然無有“聊河”或“聊水”的隻言片語,“聊城”之名由“聊河”、“聊水”而來之說,不就是無源之水嗎!


北魏以降,許多關於地理、河渠的著述,如著名的唐李吉甫撰《元和郡縣誌》、北宋樂和撰《太平寰宇記》、王存等撰《元豐九域志》、歐陽?撰《輿地廣記》等等,也大都採用了酈氏之說。其中都無有“聊河”之說。而且都晚於“聊”城始建年代。元、明以降的地方誌書。如《山東通志》、《東昌府志》、《聊城縣誌》等,不管是明、清各朝的版本還是民國所編寫的地方誌書,對研究諸多問題,無疑都是非常重要的資料,但用來作為“聊城”名字由來的依據,顯然是不足為憑的。有人看到明、清方誌中有“聊河”二字,不經推敲考證,就作為聊城有“聊河”的依據,又依此推論出“聊城”名字由“聊河”而出,用晚期所謂的河,作為早期“城”名字的來源,這是捨本逐末的方法,不能成立。明萬曆年間,所編的《東昌府志》中,在古蹟一章關於“博固城”條中,曾有“聊河”一詞,原文為“博固城在聊河之曲,石勒時築,隋圖經雲或謂布鼓城。”(4)清乾隆年間所編《山東通志》受其影響,採用此說,但文字略有差別。原文為“博固城在縣東二十五里,寰宇記雲,城枕聊河之西,或謂之布鼓城,相傳石勒時築,唐置博州於此。”(5)清宣統二年所編《聊城縣誌》,可能是受上兩部志書的影響,也採此說,原文為“博固城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寰宇記雲,城枕聊河之西,或謂之布鼓城,相傳石勒時築。唐置博州於此。”(6)後兩書幾乎一字不差。但是,清嘉慶年間所編《東昌府志》中原文是這樣的:“晉博固城,隋圖經曰或謂之布鼓城,即石勒時築在大河之曲(寰宇記)”(7)前者曰“聊河”,後者曰“大河”,好處是上三部書中都轉抄於宋代成書的《太平寰宇記》。我們要看看該書原文如何記載,就會真相大白。《寰宇記》中原文是“博固城隋圖經雲,或謂之布鼓城,即石勒時築在大河之曲。”(8)這裡明確的告訴我們,明萬曆《東昌府志》、清乾隆《山東通志》、清宣統《聊城縣誌》與《太平寰宇記》中之原文獻記載不符,是錯誤的。這“聊”乃“大”字之誤。一字之差,卻給後人帶來許多麻煩。結合眾多文獻資料和歷史地圖分析,晉時,聊城附近亦無“聊河”。實際上博固城是建在大河(即黃河故漬)之彎處。再退一步講,假設晉時聊城果有“聊河”存在,那麼石勒作為晉的臣民是在公元316年前後的事,跟聊城最早見於文獻記載的公元前522年已有838年之久,後期的“聊河”又怎能成為早期“聊城”的名字由來的依據呢?顯然,依“聊河”或“聊水”作為“聊城”名字的由來是完全錯誤的。

關於“城因國名”之說,雖比因水之說進了一步,但也不太確切。因為春秋前後在我們這一區域內,見於文獻記載的小國有莘縣南的“顧國”、“觀國”,聊城附近的“郭國”,僅此而已,無有“聊”,“攝”二國之說。但這一時期,我們這一區域見於文獻記載的城邑很多,不僅有聊、攝、還有阿邑、冠氏邑、高唐、夷儀等等。但都是“城邑”,不是小國。因此“城因國名”之說欠妥。
“聊”最早見於文獻記載是在《春秋左傳》中魯昭公二十年(周景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晏子在力諫齊景公減輕苛徵雜稅時說:“聊、攝以東(杜注:聊、攝、齊西界也)姑尤以西,其為人也多矣”。(9)《史記》中關於聊城的記載有多處,如《史記·魯仲連鄒陽劉傳》中關於魯仲連射書救聊城的經過,寫的非常詳實和精彩。《史記·高祖本記》中有“張春渡河擊聊城”之語,以後的志書不再一一列舉,總之,“聊城最早見於文獻記載是以“城邑”出現的,一直延用至今。故聊城名字的由來,由春秋時期出現在這片大地上的古城——“聊”邑而得名,這是最符合歷史真實,也是最科學的。
按說,到此已基本解決了“聊”城名字之由來 ,如果還要深究的話,那就要從“說文解字”來探究當初城的功用,或當時“城”附近存在的其他自然遺蹟或物種構成的其他因素了。

從城的功能來說,齊國邊境建立較早的城邑是“?”。其要比“聊”邑早建立近140年。當時,此城為什麼稱為“?”呢?按《說文解字》之解釋,“?”字字形由三耳組成。意為“附耳私小語也”。兩個人附耳小語時,聽者可見其一隻耳,說者可見其兩隻耳,故三耳組成一個“?”字。當時把此城稱為“?”,建城者的用意在於此城在齊國西部邊境重地,有探聽西部鄰國信息並及時彙報之意,故稱其為“?”城。
“聊”字也從“耳”,“卯”韻。《說文解字》解釋為“耳鳴”。就是說,更靠近齊國西部邊垂的新建城邑。要特別注意西部邊境信息和動態,要警鐘長鳴。因此,把新建城邑稱為“聊”。
從當時初建“城”時的自然環境特點來看,這“?”古時或許與“?”字通,這“?”是一種樹木,《集韻》說:“?,木名,似白楊。”初建“?”城時,周圍多“?”樹,故多用“?”木為原料,因此,此城名曰“?”城。
“聊”字在《爾雅·釋木》中說:“ 者聊。”《中華大字典》中也說:“聊,音寮,嘯韻,木名”。可見,“聊”也是一種樹木,一般來說,邊境城市的緣起,多與軍事有關,或許齊國早期在派兵駐守“聊”這一帶時,這裡多“聊”樹,就地取材。就用“聊”這種樹木作營寨,又在此基礎上,逐步發展為“城”邑,因此,將新建邊垂重鎮稱為“聊”。

據前人考證,“聊”樹很可能就是椒樹,俗名花椒樹,枝間多刺,適於作營寨。
綜上所述,聊城名字的由來,既不是因國而名,更不是因河而名,而是因“聊邑”而得名。再究“聊邑”名字之來歷,乃因城市功用,和周圍多“聊”樹而得名。
注:(1)酈道元:《水經柱》嶽麓書社1995版第80)——81頁。
(2)同(1)第81頁。
(3)同(2)第82頁。
(4)《東昌府志》明萬曆二十八年版卷十六第2頁。
(5)《山東通志》清乾隆元年版卷九古蹟第七頁。
(6)《聊城縣誌》清宣統二年版卷一方域志古蹟第七頁。
(7)《東昌府志》清嘉慶十三年版卷四十三古蹟第三十二頁。
(8)《太平寰宇記》宋樂和撰卷五十四第十五冊第15頁。
(9)楊伯俊:《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1417——1418頁

聊城各縣名字的由來



高唐縣:高唐,因境內古有唐山,屬沼澤中高地而得名。

臨清市:臨清之名始於東晉咸和五年(330年),因依傍清河(衛河古稱)而得名

陽穀縣:陽穀作為地名,最早見於公元前4世紀孔子的《春秋》中,孔子在此書中曾4次提到陽穀這一地名。陽穀春秋時屬齊國的柯邑和衛國的桃丘邑,或稱阿邑。隋朝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設置陽穀縣,縣名取之東阿縣界的陽穀亭,後縣治所於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遷至孟店,即今縣政府駐地。

莘縣:春秋為衛國莘邑,秦置陽平縣,606年稱莘縣。

冠縣:因春秋時曾在境內設冠氏邑而得名。

東阿縣:因境內北有黃河,南有濟水蜿蜒東流,河曲形成大陵,故曰阿;阿,有二:在趙者曰西阿,在齊者曰東阿。這就是東阿縣名稱的由來東阿縣歷史悠久,據史書記載,東阿縣自春秋戰國時期為齊國西陲小邑,先稱柯,繼曰阿。秦廢封建置郡縣,始稱東阿縣。

茌平縣:茌,山名也,縣在山之平陸,故曰茌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