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人相輕”到“相害”,說說歷史上文人間的“羨慕嫉妒恨”


“文人相輕”語出三國時期魏曹丕《典論·論文》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文人,有文化有德行之人,相輕,互相輕視、鄙薄。文人相輕的現象自古就一直存在著,從未消停過,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羨慕嫉妒恨”

從“文人相輕”到“相害”,說說歷史上文人間的“羨慕嫉妒恨”

春秋時期,百家爭鳴,百花齊放,道、儒、墨、法等諸子百家,各領風騷,互攻長短;戰國時齊桓公設置了謖下學宮,招攬天下士子辯論治國之道;龐涓嫉妒孫臏施以臏刑致其殘;蘇秦張儀掀六國合縱連橫,天下不寧;秦相範睢睚眥必報;三國周瑜被諸葛亮氣的吐血而死;南北朝溫子升、邢邵、魏收互相看不起;唐杜牧詆譭白居易;宋王安石、司馬光、蘇軾互相傾軋;明徐有貞嫉妒于謙慫恿皇帝將其處斬......這樣的例子舉不勝數。

“夫人善於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里語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見之患也”。曹丕《典論·論文》

01.文人相互傾軋,社會醜態百出

一、追捧傾慕

唐時期的詩文達到中國詩文的鼎盛時期,詩人互相追捧傾慕屢見不鮮。張籍追杜甫“還君明珠雙淚垂,何不相逢未嫁時”,杜甫贊李白“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李白慕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等等,更有白居易的熱粉葛青,在身上紋了30多首白居易的詩,人稱“白舍人行詩圖”

從“文人相輕”到“相害”,說說歷史上文人間的“羨慕嫉妒恨”

詩人張籍是杜甫的超級大粉絲,他有一個怪癖,每天把杜甫的詩燒掉一首,將燒後的灰和以蜂蜜服用三勺,認為自己也能寫出和杜甫一樣的詩來。

二、唇語相譏

這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即文人間的相互謾罵、詆譭,借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的聲譽。或以己所長,攻彼所短,或各執所詞,爭鬥不休。

唐時受“牛李黨爭”影響,白居易、元稹詆譭張祜,白居易的《不致仕》暗指的就是張祜,元稹更是在唐穆宗面前詆譭張祜“雕蟲小巧,壯夫不為,若獎激太過,恐變陛下風教”。杜牧為張祜鳴不平,作《登池州九峰樓寄張祜》,指桑罵槐說白居易有眼無珠。

從“文人相輕”到“相害”,說說歷史上文人間的“羨慕嫉妒恨”

白居易《不致仕》:七十而致仕,禮法有明文。何乃貪榮者,斯言如不聞?可憐八九十,齒墜雙眸昏。朝露貪名利,夕陽憂子孫。掛冠顧翠緌,懸車惜朱輪。金章腰不勝,傴僂入君門。誰不愛富貴?誰不戀君恩?年高須告老,名遂合退身。少時共嗤誚,晚歲多因循。賢哉漢二疏,彼獨是何人?寂寞東門路,無人繼去塵。

杜牧《登池州九峰樓寄張祜》:百感中來不自由,角聲孤起夕陽樓。碧山終日思無盡,芳草何年恨即休?睫在眼前長不見,道非身外更何求?誰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

從“文人相輕”到“相害”,說說歷史上文人間的“羨慕嫉妒恨”

三、朝堂之爭

這種情況基本發生於封建皇權統治下的文官集團內部,文官集團各黨各派政見不合、眾說紛紜、互相傾軋、爭權奪勢,以致咆哮朝堂,甚至大打出手。

宋時大文豪王安石、司馬光、蘇軾互相傾軋了大半生。宋神宗時以王安石為首的新派和以司馬光、蘇軾為首的舊派爭鋒相對,後來神宗死後哲宗起用了司馬光,司馬光將王安石的新法一概廢除,蘇軾作為司馬光的門生,他也勸說“新發不可一概而廢”,司馬光不聽,氣得蘇軾大罵“司馬牛!司馬牛!”

從“文人相輕”到“相害”,說說歷史上文人間的“羨慕嫉妒恨”

四、致人死地

如果說互相罵罵、爭爭也就算了,要是發展到害人的地步可就無法挽回了。俗話說“兔子急了都咬人”,看似羸弱的文人也有發威痛下殺手的時候,文人一旦發起狠來,往往是致人於死地,以絕後患。尤其是身居高位的權臣,一手遮天,殺幾條人命又算得了什麼。

晉景公時,大夫屠岸賈妒忌趙朔權勢,在未徵得晉景公的同意後,就擅自帶兵屠殺了趙氏一族,後幸得好友程嬰與公孫杵臼保護趙氏孤兒趙武,又在韓厥幫助下終於誅滅了屠岸賈家族。

02.文人相輕的原因

一、沽名釣譽。大多文人都願意得到別人的讚賞與追捧,這也是虛榮心在作怪的原理。詆譭他人、攻擊他人,借貶低他人來抬高自己的聲譽不失為一種重要的手段。

從“文人相輕”到“相害”,說說歷史上文人間的“羨慕嫉妒恨”

二、利益驅使。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在利益的驅使下,那是什麼事情都可以做出來的。

三、朋黨之爭。文人背後往往是龐大的文官集團,文官集團往往存在著朋黨之爭,門生故吏,錯綜複雜,結黨營私,官官相護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

對於文人之間妒忌的原因,魯迅認為不外乎三種情況:自卑、自高、批判。

03.分析與評判

曹丕說“文人相輕”是一種積習。文人們往往看不到自己的短處,而熱衷於批判別人的弊端,這是不利於社會文化的進步和繁榮發展,是一種惡習。

從“文人相輕”到“相害”,說說歷史上文人間的“羨慕嫉妒恨”

羨慕和嫉妒自古有之,為人之常情。它有兩種轉化結果:其一:轉化為自身的內在動力,取之所長,補己所短,奮發圖強,爭取將來超過對手,名至實歸;其二:轉化為“恨”,恨鐵不成鋼,恨別人比自己強,繼而伺機報復,置之死地而後快。

如果只是嫉妒一下,爭論幾句也就罷了,要是有了害人之心並付諸於實際行動中,那可就害人害己,無法挽回了。嫉妒孫臏的龐涓最後被萬箭穿心;睚眥必報的範睢最後落得個身敗名裂;以“莫須有”罪名殺害岳飛的秦檜至今還被萬人唾棄;殺害於謙的徐有貞最後反被他的同黨誣陷流放雲南......所以說害人者,自己的道理也並不長遠,最終不僅害了自己,還留下一世的罵名。

04.文人該怎麼做

“金無赤足,人無完人”的道理告訴我們,人人都或多或少存在有這樣那樣的毛病和問題,在看待和評價一個人的時候,要把諸多的因素都考慮進內,全面的、客觀的、辯證的看待事物,這也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

從“文人相輕”到“相害”,說說歷史上文人間的“羨慕嫉妒恨”

一、修身養德,博聞強識

古有“勤以修身,儉以養德”,德行遠比文化更重要。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今天我們選拔幹部的標準就是“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就是要求把品德放在第一位。

有德還需有才,德才兼備謂之人才。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理論知識、業務知識,提高綜合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客觀辯證的看待問題,評價事物。

從“文人相輕”到“相害”,說說歷史上文人間的“羨慕嫉妒恨”

二、檢視自身,換位思考

要不斷審視自己、檢視自身的問題和毛病,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不斷自我完善、自我革命。如果自身看問題存在偏激、對人和事有成見,那麼引起的必定也是言語失真、歪曲歷史的“蝴蝶效應”

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分析和解決問題,即換位思考。如果我們能客觀的全面的看待和分析歷史,那麼歷史反饋給我們的也是客觀的全面的知識,而不是片面的隻言片語。

從“文人相輕”到“相害”,說說歷史上文人間的“羨慕嫉妒恨”

三、發揮所長,“經國不朽”

《典論·論文》最後,曹丕鼓勵史學家和文人要為“經國”服務,以傳“不朽”之作,“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

文人應該擺正自己位置,發揮自己的所長,以寬闊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接物待人,以其經緯之才、濟世之策繁榮文化發展,傳教子孫後代,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心自覺融入國家、融入社會、奉獻一生。

從“文人相輕”到“相害”,說說歷史上文人間的“羨慕嫉妒恨”

結束語:從“文人相輕”到“文人相害”,歷史的浪花早已淹沒了一切,留下來的只是唏噓的感慨和嘆息。重要的是能汲取昨天的經驗和教訓為我所用,才不枉費此生。最後借用太史公《報任安書》的一句話來互勉同仁,古人尚且,今人何如?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