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崇祯的私人小金库有3100万两银子,却不肯拿出100万给李自成,这是为什么?

迷路的安然


这个问题有意思,不知道是夸崇祯呢,还是骂崇祯呢!

如果是夸崇祯,那就是说他有骨气,不肯向李自成献媚、低头,宁死不屈。如果骂崇祯,意思是说是个守财奴,舍命不舍财。事实证明,崇祯没有苟且偷生,确实很有骨气的去上了吊。那么命都没有了,财还是自己的吗?这个3100万的天文数字,很明显就是凭空捏造。如果崇祯皇帝真的有那么多的银子,就不可能被逼的上了吊,再说北京城都被李自站领了,给不给李自成银子他也说了不算呀!
(崇祯皇帝剧照)


事实上,明朝晚期,军队的战斗力之所以那么弱,完全是因为政府给不了军饷。将士们之所以舍生忘死的上战场拼命,说白了就是指望那点银子养家糊口。而士兵们得不到军饷不说,甚至还经常饿肚子,试想谁会为这样的朝廷卖命。所以我们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明军无论是在李自成的大顺军面前,还是在清军面前,都是一帮一触即溃的乌合之众,而当清军入关之后给满清充当打手的时候,眨眼间又成精神百倍的虎狼之师。

为什么呢?

原因再简单不过了,清政府不欠饷,待遇优厚啊!

如果崇祯真有那么多的银子,他不可能让三军将士寒了心,银子、江山孰轻孰重,崇祯不会弱智到是非不分的地步。其实真正有钱的是明朝的大臣,崇祯皇帝求他们捐钱的是都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而当李自成大刑侍候的时候,每个人都成了出手阔绰的富翁,所以最终被李自成拷掠出8000多万两银子,连崇祯的3100万都显得寒酸了。
(崇祯皇帝剧照)

那么崇祯皇帝有没有小金库呢?确实有,但叫作内帑。

明朝的皇帝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大块土地,简单说他们也是地主之一,而这些土地的收入全部存入内帑,然后归皇帝使用支配。比如宫女、太监的薪资,后妃的胭脂水粉及皇宫日常的粮食、衣物等一切消费开资都出自内帑。而国库的钱,皇帝是不能动的,专款专用,分得很清。国家每遇到比如拯灾、修建宫殿、兴修水利、发放军饷等大宗支出时,先由六部做预算,最终由皇帝审核决断。

那么问题来了,崇祯能不能积攒下来3100万的银两呢?显然不可能。

且不说崇祯皇帝每年有多少收入,光是那些琐碎的支出就足够宠大,如果是风调雨顺的和平年代,最多也就是维持个收支平衡。而崇祯即位后,天灾人祸不断,内忧外患重重,就连老百姓都背井离乡、四处逃荒,崇祯皇帝那块地早就荒了,他还去那里弄那儿攒那么多的银子!
(崇祯皇帝剧照)


所以说,即便是崇祯真想给李自成100万两银子,但他也没有。更何况,历史上更没有记载李自成从崇祯内帑搜出3100万两银子一说。因此崇祯皇帝这个大富翁当的太冤了。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明朝的金库分成内库和外库,内库就是崇祯的私人小金库,这里面的确是有钱的,但问题是,咱编故事也要讲基本法。

然而,这个内库里有3100万两银子,则来源于谈迁的说法:

三千七百万锭,损其奇零……这个说法后来被郭沫若等人疯狂引用。

文人就是数学不好,后来有个史家叫计六奇的,他就说,搬这么多银子,大概需要1850万头骡马才行,不晓得当时地球的骡子加起来够不够崇祯拉内库银子的……

比如《后鉴录》就说,皇宫里的各种金银器具什么的被“剔剥殆遍,不及十万”。

开玩笑,崇祯皇帝有个鬼的钱。其实这说法谈迁自己也不信,所以在其他地方,谈迁也给了公里财产加起来不到十万的说法。

崇祯穷的程度,已经让当时的官员都发指了:

比如吴履中说:

“吾尝司计,请发内帑,上令近前密谕曰,内库无有矣,遂堕泪。”

内库里有个屁,都把大臣看哭了好吧。

事实上,崇祯的故事,我们还真不能代入崇祯的视角去看。

我们知道,崇祯的前任叫天启,天启这个人喜欢做木匠活,对朝中事务不上心的结果,就是崇祯明显缺乏对具体政治问题的把控能力。

说到底,没有在一线干过的人,根本都弄不清楚人家怎么偷懒的。所以钱直接进入大臣们的腰包,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且搞笑的是,即便是崇祯三令五申大臣要捐款,大臣挤牙膏挤出来的那点钱,真按大明会典算俸禄,也够砍头几十次了。

但是,崇祯就是没治。

对大臣来说,皇帝是我们这帮人扶起来的,结果上台了还不听话,不坑你坑谁呢?所以即便崇祯穷死了,我们还在书里造谣:

崇祯特别有钱,这人就是死抠死抠的。


酒骑风


首先我们来看看3100万两是个什么概念。以当时的大米价来算,一两白银能买米两石,换算成现在的价格大约在八百块人民币左右,3100万两就是248亿人民币,这个数值放在现在来看好像也不多,才两百多亿,能有这么多钱的富豪,现在很多。但是我们要明白这是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是在战火纷飞人民处于水声火热的年代。

另外我们再看一下,当时明代一年的GDP大概也就是一千多万两,也就是说当时全国人民要不吃不喝干两年,所有的财物一起加起来才能勉强有崇祯一个人私房钱多,这是个什么概念。就相当于现在有一个超超超级富豪,他的财富相当于我们全国十四亿人不吃不喝干两年加起来的财富,也就是相当于180多万亿,这就恐怖了吧,比尔盖茨,马云,王健林这样的富豪也就几千亿,跟180万亿比起来简直是九牛一毛。看完了这些换算对比,我想你应该能明白了吧:说崇祯有3100万两银子,纯粹是脱离实际胡说八道。

另外要知道崇祯所处的时候,正是各种天灾人祸,内忧外困的困难时期,整个北方都已经糜烂了。平时凑个几十万两的军饷、赈灾款,都得东拼西凑最后还凑不齐,还得拖欠。而崇祯自己连穿得衣服更是补丁连连,走路都要漏风的那种,可见他手里确实是无有钱了。

那为什么会出现说崇祯内帑3100两的说法呢?我们要知道,崇祯自缢后,大顺军进了城,占领了皇宫,而崇祯的小金库自然也被他们一起占了,所以说崇祯有巨额财产(实际没有)的话,最早应该是从李自成的大顺军里传出来的。那他们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呢?我觉得这是故意栽赃崇祯,把自己的造反说得更具有正义性:你们都看看吧,你们爱戴的皇帝是怎样一副嘴脸,天下都烂成这样了,皇帝却对你们的痛苦视而不见,手里那么多钱,却舍不得施舍一点给你们。把钱说得越多,大家就越仇恨崇祯,自己的地位就更稳固。

所以才有了崇祯帝有巨额财产的说法,但实际上呢?崇祯是真没那么多,而且我个人估计,他连一个零头都没有,而且基本是到了一贫如洗的地步!至于大明江山灭亡的原因,我觉得不是崇祯能力的问题,而是崇祯性格问题和大明朝朝政日非积重难返等多重原因所致。

我是:我的兄弟叫酱爆,欢迎大家批评、关注!一起进步!



我的兄弟叫酱爆


“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

崇祯命都不要了,还要什么小金库呀?3100万两银子的金库崇祯表示“朕真的做不到啊”。

崇祯是一个非常勤政,也不爱享受的皇帝,而且他对大明有非常强的责任心,唯一的也是最大的缺点就是能力不足,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积重难返的大明灭亡。

崇祯曾说过“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虽然有怨天忧人,摆脱自己责任的嫌疑,但是也有一定的道理,将当时的形势表露无遗。

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总结起来无非是“内忧外患”。

“外患”大家都知道,满清也就是当时的后金。

“内忧”是什么呢?

“内忧”,首先是明朝内部的文官集团,其次才是起义军,并且两者之间有极深的因果关系。

崇祯在位17年间,竟然撤换了17个尚书、50个内阁大学士,可见崇祯与当时的文官集团,矛盾已经激化到了一个极为严重的地步,这绝对不仅仅是崇祯多疑的问题。

文官集团的崛起导致了土地兼并的更加严重,大部分良田都落入了官僚阶级手里,而赋税却全部由平民百姓担负。再加上财政收入严重不足的崇祯,不断“加税”获取必要的开支,比如必不可少的军饷,绝大部分却落到了贪官手里。

后金的入侵,迫使崇祯不断地增强兵力,却又拿不出充足的军饷。

崇祯为了筹措军饷,曾经低声下气的向大臣们借钱,这样的皇帝真的是绝无仅有的,偏偏大臣们只会哭穷,这么多良田万顷的贪官污吏,竟然只拿出了不到20万两,一人发一两银子吗?

如果崇祯手里真的有3100万两白银,绝对不会向大臣们开口借钱,更不会落到煤山自缢的下场。

李自成打破北京城以后,开始了残酷的“割富济贫”,最后负责抄家的刘宗敏拿出了一千万两,被手下义军、大将窝藏的就更多了。

“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实在是太心酸了。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皇帝”,想了解“皇帝”真实的一面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对于崇祯内帑最后银子的记载有很多种,有的说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后还有三千多万两,有的说内帑空虚。我们中国的历史都是后人写的,既然是后人写的肯定会有立场不同刻意歪曲或者加大的嫌疑,再者后人所写历史由于时间久远难免有偏离事实的情况,还有由于那时候是明清交替的动乱时刻,所以历史记载也难免会出错。所以我们后人看历史不能尽信史书,有句话叫尽信书不如无书,确实是这样,如果死读书不思考那就成书呆子。

个人觉得崇祯末年内帑肯定是没什么钱,何以见得?因为明末内忧外患,崇祯为了平定内忧和抵抗外患,不得不一次次向百姓征缴各种税负,当时又天灾不断,如果是王朝太平时朝廷非但不会增加税负,反而会从粮食富足的地区调集粮食支援灾区。可是明末到了生死边缘,只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崇祯不会不知道他增加税负是无奈之举,因为把老百姓逼急了,造反的人就更多。所以说崇祯内帑还有几千万两那应该不是事实,钱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崇祯就算是个守财奴他不会不知道这个道理,假如国家都不在了钱有何用?

第二点崇祯末年国家财政入不敷出,这时候有人建议朝廷向官员募捐,这可是得罪人的事情,崇祯也到了无奈的时刻,只有这么做了。这就证明朝廷确实没有钱了,有钱的话大可不必这么做。而且崇祯生性节俭,明代就没有一个皇帝有他这么节俭的,他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补丁衣服。我就问你假如你家财万贯你会这样活着吗?那你敛财的目的何在?假如崇祯时期真的国富民强,他犯得着过这样节俭的生活吗?还有李自成的军队逐渐逼近北京,当时守城的将领报告崇祯说守城士兵很疲惫,每次那鞭子抽起来一个,另一个又坐下了。为啥?因为吃不饱,而且士气低落,士兵绝望了,假如崇祯真的几千万两,他在国家面临危亡的时刻为啥不拿出银子来犒赏守城将士来激励士气?这都到了生死关头,崇祯不会这么傻吧,还会舍不得吗?不拿出来的话难道等着送给李自成?所以我觉得明末崇祯内帑确实什么钱了


此岸情彼岸花180269099


我想问一下,那时候崇祯哪来那么多钱?据统计明朝一年财政税收不过2000万两白银,崇祯虽然在位17年,却是内忧外患天灾人祸不断,一是东林党和阉党相互倾轧,民不聊生;二是西北有李自成农民起义,北边的少数民族以及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已成心腹之患尾大不掉;三是崇祯在位时十年九旱,瘟疫肆乱。最后这时候其实整个大明王朝风雨飘摇,已经是大厦将倾,所有的财力物力人力都已经被消耗掉了,你说崇祯怎么有那么多钱?快亡国了,还不赶紧拿钱消灾?补充一下,即使有钱也不会给李自成,李自成是真的想招安还是借着招安的名义招兵买马伺机反叛还未可知。总而言之,崇祯没有钱,有钱也不会给你李自成!觉得赞同的请点个赞,手有玫瑰,赠人余香…







虽一毫而莫取


崇祯也许能力有欠缺,但是不至于真的有3100万两银子还捂着不肯用,有的话早拿出来当军饷了。

所谓崇祯内帑有白银三千多万两的说法,主要是明末一些人的笔记,比如赵士锦的《甲申纪事》里记载:

贼载往陕西金银锭上有历年字号,闻之万历八年后,解内库银尚未动者。银尚存三千余万两,金一百五十万。闯破城后,日以内库银骡车运至西安。见其锭上有凿万历八年字者。闻内库银用至万历七年止,八年以后俱未用也。陈陈相积,扃而不发,卒至以国与敌,可为后世有国者之戒。

还有杨士聪的《甲申核真略》里也提到李自成从内帑找到白银共计三千七百万两,金若干万两。

然而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个说法有问题。赵士锦说内帑只用到万历七年,但是万历时皇帝个人能收到的一年不过100万两左右,扣除宫廷巨大的开销,实际剩余不可能这么多。黄仁宇曾经考证万历实际留下的不过700万两白银,而且大部分被移交给了各部,内帑并未留下多少。

而万历以后,并没有大规模增加皇帝收入的记录,也不可能重新充实内帑。从崇祯后来不得不低声下气向大臣借饷来看,内帑也不可能有太多白银。

实际上也有大量的资料可以表明当时内帑已经空虚,比如《崇祯遗录》提到“兵兴以来,帑藏空虚”,《恸余杂记》里记载“内库无有矣”,《晚明史》里则写了“内库只存银七万两”,甚至《甲申纪事》里也提到了“库中止银二千三百余两”。

所以现在有观点认为,所谓内帑发现大量藏银,只是大顺军做的宣传,让人以为崇祯藏了很多私房钱,实际这些都是拷问大臣所得。


不沉的经远


据《甲申纪事》载,崇祯临了时的内帑有3000多万两白银和150万两黄金,以至李闯为清兵所败的逃跑途中遗落大量金银,除了强索官吏所得之外,多从此来;又据《平寇志》载,崇祯此时并没有多少私帑,根本无法凑够百万之数。崇祯平常生活很节俭,到临了的几次凑拨军需,都要从内庭的宫廷器皿上抠下镶嵌的金银以充数。

这是两相矛盾的史考,无法择一采信。

但是,无论当时崇祯有没有这笔急救款,我们从崇祯对李自成的态度上即可判定,崇祯视李自成为治下之匪,就算有钱也不会给~

据《小腆纪年附考》载,李自成当时向崇祯提出了三个退兵条件:一是割据西北封王并索要一百万两军饷;二是可助朝庭剿除其他各支农军势力;三是听调不听宣。只听调度不面见崇祯帝;只要崇祯满足这三个条件就撒兵回陕西,并无打算攻进北京。

崇祯对李自成这三条要挟条件不屑一顾。这是因为,崇祯很正常地自视正统江山,卧塌之侧岂容匪患酣睡?崇祯的血脉里既流存着先皇祖上的遗传血性,又连带融入着有明一代仕子读书人的气节(这是明代仕子读书人的显著于他朝的特性)。心存“天下之大,莫非皇土,率土之滨,莫非皇臣”之念,又怎么会向被其视为匪盗的李自成拱手妥协呢?

这无论从兵法谋略的角度来看,还是从现代观念角度看,只要崇祯当时权且答应下来,以为缓兵之计,崇祯当时这燃眉之急也许就解了。但作为一国正统的崇祯,又怎肯向匪患低头呢?再则,一是缺乏对国情形势的全盘精度了解,深忧其他匪患有样学样,此伏彼起;二是对当朝军事抗击能力缺乏一个全盘的综合了解和考量。

这是失智呢?还是迂腐呢?都不是。而是崇祯受到了彼时代文化背景的思维观念局限所致。








风从东方来163590821


网络上有不少传言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之后,在崇祯大内搜罗出无数金银,传言之数不一,有3700万的,有7000万的,甚至是9000万的,且不说以明王朝的年岁收入需要多少年才能积攒下如此身家,就说这数千万之数的金银,连那些清粉所说的康乾盛世里面国库最丰实之时也没这么多。



所以个人认为这传言是假的,首先史料都有记载,比如谈迁在《国榷》之中有记载:“所掠输共七千万。大约勋戚、宦寺十之三,百官、商贾十之二。先帝减膳撤悬,布衣蔬食,铜锡器具尽归军输,城破之日,内帑无数万金。贼淫掠既富,扬言皆得之大内,识者恨之”。意思是李自成掠夺了白银7000万,勋贵和宦官各占十分之三,官员和商人各占十分之二,崇祯自己节衣缩食,全部都用在军备上了,贼人破城之后掠夺了无数财富,却对外说是从大内获得的,知道实情的人都十分痛恨这些人。



毛奇龄《后鉴录》:“进拷索银七千万两,侯家十三,阉人十四,官十二,估商十一。余宫中内帑金银器具以及鼎耳门环钿丝装嵌,剔剥殆遍,不及十万。贼声言得自内帑,恶拷索名也。铸钱不成,铸金玺又不成。熔金饼,每饼千两,窍其中,贯以铁絙,凡数万饼。”

在《熹宗实录》之中记载,天启皇帝(崇祯的老哥)拿内帑充做军饷的事情不在少数,而天启和崇祯的爷爷万历是明朝出了名的能搜刮,他在位48年内帑都没能搜刮出1500万两,又有天启在位七年的花费,崇祯的内帑如何能积攒下如此财富?若说崇祯还能在天灾不断兵祸连绵的情况下积攒出这些银子,明也亡的太冤了。



如此记载其实不在少数,李自成可能确实在北京城收罗了七千万两白银无疑,当然记载的人是文人,所以记载对于官员更多掩护,实际上收罗的财富来源主要是何人不是完全准确,但是无论哪种说法,崇祯乃至大内金银之数都未超过十万。

网上给崇祯泼“内帑”脏水的不外乎人云亦云,或是看书看了一半,只是看了句“贼人扬言皆得之大内”,便如获至宝,不由分说就与他人摆龙门。也有人将明史奉为经典,满清为了将自身统治合法化,对明的抹黑是有目共睹的,其内记载就别太认真了。


金道人


给不给李自成,李自成都要打崇祯!李自成本来就是向着皇位去的!给他不是打自己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