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陸遜之死看孫權的政治清洗

陸遜其人不必多說,在陳壽所作的史書《三國志》中,只有兩人享受到了以臣子的身份單獨立傳的榮耀

,一個是諸葛亮,另一個就是陸遜。在軍事上,夷陵之戰敗劉備、石亭之戰破曹休都是輝煌而經典的戰例,在政治上,赤烏七年(公元244年)被孫權拜為丞相,和諸葛亮一樣,也是三國曆史上少有的“出將入相”的人物。

從陸遜之死看孫權的政治清洗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軍事天才,晚年沒有死於沙場征戰,卻死於血腥的政治鬥爭之中,實在是讓人扼腕嘆息。

談到陸遜之死,就不得不提到東吳歷史上的大事件“二宮並闕”這個孫權一手導演的政治陰謀,不單單讓東吳眾多文臣猛將隕落,也讓東吳從此走入滅亡。

歷史上的孫權本來有七個兒子,長子孫登、次子孫慮、三子孫和、四子孫霸、五子孫奮、六子孫休、少子孫亮。值得一提的是這個七個兒子分別是七個母親所生,也就是說他們全都同父異母。

從陸遜之死看孫權的政治清洗

早先的時候,孫權立長子孫登為王太子,也對孫登寄予了厚望,然而人終究是有喜惡感情的,哪怕是身為帝王也不例外。在七個兒子中,孫權雖然立了孫登為太子,他最喜歡的卻是三子孫和。但古代的“廢立觀”一直都是“有敵立嫡,無嫡立長”,哪怕是孫權再喜歡孫和,也不能公然違背這一規律。如果事情一直這樣發展下去的話,也許就不會出現後面的悲劇了。

從陸遜之死看孫權的政治清洗

赤烏四年(公元241年),年僅33歲的孫登病逝,原本作為第二順位繼承人的孫和(二子孫慮早夭)一下子成為了繼任太子的首選。孫權二話不說就立了孫和為太子。

我們都說晚年的孫權是昏聵而殘暴的,其實就是體現在這件事上。立孫和為太子後,僅僅過了八個月,孫權就開始作大死了,他接著就立自己的四子孫霸為魯王。立完魯王還不算完,又給魯王孫霸蓋了一座宮殿,一應禮儀、地位、權力都與太子孫和一模一樣,不分上下。我們不知道孫權為什麼要這麼做,但是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孫權這樣做的後果。他立孫和又封孫霸的做法無疑向東吳的大臣們傳遞了一個似是而非的信號,那就是我並沒有完全打定主意讓孫和即位。

從陸遜之死看孫權的政治清洗

這還得了!身為一國之君,在立儲的態度上模糊不明,甚至有意引導二子對立相爭,可想而知這對大臣們的影響有多大!

於是在孫權有意為之之下,大臣們紛紛開始選擇“站隊”。

《三國志孫和傳》記載:“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績、尚書丁密等奉禮而行,宗事太子。驃騎將軍步騭、鎮南將軍呂岱、大司馬全琮、左將軍呂據、中書令孫弘等附魯王,中外官僚將軍大臣舉國中分。 “

站隊太子孫和的人有:陸遜、諸葛恪、顧譚、朱據、滕胤、施績、丁密、陸胤、顧悌、張純、吾粲、姚信、紀陟、是儀、張休、屈晃、羊衜等,光有史料記載的就有二十多人。

站隊魯王孫霸的人有:步騭、呂岱、全琮、呂據、孫弘等,在人數上也不遑多讓。

從陸遜之死看孫權的政治清洗

史書上的一句“舉國中分”,足以看出當時的東吳朝堂被徹底一分為二,分為太子黨和魯王黨,大搞黨爭!

孫權同志玩大發了,此時的孫權已經53歲,作為從小就生長在王家大族的孫權來說,他不可能不知道這樣做的後果,但是他依然這樣去做了。只能說孫權這樣引導二子相爭繼而引起朝堂對立的做法是他刻意為之的。

從陸遜之死看孫權的政治清洗

結果呢?這場黨爭可以說是曠日持久,足足持續了八年,八年的時間裡,兩派大臣們各守陣營,斗的不亦樂乎。終於在孫權死前兩年,孫權突然一改自己模糊不明的態度,開始對二子和兩派大臣們進行清洗。一場極度暴烈而血腥的政治清洗開始了!

在這場清算中,顧譚、顧承流放交州,朱據賜死,張休下獄賜死,吾粲下獄賜死,全琮的二兒子全寄賜死,太子孫和廢黜流放故鄣,魯王孫霸賜死,功勳卓著的丞相陸遜在被孫權多次責備後病死。另外還有很多人受到牽連或死或罷,無法一一列舉!

從陸遜之死看孫權的政治清洗

以雷霆萬鈞之勢,幾乎將兩黨連根拔起!甚至兩個親兒子都不能倖免,手段之殘酷、過程之血腥,在整個歷史上都是極為少見的。

而我們的題主陸遜,因為一開始就主張儒家思想中的“立長”觀念,所以支持孫和,並多次上書孫權請求罷黜魯王孫霸,在這次政治清洗中也不能倖免。孫權在廢掉孫和後接連下書責備陸遜,在眼見太子一派大臣或被流放或被賜死後,陸遜也憂憤而死。讓人可悲可嘆!

我認為孫權一手導演“二子奪嫡”,可能是出於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孫權是希望用孫霸來鞭策孫和,讓魯王孫霸起到磨刀石的作用;第二個原因我認為可能性更大一些,那就是用兩個親兒子做誘餌,將江東士族勢力一網打盡、連根拔起。但為了能夠讓孫氏坐穩江東,就不惜犧牲兩個親兒子,不得不說孫權的心性當真是冷血酷烈!

陸遜,這個三國曆史上的軍事天才,就這樣成為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