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在西北的四十里铺,用太极拳和老乡“比武”的经历

当年在西北的四十里铺,用太极拳和老乡“比武”的经历

当兵的时候连干正职都是上过越战的。连长曾讲过他们撤回时,守卫高平大桥时对越军特工人员的身手有很深的印象……

连副上没上过战场记忆不太清楚了,倒是他体工大队的出身印象十分深刻。偶尔带队操练时,涉及军事动作教学示范,那可是相当的敏捷、利落,透着一份矫健自信,当然的军事里手形象,顿时圈粉无数。

还爱音乐,会乐器识谱。城市兵,身材匀称,白净脸,爱笑,也有人称其:笑面虎。

当然也爱“武”,身手不俗,远近有名。

听说我会点“太极拳”,就好奇地了解一下,可能是没接触过这种拳种,显得“礼贤下士”。其实吧,自己也是入伍前一年才学了套拳架和基本推手动作,没有什么心得,也是皮毛。就把知道的四正手推手,两个人一起搭了撘手,来回走了几圈。不过,看得出来,他还是很有兴趣;我呢也有些成就感,就是象他们说的“那地方的人哪能不会点武?!”有点不虚家乡之名似的,这让我们有了更多点的沟通和好感。

当年在西北的四十里铺,用太极拳和老乡“比武”的经历

外国朋友也会两下太极

当年在西北的四十里铺,用太极拳和老乡“比武”的经历

还能咏春搭手

当年在西北的四十里铺,用太极拳和老乡“比武”的经历

七娘山上

有天,他忽然找我,说一起去镇上老乡家“玩玩”。

街上有两个30多岁的汉子在门口等着,热情地招呼进了一个土墙院落人家。倒茶絮叨,彼此寒暄的西北话后,就来到院子里,两两作对,撘起手来。

看样子,连副的当地交往人缘不错,人家也知道他的专长,经常切磋?

正想着,发现和我搭手的老乡其实还不太擅长这个“推手”,一来一往,有点硬顶起来,心里一时还没了主意。抬眼瞅一眼连副,只见他挂着笑脸举重若轻,步态灵活应对,让我安下心,留意起对手的路子。

显然看不出对方是练什么的,但时间一长,其想用力胜的感觉还是通过手臂的传递过来。不知这是个什么场面,是试试玩还是要进一步动作?

正左右为难时,只见那边“咕咚”一声,老乡被放倒在地……

我一看好么,照来吧,别这么僵持不下了。于是手制脚锁,上下借力,“扑腾”一声,对方也跌倒在地……

这下子,大家都笑了起来,虽然他两个有点狼狈尴尬,也总算是交流结束了……

当然,随后老乡是一阵的谦卑恭维和客气让连副很是开心……

我也看出连副动作好灵活,不顶牛,顺着其挪动步伐,也算是推手中的“活步”了,确实是实战经验丰富,活学活用的高手。而自己确实是比较没有经验,变通不够,不顶不丢,顺其自然都做的都不够。

据说这次镇上“比武”之事在干部中流传开来,最后又传到士兵里面,丰富了新兵连的江湖话题。对我而言是一次有趣经历。

当年在西北的四十里铺,用太极拳和老乡“比武”的经历

公园里练起来了

题外话说几句:现在市面上太极拳似乎很流行,但和我们那时学的好像有些不一样了?哪里不同呢?你仔细观察会发现,现在人练太极拳的人多,但是推手的人几乎看不见了!过去拳架过后就要结合着练应用的招——“推手”啊。

衣服越来越飘逸,人也越来越有范了,但是没推过手?这是怎么了?那些“大师传人”好像被崇拜应酬的如众星拱月一般,“朝拜”过后,也都是上场表演拳架,显示“正宗”;然后也无瑕教教和比试一下“推手”,好像用不着了一样,众弟子却都已经“嗨翻”……

当年在西北的四十里铺,用太极拳和老乡“比武”的经历

若干年以后,说起当时的拳,有知道的说我学的是“新架”。还记得当年教我们的老师30多岁,是市里面有名的拳师,本长拳类出身,后在郑州进修学的太极。

还亲眼看过一位有“大成拳”底子的同学用大成拳所谓爆炸力和老师试招;只见老师迎面撘住来手,突然卸力侧身,那位动作刚硬的同学,收不住身子,几欲扑空跌倒……不甘心几次,结果都是这样,而且动作越大,其失势越严重越狼狈。交手很快,在霎那间。老师说自己还只是卸力还没有加劲……

说明什么?说明太极拳绝对是有实战能力的拳种,亲眼所见。只是现在武道不兴,学艺不精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