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消协公布八起典型投诉案例

市消协公布八起典型投诉案例

市消协公布八起典型投诉案例


买了预付卡,商家却人去楼空;老人买保健品,花了冤枉钱;孩子打赏主播,钱款难追回;网购家具实物与图片不符,退货难;做了双眼皮后,眼睛不一样大……相信不少消费者遇到过这些“哑巴吃黄连”的苦恼。

一年一度的3·15消费者权益日又到了,市消费者协会梳理了具有代表性的八起投诉案例,希望消费者擦亮双眼、识破陷阱。

商家吸粉中途“变脸”

免费变付费

【案例】去年“十一”期间,我市圣一玛瑜伽健身中心在其微信朋友圈发布信息,声称在该中心“支付199元,挑战10次瑜伽锻炼,挑战成功后,可免费领取价值3980元瑜伽年卡一张”,参与者将此信息转发200个微信好友就可以参与活动。收到此消息的消费者中约400人获得领取价值3980元免费瑜伽年卡的资格。但领取年卡时,消费者却被告知,需额外再缴纳999元。该健身中心辩称,这样做是为了给消费者更好的服务和体验。消费者认为自己上当受骗,遂到市消协投诉。

【提醒】依法成立的合同,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不经消费者同意,合同之外强加条款,属于侵犯消费者公平交易权。市消协提醒,消费者参加此类优惠活动,须再三核实商家活动详情,防止商家中途变卦。

老人买保健品“又被骗”

莫信那些忽悠话

【案例】去年4月,市民孙女士外出购物,看路边一摊位围了很多人领取保健品赠品。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孙女士,并声称这类保健品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孙女士信以为真,当即花费1000多元购买了3盒保健品,并且收到了部分赠品。回家后,孙女士家人发现该保健产品并不适合老人食用。意识到自己被忽悠了,在退货无果的情况下,孙女士向市消协投诉,要求商家退款。

【提醒】老年人购买保健品上当受骗,已经是“老生常谈”,但因老年人认知能力弱,受骗情况仍屡屡发生。市消协提醒,老年人尽量不要参加以推销保健产品为目的的免费体检、免费试用、健康知识讲座等。另外,老年人在消费时也应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理性看待自己的健康问题,不要被商家“包治百病”的宣传口号忽悠。

办完预付卡商家“装修”

消费者成“卡奴”

【案例】去年6月份,市民赵女士看到一理发店有“充值越多折扣越大”的促销活动,就办理了一张500元的预付卡。没过多久再去消费时,发现这家店人去楼空。赵女士电话联系商家,商家辩称门店重新装修,请她耐心等待。过了一个月,赵女士再打电话时对方号码已为空号。于是,赵女士向消协投诉。

【提醒】市消协提醒,消费者办理预付卡,要留意商家的经营状况,不要被商家的推销让利所诱惑,要理性办卡,尽量选择金额小、期限短的预付卡,损失也会相对减少。

贷款买车被“捆绑”保险

消费者有权说“不”

【案例】去年10月份,市民张先生在我市某品牌4S店购买汽车,想通过其办理贷款及担保事宜。但4S店要求张先生办理的保险必须是由他们推荐的,否则不予办理贷款。协商无果后,张先生向市消协投诉。

【提醒】汽车经销商强制消费者购买车险是对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的侵犯。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时,有自主选择购买车辆保险的权利,如遇强制要求办理保险的行为,消费者有权说“不”。

美容整形有风险

谨慎考虑再“动刀”

【案例】去年7月,周女士在市区一家整形医院做双眼皮手术,眼皮消肿后发现两只眼皮宽窄不一样。在找商家协商要求赔偿无果后,周女士向消协投诉。

【提醒】消费者在美容整形前一定要先了解美容整形的相应情况,查看商家的资质是否健全,整容技术是否成熟;一定要签订合同,合同内容要仔细、明确,出现问题如何担责一定要说清,不要相信商家的口头保证。

未成年人打赏主播

钱款难追回

【案例】去年,市民朱女士11岁的女儿为看主播做彩泥,在快手平台充值9万余元,全部用于打赏多位主播。事发后朱女士多次联系快手公司,按要求提供了相应证据,但被告知因不足以证明系非行为能力人在无监管状态下独自做出的消费行为,不予退款。朱女士说,“出于同情,他们愿‘捐赠’部分钱款给我,但我难以接受”。

【提醒】对孩子打赏主播行为的追责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孩子自身、家长以及直播平台。这个过程耗费精力多,消耗时间长,家长追责往往十分困难。市消协提醒家长,要随时关注孩子上网情况,加强孩子上网监督引导,如有需要尽量陪孩子上网,而且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控力、辨别力。同时,家长要妥善保管资金账号和密码。

退换货成本高

网购家具需谨慎

【案例】去年,市民孙女士花2800元网购了一套组合沙发,收货后发现沙发过大,使用不便。于是孙女士和卖家联系要求退货,卖家也同意了,但要求其支付家具的打包费和快递费,共计700余元。孙女士难以接受,于是向市消协进行了投诉。

【提醒】因孙女士收到的沙发实际尺寸和卖家标注的尺寸相符合,且沙发并无质量问题,根据“七日无理由退货”条款,退回商品的运费由消费者承担。市消协在此提醒广大消费者,即使消费者可以无理由退货,因家具属大件物品,消费者需要承担高额的物流费用。所以,消费者下单前最好事先和卖家网站指定的平台说好退换货的条件及费用问题,并截图保存聊天记录,便于维权。

“海淘”商品鉴定难

是真是假拿不准

【案例】去年“双11”,市民苑女士从某电商平台“海淘”了一款国外的护肤品。收货后,她发现与自己旅游时购买的同款产品不一样。卖家解释称,厂家配方更新、产品批次不同,都会使产品有所差别,而且产品都是从国外寄来,有详细的物流信息,保证此款为正品。因该产品价格不菲,本市又没有专柜可以对比鉴别,苑女士找到市消协寻求帮助。

【提醒】由于“海淘”货品来源比较广,一般涉及多个国家、多个产地、多个渠道,货源的复杂必然带来风险的增加。另外,假物流卖假货、真物流卖假货、如何鉴定正品等问题也成为困扰广大消费者的难点。市消协建议消费者尽量去正规、信誉较好的网店购物,提前咨询商家能否7天无理由退换货,以便日后维权。

​​​​​

市消协公布八起典型投诉案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