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消協公佈八起典型投訴案例

市消協公佈八起典型投訴案例

市消協公佈八起典型投訴案例


買了預付卡,商家卻人去樓空;老人買保健品,花了冤枉錢;孩子打賞主播,錢款難追回;網購傢俱實物與圖片不符,退貨難;做了雙眼皮後,眼睛不一樣大……相信不少消費者遇到過這些“啞巴吃黃連”的苦惱。

一年一度的3·15消費者權益日又到了,市消費者協會梳理了具有代表性的八起投訴案例,希望消費者擦亮雙眼、識破陷阱。

商家吸粉中途“變臉”

免費變付費

【案例】去年“十一”期間,我市聖一瑪瑜伽健身中心在其微信朋友圈發佈信息,聲稱在該中心“支付199元,挑戰10次瑜伽鍛鍊,挑戰成功後,可免費領取價值3980元瑜伽年卡一張”,參與者將此信息轉發200個微信好友就可以參與活動。收到此消息的消費者中約400人獲得領取價值3980元免費瑜伽年卡的資格。但領取年卡時,消費者卻被告知,需額外再繳納999元。該健身中心辯稱,這樣做是為了給消費者更好的服務和體驗。消費者認為自己上當受騙,遂到市消協投訴。

【提醒】依法成立的合同,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不經消費者同意,合同之外強加條款,屬於侵犯消費者公平交易權。市消協提醒,消費者參加此類優惠活動,須再三核實商家活動詳情,防止商家中途變卦。

老人買保健品“又被騙”

莫信那些忽悠話

【案例】去年4月,市民孫女士外出購物,看路邊一攤位圍了很多人領取保健品贈品。工作人員熱情地接待了孫女士,並聲稱這類保健品可以治療各種疾病。孫女士信以為真,當即花費1000多元購買了3盒保健品,並且收到了部分贈品。回家後,孫女士家人發現該保健產品並不適合老人食用。意識到自己被忽悠了,在退貨無果的情況下,孫女士向市消協投訴,要求商家退款。

【提醒】老年人購買保健品上當受騙,已經是“老生常談”,但因老年人認知能力弱,受騙情況仍屢屢發生。市消協提醒,老年人儘量不要參加以推銷保健產品為目的的免費體檢、免費試用、健康知識講座等。另外,老年人在消費時也應提高自我保護能力,理性看待自己的健康問題,不要被商家“包治百病”的宣傳口號忽悠。

辦完預付卡商家“裝修”

消費者成“卡奴”

【案例】去年6月份,市民趙女士看到一理髮店有“充值越多折扣越大”的促銷活動,就辦理了一張500元的預付卡。沒過多久再去消費時,發現這家店人去樓空。趙女士電話聯繫商家,商家辯稱門店重新裝修,請她耐心等待。過了一個月,趙女士再打電話時對方號碼已為空號。於是,趙女士向消協投訴。

【提醒】市消協提醒,消費者辦理預付卡,要留意商家的經營狀況,不要被商家的推銷讓利所誘惑,要理性辦卡,儘量選擇金額小、期限短的預付卡,損失也會相對減少。

貸款買車被“捆綁”保險

消費者有權說“不”

【案例】去年10月份,市民張先生在我市某品牌4S店購買汽車,想通過其辦理貸款及擔保事宜。但4S店要求張先生辦理的保險必須是由他們推薦的,否則不予辦理貸款。協商無果後,張先生向市消協投訴。

【提醒】汽車經銷商強制消費者購買車險是對消費者知情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的侵犯。消費者在購買汽車時,有自主選擇購買車輛保險的權利,如遇強制要求辦理保險的行為,消費者有權說“不”。

美容整形有風險

謹慎考慮再“動刀”

【案例】去年7月,周女士在市區一家整形醫院做雙眼皮手術,眼皮消腫後發現兩隻眼皮寬窄不一樣。在找商家協商要求賠償無果後,周女士向消協投訴。

【提醒】消費者在美容整形前一定要先了解美容整形的相應情況,查看商家的資質是否健全,整容技術是否成熟;一定要簽訂合同,合同內容要仔細、明確,出現問題如何擔責一定要說清,不要相信商家的口頭保證。

未成年人打賞主播

錢款難追回

【案例】去年,市民朱女士11歲的女兒為看主播做彩泥,在快手平臺充值9萬餘元,全部用於打賞多位主播。事發後朱女士多次聯繫快手公司,按要求提供了相應證據,但被告知因不足以證明系非行為能力人在無監管狀態下獨自做出的消費行為,不予退款。朱女士說,“出於同情,他們願‘捐贈’部分錢款給我,但我難以接受”。

【提醒】對孩子打賞主播行為的追責需要綜合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孩子自身、家長以及直播平臺。這個過程耗費精力多,消耗時間長,家長追責往往十分困難。市消協提醒家長,要隨時關注孩子上網情況,加強孩子上網監督引導,如有需要儘量陪孩子上網,而且要注重培養孩子的自控力、辨別力。同時,家長要妥善保管資金賬號和密碼。

退換貨成本高

網購傢俱需謹慎

【案例】去年,市民孫女士花2800元網購了一套組合沙發,收貨後發現沙發過大,使用不便。於是孫女士和賣家聯繫要求退貨,賣家也同意了,但要求其支付傢俱的打包費和快遞費,共計700餘元。孫女士難以接受,於是向市消協進行了投訴。

【提醒】因孫女士收到的沙發實際尺寸和賣家標註的尺寸相符合,且沙發並無質量問題,根據“七日無理由退貨”條款,退回商品的運費由消費者承擔。市消協在此提醒廣大消費者,即使消費者可以無理由退貨,因傢俱屬大件物品,消費者需要承擔高額的物流費用。所以,消費者下單前最好事先和賣家網站指定的平臺說好退換貨的條件及費用問題,並截圖保存聊天記錄,便於維權。

“海淘”商品鑑定難

是真是假拿不準

【案例】去年“雙11”,市民苑女士從某電商平臺“海淘”了一款國外的護膚品。收貨後,她發現與自己旅遊時購買的同款產品不一樣。賣家解釋稱,廠家配方更新、產品批次不同,都會使產品有所差別,而且產品都是從國外寄來,有詳細的物流信息,保證此款為正品。因該產品價格不菲,本市又沒有專櫃可以對比鑑別,苑女士找到市消協尋求幫助。

【提醒】由於“海淘”貨品來源比較廣,一般涉及多個國家、多個產地、多個渠道,貨源的複雜必然帶來風險的增加。另外,假物流賣假貨、真物流賣假貨、如何鑑定正品等問題也成為困擾廣大消費者的難點。市消協建議消費者儘量去正規、信譽較好的網店購物,提前諮詢商家能否7天無理由退換貨,以便日後維權。

​​​​​

市消協公佈八起典型投訴案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