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电磁波传播的特性,分为超长波、长波、中波等若干波段

无线电广播、无线电通信、卫星、雷达等都依靠无线电波的传播来实现。无线电波一般指波长由100km到0.75mm的电磁波。根据电磁波传播的特性,又分为超长波、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等若干波段,其中:超长波的波长为100 000~10 000m,频率为3~30kHz;长波的波长为10 000~1 000m,频率为30~300kHz;中波的波长为1 000~100m,频率为300kHz~3MHz;短波的波长为100~10m,频率为3~30MHz;超短波的波长为10m~1mm,频率为30~300 000MHz(注:波长在1m以下的超短波又称为微波)。频率与波长的关系为:频率=光速/波长。

根据电磁波传播的特性,分为超长波、长波、中波等若干波段

电波在各种媒介质及其分界面上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反射、折射、散射及绕射,其传播方向经历各种变化,经过扩散和媒介质的吸收,其场强不断减弱。为使接收点有足够的场强,必须掌握电波传播的途径、特点和规律,才能达到良好的通信效果。

根据电磁波传播的特性,分为超长波、长波、中波等若干波段

常见的传播方式有:

(1)地波(地表面波)传播

沿大地与空气的分界面传播的电波叫地表面波,简称地波。其传播途径主要取决于地面的电特性。地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能量逐渐被大地吸收,很快减弱(波长越短,减弱越快),因而传播距离不远。但地波不受气候影响,可靠性高。超长波、长波、中波无线电信号,都是利用地波传播的。短波近距离通信也利用地波传播。

(2)直射波传播

直射波又称为空间波,是由发射点从空间直线传播到接收点的无线电波。直射波传播距离一般限于视距范围。在传播过程中,它的强度衰减较慢,超短波和微波通信就是利用直射波传播的。

根据电磁波传播的特性,分为超长波、长波、中波等若干波段

在地面进行直射波通信,其接收点的场强由两路组成:一路由发射天线直达接收天线,另一路由地面反射后到达接收天线,如果天线高度和方向架设不当,容易造成相互干扰(例如电视的重影)。限制直射波通信距离的因素主要是地球表面弧度和山地、楼房等障碍物,因此超短波和微波天线要求尽量高架。

(3)天波传播

天波是由天线向高空辐射的电磁波遇到大气电离层折射后返回地面的无线电波。电离层只对短波波段的电磁波产生反射作用,因此天波传播主要用于短波远距离通信。

根据电磁波传播的特性,分为超长波、长波、中波等若干波段

(4)散射传播

散射传播是由天线辐射出去的电磁波投射到低空大气层或电离层中不均匀介质时产生散射,其中一部分到达接收点。散射传播距离远,但是效率低,不易操作,使用并不广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