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碎念:“see that?”

碎碎念:“see that?”

see that

最近小米宣佈,要科層化,從扁平到豎直。聽到這個消息,我倒沒太驚訝。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公司大勢:扁了就豎,豎了就扁。對此,我感受比較直觀。

嗯,對。

很多傳統工業組織,都是科層制。在這樣的企業裡,上面有領導,下面可能還有下屬。管理風格,隨領導心情多。

後來有了微信,但在傳統企業裡待著,敢公開在朋友圈發牢騷的,我沒見過。於是,有些人不發,有些人間接發,把公司裡的同事,分分類。有的屏蔽領導,有的屏蔽同事。這種挫事,我也曾經也幹過。到不是屏蔽領導,而是隻對領導發。

我原來的領導D君,人很好,好到老資格的員工,可以直接和他衝突。年紀輕的,可能會發牢騷。

我怯於直接發,工作不順時,就在網上發。

像“努力沒有用”、“奮鬥然並卵”。然後反向操作,屏蔽所有人,僅D君可見。現在想想,的確幼稚。他的回覆,歌詞大意如下:好好工作、不要想太多。

那時候,微信剛出現,我用的是QQ。領導能在QQ上和員工互動的,也是沒誰了。

我這樣反向操作的,更是沒誰了。

第二天,我準備接受暴風雨的洗禮。結果啥事沒有,該幹啥幹啥。

但這樣的牢騷,如果對老同事發,我很擔心自己。

D君要顧全局,同事可以不。

其實無論領導還是同事,在科層制企業裡,都不太發揮個性。不靠人管人,而是某種文化、規則,潛規則管人。

同事結婚,要給紅包,直接封紙質紅包。錢不多,有人情味。人情味參雜或明或暗的規則,就像苦澀的甜咖啡,味道複雜。利益衝突少時,人情味更多,和睦。表面科層,體驗扁平。曾經,一張報紙,一杯綠茶,一天過去了,壓力在外面。這事兒,聽我師父說過。

在互聯網公司,若是創業階段,組織扁平,人員戰鬥力高。壓力大,且在內心。這體驗,很多朋友都有。

若在互聯網公司裡,只要實行了科層制,規模效益大,工資高一點。但人情味就沒了。年輕時不覺得,年紀大了,感覺出些許蒼涼。

每天下班路上,看見公司裡,一個個蒼白身影,逃也似地離去,有的不打卡。不清楚是工作壓力大,忘了,還是已經被裁了。

也許第二天,他們就被移出釘釘群。釘釘帶來的壓力,遠超便利貼上的工作指令。

過去,傑克·韋爾奇常把工作指令,寫在便利貼上,貼在手下的辦工作桌上。他常常問手下:“see that?”那時候,他還是GE總裁。

現在很多公司多用釘釘,辦公專用,能顯示已讀和未讀。

操作更加簡便,不用問:”see tha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