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西方人筆下的朝鮮(一)

談及起中日甲午戰爭,一個重要的當事國朝鮮往往被忽略。這場發生在中日之間的戰爭,因朝鮮而起,在朝鮮打響了第一槍,不少重要戰役也是在朝鮮進行,甚至結束戰爭的條約第一款也是關於朝鮮的。(附《馬關條約》第一條:中國認明朝鮮國確為完全無缺之獨立自主國。故凡有虧損其獨立自主體制,即如該國向中國所修貢獻典禮等,嗣後全行廢絕。)甲午戰爭一下子將這個依附於中國羽翼之下的小國推到了全世界面前。

中日甲午戰爭的導火索為什麼是朝鮮?朝鮮到底是怎樣一個國家?或許我們可以從西方畫報裡的報道和圖片中一探究竟。


我們難以想象朝鮮人民是如何看待在朝鮮全方位擴張的清軍和日軍的。或許,由於朝鮮政府多年來以東方特有的順從哲學進行教化,朝鮮人民正在琢磨今後是跟清朝還是日本合作。朝鮮有個古老的民間傳說預言李氏只能統治朝鮮500年,這個最後期限便是1892年 3月。因此,在這兩年,窮途末路的李氏王朝君王一直在讓官方預言家糾正這一民間傳說。或許日本能改變這種混亂局勢,為朝鮮帶來新的秩序。

李熙和皇儲在漢城的宮殿中等待著勝利者的到來。漢城是座大城市,擁有15萬名居民,距海邊僅需要步行半天。城北邊禿山環繞,南邊則是青蔥的丘陵,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人們還建了帶雉堞的城牆加以配合,在城牆上開了數個城門。城門由巨大的木柱建成,上方建有中式的拱頂。在朝鮮禮儀中,每一座城門都有其獨特的作用,其中“迎恩門”是朝鮮國王迎接清朝使節的必經之地。皇宮位於群山腳下,諸王子的居所和後宮則設於城內,一座鬱鬱蔥蔥的小山是國王御用的狩獵場,皇宮前方是一條貫穿整個漢城的大街。

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西方人筆下的朝鮮(一)

本文的兩幅插畫《朝鮮農婦和她的孩子》和《繅絲女工》,連同國王和皇儲的肖像清晰地展示了朝鮮服裝的特點。一件長袍罩在絲綢或輕紡的衣服外面,衣襟交叉於胸前,由一條又寬又長的帶子束緊,寬袖如日式服裝一般下垂。帽子形狀奇特,由烏紗製成並鏤空,佩戴於同樣由烏紗製成的用來包裹頭髮的幘巾上面。朝鮮人鍾愛素淨的顏色,如水藍色或者說類似尼羅河水的顏色,白色則用於喪葬。朝鮮婦女的著裝與阿拉伯女人有些類似,但與阿拉伯傳統罩袍不同的是,她們,至少是貴族婦女,會用一種絲綢長外套(褂衣)罩住頭部,長外套一般由繡著白色紋飾的綠色絲綢配上繡著綠色紋飾的白綢襯裡製成,需要用一隻手抓住衣領處合緊,僅露出眼睛和鼻子,而平民婦女則不用遮擋頭部。不論平民婦女還是貴族婦女都只採用色調十分樸素的衣料。

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西方人筆下的朝鮮(一)

▲ 朝鮮農婦和她的孩子


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西方人筆下的朝鮮(一)

▲ 繅絲女工

這就是外界所瞭解的民風,至於朝鮮族的習俗,則鮮有人知。遊客們所講述的都很膚淺,且自相矛盾。只有那些50年前就安居於朝鮮的天主教傳教士,才能十分在行地談論這個問題,但他們也只瞭解下層人民的生活,因為他們的活動範圍直到今天還僅限於此。

海軍上尉利奧波德 •德•索敘爾先生是日內瓦一位著名的博物學家的後代,他曾有幸在朝鮮待過一段時間,因此能對朝鮮社會的構成提出極為有趣的觀點。近來,他將自己研究這個“隱士民族”的成果提交給了日內瓦地理學會。他認為,朝鮮人雖然表面上與清朝人很相像,實際上卻有很大的不同。這一觀點引起了轟動。

索敘爾先生首先指出,清朝的官員都是通過科舉制度選出的,不分階級,而朝鮮整個國家分為兩個階級,即貴族與非貴族。貴族的使命在於做官、文學創作,或是無所事事。貴族子弟一旦從事體力勞動,將被剝奪貴族身份。但是,獲得官職需要通過考試,所有沒有參加考試或是未能通過考試的貴族子弟只能賦閒在家,面臨沒落的境地,然而,不管如何窮困潦倒,他們寧願生活在悲慘之中,也不願放棄貴族的身份。於是,遊手好閒的貴族數目驚人,人數即使沒有超過平民,也基本相等。

“至於平民百姓,”索敘爾先生說道,“他們似乎已經很習慣現在的生活狀態。因為他們明白,即使他們拼命工作,那些超過他們所需的勞動成果也會被剝削。因此,他們只為滿足最基本的需求而勞作。

“在我騎馬前往首都的路上,有幸看到有人在路邊耕地。田地看起來很肥沃,但他們只在房子旁邊耕種了一小塊。全家人都在那裡,穿著剛熨好的白色和淡綠色相間的漂亮衣裳。幾個用鏟翻土的人時不時停下來抽幾口旱菸,其他人則坐在田邊饒有興趣地盯著田間的勞作,愉快的談話不時在田間飛揚。這種朝鮮常見的場景完全不同於清朝人熱火朝天的耕作場面和對糧食的渴望。

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西方人筆下的朝鮮(一)

▲ 漢城概貌

“朝鮮人再怎麼純樸,還是會遇到一些不幸的時刻,也就是當他們與中等階層(即傳教士所說的‘僕從階級’,也可以說是一個社會集團,因世襲制而產生)的人起衝突的時候。這些人包括下級官員、部隊守衛、師爺或者殘暴貪婪的敗類,他們幫官員處理幾乎所有細枝末節的事情。平民一旦積累下一些財富,便會成為這些人騷擾的目標。他們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倘若這個可憐的人沒有照他們的意思辦事,他們便會控告這個人在官員經過時仍然沒有放下手中的菸袋,或是用其他欲加之罪將其毀掉。儘管中等階級以官員的名義濫用職權,但官員對此卻一無所知,因為官員通常都正派而溫和,不懂得如何禁止這些惡習。朝鮮人並不像清朝人一樣享有人身安全,做事積極主動且堅持不懈,確信自己能夠掙脫現狀得到更好的生活。朝鮮王朝是如此封閉,沒有人想過自己可以換一種方式生活。好在沒有比較,就不會期待更好,因此朝鮮人能夠忍受一切。”

隨著與海外交流的不斷深入,朝鮮人民對自身生活狀況的認識將會越來越客觀。雖然這些一開始就令人質疑的海外元素對現有秩序的影響還很微弱,但未來必將越來越大。元山港、釜山港和濟物浦港是日本為灌輸新思想而打開的三個突破口,如今這些新思想開始起作用了,但願這場暴風不要颳得過於猛烈,尤其是不要波及古老的歐洲。至於朝鮮,這場危機不會只對它造成負面影響,它的確需要一場革新。

朝鮮即將淪為戰場,無論結局如何,這場戰爭可能終將為歐洲揭開這個神秘國度的面紗。

相關推薦

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西方人筆下的朝鮮(一)

《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海外史料看甲午》趙省偉 編 / 重慶出版社·華章同人定價:168.00元

本書取材於法國《全球畫報》《畫刊》等畫報、英國《倫敦新聞畫報》《笨拙》,以及日本《日清戰爭寫真圖》。

19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畫刊》《世界畫報》等法國畫報,是世界上最早一批以圖像為主體內容的期刊。書中 5萬餘字特約記者的現場報道、100餘張罕見版畫為國內首次出版。

英國《倫敦新聞畫報》創刊於1842年,是世界上第一份以圖像為主體內容的報紙,僅在1857—1901年間,就刊登了上千張與中國有關的圖片和幾十萬字的新聞報道。《笨拙》創刊於1841年,是英國發行量和影響力最大的幽默報紙。它是傳統的卡通畫向連環畫過渡的重要橋樑,直接影響了中國首份幽默刊物《論語》的創辦。

日本《日清戰爭寫真圖》是唯一一本用照片系統記錄中日甲午戰爭進程的攝影集,其作者是日本皇家攝影師、隨軍記者小川一真。

延伸閱讀

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西方人筆下的朝鮮(一)

《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海外史料看庚子事變》趙省偉 編 / 重慶出版社·華章同人定價:228.00元

本書取材於法國《畫刊》《世界畫報》、英國《圖片報》、意大利《週日郵報》《週日論壇畫報》等。

《畫刊》《世界畫報》等法國畫報創刊於19世紀四五十年代,是世界上最早一批以圖像為主體內容的期刊。該部分10餘萬字特約記者現場報道及近260張稀見版畫為國內首次出版。

《圖片報》創刊於1869年,收錄眾多極富視覺衝擊力的大幅單頁和對開版畫,因而成為全球畫報界的翹楚。

《週日郵報》《週日論壇畫報》等意大利彩色畫報創刊於19世紀90年代,是目前罕有的可以與法國彩色畫報相媲美的涉及中國題材的畫報。填補了中國早期影像歷史的諸多空白,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和出版價值。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