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报军情——简说“五对负重轮”的传奇发展历程

说起中国坦克,大家心里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圆圆的脑袋顶着一根细长的管子,再加上五对轮子!相信这是很大一部分军迷对于中国坦克最初的印象了。这种印象的由来这也跟我国第一代坦克及其后续发展型号的外形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五对轮”的传奇故事。

首先我们先解答一下,何为“五对轮”?要了解我国第一代坦克——59式坦克,就必须先了解他的直系亲属,也是他的仿制原型——T-54A型。

苏联人在研制战后第一代坦克时,经过对原型车不断的修改试验,通过采用半圆型铸造炮塔,从而解决窝弹区所带来的防护隐患。

邸报军情——简说“五对负重轮”的传奇发展历程

T-54A型

为了提高坦克的火力,苏联人通过反复的试验,最终选定经历战火考验的原先装在SU—100坦克歼击车上的D-10TG型100mm线膛炮。再加上首上倾斜装甲设计,让自重只有36吨的T-54A中型坦克有了堪比以往重型坦克的火力和防护,并且在机动能力上,苏联人给T-54A装上了520马力的V-12型柴油机,让他可以达到最高每小时55公里的的时速。

这么好的坦克,作为刚刚打完朝鲜战争,正面硬刚17国联军的中国,在见识了美军的坦克劈入作战等众多装甲战形式后,亟需设计建造一款符合自己条件的坦克,用以装备部队。但是因为基础工业薄弱,坦克工业更是无从谈起,因此第一步仿制国外先进坦克就成了必然的选择,环顾四周,苏联人的T-54型以其强悍的性能,苏式的暴力美学征服了中国的坦克专家,于是中央开始着手向苏联人积极争取能引进该型坦克。

经过努力,终于在1955年11月,苏联人向中国转让了T-54A型坦克的全套生产技术资料和一辆样车,从而开启了五对轮家族在华夏大地的传奇经历。

经中央审议和决定,引进的T-54A的国产仿制型号被命名为“1959年式中型坦克”( 中国研制代号:WZ120);它的诞生宣告了中国不能自主生产坦克的窘境从此彻底成为了历史。它的成功引进,使中国装甲兵的坦克装备技术水平首次与世界同步。

59式坦克的生产工作由位于内蒙古包头市的国营617厂负责(后来也增加了一些其他厂),这个国营617厂即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迄今为止,这家公司依然是我国最重要的陆战装甲生产厂家。

邸报军情——简说“五对负重轮”的传奇发展历程

今日617厂

说完了59式进入我国的历程,我们再来具体了解为何59式被称为”五对轮”.

59式坦克的行走系统主要由主动轮、诱导轮、负重轮以及履带构成,而网络上著名的“五对轮”即是指的59式坦克的五对负重轮。

邸报军情——简说“五对负重轮”的传奇发展历程

邸报军情——简说“五对负重轮”的传奇发展历程

只有以上部件通力合作,才可以使得坦克可以飞速运动起来。

59式坦克的原型车与T-54A基本相差无几,至今仍在部分国家军队服役,尚未完全退出历史的舞台。该车有4名乘员,驾驶员位于车内左前方,便于向前观察;车长位于火炮的左后侧,炮长位置在车长位置的前下方;装填手位置在火炮右侧。携带炮弹34发,右前方炮弹架内有炮弹20发,左侧甲板固定有2发,右侧甲板固定有4发,炮塔右壁固定有2发,炮塔尾部固定5发,另有1发弹存放在炮尾下方战斗舱的底板上。安全门设在驾驶员座椅后方。火炮可以发射钝头穿甲弹和榴弹,最大射速为7发/min。其中五九式穿甲弹仿自苏联BR-412式穿甲弹为穿深一千米140毫米。辅助武器有1挺安装在炮塔顶部的12.7mm高射机枪,1挺同轴安装在火炮右侧的7.62mm并列机枪和1挺安装在驾驶员右前方的7.62mm前机枪。

邸报军情——简说“五对负重轮”的传奇发展历程

在引进的时候由于成本和技术的原因,苏联T-54/55坦克上普遍装备的红外探照灯在59原型车上未能安装。

59式坦克在引进后在其引进后,由于其本身优异的性能和本身巨大的改进潜力,在广泛装备解放军的同时,也在中国发展和衍生出了众多型号,其中不乏名车,这里我们就细细盘点一番,当然,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只对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型号的进行简要介绍。

南国轻骑——62式

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为适应我国南方水网稻田地区较多,中型坦克通行能力较差的实际情况。解放军总部机关提出了研制适合于中国南方地区作战的轻型坦克的设想。于是62式应运而生,该型坦克以59式中型坦克为基础,于1962年设计定型,因此被命名为“1962年式轻型坦克”。

邸报军情——简说“五对负重轮”的传奇发展历程

62式

该型坦克总体设计与59式中型坦克基本相似。不少坦克兵说,开过59式坦克的,再开62式轻型坦克没什么问题,但明显感觉后者加速性能好,速度也快得多。咋一看简直就是小号的59式。主要特点就是在59式的基础上大幅削减重量和部分性能。例如火力上:将100mm炮换装成85mm,还减掉了火炮垂直稳定仪;防护上:车体前装甲由59式的100mm减为35mm,炮塔正前方装甲由59式的205mm减为45mm。

邸报军情——简说“五对负重轮”的传奇发展历程

62式

经过疯狂的减重,62式的战斗全重由59式的36吨下降到了21吨。不过在坦克乘员上62式依旧与59式一样采用4人车组。

魔改初始——59-1式

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后,针对59式中型坦克在作战中暴露出来的火控系统落后、防护能力弱等缺陷,中国决定对59式中型坦克进行第一轮改进。1979年开始进行改进设计,产品代号为WZ120A。

邸报军情——简说“五对负重轮”的传奇发展历程

59-1型

改进方案被批准后,随即投入了试制和改进后的战术技术性能试验。1984年,59式改进中型坦克通过了定型试验并正式定型,命名为“59-1式中型坦克”。59-1式中型坦克,是中国自行生产59式中型坦克以来,第一次比较集中的改进,标志着中国主战坦克走上了研改结合的道路。

邸报军情——简说“五对负重轮”的传奇发展历程

该型车相比59式,其改进主要体现在1.加装了自动装表简易火控系统和73式激光测距机,大大提高了火炮的首发命中率,结束了“判距靠炮长的眼睛、射击靠射手经验”的历史; 2.在车外增装了红外大灯;3.在非指挥坦克上增装一根伪装天线。这是吸取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教训。此外,还对防护动力装置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进。

中西结合——59-2

改革开放之后,因为共同的威胁,中国和西方进入一个短暂的技术交流的“蜜月期”;在此期间,一门性能十分优异的火炮被引进中国,这就是英国制造的L7型105mm线膛坦克炮。

L7型105mm线膛坦克炮由英国皇家兵工厂(Royal Ordnance)在20世纪60年代研发出来的新型线膛炮。该炮长5.89m,重1282kg,口径105mm;由于该炮率先采用了身管自紧技术,使其身管最高可以承受503MPa的高膛压,在发生穿甲弹时初速可以达到1490m/s,2000米距离上可以击穿350mm厚的均质装甲,它的到来有效的提升了中国坦克的火力水平。

邸报军情——简说“五对负重轮”的传奇发展历程

59-2型

因此59-2型坦克最大的改进特点就是换装105mm坦克炮,除此之外,加装了电视火控系统、新型通信电台,自动灭火抑爆系统,使得坦克整体性能达到或接近了当时世界同期先进水平。

小幅改进——59-2A

在81式坦克炮之后,我国又对105mm坦克炮的潜力进一步挖潜升级,推出了带有热护套的81A式105mm坦克炮,这门炮就被安装在59-2A型坦克上。该型坦克还安装了炮长微光夜视瞄准。车首加挂国产符合装甲,两侧加装侧屏蔽裙板,炮塔两侧各安装四具烟幕弹抛射装置,以及其他的一些改进设备,这些改进极大提升了坦克的综合作战性能,其中特别是火炮热护套的安装使得坦克避免了外界环境改变而产生的轻微变形,从而提升了火炮精度。

邸报军情——简说“五对负重轮”的传奇发展历程

59-2A型

魔改再魔改——59D

进入90年代,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西方新型坦克接连推出,59-2型系列坦克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我国又开始对59式坦克进行了一次比较大的升级改造,这便是59D型坦克。

59D的主要改进还是集中在火力与防护上,其换装了比一门比L7身管长许多的94式105mm线膛炮,在坦克车体首上与炮塔前部加装了爆炸式反应装甲,在炮塔后部加装了栅栏式屏蔽;车长指挥镜和炮长瞄准镜均得到了升级,特别是车长指挥镜具备了昼夜观察能力。

邸报军情——简说“五对负重轮”的传奇发展历程

59D型

除了一系列以59XX命名的坦克以外,还有诸多不叫59的成员,例如69式和79式。以及众多试验型号和民用型号,例如:59-120、59消防、59吹雪、59涡喷特种灭火车等等,可谓是家族庞大,子孙众多。

时至今日,59式坦克家族在人民解放军中服役已经将近60年,现在他们大部分已经离开现役岗位,被更先进的装甲车取代,但是我们始终不会忘记是它在那些血与火的年代中,为祖国和人民筑起了一道敌人不可逾越的钢铁长城,不论是独对北方的装甲集群,还是力战南疆的白眼宵小,它都一往无前;服役至今,这群由钢铁打造的老兵们见证了共和国装甲力量的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它们的功绩将永远刻在共和国装甲兵的史册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