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軍隊鎧甲與日本軍隊鎧甲對比?

麥冬裡的麥動


一句話概括:論實用程度明朝鎧甲勝,論美觀日甲勝。我們可以分別從穿脫便利性,舒適性,防護性這幾點出發來分析。

穿著便利性對比

之前我寫過的一篇介紹明軍鎧甲的問答裡面有介紹,明朝大多數的鎧甲形制都是罩甲式,區別於宋朝流傳下來的傳統中式鎧甲。這種罩甲式鎧甲也是清朝布面甲的前身。罩甲式鎧甲有個明顯的優點:其對襟形制使得這種鎧甲更容易穿著,罩甲的便利性甚至影響到了民間。我們今天穿的馬甲,就是罩甲演化而來的一種服飾。



鎧甲愛好者們復原的 明代罩甲(中間的是鴛鴦戰襖,其他的是一體式的)


今天的馬甲就是由罩甲演變而來

日本盔甲在穿著上稍微複雜一些。因為日本盔甲的零件相對要多一些。我們來看一下當世具足的穿著順序:

《日本甲冑史》中西立太,page15-16


防護性對比

在防護性上明朝的鎧甲顯然要更合理一些,有效防護面積其實是大於日甲的。

腋部

一般認為護腋這個部件是清甲的典型特徵,但是實際上這個可活動部件在明朝初年就有了。按《明會典》192卷記載:“(洪武)十六年、令造甲每副、領葉三十片、身葉二百九片。分心葉十七片、肢窩葉二十片、俱用石灰淹裡軟熟皮穿。浙江沿海、並廣東衛所、用黑漆鐵葉、綿索穿。其餘俱造明甲。”從肢窩葉二十片可以確認這個東西就是護腋。

在出土的明代鳥銃手趙勇的身甲上可以看到存在這個掛件的證據:

腋部的紐扣,用來懸掛護腋

清甲留存實物,普遍存在護腋

護腋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在抬手的時候有效防護腋下。而日本盔甲則辦不到這一點:

日甲在抬手的時候這個空當有多大不用多說了,對比一下明甲:

臂甲

此外明甲普遍採用環形鐵片的鐵臂手,這種鐵臂手照比宋式鎧甲最大優點就是可以用一個構件保護整條手臂,不必像宋朝的盔甲那樣用掩膊+護腕簡化了結構。


努爾哈赤甲的鐵臂手

而日本大鎧和傳統中式鎧甲犯了同一個毛病,就是對手臂的保護較差。這其實也是扎甲的通病。

大鎧大道誇張的“袖”(相當於中式鎧甲裡的掩膊)

不過得到了戰國時代,這一個缺陷也得到了重視,日本人通過在袖子上縫上鎖子甲(鎖帷子)來對手臂進行防護。

同時仍然保留的大鎧的“袖”,但“袖”的尺寸縮小了許多:


儘管如此,由於日本人的鎖帷子用的鐵絲一貫的細,實際防護效果比明朝的臂手還是有差距的。

腰部防護

明甲在腰部上的防護比日甲要好不少。日甲不論是大鎧還是當時具足,都是上下分離,用許多細繩連接的。大鎧腿部的防護叫“草摺”,具足在這個基礎上增加了面積更大的“板佩櫓”,但同時又保留了“草摺”。不論哪種形制,腰部都一個大空擋,在戰場上是十分危險的。而明甲一體式罩甲則不存在這個問題,上下分開的鴛鴦戰襖身甲也能覆蓋住腰部。

明甲上下分離和一體

所以日甲給我一種印象就是,改加強防護的地方沒有加強,其他的地方又防護過度,設計的不太合理。

面頸部防護

頭部防護上明朝有護頸,日本有喉輪+面甲,這一點比明朝的防護要多一些。


日甲的面甲和喉輪

腿部防護

腿部防護上明甲有兩種思路。一種是用過膝的戰裙遮蔽住大腿和一部分小腿,穿戰靴,但戰靴似乎沒有防護;另一種是鎖子甲套褲式,這種似乎是給比較低階的士兵配備使用的。


鎖子甲套褲式的腿甲

日本盔甲在大鎧時代,由於裙甲“草摺”的長度較短,對腿部的防護是不夠好的,到了當時具足時,由於增加了“佩櫓”,使得整個大腿都可以蓋住;再加上“鐵臑當 ”,可以保護整個腿部。

大鎧的裙甲覆蓋不到膝蓋位置,因此和脛甲(鐵臑當 )之間有很大空當

當世具足通過增加更長面積更大的佩櫓,配合鐵臑當或條臑當(小腿甲) ,實現了對腿部的全覆蓋。


重點部位防護

明朝盔甲在重點部位的防護設計延續了唐宋以來的思路,即使用可活動的護心鏡來保護前胸後背的心臟位置。除此之外,《明會典》記載,還有一種叫“分心葉”的甲片組合可以起到同樣作用。日本盔甲中始終沒有出現類似設計。

定陵出土的萬曆皇帝盔甲復原

《平番得勝圖》中明軍中高階軍官配有護心鏡


甲片厚度

從日本現存的鎧甲重量上看,與明朝後期和清朝初年裝備的布面甲差距不大。但日甲存在甲片厚度不足的問題。從廣州中山五路出土的明代甲片看,這些甲片厚度在1.5-2毫米之間。而戰國時代的胴丸,普遍厚度在0.8mm(Turnbull, Stephen. Samurai Warfare,page76.London: Cassell & Co, 1996. )。同樣材質的護甲,厚度越厚,也就意味著防護更優秀。而且日本有相當多的盔甲皮鐵混用,防護比純鐵甲又要打個折扣。

美術性對比

如果說美觀的話,雖然不同的人審美不同,但我必須要說,日本武士的盔甲融入了很多美術元素。實際上日本在武器中處處體現了美術設計,這也是日本盔甲和日本刀在世界範圍內如此受歡迎的一個原因。日本盔甲在設計上有太多功用性不強的構件,這一點在明朝盔甲上是看不到的。

一頂普通的日本頭盔,吹返和巨大的頓項都屬於好看但沒什麼卵用的設計


頭盔上巨大的前立,這顯然不是為了防護考慮

再誇張的也有:


豐臣秀吉頭盔

真·高帽子

好吃麼?
你這是拿了奧斯卡獎嗎?

而明朝乃至清朝的盔甲,是在實用性的基礎上增加了裝飾。比如布面甲使用緞面,刺繡,頭盔上刻畫紋路,盔頂裝飾以小旗用以區別官階,兵種。總的來說,明朝鎧甲更為樸素實用化。這也是因為中國盔甲都是官造,樣式和製造工藝都是固化的,很難像日甲那樣搞太多的個性化設計。

錯銀蟒紋明盔


頭盔上的小旗


紙上的宣仔


我覺得沒有對比的意義。首先先來說說明朝軍隊鎧甲,說到軍隊鎧甲,我們只能從士兵的鎧甲說起,因為戰爭的主力士兵。拿明朝來說,士兵的鎧甲並沒有影視劇裡面那麼華麗,可以說遠遠沒有。

明朝政府打壓手工工匠,這也導致明軍的鎧甲質量並不怎麼樣,再加上大量火器的裝備,讓明軍將領感覺到,面對火器射擊,鎧甲根本起不到什麼保護作用。不僅如此,明軍當時所要面對的敵人,分別是北方遊牧騎兵,以及南方沿海日本倭寇的襲擾。這兩股勢力都是規模小,裝備輕易,機動靈活。所以當時的明軍,只有頭盔跟簡單的護甲,因為輕盈,方便穿戴。

同時期的日本鎧甲水平也不怎麼滴。我們經常能看到網上有好多看著非常犀利的日本鎧甲,事實上那些鎧甲只是個別將領才能穿的,普通士兵多穿竹甲,實戰效果哪個厲害?





平談歷史


明朝軍隊鎧甲與日本軍隊鎧甲差別其實不大。

其實嚴格說起來,明朝和清朝的戎行鎧甲都受到蒙古戎行影響。通過元朝97年的控制,到明朝建立時,明軍現已廣泛裝備鎖子甲、山文甲、布面甲等款式

當然日本鎧甲也差不多

日本戰國時期的鎧甲兩極分化 武將們的鎧甲做工精巧,比同時期部分明朝軍官的鎧甲要好。 明軍的鎧甲是制式的,防護效果優異。可是明朝中後期政治腐敗,鎧甲質量廣泛下降。薩爾滸戰役中,杜松就是頭盔被流箭擊穿而死。 而同期日本的鎧甲製造工藝水平不如明朝,可是由於日本是封建制,一切上陣武將的鎧甲都是自備,所以做工精巧,樣子貨很少,但是另一方面,底層日軍的鎧甲幾乎是個擺設,用料做工都不咋的,只有心理安慰的作用。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溪風332


明軍的叫鎧甲,而日軍的叫竹甲,日本雖然經歷的殘酷的戰國時期,火槍性能雖然不錯,但是其惡劣的自然資源及落後的冶金水準,其國內很難大批量生產裝備鎧甲,普通士兵只是竹甲護身,所以在明朝援朝抗倭戰爭中少量的明軍都能對日軍造成大量殺傷,而日軍對身著鐵甲的明軍殺傷力十分有限。

李如松遂成名將之名。






司馬小校


從哪個方面談對比性呢?明武宗軍事改革之後,罩甲更符合那個時代的發展,並且在當時這些變革屬於世界先列的?日本鎧甲的變革更具有視覺上的衝擊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