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回不去的老縣城,除了低廉的物價,只剩下看不到曙光的明天

每年的農曆春節前,都會有這麼一批人,他們從身穿普拉達、手拿LV的時尚女郎變為身穿大花棉襖的王二妮,或是從西裝革履的5A寫字樓的白領湯姆變為蓬頭垢面蹲在路邊跟幼時夥伴鬥地主的李狗剩。

老家的縣城,只有在春節的時候才會重現往日的人氣,繁華路段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但是,這種現象在春節之後戛然而止,又會恢復成往日冷清的局面。

那回不去的老縣城,除了低廉的物價,只剩下看不到曙光的明天

在一線城市的杯均30元的各種網紅茶遍地開花的時候、當星巴克成為寫字樓白領的日常飲品的時候,老家的縣城賣的最好的熱飲,依然是杯均2元左右的麥克風或者杯均5元左右的避風塘奶茶。

老家的縣城一如以前一樣,物價彷彿被時間所凝固,一切和十年前並沒有什麼不同,除了房價。消費升級、物價飛漲的當下,老家的縣城如同置身事外一般,但從物價來看,老家的縣城就是現實版的桃花源。

但是,老家的縣城也僅僅只剩下了低廉的物價。在外界物價一片上漲的當下,老家縣城低廉物價的背後,是購買力的低下。購買力的低下,不足以撐起縣城鄉村的消費市場,連現有消費市場都支撐不起來,又何談消費升級。而再往深處看,購買力低下的原因,是消費人口的缺失。

那回不去的老縣城,除了低廉的物價,只剩下看不到曙光的明天

消費的主力軍,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但是,從現在流傳的一句“老家容不下肉體”就可以看出,很多年輕人都已經逃離了陪自己度過幼兒和學生時代的老家縣城。上大學的年輕人,大多數畢業之後留在了自己大學所在的城市或者去了北上廣深工作,而沒有上大學的年輕人,則去了沿海城市打工,畢竟,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而老家的縣城,在近二三十年中國的高速發展之中,與“外面的世界”差距越拉越大。老家的縣城,只剩下看不到曙光的明天。沒有大型企業、缺乏就業機會、缺乏發展空間、沒有熱錢、經濟不活躍、人情社會嚴重。在這種環境之中,大概只有公務員和教師等這些編制內的“鐵飯碗”才是最好的選擇,畢竟比起其他看不到未來的那些工作來說,穩定的過完一生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這些編制內的工作,收入一般都與當地平均工資收入差不多,與高薪相差甚遠。他們並不能給縣城的消費市場帶來多大的支撐。

那回不去的老縣城,除了低廉的物價,只剩下看不到曙光的明天

而縣城,大概也只剩下教育培訓業和房地產業市場火爆了。那些沒有走出老家縣城的家長們,不願意讓自己的子女重複自己那渾渾噩噩的日子,不計成本的對他們進行教育投資,期待著他們能夠走到“外面的世界”,走出老家的縣城。

房地產業的火爆則是中國人“根”的思想,畢竟是自己的老家,在老家置辦一套家業,是中國人的傳統。過年要回老家,可以住;萬一在外邊打拼失敗,還可以退回老家;人老了之後,要“葉落歸根”,萬一想回來了,也得有個房子住;一線城市的房價太貴,買不起,老家 的便宜,先買個房子再說。縣城房地產業的火爆也促使了房價的上漲,對於在一線城市工作,回來家買房的年輕人來說,縣城的房價彷彿不值一提,但是對留著老家縣城的年輕人來說,日益高漲的房價也侵蝕了他們本來就少的消費能力,使的老家縣城的市場經濟更加的冷淡。

那回不去的老縣城,除了低廉的物價,只剩下看不到曙光的明天

本來就不多的收入被房價所侵佔,帶來的是消費市場的萎靡、經濟的不活躍;經濟的不活躍帶來的是工作崗位的減少、發展空間的降低,就此惡性循環下去,老家的縣城,就真的只剩下“老家”了。

而那回不去的老家縣城,除了低廉的物價,只剩下看不到曙光的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