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左宗棠新疆平叛時,使用了很多先進槍炮武器,為什麼八國聯軍侵略清朝沒用?

南京老胡


我是七哥

我可以這樣說,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清朝不是沒有用先進槍炮武器,而是根本不敢堅持用這些先進武器,與列強作戰。

首先是大沽口戰役。

清軍在大沽口的軍事佈置,被譽為“天下第一海防”。

清將羅榮光吸取歷史教訓,自知清軍落後,所以自己積極傳授官兵一些關於測量、電化之類的科學知識,積極在海面佈置水雷。

八國聯軍猛烈攻擊,在大沽口嚴密軍事防護下,清軍初期佔優;隨後,八國聯軍改變作戰策略,在加上清軍軍營彈庫爆炸等失誤,最終羅榮光戰死,八國聯軍損失6艘軍艦,200多人死亡。

這是清軍與列強的交鋒的第一戰,比如水雷這些較為先進的武器,已經被清軍用到戰場上了。

第二戰,天津保衛戰。(聶士成)

天津保衛戰中,清軍有一位卓越的將領聶士成。他經歷剿滅捻軍、中法戰爭、中日戰爭等諸多戰役,並且在甲午戰爭之後,親練新軍。

仿照德國軍隊的編制,來訓練清軍。聶士成所率領的清軍,一律著裝西方軍隊的新服裝,是清軍中裝備較為先進的新式軍隊,配備有德制重機槍。

在天津保衛戰中,聶士成積極作戰,率領清軍運用炮火壓制八國聯軍。初期戰局,清軍也是略佔上風。

後來,當時身在前線的俄國記者揚切韋茨基,對天津保衛戰,有一段描述:

整整五個小時聯軍都被中國人的炮火壓在泥裡動彈不得

在許多外國記者,以及部分聯軍將領看來,天津保衛戰,清軍似乎是難以打敗的,八國聯軍一直困在這裡,遭受聶士成猛烈炮火攻擊,恐怕難以攻陷天津了。


但隨後局勢發生反轉,八國聯軍增援部隊趕到,開始更加猛烈反擊清軍,在加上聶士成的軍隊與義和團有矛盾,死守天津時,雙方依然時有衝突,最終,清軍敗走,義和團撤走,天津淪陷。

這一戰,聶軍的新式軍隊,裝備精良,算是大清軍備與八國聯軍軍力的比拼了,清軍似乎也不是那麼差的。

第三站,北京保衛戰。

當天津淪陷的消息,傳到北京,慈禧一面下令嚴守北京,一面準備逃跑。

八國聯軍是7月14號貢獻天津的,大概過了一個月左右,聯軍攻打到北京城下。列強兵臨城下,為了儘早取得勝利,開始釋放毒氣,打化武戰。

雖然依然有不少勇敢將領衝鋒陷陣,但畢竟是血肉之軀,終究難以抵擋毒氣,被迫撤離,再加上守城的將領早早準備逃跑了,敗局已定。(慈禧出逃)

8月14日,北京淪陷,一天後,慈禧和光緒隨之逃跑,留下的守城將領,大多也跟著慈禧,一路跑了。

這一戰,並沒有太多看點,幾乎都是清軍敗走。慈禧在天津失守後,其實已經有了求和意向,開始派人與列強談判,最後說的死守京師,也不過是口號罷了,慈禧一走,守城將領,也跟著一溜煙跑了。

至此,慈禧已經沒有了決戰的信心,保留了袁世凱的新軍,以及南方各省的兵力。但如果慈禧下定決心,跟列強硬拼的話,結果也是未可知的,或許聯軍是必敗的,持久戰聯軍可耗不起的。

——我是七哥,歡迎大家多多點贊,評論,轉發!關注我,每天帶你看看大千世界,升級認知![鼓掌]


歲七夸父


不是沒用,大清武衛軍的武器,不比八國聯軍差多少。

甲午戰爭後,淮軍一敗塗地,已不能承擔保衛大清的重任。為此,大清決定編練一支由中央直接掌握的新式軍隊,拱衛京畿。

在軍機大臣榮祿的主持下,淮軍聶士成部被改編為武衛前軍,甘軍董福祥部被改編為武衛後軍,淮軍宋慶部被改編為武衛左軍,袁世凱的新建陸軍被改編為武衛右軍,榮祿另招募士兵、抽調八旗兵組成武衛中軍。至1899年6月,武衛軍正式成軍。

武衛軍總兵力約六萬人,後擴充到八萬餘人,這是大清帝國陸軍最後的精華,也是維護大清江山的中堅力量。

武衛軍中,聶士成部和宋慶部雖然是舊淮軍改編而成,但這兩部淮軍是在甲午戰爭中為數不多的能打硬仗、並給予日軍重創的軍隊,堪稱淮軍中實力擔當。改編為武衛軍之後,聶世成部依然是武衛軍諸軍中裝備最精良、戰力最強大的部隊。

董福祥的甘軍是長期駐防西北的邊防軍,是一支抵禦外敵、鎮壓叛亂、維護西北穩定勁旅。

袁世凱的新建陸軍,即小站練兵的新式陸軍,是用德國軍制和裝備編練的近代化軍隊,開中國陸軍近代化之先河。

武衛中軍,不值一提。值得一提的是,以上所有軍隊,都換裝了近代化武器,也就是說,清軍並不是拿著大刀長矛弓箭的古代部隊,而是裝備了毛瑟步槍、克虜伯速射炮以及最先進的馬克沁重機槍的多兵種混合型部隊。

可以這麼說,就陸軍裝備而言,武衛軍與當時的列強沒有代差。至於為什麼有先進武器仍然打敗仗,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戰爭藝術001


在科學理論與技術尚未大規模結合的時代,即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前,武器雖然在戰爭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尚不是一個真正能夠決定戰爭走向的因素。

實際上,整個清朝,對於火器的發展都是相當重視的,並不存在使得火器發展停滯。清朝在建國初期,在遼東與明軍多次交戰,深知火器的威力,於是清朝在徹底統一中原之後,開始在軍隊中大規模裝備火器。


在清軍火器裝備的過程中,淘汰了明朝時期落後的火門槍,大量裝備火繩槍;在火炮方面,大量購置紅衣大炮,同時在西方傳教士的幫助下鑄造了"神威無敵大將軍炮"。雍正時期,又在軍隊中大規模裝備先進的西亞長槍。直到鴉片戰爭前,清軍中保持著很高的火器裝備率。甚至在鴉片戰爭中,清軍依舊敢於和英軍對射火炮而不太落下風。

但令人吃驚的是,清軍的肉搏戰卻敗得一塌糊塗,根據參戰的英國軍人回憶,兩軍在進行槍戰炮戰時,清軍情緒非常高,但是英軍一旦近身,清軍居然不敢肉搏,落荒而逃。


其實在乾隆時期,清軍就出現了過於依賴火器的毛病,因此而在騎射和搏鬥訓練中非常懈怠,乾隆皇帝不得已重新開始倡導"騎射立國"。但即使如此,清軍依舊沒有改善這個毛病。

故,清軍的火器從來不差,在近代的軍事失敗,也從來不是單純的武器裝備的失敗。清軍的問題在於:雖然裝備了近代化武器,但是作戰理念,作戰意識和作戰精神以及軍隊紀律,都完全不是近代軍隊該有的。清軍雖然裝備了先進的武器,但依舊擺著冷兵器時期的陣型;不敢近身肉搏;軍紀渙散;沒有明確而堅定的作戰意志。這些方面的落後,導致了清軍在近代戰爭中屢戰屢敗。


庭州行者


不吝揣測的話,提問者的本意應該是為什麼八國聯軍侵華還輸的這麼慘?

是因為沒有先進武器嗎?顯然不是。實際上,當時的清軍武器裝備算不上多麼先進,但基本還是跟上了時代的。所謂的八國聯軍侵華,本來就是不應該發生的一場莫名其妙的,糊塗僧打的糊塗賬。最終的戰敗跟武器真真的關係不大。

實際上,這場仗一是不應該打;二是這場仗本身打得糊里糊塗;三是這場仗根本也不是雙方實力的真正體現,本來結果也不至於如此糟糕,當然,那是團結一心部署得當的前提下。

為什麼說這場仗本身就不應該打?

因為本來雙方之間並沒有到不得不打你死我活的地步,雙方之間雖然有矛盾,但完全可以各讓一步,息事寧人。

我們的老佛爺之所以要打這場仗,一是這些年讓洋人欺負得不爽,最主要的是,慈禧想廢光緒立大阿哥溥雋,洋人竟然敢反對,洋人竟然敢支持光緒!而光緒是老佛爺已經軟禁並廢黜了的。

洋人呢?除了支持光緒,反對老佛爺新立大阿哥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正在蔓延的義和團。義和團團民燒教堂、拆電線、毀鐵路,攻進天津租界。各國公使要求清廷取締義和團,但未獲回應,所以列強也是非常不爽。

但老佛爺怒了。

孫子兵法有云,“主不可怒而興師,將不可慍而致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這個打仗不是那麼好玩的。搞不好就會生死國滅。

但老佛爺不管這個,打。

慈禧估計也掰過手指頭:首先,這些年來,雖然甲午剛剛吃了個大虧,可那是海軍;他們敢打北京,這是陸軍。其次,跟洋人打仗,雖然輸得多,但鎮南關大捷,左宗棠收復新疆,洋人似乎也沒有那麼可怕。

且不說左宗棠老部下董福祥的甘軍現在就在北京,就那幫咋咋呼呼的義和團不也要“扶清滅洋”麼?

民心可用啊。這大概就是老佛爺的全部“廟算”了。所以老佛爺應該不會承認自己是個棒槌的。

慈禧是說打就打,向“列國”,也就是所有列強宣戰。好大的氣魄,不得不服。

這場本不應該打的仗就這麼打起來了。

其次,這場仗打的是糊里糊塗。

打就打吧,反正已經到這份上了。

不過慈禧確實是個棒槌,不折不扣的棒槌,當然,限於軍事。

要打這種大仗,那得知己知彼。對方能調動多少兵力,己方能調動多少兵力;主將是誰,對方主將又是誰;兵力如何部署,何處可攻,何處可守;後勤如何,槍支彈藥儲備夠不夠;調動順不順暢,如何協調。打仗,這是基本的,對吧?

主將嘛,一開始應該是沒有,老佛爺乾綱獨斷;後來來了個李秉衡,好,就是你,合不合適不知道。只因為李秉衡說了老佛爺喜歡聽的,主戰。

其實吧,慈禧自己打仗不行,用人的眼光還是可以的。用錯人的時候很少。這次雖然是拍腦袋決定用李秉衡,應該說,還是沒用錯人。李秉衡現代人可能不熟悉,但當時他的名聲還是很顯赫的。鎮南關大捷都應該知道,馮子材也是名標青史。只不過馮子材是名聲在外,而李秉衡則聲名不顯罷了。但李秉衡也是鎮南關大捷的主將之一,馮子材主攻,李秉衡主守,也是個非常厲害的角色,也是民族英雄。

但要命的是,這是真真正正的臨時抱佛腳。仗都開打了,說你行你就行,直接上。李秉衡上陣了才發現,掉坑裡了。城防圖?沒有。軍隊部署情況?沒有。軍械裝備情況?沒有。甚至李秉衡自己能夠指揮多少軍隊,他都不知道。

介你嘛不就是糊塗僧打的糊塗仗嗎?

當時北京城周邊的軍隊有多少呢?5萬到15萬,各種估計都有。其實我估計慈禧和李秉衡都糊里糊塗。

因為這個時候的北京城,有八旗,有綠營,有新軍,有淮軍,有甘軍,有九門提督的城防兵,有火器營,有豐臺大營,有西山健銳營,還有義和團的民團,反正是牛鬼蛇神,都有。

統歸李秉衡指揮。問題是李秉衡不知道誰該歸自己指揮,不知道和誰聯繫,不知道軍隊部署,反正是啥都不知道。估計這個時候的李秉衡,只有翻白眼的份。真正能歸他指揮的,也就是自己的那點親兵。不過後來李秉衡在通州兵敗自殺,最後被八國聯軍列入戰犯,也算是替慈禧背了黑鍋。可惜了這位老英雄。

你說,就這樣混亂一塌糊塗的戰前準備,這仗有得打嗎?肯定沒有啊。不說這種向列強宣戰的大戰,就是過家家也沒這麼玩的呀。


那慈禧算不算棒槌?戰前準備不足;戰爭開始以後,亂七八糟,她就是堅持打,有用嗎?

第三,就是這場仗根本就是清廷和慈禧已經對局面失去掌控能力的表現。

真要能夠調動全國力量,與列強較量一番,雖然輸的可能性極大,雖然甲午戰爭輸給了日本,但是左宗棠收復新疆,與法國在東南沿海和越南的戰爭,打得法國茹費裡內閣下臺,也就是說,這一仗並非沒得打。

但慈禧已經沒有調動全國力量的能力了。這一點就體現在隨後的東南互保上。

清室向十一國宣戰後,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和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即和各參戰國達成協議,稱東南互保。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四川總督奎俊,這是正兒八經的旗人。現在連旗人都不聽慈禧的了,“此亂命也,概不奉詔”。

其實有的時候想想,清末的那些敗仗真的都算不上什麼了不起的敗仗。不管是兩次鴉片戰爭,還是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影響的都是北京周邊一隅之地。吐蕃還攻入長安呢,唐也沒完蛋。關鍵是這個時候的清末局勢已經是真的危如累卵,李鴻章自稱“補鍋匠”,其實慈禧何嘗不是“補鍋匠”呢。

如果東南督撫能夠全力支持,列強也不敢打這一仗。

難道說東南督撫就錯了麼?坐視國家慘敗。當然不是。本來搞得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義和團全給毀了。燒教堂、拆電線、毀鐵路、燒工廠,反正是代表現代科技進步的,義和團全部要毀掉。而慈禧不僅不制止,還想依靠他們來對付洋人。靠這麼一些喝符水刀槍不入的神棍去打軍艦和大炮?腦子是進水了還是讓驢踢了?


江上一峰青


滿清的陸軍武器從來都是亞洲第一,太平軍和清軍都是火器為主,李鴻章的淮軍和左宗棠的楚軍裝備尤其先進,一直到義和團時期,清軍主力的武器裝備依然碾壓俄軍和日軍,當然,教科書裡不會告訴你啥叫東南互保和帶路黨,不告訴你啥叫牽豬領羊迎洋師


下一秒天使911


那些槍炮,是左宗棠與胡雪巖貸款進口的。滿清的錢,要留著給老佛爺過生日。


西湖邊耕田人


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了!滿人,對內毒,對外慫。


奮鬥即吾之榮耀


因為聯軍的更先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