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數字貨幣呼之欲出,未來數字社會需要數字金融和數字貨幣!

法定數字貨幣呼之欲出,未來數字社會需要數字金融和數字貨幣!

2019年2月21日,人民銀行2019年全國貨幣金銀工作會議上,副行長範一飛在會議中提出:加大改革創新力度,深入推進央行數字貨幣研發,探索多元化發行基金倉儲模式,推動鈔票處理業務轉型。

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籌備組組長姚前表示,央行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原型方案已完成兩輪修訂,未來有望在票據市場等相對封閉的應用場景先行先試。

法定數字貨幣呼之欲出,未來數字社會需要數字金融和數字貨幣!

據國際清算銀行統計,全球70%的央行都在考慮發行法定數字貨幣

在數字時代來臨之際,有國家主導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呼之欲出!

那麼,何為法定數字貨幣(DFC)?

作為法定數字貨幣,必須要具備以下四個屬性:

在價值上是信用貨幣;在技術上是加密貨幣;在實現上是算法貨幣;在應用場景上是智能貨幣。

法定數字貨幣是以國家信用為價值支撐,有價值錨定,能夠有效發揮貨幣功能,且法定數字貨幣有信用創造功能,從而對經濟有實質作用,這些是私人數字貨幣無法比擬的優勢。同時,法定數字貨幣還具有穩定貨幣價值的功能。

相對於現在的紙幣,數字貨幣具有更強的普惠性。

“法定數字貨幣是不會休息的貨幣。”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副所長狄剛舉例稱,未來銀行定向貸款的用途都可追溯,錢包不一定基於銀行賬戶,比如錢放在電錶裡,到了餘額不足就自動充值。或者開著車路過一個收費站,GPS定位後,通過智能合約直接扣錢等應用可以實現。狄剛指出,由於智能化的貨幣屬於功能貨幣,是現有電子支付工具的升級,這種升級一定非常具有競爭力。

早在2014年,我國就開始研究法定數字貨幣了。16年央行專家發表了相關文章,就法定數字貨幣要解決的問題,比如如何流通、如何發行,給出了相對完整的解決方案和建議方案。

2017年,我國還成立了專門的機構研究法定數字貨幣。

法定數字貨幣呼之欲出,未來數字社會需要數字金融和數字貨幣!

那麼法定數字貨幣和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貨幣的聯繫和區別在哪裡?

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貨幣,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技術探索,也是一場社會實踐,這次探索對於重新認識和分析貨幣的邏輯具有重要的意義。

然而,比特幣代替法定貨幣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其最大的障礙就是無法找到一種機制來維持幣值的相對穩定性,而這是貨幣充當價值尺度和交換媒介的重要基礎。雖然比特幣具備了貨幣的特性,也可應用於一些場景下的支付,但從總體實踐看,價格的波動和體量的有限,使其更合適作為一種金融數字資產。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比特幣的去中心化的特徵是人們理想中的未來的貨幣流通體系,是美好的場景,然而在現實社會卻難以實現,也許等到共產主義實現的那一天。。。

法定數字貨幣呼之欲出,未來數字社會需要數字金融和數字貨幣!

傳統金融體系是遵循工業經濟的結構、邏輯、需求而建立起來的,相對數字經濟體來說,它是為過去而生的,不是為未來而生的。我們需要新的、專屬於未來的新金融——數字金融。

數字經濟需要數字金融,數字金融需要數字貨幣。數字貨幣是可編程貨幣,可編程貨幣帶來可編程金融,可編程金融帶來可編程經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