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台上》之王锵:这座声色各异的城市里,折起上海青年的灵魂

《阳台上》之王锵:这座声色各异的城市里,折起上海青年的灵魂

本周五上映的《阳台上》是一部现实青春电影,它的片名给人一种模糊不清的诉说,似乎夹杂着情感上的欲望又遥不可及。

电影讲诉了:”上海弄堂的青春张英雄因为父亲过世,他和母亲经历了拆建的动乱,发生的一系列事”。

《阳台上》之王锵:这座声色各异的城市里,折起上海青年的灵魂

与以往这类题材相比,《阳台上》将整片的精神意义悬置起来,它不是讲大道理,而是讲了一个生活状态。

在观看张英雄的复仇过程中,一直在想象这个青年会不会禁不住诱惑堕落,结局却出乎意料。

《阳台上》之王锵:这座声色各异的城市里,折起上海青年的灵魂

《阳台上》开篇以精准的镜头展现了上海的弄堂城市文化,比如:母亲做好菜,特别说了一句这是“清蒸鸽子”,父亲满意的点点头;接着母亲又开始表达对父亲的依赖,絮絮叨叨提起父亲拉车送她生产的故事。这处开头看似于故事本身无关,但是无意间流露出了张英雄一家是非常注重生活细节,衣食住行的精致。

说实话,上海弄堂的父母总人一种微隔膜的感觉,你觉得离的近,他们似乎很远。你觉得离的远了,他们似乎又很近。比如:在英雄过生日时,父亲狠狠的敲了一记他的头,对他呵斥了一翻,这处镜头感觉他父亲是一个粗暴的人,对孩子颇为严厉;在遇到拆迁问题时,父亲又爱怜的和母亲商量要给孩子买一处地铁附近的房子,体现了他爱子蛮深。

这也铺垫了这个看起来了干净清爽的男孩为什么要执意给父亲“报仇”的主题。

《阳台上》之王锵:这座声色各异的城市里,折起上海青年的灵魂

张英雄父亲出场时长并不长,但每处细节对张英雄的影响是深刻的。比如,他从弄堂澡堂无意间听说了“加人口有好处”的小道消息,连忙让张英雄陪着一起去了派出所户籍科,他软软的说着好话,并不熟络的在公共场所送礼品,显然是不擅长社交的打点,所以难免荒诞可笑,被人家怼回来也是意料之中,但这没有改变他为这个家的本质。

在父亲的呵护下,张英雄是一个家常性,极具韧性的男孩子。他虽然没有固定工作,学历不高,但一身柔软纯白的T恤搭配上干净耐看的脸庞,显示出他是一个家教出身良好的人,是多少女生标准青春初恋的脸。

《阳台上》之王锵:这座声色各异的城市里,折起上海青年的灵魂

然而,这一切在父亲发生意外改变了。王锵的形象几近本色折叠了感情的两处极端:充盈与贫瘠。

他被生活所迫,拆迁悲剧过后,一向在父亲后面唯唯诺诺的母亲忽然站出来,却是截然不同的作用。舅妈的刻薄、舅舅的虚伪、打工仔的教唆,在张英雄周围的人物是千变万化的。这个时候就体现出了片名《阳台上》的真正意义。

上海的贫民群体从棚户杂弄悄然转移到了住宅居民楼里。居民的阳台建筑是千变万化的,有铁丝鸽子笼的,有残砖堆叠敞开式的。

灰蒙蒙的对面看到阳台对人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有人在抻懒腰,有人在抽烟。然而,无论你是高处往下看,还是平行着看彼此,永远是那么错落又紧密,有时候倍感孤独,甚至精神上是疏离的。比如,张英雄在阳台上边抽烟边听着舅舅一家不落痕迹的嫌弃母亲的饭,这时他是软弱的、精明的;而在打工的快餐店看“仇人女儿”笨笨的又可爱的,他是又是上帝视角,掌握他们的情感和他们不知道的事情,这时他的自尊变得十分满足。这个过程有忧伤、欣喜,还有无奈 。

可以说,王锵的形象并不是千变万化的,他在细微之处做文章。他塑造的这个人内心是微弱的、脆弱的,又时不时闪烁一下近乎消失的个性,是一个平凡但有特色的角色。

《阳台上》之王锵:这座声色各异的城市里,折起上海青年的灵魂

我想我是在电影快结束时,有点喜欢上王锵塑造的张英雄,张英雄经历了这场动乱,性格上就算特别精明世故,我都能理解。

毕竟,上海青年在上海文化下有着属于自己的标准,在服从父亲、老板背后有着自己的审美。

久别后,张英雄轻轻问周冬雨:“你最近好吗?”眼神流露出的坚定,彻底区分了路人脸和高级脸。

《阳台上》之王锵:这座声色各异的城市里,折起上海青年的灵魂

一直以为这是一场对社会的反思,到头来是一个人的兵荒马乱,这样似乎更好。

《阳台上》虽是声色各异的上海灵魂,但变换的始终是模样,张英雄关照了社会角色的位置,在自我挣扎中体验了外部环境,是一个印象深刻的上海青年形象,给人留下了一段难以忘记的青春经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