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東瀛之名氣最大的中日交流使者阿倍仲麻呂

中國和日本自古以來就是一衣帶水的鄰邦,早在公元607年,日本就在聖德太子的建議下組團訪問過隋朝(還記得聖德太子麼?他是推古女皇的侄子呀,點擊 探秘東瀛之日本第一位女天皇 回顧一下吧),由使臣小野妹子攜帶國書(雖然人家名叫妹子,但是他是男的,是男的~~~),帶領歸化漢人後裔、僧侶等出訪中國並留在隋朝學習佛法和典章制度。這是日本歷史上第一次正式的向中國派遣留學生。在之後的200多年間,日本先後19次派出遣唐使來中國學習,這些留學生後來都成為了中華文化的有力傳播者。其中,名氣最大、成就最高的當屬阿倍仲麻呂了。

探秘東瀛之名氣最大的中日交流使者阿倍仲麻呂

阿倍仲麻呂生於公元698年,出身貴族,家境良好,他的父親是中務大輔(正五品的官員呢)。當時的中國正處於強盛的大唐時期,整個日本的貴族階層都以識漢文、懂漢學為榮,所以阿倍仲麻呂從小就接受了漢文化的學習。公元716年,正值唐朝的開元盛世,都城長安更是世界的中心,想一睹其風采的外國人比比皆是。當然,阿倍仲麻呂也在其中。於是,18歲的阿倍仲麻呂跟隨第八次遣唐團來到了中國,來到了他日思夜想的長安,如飢似渴的學習他醉心已久的漢文化。但他沒想到的是,他這一待就是一生。

探秘東瀛之名氣最大的中日交流使者阿倍仲麻呂

到達長安不久,仲麻呂就進入了國子監太學,還起了箇中文名字“晁衡”。在這裡他和中國學子一起學習了《禮記》、《周禮》、《左傳》、《詩經》等典籍,太學畢業後還參加了科舉考試並一舉考取了進士。進士在唐朝屬於高等文官的候補人才,每次中榜的名額極為有限,其競爭激烈程度堪比現在的“國考”!而阿倍仲麻呂作為一名外國人,能一下考中進士,足見他學習刻苦和成績優異的程度。

探秘東瀛之名氣最大的中日交流使者阿倍仲麻呂

仲麻呂考中進士後,被唐玄宗任命為左春坊司經局的校書(官職:正九品下),主要負責校對整理經、史、子、集四庫的圖書,同時還陪讀太子李瑛。731年,因為工作出色,唐玄宗又提拔他為門下省左補闕(官職:從七品上),門下省左補闕這個職務有點類似於現在的秘書,33歲的仲麻呂成了唐玄宗的身邊人。唐玄宗也十分的賞識他,一路給他加官進爵:歷任儀王友、衛尉少卿、秘書監兼衛尉卿成為從三品的朝廷大員。

探秘東瀛之名氣最大的中日交流使者阿倍仲麻呂

仲麻呂作為一名外國人能在官場上節節高升,學識才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他的性格了。據說,他的性格嚴謹又不失浪漫,是個性情中人。正因如此,他與李白、王維都結成了非常好的朋友,聯繫十分密切,經常在一起飲酒作詩,並有多首詩歌流傳至今。李白、王維都給他寫過詩,有李白的《哭晁卿衡》,全詩如下:

日本晁卿辭帝都,

征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

白雲愁色滿蒼梧。

當時,李白以為仲麻呂海難死了,悲痛之下寫了這首詩。不過,後來仲麻呂又回來了(後文中會講述此事的始末,耐心看完哦),雖然這是個烏龍事件,但是並不影響此詩流傳百世。王維在他歸國前夕也做了《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送與他,還在詩前寫下一篇洋洋灑灑的序文,讚頌仲麻呂的才華卓越、品德高尚和他為中日友好作出的貢獻。能收到中國歷史上的兩大詩人專門寫給他的詩,阿倍仲麻呂也是古今中外第一人了呢!

探秘東瀛之名氣最大的中日交流使者阿倍仲麻呂

公元752年,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來到長安,這時阿倍仲麻呂54歲在唐朝已經有36個年頭了。這次遣唐的副使是仲麻呂一起留學大唐的同學吉備真備(吉備真備這個人之前也出現過哦,他是孝謙天皇的老師,點擊 探秘東瀛之登基兩次的女天皇 回顧一下吧)。他聽吉備真備講述家鄉的變化,想到自己從一個意氣風發少年變成了一位年過半百的老者,不禁感慨萬千,落葉歸根、重返故鄉的想法更加強烈。唐玄宗見他志不可移,想法堅定,無可奈何之下只好答應。為了表彰阿倍仲麻呂這些年做出的卓越貢獻,唐玄宗特任命他為唐朝回聘日本的使節。這是大唐首次任命一個外國人為中國使節,足見唐玄宗對其的重視和信任的程度。這個消息傳出後,仲麻呂在中國的知己好友紛紛趕來為他作詩、送行,大詩人王維的詩就是在此種情況下贈與他的。

探秘東瀛之名氣最大的中日交流使者阿倍仲麻呂

時間一轉眼就到了753年6月,到該和長安說再見的時候了。阿倍仲麻呂跟隨遣唐使登船,首先來到揚州延光寺邀請高僧鑑真一同前往日本。10月他們終於踏上了返程之路。在船上,阿倍仲麻呂回望長安、遠眺故土,激動的心情難以言喻,有感而發便寫下了千古名篇《望鄉》

翹首望長天,

神馳奈良邊;

三笠山頂上,

想又皎月圓。

探秘東瀛之名氣最大的中日交流使者阿倍仲麻呂

誰知道命運偏偏和歸心似箭的仲麻呂開了個大玩笑:船隊剛一出海就遇到了特大風暴(估計是颱風)。阿倍仲麻呂乘坐的那艘船不幸觸礁,與其他三艘船失聯。幾天後,船被風暴刮到了越南的驩(音同歡)州海岸(現越南義安省榮市附近)。登陸後,眾人還沒來得及慶幸自己的劫後餘生,就又被當地土著人圍攻。全船170多人幾乎被屠殺殆盡,只剩下阿倍仲麻呂和遣唐正史藤原清河等10餘人殺出重圍活了下來。

探秘東瀛之名氣最大的中日交流使者阿倍仲麻呂

公元755年6月,這10幾個人歷時近兩年,翻山越嶺、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再次回到了長安。經過這次噩夢般的回鄉之旅後,阿倍仲麻呂徹底打消了告老還鄉的想法,踏踏實實的在中國居住了下來。

探秘東瀛之名氣最大的中日交流使者阿倍仲麻呂

世上的萬事萬物都逃不開“物極必反、盛極必衰”的規律,755年12月,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大唐的開元盛世結束了。唐玄宗倉皇南逃,阿倍仲麻呂一直跟隨在他左右。大亂平息後,唐玄宗退位,繼位的唐肅宗依舊信任他,還升他為左散騎常侍兼安南都護、安南節度使,官至正三品,這時的仲麻呂已經61歲了。公元770年,73歲的阿倍仲麻呂在長安辭世,唐代宗為了表彰他的功績,追授他為潞州大都督,官拜二品。

探秘東瀛之名氣最大的中日交流使者阿倍仲麻呂

探秘東瀛之名氣最大的中日交流使者阿倍仲麻呂

一千多年後,時間來到了20世紀後期。在1978年和1979年,奈良和西安分別建立了“阿倍仲麻呂紀念碑”,碑上刻寫了仲麻呂的生平和他的著名詩篇《望鄉》、李白的《哭晁卿衡》。阿倍仲麻呂是非常優秀的遣唐留學生,為中日友好、中日文化的交流促進做出了無可替代的貢獻。

最後,送一句改編的詩給他“曾經,鄉愁是一片天氣情況變幻莫測的大海,我在大唐這頭,故鄉奈良在那頭。”

彩蛋時間:

遣唐使的來華路線

日本距離中國最近的地方還不到一千公里,從北京飛東京的時間比北京飛廣州的時間還短。但是兩個國家之間隔著日本海和東海,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想要坐船往返兩國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呢,比如著名的鑑真和尚,東渡6次才到達日本。

探秘東瀛之名氣最大的中日交流使者阿倍仲麻呂

當時日本遣唐團乘坐的船隻是這樣的:一般船身長約三十米,木質結構,兩側是船槳,要幾十名水手同時搖動才能前進,船隊一般由三艘海船組成,每船150人,其中一半的人數為水手。

探秘東瀛之名氣最大的中日交流使者阿倍仲麻呂

船隊通常由日本的難波(大阪)出發,穿過瀨戶內海,再從博多(福岡)開往中國。在日本向中國派遣使團的初期,他們都走的是相對安全的北線:沿朝鮮半島的西岸向北,再沿遼東半島的南岸向西,最後橫跨渤海,在山東半島登陸。↓

探秘東瀛之名氣最大的中日交流使者阿倍仲麻呂

後來因為日本與新羅(當時朝鮮半島上的一個小國家)關係惡化,不能再靠近朝鮮半島了,只能選擇南線:由九州直接南下,沿種子島、屋久島、奄美群島,向西北橫跨東海在長江口登陸。南線北線的航行時間都差不多,大概需要一個多月的時間,但是南線遠離大陸容易遇到颱風,危險係數很大,出現海難是很平常的事。↓

探秘東瀛之名氣最大的中日交流使者阿倍仲麻呂

後來在唐朝後期,遣唐團又開闢了一條新線路:從九州西面的五島列島直接向西南方向行駛,橫渡東海,在蘇州一帶登陸。這條航線的危險係數雖然也很高,但是所需時間是最短的,一般十天左右就能到達,要是趕上順風就更快了,差不多三天就到了呢。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鴨梨的假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