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硬核!“東方明珠”養成記

魔都的地標有多少?

千百種。

那麼,只算一個地標呢?

答案各有不同。不過,90%以上,怕是會說“東方明珠”吧。


魔都硬核!“東方明珠”養成記


城隍廟的歷史更久,“上海中心”的高度更高,世博會中國館更有故事,新天地更有風情。

但是,作為上世紀80年代起,新上海騰飛的標誌,“東方明珠”顯然在C位。

這是上海的硬核!


A、

上世紀80年代,上海灘沒有互聯網。

老百姓的一大娛樂,是每天看電視。當時的電視信號,主要靠南京路上的電視塔傳送。

從1982年起,上海陸續建造了一大批高層建築,城市面貌得到巨大改變。但同時,帶來的一個副作用就是——電視信號被遮擋,信號越來越差,老百姓感覺,家裡的電視機“越來越不清楚了”。


魔都硬核!“東方明珠”養成記


1986年世界盃賽,馬拉多納隨著電視走進千家萬戶。但他的精彩盤帶和進球,常常被電視屏幕上的“雪花”所遮擋。球迷們意見很大。

顯然,電視信號要在更高處發射。

當時有兩種方案。

比較簡單的,是找一處高層建築,在樓頂建設發射塔。比如,同樣在南京西路上,有高度更高的泰興大樓,還有永安公司七重天賓館。


魔都硬核!“東方明珠”養成記


泰興大樓


魔都硬核!“東方明珠”養成記


七重天賓館

但是,在這兩棟高層建築的樓頂試發射之後,效果並不理想。主要原因是,這兩棟建築,都是老建築。

於是,為上海新造一棟電視塔,就提上了議事日程。


B、

項目立項了,在哪裡建造呢?

這又是一個問題。

當時的考慮是,這樣一座高塔,除了要發射電視信號外,還要能夠吸引遊客來觀光,這樣,就可以收回一些投資。


魔都硬核!“東方明珠”養成記


上海市廣電局,一度將目光,投向了浦西。他們前後找了4個地方——

  1. 人民廣場。
  2. 南京西路南陽路口。
  3. 靜安公園。
  4. 外灘原英國駐滬總領事館。


魔都硬核!“東方明珠”養成記


原英國駐滬總領事館

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東方明珠”建在上述地點,那是什麼樣的場景?

歷史,有許多不可思議的細節。

最後,“選址浦東”的意見,浮出水面。應該說,這是有戰略眼光的。

當時的陸家嘴,還不是如今風光的金融區,只是有著壯美景色的浦東一角。陸家嘴當時地價不高,而且地質條件完全可以建造高塔。


魔都硬核!“東方明珠”養成記


上世紀90年代初的陸家嘴

當時這塊地,屬於港務局。在上海市相關領導的協調下,陸家嘴迎來了上海的地標。

時至今日,到底是“東方明珠”成就了陸家嘴,還是陸家嘴成就了“東方明珠”,已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但是,在上海城市發展的歷史上,這樣的“相得益彰”的手筆,確實是有氣魄、目光遠大的。


C、

立項了,場地也定了。

接下來,就是造一座什麼樣的塔了。

當時的上海廣電局領導提出,要造一座“100年都不會讓人感到後悔”的電視塔。

換句話說,這座塔要像巴黎的埃菲爾鐵塔那樣,成為城市的象徵,也成為世界的奇景。


魔都硬核!“東方明珠”養成記


埃菲爾鐵塔

這樣的站位和定位,是很準很高的。

我們來看這張珍貴的手繪圖。


魔都硬核!“東方明珠”養成記


東方明珠塔結構概念圖

這張圖的作者,是工程院院士江歡成,他也是中國著名的結構工程專家。

江歡成主持設計了558米的印尼“亞洲巨人塔”,還優化設計了上海金茂大廈。但是,在他的心裡,設計“東方明珠”,是一件“擺得上臺面”的事情。


魔都硬核!“東方明珠”養成記


江歡成

關於這座電視塔,幾家設計單位一共拿出了12個設計方案。

這裡,列出5個專家比較看好的設計方案,5號就是“東方明珠”。


魔都硬核!“東方明珠”養成記


方案一



魔都硬核!“東方明珠”養成記


方案二


魔都硬核!“東方明珠”養成記


方案三


魔都硬核!“東方明珠”養成記


方案四


魔都硬核!“東方明珠”養成記


方案五

和其他方案相比,“東方明珠”方案的優點在於,造型獨特,印象深刻。但是,它也有很明顯的缺點——建造難度高,建造價格高。

據說,專家們一開始看好其他方案,但隨著討論的深入,專家們意識到,既然是要造成上海市的地標建築,就不能多考慮造價和建造難度,應當以造型優先。


魔都硬核!“東方明珠”養成記


專家討論

其中,有一句點評是——大珠小珠落玉盤。

在一次公開投票中,90%的人,投給了“東方明珠”。

從下到上,絕大多數人,都看好“東方明珠”的造型。市委常委會通過,一錘定音!


D、

江歡成回憶,他設計“東方明珠”時,最大的想法,就是不能設計成“煙囪+糖葫蘆”組合。


魔都硬核!“東方明珠”養成記


“東方明珠”開工建設

從最後的設計看,“東方明珠”是斜撐的結構。這種在今天看來司空見慣的結構,在當時卻是非常前衛的,施工單位費了很大的勁,才將其完成,由此,上海也多出一種“斜撐結構”的施工工藝。

1991年9月1日,“東方明珠”打下第一根樁。當時,現場設計室的牆壁上,掛著埃菲爾鐵塔、自由女神像、金門大橋和悉尼歌劇院的圖片。

在建造過程中,“東方明珠”是有過改動的。

主要的改動,就是對“大珠”、“小珠”的改動。


魔都硬核!“東方明珠”養成記


江歡成每天騎車趕往工地

第一次改動,是下方的大圓球,由原來的離地58米,改動成離地68米。從視覺上看,這次改動是很得分的。

第二次改動,是頂層的小圓球,就是太空艙。由原來的13.8米直徑,計算出“最多可增加到16米”。

毫無意外的,“東方明珠”的修建,在上海灘引發了巨大的反響。隨著整個電視塔逐漸成型,老百姓的議論也多了起來。


魔都硬核!“東方明珠”養成記



1992年建造中的東方明珠

有人說:圓球那麼大,掉下來怎麼辦?

有人說,球體是否出現了偏差,怎麼看上去歪歪斜斜的。

還有人說,怎麼用的是紅色,有點“鄉”。

然而,當整個“東方明珠”呈現在大眾面前時,質疑聲消失了。國際雜誌立刻將其與埃菲爾鐵塔等建築相提並論,絕大多數上海老百姓也毫無保留地喜歡上了這棟建築……


魔都硬核!“東方明珠”養成記



魔都硬核!“東方明珠”養成記


最早刊載東方明珠消息的英國雜誌

1995年5月1日,東方明珠第一期工程完工並投入使用。時至今日,“東方明珠”早已成為國家5A級景區,參觀人數以億計,成為上海的標誌。

是啊, 愛也好,恨也好,選址也好,設計也好,浦東開發開放也好,新上海騰飛也好……

歸根到底,都是歷史的一種選擇。


本文部分信息參考自:上海老新聞工作者協會、上海發佈、上海市地方誌、鳳凰網、人民網、浦東史志、新華網、檔案春秋、上觀、左歷右理、小黃有話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