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地名典故之白馬寺鎮

今洛陽城東洛龍區有一古鎮名叫白馬寺鎮,名叫白馬寺鎮,位於二廣高速白馬寺收費站以西小部及以東大部,310國道以南北。

話說東漢明帝時候,皇帝劉莊(光武帝劉秀之子)夜宿南宮,夢中見到一個身高六丈,頭放金光的神人自西方而來,飛繞於殿庭之上。第二天早晨,漢明帝驚奇之餘將此夢講給大臣們聽,大臣傅毅回稟:西方有佛,就如您夢到的一般無二!漢明帝大喜,遂派大臣蔡音、秦景等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經、佛法

洛陽地名典故之白馬寺鎮

白馬馱經

永平八年,蔡、秦等人告別帝都,踏上“西天取經”的萬里征途。在大月氏國遇到印度僧人攝摩騰、竺法蘭,並見到了佛經和釋迦牟尼佛白氈像,遂懇請二位高僧東赴大漢弘揚佛法。 二位高僧欣然同行。

永平十年,二位印度高僧與東漢使者一道,以白馬馱佛經、佛像同返國都洛陽。漢明帝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親自予以接待,並安排他們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暫住

洛陽地名典故之白馬寺鎮

清鴻臚寺習禮亭

永平十一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里御道北興建僧院,取名“白馬寺”——紀念白馬馱經。其“寺”字取於“鴻臚寺”、大理寺等官方機構之“寺”字,意為官辦弘揚佛法之地,後世“寺”字遂稱為中國寺院的一種泛稱。

在攝摩騰和竺法蘭之後,又陸續有多位西方高僧來到白馬寺講經、譯經,在其後的一百五十多年時間裡,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計三百九十五卷佛經在這裡譯出,白馬寺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第一譯經道場

洛陽地名典故之白馬寺鎮

白馬寺

到了三國年間,曹魏嘉平二年,印度高僧曇柯迦羅來到白馬寺,並在白馬寺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幾乎與此同時,安息國僧人曇諦,也在白馬寺譯出了規範僧團組織生活的《曇無德羯磨》

曹魏甘露五年,漢人朱士行依《羯磨法》登上戒壇,長跪於佛祖面前,成了中國漢地第一位正式受過比丘戒的出家人這一場受戒儀式在白馬寺舉行,是中國佛教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這一天,“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古老傳統被打破了。

洛陽地名典故之白馬寺鎮

剃髮

白馬寺是中國第一次西天求法的產物、是最早來中國傳教弘法的僧人的居所。白馬寺誕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經和中文戒律,產生了第一個中國漢地僧人。這讓白馬寺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

白馬寺鎮以白馬寺命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