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上不了市的互金公司,只有不懂資本運作的老闆

沒有上不了市的互金公司,只有不懂資本運作的老闆

在一群羊前面橫放一根木棍,第一隻羊跳了過去,第二隻、第三隻也會跟著跳過去;把那根棍子撤走,後面的羊,走到這裡,依舊像前面的羊一樣,會向上跳一下,儘管攔路的棍子已經不在了。

這就是所謂的“羊群效應”,也稱“從眾心理”。

羊群效應一般出現在競爭較為激烈的行業,且往往行業的領先者(領頭羊)會佔據主要的注意力,吸引整個羊群不斷摹仿它的舉動,它到哪裡去“吃草”,其它的羊也會跟著它去。

2018年互金公司扎堆出海,赴港、赴美上市絡繹不絕,也可稱為商業經濟中的一種“羊群效應”。

赴港股上市的,有匯付天下、維信金科、51信用卡等;赴美股上市的,有點牛金融、品鈦、泛華金融、微貸網、小贏科技、360金融等。

2018年,“羊群效應”式的跟風上市,褒貶不一,譭譽參半;2019年,在國內資本市場一片升騰之時,是繼續出海淘金,還是在國內碰碰運氣?

向左向右,天堂地獄,僅在一念之間。

互金企業國內上市,希望越來越渺茫

對於任何企業,國內上市都很難,因此A股IPO被戲稱為“鬼門關”。

2018年全年,共有105家企業獲得上市通行證,近五成的企業在發審會會議現場被直接KO出局。嚴苛程度,可見一斑。

對於互金企業,頭頂金融科技光環,是否更易通過A股IPO大門?

很不幸,答案是否定的!

一方面,互金IPO政策窗口期已漸行漸遠。據報道,2016年5月,證監會叫停上市公司跨界收購涉及互聯網金融、遊戲、影視、VR等四個行業的標的公司。2019年初,備受關注的科創板,也傾向於以硬科技作為科創板上市的篩選標準,商業模式創新類型的公司被排除在目標對象之外。由此可見,A股IPO政策定位已日漸清晰,扶持具有領先技術優勢的科技創新企業才是未來主旋律。

另一方面,互金A股IPO尚未有成功先例。目前,國內A股IPO排隊企業中,僅有拉卡拉一家互金企業,其2017年2月10日向證監會報送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說明書後,至今仍處排隊序列中,未來命運不得而知。前兩天拉卡拉剛剛更新了前次報送的招股說明書,引發媒體大肆解讀,但其實,這只是IPO排隊企業的常規操作,即在年初更新一次招股說明書和年報數據。

直白一點說,互金企業要想在國內上市,基本上沒戲!

境外上市不再美好,依然是較好選擇

境內上不了,那就去境外,這或許是2018年大多數互金公司老闆的內心獨白。

但境外上市究竟能帶來什麼?可能很多老闆還沒有想清楚。

A股IPO企業甚多,趨之若鶩,有兩大動因:一是財富變現,一旦上市,老闆個人身價快速攀升;二是融資需求,企業上市之後,可在資金缺乏時,源源不斷地向股市進行融資。

反觀港股和美股上市,能否實現上述效果?

從財富變現上看,2018年港股上市的3家公司,當前價(3月12日收盤價,下同)較首發價下降了20%-60%不等,2018年美股上市的6家公司,除微貸網、點牛金融之外,其他4家的當前價較首發價下降了10%-30%不等。整體而言,雖目前價格有所下跌,但依舊可以實現相對可觀的財富變現,因為P/E(每股市價/每股盈餘)倍數多數維持在5倍以上,即公司1元錢的利潤可產生5元錢以上的估值。

從融資需求上看,港股3家公司首發融資規模均值14.03億港元(約合12億元人民幣),美股6家公司首發融資規模均值為0.50億美元(約合3.35億元人民幣),與A股創業板6.84億元人民幣的首發融資規模均值差別不大。從這個角度看,境外上市依舊可以滿足一定的融資需求。

沒有上不了市的互金公司,只有不懂資本運作的老闆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分析的公司都是2018年上市的,時間週期太短,可借鑑性其實是不夠的。一旦將上市時間拉長,又是另一番景象。如宜人貸、樂信,其股價相比首發價已有較大漲幅,同時,隨著港股的走強,預計港股上市公司的股價中長期內也將有一個明顯的提升。因此,拉長時間,境外上市的股價和估值可能都會有緩慢的上升。

沒有上不了市的互金公司,只有不懂資本運作的老闆

因此,境外上市對於互金公司而言,雖並非如預期般美好,但依舊具有較大的價值,可基本實現財富變現和融資需要。在這一點上,市場上很多解讀是存在偏見和謬誤的。

股權融資市場走緩,戰投可提上日程

需要指出的是,互金企業IPO門檻很高,但引入股權投資卻相對簡單。

股權融資方式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向老闆個人及其旗下企業融資,另一種是向外部投資機構融資。

一般在企業發展的早期、行業危機期或者外部融資渠道不暢時,互金企業會優先選擇向老闆個人融資。而在市場資金較為充裕、企業估值普遍較高的階段,互金企業會選擇對外進行戰略融資。

2018年,全市場股權投資規模下滑較大,投資總額約1.08萬億元,較2017年下降10.90%。互金行業在嚴監管之下,未來發展極具不確定性,更面臨融資的滑鐵盧。

步入2019年,貨幣政策趨於寬鬆,股市緩慢走牛,股權融資市場也蠢蠢欲動,預計將步入一個融資小高峰。

根據康波週期理論,人生有三次財富自由的機會,對個人來講,最近的一次可能就在當前不斷走牛的股市上,敢不敢滿倉幹,成為當前一個困難的抉擇。

互金企業亦如此,2014年、2015年是融資的好時機,人傻錢多,隨便編個故事都能獲得鉅額融資。同樣,2019年,也極有可能是融資的較好時機。對於缺少資金的企業,應抓住機會,在開年之初將引入戰略投資提上日程表,並作為全年的重點工作之一。

員工股權激勵做紮實,能一箭雙鵰

除了上述幾種外部融資手段外,很多互金企業也會考慮內部融資,內部融資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向員工個人融資,也叫員工股權激勵。具體操作是以低於市場價向員工派發股份。公司既可獲得一筆不小的融資,亦可以綁定員工,與公司共發展,一箭雙鵰。

從實際操作看,多數互金公司或多或少對員工實施過股權激勵,但整體而言,存在兩點問題:一是老闆太摳門,給予員工的股份數太少;二是入股價格較高,未體現出對員工的特殊照顧,導致激勵效果差強人意。

從本質上看,互金行業是“資金+人才+技術”等多輪驅動的行業,只有手握更優秀的人才,才能在互金賽道中領跑。特別是隨著國內互金行業往金融科技的不斷轉型,人才重要性愈加凸顯,只有留住優秀的人才,才能保住公司未來的發展動力。

因此,2019年,各位互金老闆在員工股權激勵方面,就不要再那麼摳門了,員工們都不傻的。

被收購可能並不是最優選擇

數量龐多的互金機構,家家焦慮重重。面對前有監管、後有競對的態勢,面對低迷的經濟、失信的企業,越來越多的互金公司,試圖尋求一個有背景的“乾爹”投靠,以獲得更強的信用背書和資金、資源的支持。

很多互金公司老闆會選擇依附於大型產業集團,背靠大集團,資源廣、業務多、資金多,確實是不錯的選擇。但大型產業集團往往是民營企業,一般比較強勢,被合併之後,你可能就要被掃地出門,或者被邊緣化了。

也有很多互金公司老闆會選擇投靠國字頭單位,背靠國企,更容易獲得監管機構的認同和投資者的信任,在合規之路上可以走的更遠,這也應該是不錯的選擇。但國企在收購價格上一般比較吝嗇,國企領導也怕落人國有資產流失的口實,這就註定收購價格和條件的談判會是一個很困難的過程,甚至隨時可能發生中途崩盤的可能。

因此,如果很看好這個行業、很看好這家公司,最好的方式是自己保持控股權,適度出讓部分股份給外部投資者。如果不看好,且自己感覺運營的很累的時候,早一點出售、拿現金走人也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2019年資本運作的幾種路徑

(1)往科技深入轉型,尋求科創板上市或A股併購機會。近期監管層的定調已然明確,支持科技企業上市成為主基調。對於互金企業而言,若不往大數據、人工智能科技企業方向轉型,A股上市的通道只會越來越窄。鑑於A股上市的諸多利好,外加行業發展也督促互金企業轉型,對於具有一定實力的互金企業,大刀闊斧的往金融科技轉型、尋求以技術企業的身份在A股上市或被併購,可能是一筆值得做的買賣。

(2)內心戒貪婪,境外上市依舊是不錯的選擇,“羊群效應”並非總是負面的。很多財經人士批評互金公司境外上市是很差的選擇,因為新股往往破發,但實際上,股票價格受多因素影響,如股市本身週期的影響,如2018年下半年港股的下行行情,任何企業IPO破發都是正常不過的事情。從本質上講,較境內而言,境外上市的主要劣勢是估值低,P/E倍數一般在5倍左右,遠低於國內少則25倍、多則70倍以上的估值。若急切通過上市提高知名度,或投資機構有變現要求,且老闆對估值不那麼貪婪,那互金公司赴境外上市依舊值得推薦。

(3)慎重尋求併購機會,要麼出讓少數股權,要麼乾脆拿現金走人,控制權被收購可能是一種較差的選擇。當前互金公司被收購,一是可能賣不到好價錢,二是可能未來要委曲求全。更需注意的是,若被國企收購,還意味著未來海外上市渠道將受到較大的限制。

一般而言,境外上市主要分為兩種:第一種是直接境外上市,第二種是在境外搭建架構,一般在英屬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等設立離岸公司,以VIE控制境內公司,再以離岸公司作為主體上市。

實務中,普遍採用第二種上市方式,因為以離岸公司作為上市主體可規避國內複雜的審批程序,同時該離岸公司的所有原始股份皆可上市流通,但反觀直接赴港股上市,公司上市前境內股東的股份是不能自由流通的,只有上市後增發的股份才可流通,這就意味著創始人的股份無法進行財富的變現,上市的效應就大打折扣了。

因此,一旦被國企收購,鑑於國有資產嚴監管的特性,互金公司未來在海外搭建架構就變得不具有可行性,未來上市的意義和便利性大大降低。因此,尋找國字頭“乾爹”的做法更需慎重。

(4)提高股權激勵的比例,將員工個人利益與公司利益深度綁定,有效激發人才的活力和創造力。作為互金老闆,應有大胸懷,因為沒有做大“蛋糕”,何談利益分配。因此,當務之急,應該是先想方設法把“蛋糕”做大,途徑之一就是通過股權激勵激發員工活力,提升公司整體利潤和價值空間。

(5)尋求股權融資機會,儲備一定的現金流,提防2019年的兩大潛在風險。風險之一是經濟復甦被證偽的風險,若企業盈利邊界未得到如預期般的實質性改善,貸款企業的壞賬風險將進一步增大,互金機構將遭受新一輪的經營危機;風險之二是股市走牛後的資金外流,造成流動性風險,2014、2015年就曾發生過類似情況。前不久,一位朋友跟我說,他剛從一家P2P贖回了全部資金,滿倉投入到了股市中,這應該是股市走牛後,眾多P2P投資者的一個普遍做法。因此,開年之初,建議互金企業做好現金流的儲備,積極尋求合理的股權融資機會,以應對外部不可控的兩大風險。

其實,無論何時何刻,資本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老闆本身:在上市或融資之時,缺乏決斷和魄力,延誤了最佳的時機;在股權發放或利益分配之時,太過於貪婪與吝嗇,讓手下小兄弟感受不到“有福同享”的激勵;在企業發展和資本戰略中,對未來缺乏規劃,對資本缺乏掌握,從而被資本所裹挾、所左右,最終迷失了自我,做垮了企業。

作者:何南野,自媒體“南野先聲”創始人,蘇寧金融研究院特約研究員,財經專欄作家,專注於股權投資、企業上市、併購重組、技術與商業等研究、實踐與解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