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门弟子」子夏:博闻强记的“文学大V”

大家都知道,孔子有“弟子三千”,但其中拿到“贤者学位”的只有“七十二人”。看上去“成材率”好像并不太高,不过,鉴于夫子是民办教育的始祖,办学的硬件条件有限,一辈子又多在颠沛流离之中,作为“博导”能亲自带出这帮高材生,也是非常不容易了。更何况,这“七十二贤者”中还有夫子亲口认证过的“十大大V”,他们就是儒家学派得以传习的栋梁!

夫子“认证加V”的十大弟子分别是: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今天出场的这位,就是Top10榜上的最后一位——子夏。

「孔门弟子」子夏:博闻强记的“文学大V”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晋国温地人(一说卫国人),约生于公元前507年,小孔子44岁,他出身贫寒,也有过从政经历,当过莒父宰(莒城的小县令),以擅长文学领域,精通文献典籍著称。有多精通呢,因他而诞生的一个成语故事“三豕渡河”,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管窥一斑。

据《吕氏春秋》记载,有一次,子夏在卫国听到有人在照本宣科说历史,正口沫横飞地讲道:“晋师伐秦,三豕渡河。”豕(shǐ)者,猪也。这意思就是说,晋国的大军,靠着三只大猪,就渡过了湍急的黄河,去攻打秦国。

这过于魔幻的画面,不少人听得云里雾里,却又无从质疑。

子夏立刻就出声纠正道:“大猪,打住!不对,不对!不是‘三豕’渡河,应该是‘晋师伐秦,己亥(hài)渡河’!意思是岁在己亥,晋军渡河攻秦。想来是‘己亥’与‘三豕’字形近似,误读了!”

说史者急忙取晋书查验求证,果然。

「孔门弟子」子夏:博闻强记的“文学大V”

(左为“三豕”,右为“己亥”篆书古字)

因此,后人多以“三豕渡河”比喻文字传写或刊印讹误。

子夏的博闻强记也因此被时人惊为天人,一时名重天下,卫人以之为圣。魏文侯更是以国师之礼待之,向其咨询国政。

别看子夏只是“孔门十哲”中排的最后一位的“大V”。但在传播儒家学说上,子夏却独树一帜,功莫大焉。在孔子去世后的六七十年间,子夏办学成就与影响无疑是最大的。《诗经》《春秋》等五经,都是经他传授,得以流传后世。而且子夏关注的问题不是孔子一再主张的“克己复礼”(复兴周礼),而是与时俱进的当世之政,成为了孔门弟子中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人物。故而韩非子称孔子死后“儒分为八”,不及子夏之儒,将之视为了法家。

子夏这么重要的一位儒家人物,故事自然还很多,且留待他下次出场再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