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除了爾汝,能作為尊稱的對稱有哪些?

諸葛亮:除了爾汝,能作為尊稱的對稱有哪些?

願君到處自題名,他日知君從此去。前文提及了“汝”、“爾”、“乃”這幾個對稱,本篇繼續聊聊三國時期仍在使用的對稱。

寫在前面,稱謂語整個體系足夠複雜,當根據一定共同點分門別類後,大家會發現有簡簡單單的自稱、對稱、他稱,有表達敬意的尊稱,有表達恭謙的謙稱,有宣洩惡意的詈語,有專屬君王的,有專屬職業的,有區分性別的等等......扯遠了,本篇要提及的對稱有:公、子、君、卿。

古時候直呼人名是不禮貌的行為,如鍾會在與司馬昭、陳騫、陳泰交遊時,四人約著一起出行,司馬昭幾人路過他家只打招呼也不等人,等鍾會匆匆趕到還受到嘲諷。為此鍾會在回應中分別提到了司馬懿的“懿”、陳矯的“矯”、陳群的“群”,用來反擊。所以出於禮貌考慮,很多場合人們交往時會用到尊稱。

“公”,可以直接作為對稱,或者配合別人的姓一同使用,這個稱謂並不限定官職,不是位列三公者才能使用。如程普因為在江東諸將中年齡最大,就被稱作“程公”,孫權在提及張昭、顧雍時也分別用到了“張公”、“顧公”。

當然,《三國志》中通篇的“曹公”更不必多言。有意思的是曹操迎奉天子時期,太史令王立就預言過代替漢室的一定是魏,能安定天下的一定是曹姓人士。曹操聽聞後,趕緊派人告訴王立少說話,當然語氣很恭敬還用到了“公”,但意思很明顯:能不能少說話。

當話語中用到“明公”,這恭敬之意就分外明顯了。如後來董卓搖身一變成了太師時,皇甫嵩稱呼董卓為“明公”。類似的,呂布稱呼曹操,審配、郭圖稱呼袁紹,法正稱呼劉備,馬謖稱呼諸葛亮都用過“明公”。

“君”,尊也,同樣是表示對他人的尊重,也不是隻適用於君臣之間。如劉備在囑咐後事時,就告訴諸葛亮劉禪能輔佐就輔佐,不能負責,“君可自取”。曹操出洛陽躲避董卓時期,袁術曾給卞夫人傳來凶訊,身邊人都想回家,但卞夫人堅持著“曹君吉凶未可知”,這也是後來的武宣卞皇后。

“卿”,這個字時常與“公”聯袂出場,不過作為對稱時這一個字足矣。虞翻追隨孫策一起討伐山越時,很貼心地一直護衛在孫策左右,而孫策每次開口都要用到“卿”。後來虞翻斷定關羽死期應驗後,孫權在誇他時也說了“卿”。王戎的妻子就因為稱呼他“卿”,還誕生了一個典故,“卿卿我我”。

“子”,相較於“君”、“公”、“卿”,這個對稱的敬意就沒那麼重了。尤其是作為尊稱時,“子”的使用頻率也比較低。甘寧在黃祖手下一直沒被重用,不僅他的好友蘇飛多次向黃祖舉薦不成,哪怕甘寧立下功勞也無濟於事。兩人私下聊天時,蘇飛稱呼甘寧就用到了“子”。

人生幾何,庶遇知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