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鋪倒閉關門粵語為什麼叫“執笠”?

商鋪倒閉關門粵語為什麼叫“執笠”?

商鋪倒閉閂門叫"執笠",恐怕無人不知。但為什麼叫“執笠”?那就不一定人人都知。柳宗元詩中有,"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句,“笠” 的意思是古代用來防雨的帽子。“執”是執拾的意思。執拾好帽子怎會是關門倒閉呢?

《說文》:“笠,簦冇柄也。”古代防雨的器具,有柄叫“簦”,即遮,冇柄叫“笠”,即斗笠。笠又通遮,叫“豎笠”。坊間遂用字面意義為持遮的"執笠”隱喻散,“散”指散火。空的竹籮筐廣東話也叫“笠。在粵語中指疏眼的竹簍,普遍用以盛裝物品。

“執笠”一詞的來源,商鋪一旦結業,各人須“立”刻“執”拾私人物件和餘貨。如是者,“執笠”一詞就是演化自“立執”;把它倒轉來說,並通過變調把“立”讀成“笠/立6-1”,便得出個“執笠”來;

“執笠”源於廣府地區的"趁墟”習俗。到了“墟日”,來自各地的攤販就將貨物裝滿“笠”(籮筐),挑到墟場擺賣。如果生意不好,“散墟”(市雜結束)時貨物仍未賣完,就執拾裝回“笠”(籮筐)中,這就是“執笠”。

“執笠”的原義是“收攤”;後來才擴展到城鎮商鋪乃至工廠,表示“清盤”、“執笠”或收攤”。

現在還有的商鋪打開門之後,還把貨物擺出鋪門口賣,到晚上收檔後,又把貨物搬回鋪裡閂門休息。這個商鋪就如一個大竹簍一樣,由此看來,“執笠”就是指商鋪收檔,粵語把它再引申為商鋪“收攤、執笠、閂門、清盤、註銷”等。(聶巨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